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数字化立体定位导丝导向活检对乳腺不可触及病变的诊断价值

徐向红;赵玉年;王慧华

关键词:乳腺X线摄影术, 立体定向活检, 放射外科手术, 乳腺疾病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立体定位导丝导向活检(SNLB),对临床不可触及乳腺病变(NPBL)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5例临床触诊阴性,而数字钼钨双靶乳腺摄片发现异常的病灶,进行了SNLB切除活检。结果数字化乳腺摄片表现为:簇状微小钙化49例,孤立性结节27例,局限致密或结构紊乱15例,放射状毛刺影4例。 SNLB活检组织标本病理结果中良性病变67例,恶性病变28例,其中包括导管原位癌14例。结论 SNLB对临床不可触及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准确、安全,有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保乳术3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 ICBN)的乳腺癌保乳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6例采用保留ICBN保乳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36例采用未保留ICBN传统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转移率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36例患者保留ICBN成功率为97.2%(35/36),治疗有效率为91.7%(33/36),高于对照组77.8%(28/36),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完全缓解率77.8%(28/36)显著高于对照组50.0%(18/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为2.8%(1/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9%(5/36);远处转移率5.6%(2/36),也低于对照组13.9%(5/36)。观察组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为22.2%(8/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2%(26/36);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13.9%(5/36),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7%(15/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保留ICBN保乳手术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完全缓解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李刚;苏晏;王建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肺癌的临床特征,总结其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状况提供合理建议。方法选择78例COPD合并肺癌患者与同时期的156例单纯性COPD患者。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习惯、社会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等。结果 COPD合并肺癌患者的既往支气管炎(21.8%)、肺结核病史率(10.3%)均高于单纯COPD患者(9.0%)、(2.6%);COPD合并肺癌患者的咯血、呼吸困难、消瘦、胸痛、胸腔积液、肺不张、声音嘶哑均显著高于单纯COP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COPD合并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8,P=0.862)。结论 COPD合并肺癌多发于老年吸烟患者,以鳞癌比例高,在患者出现咯血、胸痛、声音嘶哑、消瘦等临床表现或胸部影像检查发现肺不张和(或)胸腔积液时应及时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杨瑞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上下肢肢带扁骨的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研究

    目的:探讨上下肢肢带扁骨中的肩胛骨和髂骨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肩胛骨和髂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肩胛骨和髂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发病部位分布规律。结果肩胛骨组患者良性骨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髂骨组,恶性骨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髂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骨组患者良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和恶性骨肿瘤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性,髂骨组患者肿瘤样病变和恶性骨肿瘤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骨组患者肿瘤样病变男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髂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骨病变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40~50岁和1~10岁2个年龄段;髂骨病变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40~50岁和>50~60岁2个年龄段。肩胛骨组和髂骨组患者良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和恶性骨肿瘤病变部位均主要分布于体部区。结论髂骨恶性骨肿瘤发生率高于肩胛骨,二者性别和年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发病部位分布具有相似性,临床诊断可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魏东华;江中潮;陈日高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大肠癌组织中 BMI-1和 MEL-18基因表达的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BMI-1和MEL-18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6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大肠癌组)和癌旁正常大肠组织标本(对照组)中BMI-1和MEL-18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大肠癌组Bmi-1基因表达阳性率和Mel-18基因表达阴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Bmi-1基因表达阴性率和Mel-18基因表达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1基因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Mel-18基因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大肠癌组织中Mel-18与Bmi-1基因表达呈负相关性(γ=-0.545,P<0.01)。结论 Bmi-1和Mel-18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性,Bmi-1基因的高表达和Mel-18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有紧密联系。

    作者:贾雪峰;陈文明;刘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数字化立体定位导丝导向活检对乳腺不可触及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数字化立体定位导丝导向活检(SNLB),对临床不可触及乳腺病变(NPBL)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5例临床触诊阴性,而数字钼钨双靶乳腺摄片发现异常的病灶,进行了SNLB切除活检。结果数字化乳腺摄片表现为:簇状微小钙化49例,孤立性结节27例,局限致密或结构紊乱15例,放射状毛刺影4例。 SNLB活检组织标本病理结果中良性病变67例,恶性病变28例,其中包括导管原位癌14例。结论 SNLB对临床不可触及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准确、安全,有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

    作者:徐向红;赵玉年;王慧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肾移植术后10年并发弥漫大B淋巴瘤1例报告

    肾移植术后,因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易发生恶性肿瘤,国内虽以泌尿系肿瘤为主,但淋巴瘤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且容易漏诊、误诊,不容忽视。现报告肾移植术后10年并发弥漫大B淋巴瘤1例。

    作者:范娟;袁苏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用于晚期肝癌支持治疗的效果评价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多数患者明确诊断时已为晚期[1]。晚期肝癌患者多失去手术机会,单纯化疗疗效欠佳、副作用较大,治疗措施多以支持治疗为主。我院应用复发苦参注射液对晚期肝癌患者进行支持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岩;谷锋;张洪安;李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嫌色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嫌色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表型、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嫌色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4例中3例为男性,女性1例;年龄53~70岁,平均62岁;肿块直径2.5~15.0 cm。镜下肿瘤组织由体积较大的多角形嫌色细胞和小圆形嗜酸细胞构成,呈实性片状、腺泡状分布,间质有少量厚壁血管,细胞核不规则,常有皱褶,有时可见双核,核仁不明显,常见核周空晕。免疫组化结果:CD117(4/4)、Ksp-cadherin (4/4)、EMA(4/4)、CK7(4/4)、AE1/AE3(3/4)、CD10(3/4)、Vimentin(1/4)、RCC(1/4),Ki-67计数<5%。 Hale′s胶体铁染色均为阳性。4例中3例存活至今,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1例死亡。结论嫌色性肾细胞癌是1种低度恶性的、少见的、肾肿瘤。根治性肾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预后较好。

