夏云;王志;刘秋莲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淋巴结数目和转移数目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食管癌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手术切除淋巴结的数目、转移的数目和生存情况,随访5年,评价手术切除淋巴结数目和转移数目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淋巴结切除数目和转移的数目对患者的2年、3年和5年的平均生存率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切除的数量是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淋巴结转移的数量是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而手术中切除淋巴结数量的增加可以增加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作者:付金松;杨刚;郑献身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5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PHC伴PVTT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根据癌栓位置先行TACE治疗1~2次,1~4周后行3DCRT,或先行3DCRT,1~2周后再行TACE治疗1~2次;B组仅行TACE治疗1~2次。大体肿瘤体积( GTV)仅包括癌栓,照射剂量为40~50 Gy,单次剂量为2~3 Gy,5次/周。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1年生存率为28%,中位生存时间为10.3个月,有效率(CR+PR)为36%;B组1年生存率为24%,中位生存时间10.0个月,有效率为24%;P>0.05。结论3DCRT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PVTT疗效略优于TACE,但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周媛媛;郑青平;罗展雄;李旌;于斌;李中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 IMRT)靶区以及心脏、同侧肺的照射剂量分布情况。方法对保乳术后接受调强放疗的37例左侧乳腺癌患者采取CT 定位并行调强放射治疗,采用IMRT 及3D-CRT 2种照射计划,总剂量均为50 Gy,1次/d,5 d/周,共照射25次。观察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IMRT 计划D95剂量高于3D-CRT 计划,而IMRT 的V105%、V110%、HI 明显低于3D-CRT,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IMRT 的肺V20、V30、V40以及心脏V5、V30、V40均显著低于3D-CRT 的,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15例患者左侧乳腺体积超过500 cm3,22例小于500 cm3,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IMRT 计划的D95、V105、V110、HI 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IMRT 靶区剂量更接近于处方剂量,靶区剂量分布较3D-CRT 更均匀,有更好的适形性,能更好地保护肺脏、心脏等周围组织,而且IMRT 放射治疗受CTV 影响较小,靶区内剂量均匀性较好。
作者:艾秀清;木妮热?木沙江;司马义力?买买提尼亚孜;朱相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经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中CO2吸收面积与吸收量的相互关系。方法对行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在实施麻醉手术的过程中分别记录CO2吸收面积与CO2吸收量,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两者相关性,并形成回归方程。结果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CO2吸收量与吸收面积有相关性。回归方程:y=-83.097+0.925x。结论拟行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时,可测量患者围术期CO2吸收量面积,通过回归方程计算CO2吸收量,评估患者安全。
作者:于婵娟;努尔波拉提;刘涛;刘亚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现代放疗进入了精确放疗时代[1]。目前鼻咽癌常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调强放疗技术在增加肿瘤区域剂量同时又尽可能降低周围正常器官的照射剂量。保证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的精准是保证治疗鼻咽癌效果的关键。本文主要论述了Matrixx与三维水箱对我院的50例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进行绝对剂量验证,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胡海芹;王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米托蒽醌、地塞米松联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与耐受性。方法对20例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ⅠE~ⅡE期患者均采用放化疗同步治疗。化疗采用伊立替康+米托蒽醌+地塞米松方案,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2~4个周期,平均3个周期。放疗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肿瘤照射剂量:PGTV 56 Gy/28次,PTV 50 Gy/25次,照射采用6MVX线常规分割外照射,2 Gy/次,每周5次。然后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0例患者均完成放疗及同步2~4周期化疗,其中14例(70%)如期完成,6例(30%)因不良反应延迟放疗。近期疗效观察:完全缓解(CR)17例(85%),2部分缓解(PR)2例(10%),有效率(ORR)95%;3年总生存( OS)率和无进展生存( PFS)率分别为90%和80%。结论伊立替康、米托蒽醌、地塞米松联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可,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邹华;谢家印;余娴;彭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对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放疗组)35例和观察组(三维适形放疗组)35例,然后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及治疗前后FACT-L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近期疗效好于对照组,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FACT-L量表评分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肺癌患者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古丽娜尔?吐尔地;朱成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单用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二线化疗药物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60例一线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A组、B组。 A组单用培美曲塞化疗,B组单用多西他赛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6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白细胞降低、脱发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降低、贫血、恶性呕吐、皮疹等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A组患者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6.67%、30.00%,B组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0.00%、2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单用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二线化疗药物,但培美曲塞白细胞降低不良反应较多西他赛发生率低。
作者:皇甫娟;李文永;马静;宋明霞;张慧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D105和Ki67蛋白在卵巢上皮癌( EOC)中的联合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6例卵巢上皮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中CD105和Ki67蛋白表达。结果 CD105阳性表达率为75.9%(126/166),Ki67阳性表达率为66.3%(110/166),CD105、Ki67共同表达率为51.8%(86/166)。 CD105和Ki-67在EO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γ=0.66,P=0.01),两者的表达与EO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性,但与其组织细胞学分化程度及患者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性。 CD105和Ki67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率显著相关。结论 CD105和Ki67蛋白表达参与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发展;CD105和Ki67均为ECO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刘萍;郭海荣;王俊飞;陈轶群;孙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研究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60例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的60名健康同龄妇女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第3、5、7、14天时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水平与对照组的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1天和术后第3、5、7、14天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术前1天和术后第3、5、7天的血清MMP及HSP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术后第14天2组的血清MMP及HSP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均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但是肿瘤标志物降低速度相对更慢。
