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琪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中YKL-40、IGF及SA水平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以76例健康同龄妇女作为对照组,然后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YKL-40、IGF及SA水平并比较,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组组织中上述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YKL-40、IGF-1、IGF-1R、IGF-2及S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其阳性率也高于对照组,且不同FIGO分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间也存在明显差异,经Logistic分析处理显示,上述指标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中YKL-40、IGF及SA呈现异常的状态,且不同FIGO分期患者间差异也较为明显。
作者:蒲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1]。近年研究普遍表明,随着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的问世,全球宫颈鳞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下降,但是宫颈腺癌却呈攀升趋势[2-4],宫颈腺癌、腺鳞癌55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由8.9%(1985-1988年)上升至20.9%(1997-2000年),宫颈腺癌发病率在1970-1996年之间增加了40%。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是宫颈癌术后或同步放化疗后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5-6]。有报道称,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导致宫颈腺癌及腺鳞癌总生存率均低于宫颈鳞癌[5,7]。我国国内有学者研究指出宫颈腺癌5年生存率为59%,而宫颈鳞癌的5年生存率为70%[8]。目前宫颈腺癌、腺鳞癌的治疗仍然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同步放化疗后应补充巩固化疗。 Vim、CK20、CD44v6均为鉴别诊断腺癌、腺鳞癌的常用免疫组化指标,但该三项指标与宫颈腺癌、腺鳞癌预后及微转移的相关性却极少见有文献报道,若能以此判断该类疾病的侵袭性及预后等情况,则能依此来为患者制定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避免患者进行过度治疗或者治疗不足。
作者:程晓晓(综述);李隆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究中药清胰汤联合西药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8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胰汤治疗,1剂/天。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评分和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以及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临床近期疗效、远期(6个月、1年、3年)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比较,P>0.05;治疗3 d、7 d、10 d后,治疗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7.02±1.21)分、(5.67±0.99)分、(4.52±0.75)分,对照组则分别为(7.04±1.19)分、(6.47±1.07)分、(5.48±0.98)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治疗3 d后,2组APACHEⅡ评分比较,P>0.05;治疗7 d和10 d后,2组APACHEⅡ评分比较,P<0.05。此外,2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以及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临床近远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比较,P均<0.05。结论相比单纯西药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来说,采用中药清胰汤联合西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董华琼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数字化立体定位导丝导向活检(SNLB),对临床不可触及乳腺病变(NPBL)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5例临床触诊阴性,而数字钼钨双靶乳腺摄片发现异常的病灶,进行了SNLB切除活检。结果数字化乳腺摄片表现为:簇状微小钙化49例,孤立性结节27例,局限致密或结构紊乱15例,放射状毛刺影4例。 SNLB活检组织标本病理结果中良性病变67例,恶性病变28例,其中包括导管原位癌14例。结论 SNLB对临床不可触及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准确、安全,有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
作者:徐向红;赵玉年;王慧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大黄酸对乳腺癌肿瘤细胞中HER-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SK-Br-3细胞,外源性给予不同浓度的大黄酸处理,采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中HER-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四氮唑盐比色法( MTT法)检测大黄酸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PT-PCR法检测HER-2基因的转录变化。结果人乳腺癌SK-Br-3细胞中HER-2蛋白及mRNA呈高表达,经大黄酸处理后HER-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SK-Br-3细胞增殖抑制率提高,均呈现显著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大黄酸对乳腺癌细胞中HER-2蛋白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陈海;戚晓东;邱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化疗2个疗程后和手术前的MRI和B超检查资料,比较MRI和B超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准确性。结果本组44例患者中24例MRI图像显示为向心型缩小,20例为树枝型缩小;MRI检查测得肿瘤的大径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平均误差略小于B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B超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诊断PC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总体符合率均略高于B超,MRI对诊断PCR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略低于B超,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能够准确显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形态变化,准确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存肿瘤范围及新辅助化疗疗效。