作者:谢贤才;徐晓波;王永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EP方案耐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的二线化疗方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87例EP方案耐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接受IN方案治疗,对照组接受CAV方案治疗。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同时采用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WHO标准)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骨髓抑制、呕吐等不良反应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程度显著重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得到缓解。结论 IN方案治疗EP方案耐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具有安全、有效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徐炎良;吕赛平;蔡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脾弥漫性髓小B细胞淋巴瘤( SDRPSBCL )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DRPS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例SDRPSBCL患者,以脾肿大、发热及淋巴细胞计数升高为主要表现,经脾脏组织病理学及其它相关检查确诊为SDRPSBCL。结论 SDRPSBCL是1种新被认识的独立疾病实体,临床少见,以中小淋巴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脾脏红髓为重要病理特征。
作者:杜尊国;冷海燕;吴蓓倩;朱萍;陈忠清;王倩;唐峰;许小平;陈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评估。结果咳嗽、咳痰是患者的主要首发症状(46.00%)。经单因素筛选与多因素分析后发现,年龄>80岁、体重减轻、接受佳支持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P<0.05)。结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与年龄过大、体重减轻及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朱中山;严文辉;杨洲;李小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38个月,中位时间为17个月,其中4例复发,2例转移,8例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53/56)、89.3%(50/56)、82.1%(46/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大小(RR=6.600,95%CI=2.830~15.390)、核分裂象(RR=8.457,95%CI=2.855~25.049)和肿瘤是否破裂(RR=6.586,95%CI=1.792~24.202)是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影响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程晓剑;章安庆;叶显道;侯亚峰;吴新刚;朱文俊;方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外科根治性切除术一直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4%~40%,且39%~84%在局部复发诊断时常已侵及盆腔脏器或结构,无法再次采取外科根治性切除术,此时采用同步放化疗能获得较好的疗效[1]。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们采用逆向调强放射( IMRT)治疗联合伊立替康+希罗达同步化疗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云;王志;刘秋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 Pemetrexed )联合奈达铂( Nedaplatin )方案二线治疗Ⅲb~Ⅳ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9例复发或转移的Ⅲb~Ⅳ期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Pemetrexed化疗,观察组给予Pemetrexed联合Nedaplatin化疗。结果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临床受益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结论 Pemetrexed 联合Nedaplatin化疗方案二线治疗Ⅲb~Ⅳ期非鳞状NSCLC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莉;马玲;单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和七氟醚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拟行手术治疗的Ⅰ~Ⅱ级肺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七氟醚组,每组各32例。丙泊酚组和七氟醚组分别使用丙泊酚和七氟醚进行全身麻醉。记录各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并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和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对患者认知功能和疼痛进行评估。结果丙泊酚组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与七氟醚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丙泊酚组术后6 h、12 h、24 h 的MMSE评分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七氟醚组术后6 h、12 h、24 h、3 d的MMSE评分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丙泊酚组术后6 h、术后12 h MMSE评分与七氟醚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小,患者术后苏醒快。
作者:肖义荣;曾凯;林财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膀胱转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膀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膀胱出现转移时间为0~96个月,平均时间19.6个月。膀胱出现转移时间与TNM分期、有无其他脏器转移有关,TNM分期为IV期者较Ⅱ、Ⅲ期者膀胱出现转移时间早;膀胱出现转移时已伴有其他脏器转移者较无其他脏器转移者膀胱出现转移时间早。结论膀胱转移癌临床少见,预后较差。
作者:朱金莲;袁苏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采用R-CHOP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 )的免疫表型及临床参数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DLBCL中CD10、bcl-6、MUMl和CD5的表达,根据Hans分型将其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结果57例DLBCL中表达CD10、bcl-6、MUM1和CD5分别有9例(15.8%)、36例(63.2%)、34例(59.6%)、4例(7.0%);GCB型17例(29.8%)、non-GCB型40例(70.2%)。57例DLBCL中死亡19例,GCB型预后与non-GCB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2);CD5阳性患者死亡率高,但与CD5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94)。Ⅲ~Ⅳ期和年龄>60岁DLBCL患者死亡率高(P=0.001、P=0.017)。结论应用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其预后与患者年龄和肿瘤临床分期有关,与Hans分型无关。
作者:黄晖;黄传生;黄慧;杨文萍;郜玉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疗效。方法将50例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与单纯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1、2、3年的生存率、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能够减轻毒副作用,降低原发性肝癌的病死率,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疏云;王洪云;陶黎明;吴燕玲;邹彩亮;胡贤春;乐薇;钟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