作者:肖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NHE1蛋白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收集的65例各类胃病标本的NHE1蛋白表达进行检测,高倍镜视野下阳性细胞数占视野10%以下视为阴性,10%以上视为阳性。结果在65例标本中,NHE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胃黏膜中0%(0/10);异型增生20.00%(1/5);肠上皮化生23.08%(3/13);慢性萎缩性胃炎16.67%(2/12);胃癌80.00%(20/25)。胃癌与正常胃黏膜和各型胃癌前病变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NHE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的表达不断上调,在胃癌组织中NHE1蛋白超表达;NHE1可能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有效的靶点。
作者:孟燕;陈萍;邓守恒;段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高频彩超结合弹性及萤火虫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6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采用高频彩超结合弹性及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检查,发现232处乳腺病灶。采用萤火虫技术,检测患者乳腺瘤内部以及乳腺瘤周围钙化的形态特点和分布状况,应用弹性成像技术找到病灶内SR比值高的部位。232处乳腺病灶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病灶组和恶性病灶组。结果乳腺病灶良性组患者158例,其中乳腺纤维瘤72个,乳腺腺病42个,乳腺腺病伴纤维瘤样病变14个,导管内乳头状瘤6个,非典型性增生6个,慢性炎症病灶10个,脂肪瘤8个。乳腺病灶恶性组患者74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8个,导管内癌4个,腺癌6个,叶状囊肉瘤2个,黏液癌2个,髓样癌2个。高频彩超结合弹性及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方式与高频彩超弹性成像、高频彩超萤光成像单一方式恶性微小钙化检出灵敏度分别为96.69%、95.96%、95.13%;特异度分别为86.83%、75.91%、72.16%;正确指数分别为83.89%、72.11%、67.15%。高频彩超结合弹性及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检测的特异度、灵敏度和正确指数均高于两种方式的单独检测,其中正确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频彩超结合弹性及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高频彩超对于乳腺癌以及微小钙化灶的检出率,提高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准确率。
作者:袁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灌注成像下肝癌结节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对98例肝癌患者进行MSCT灌注扫描,分析肝癌结节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结果正常组织、肝癌结节、交界处HBF、HPI、HPP、HAP、HBV值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三者TTP及PEI值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大结节病灶中心、交界内1 cm、交界处、交界外1 cm及正常组织HBF、HPI、HPP、HAP、HBV、TTP、PEI比较呈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 MSCT灌注成像可以清楚反应肝癌结节附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大庆;曾波;牟忠亮;周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近10余年来我国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取得了飞速发展,我科从2008年3月开始,成功地开展了40例腹腔镜辅助直肠肿瘤切除术,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毅;张善忠;刘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CBCT技术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前采用CBCT进行图像采集,将CBCT扫描图像与CT平扫定位图像匹配。结果头颈部摆位误差:X(-0.02±0.18) cm;Y(-0.01±0.27)cm;Z(0.02±0.14)cm。结论治疗前通过CBCT获得扫描图像,可以减少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精度,实现精确放疗。
作者:张国军;黄艳萍;尚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传统开腹组和腹腔镜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传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开腹组清扫淋巴结数量和腹腔镜组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腹腔镜组的并发症情况也较少。结论腹腔镜下微创切除术治疗胃癌的疗效与开腹手术相近,而且创口小,术后恢复较快。
作者:史经汉;顾爱东;李德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米托蒽醌组(29例)与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组(31例)。米托蒽醌组采用米托蒽醌、依托泊苷和地塞米松治疗,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组在前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罗华治疗。60例患者化疗4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结果米托蒽醌组CR为68.1%;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组CR为87.3%,两组CR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米托蒽醌组1年总生存率( OS)为87.8%,2年OS为76.8%,3年OS为75.4%;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组为91.6%,2年OS为81.6%。3年OS为78.7%;两组1、2、3年OS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5)。结论美罗华联合米托蒽醌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开展。
作者:何学鹏;杨凯;陈鹏;刘兵;张媛;王芳;郭智;刘晓东;楼金星;陈惠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阴道镜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R-HPV)检测对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4例行宫颈癌筛查的妇女行阴道镜和HR-HPV检测,并应用阴道镜取宫颈多点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HR-HPV诊断结果阳性率为17.70%,阴道镜诊断结果阳性率为18.01%,HR-HPV+阴道镜诊断结果阳性率为18.79%;HR-HPV+阴道镜检测灵敏度和符合率与单一使用阴道镜或HR-HPV检测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R-HPV检测低危病变阳性率和高危病变阳性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道镜联合HR-HPV检测可提高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灵敏度和符合率,高危病变HR-HPV检测阳性率更高。
作者:李惠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嫌色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表型、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嫌色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4例中3例为男性,女性1例;年龄53~70岁,平均62岁;肿块直径2.5~15.0 cm。镜下肿瘤组织由体积较大的多角形嫌色细胞和小圆形嗜酸细胞构成,呈实性片状、腺泡状分布,间质有少量厚壁血管,细胞核不规则,常有皱褶,有时可见双核,核仁不明显,常见核周空晕。免疫组化结果:CD117(4/4)、Ksp-cadherin (4/4)、EMA(4/4)、CK7(4/4)、AE1/AE3(3/4)、CD10(3/4)、Vimentin(1/4)、RCC(1/4),Ki-67计数<5%。 Hale′s胶体铁染色均为阳性。4例中3例存活至今,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1例死亡。结论嫌色性肾细胞癌是1种低度恶性的、少见的、肾肿瘤。根治性肾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预后较好。
作者:田玉旺;许春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乳管内视镜对伴乳头溢液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伴乳头溢液乳腺癌患者,分别应用乳管内视镜以及乳腺X射线进行检查,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乳管内视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4.3%,乳腺X射线检查的符合率为61.4%,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乳管内视镜对伴乳头溢液乳腺癌的诊断,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能够为其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信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祎;顾懿帆;刘溦薇;沈继颖;周鸣;房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对比分析开腹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以52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腹腔镜组,28例)和开腹手术(开腹组,24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但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P<0.05),但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1周PSA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1 d、3 d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术后7 d、14 d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直肠损伤,严重的心脑意外等并发症,腹腔镜组低蛋白血症、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而两组尿失禁、漏尿、膀胱颈狭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具有疗效确切、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可以作为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
作者:郭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分段调强放射治疗( IMRT)中的靶区体积及危及器官( OAR)的受照范围和剂量变化。方法33例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Ⅰb~Ⅲb期)行调强放射治疗和同步化疗,放射治疗前和放射治疗3周(30 Gy)后行第二次CT及MRI扫描,重新制定调强治疗后半程计划,采用6MV X线,7野调强照射技术(7f-IMRT);处方剂量均为50.4 Gy/28 F。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比较分析分段计划时靶区及危及器官体积及剂量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半程计划处方剂量均较好地覆盖了靶区。平均96.7%的PTV接受处方剂量的照射。 PTV平均剂量(5024±65.8)cGy;(4993±111.5)c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肿瘤靶体积(GTV)分别为(77.39±36.82) cm3、(52.01±30.6)cm3,GTV体积退缩(30.1±8.9)%;临床靶体积(CTV)分别是303.2~718.9 cm3、301.3~630.7 cm3,体积退缩(7.7±1.1)%,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35 Gy的平均体积是(35.0±15.0)%、(31.0±12.2)%;小肠40 Gy的平均体积是(27.0±12.0)%、(24.0±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直肠、膀胱40 Gy的平均体积分别是(71.0±13.0)%、(70.0±11.0)%;(74.0±11.0)%、(69.0±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患者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能够产生理想的靶区剂量分布,分段计划有助于提高靶区的适形度,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射的体积和剂量。
作者:陈文娟;潘建基;柏朋刚;江楠;张秀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异体输血对围术期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30例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并纳入10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异体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肿瘤分期Ⅰ/Ⅱ期患者、Ⅲ/Ⅲ期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输血患者、未输血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围手术期输血是影响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变化的显著因素(P<0.05)。结论围手术期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与是否异体输血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杜云;马盛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早期经口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及其价值。方法将7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方案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早期少量多次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营养状况以及炎性反应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肛门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实验组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RP、IL-6、TNF-α等炎性情况指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术后早期经口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能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