    作者:田玉旺;许春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种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3种不同射野数调强放疗方式( IMRT)的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选取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应用Pinnacle8.0计划系统分别设计3种不同射野数的调强计划:4野、5野、6野IMRT计划,用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和等剂量曲线评估3种计划的PTV和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结果6F-IMRT靶区剂量分布优,其剂量均匀性和适形度好,5F-IMRT其次,4F-IMRT差。与4F-IMRT比较,5F-IMRT和6F-IMRT的PTV大剂量以及高剂量所包含的体积显著降低。3种计划左肺照射剂量差异较小,均不超过5%;然而心脏照射剂量4F-IMRT小,与5F-IMRT和6F-IMRT比较,心脏V5、V10、V20、V30以及V40分别降低了42.37%、17.65%、5.87%、5.72%、23.38%和42.85%、30.84%、16.31%、6.45%、24.65%。结论左侧乳腺癌保乳放疗中,调强射野数的增加可以提高靶区PTV覆盖率、适形度和均匀性,但是也会增高左肺低剂量照射体积和平均剂量,右侧肺和心脏的受照剂量也会明显增高,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应用合适的放疗计划进行放疗。

    作者:张云;胡海芹;王小平;丁生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定辅助全麻对胃癌手术患者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胃癌根治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用量以及术后镇静镇痛的影响。方法将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n=30);试验组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入右美托咪定0.6μg/kg,维持为0.4μg/kg,直至术毕前40 min;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注药前(T1)、麻醉诱导前(T2)、气管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1 min(T4)、切皮时(T5)、探查时(T6)、拔管后即刻(T7)的脑双频指数( BIS)、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评价术后1 h内的苏醒躁动程度评分、镇静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情况。结果 T1-5两组BIS、HR和BP值呈现降低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2时BIS、T2和T4-7时MAP明显降低,以及HR明显减慢。试验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1 h的Ramsay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RS和VAS评分明显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应用于胃癌根治术中更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明显镇静、镇痛效应,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降低了患者术后的不适感。

    作者:刘臻;梁敏;李艳珍;曾凯;林财珠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宫颈腺癌及腺鳞癌预后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1]。近年研究普遍表明,随着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的问世,全球宫颈鳞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下降,但是宫颈腺癌却呈攀升趋势[2-4],宫颈腺癌、腺鳞癌55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由8.9%(1985-1988年)上升至20.9%(1997-2000年),宫颈腺癌发病率在1970-1996年之间增加了40%。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是宫颈癌术后或同步放化疗后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5-6]。有报道称,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导致宫颈腺癌及腺鳞癌总生存率均低于宫颈鳞癌[5,7]。我国国内有学者研究指出宫颈腺癌5年生存率为59%,而宫颈鳞癌的5年生存率为70%[8]。目前宫颈腺癌、腺鳞癌的治疗仍然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同步放化疗后应补充巩固化疗。 Vim、CK20、CD44v6均为鉴别诊断腺癌、腺鳞癌的常用免疫组化指标,但该三项指标与宫颈腺癌、腺鳞癌预后及微转移的相关性却极少见有文献报道,若能以此判断该类疾病的侵袭性及预后等情况,则能依此来为患者制定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避免患者进行过度治疗或者治疗不足。

    作者:程晓晓(综述);李隆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NHE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NHE1蛋白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收集的65例各类胃病标本的NHE1蛋白表达进行检测,高倍镜视野下阳性细胞数占视野10%以下视为阴性,10%以上视为阳性。结果在65例标本中,NHE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胃黏膜中0%(0/10);异型增生20.00%(1/5);肠上皮化生23.08%(3/13);慢性萎缩性胃炎16.67%(2/12);胃癌80.00%(20/25)。胃癌与正常胃黏膜和各型胃癌前病变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NHE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的表达不断上调,在胃癌组织中NHE1蛋白超表达;NHE1可能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有效的靶点。

    作者:孟燕;陈萍;邓守恒;段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术后早期经口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早期经口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及其价值。方法将7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方案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早期少量多次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营养状况以及炎性反应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肛门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实验组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RP、IL-6、TNF-α等炎性情况指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术后早期经口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能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奈达铂每周方案同期放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奈达铂每周方案同期放疗治疗老年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00例老年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和同期放化疗组。前者行单纯放疗,后者行奈达铂每周同期放疗。观察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单纯放疗组( RT)和同期放化疗组( CRT)3个月后,鼻咽部肿块残存率分别为18.00%(9/50)和16.00%(8/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肿块残存率分别为18.00%(9/50)和8.00%(4/50),单纯放疗组明显高于同期放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放疗组(RT)和同期放化疗组(CRT)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2.00%和94.00%,4年生存率分别为70.00%和76.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伤,肠胃不良反应和白细胞减少。结论采用奈达铂每周同期放疗可提高老年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且毒性可控,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黄瑞文;李能平;梁文胜;柯柳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胆道支架置入术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置入术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50例,先行胆道支架引流术,再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患者胆红素消退、支架畅通情况、近期疗效、生存时间和生存率。结果经过联合治疗后,患者黄疸症状均改善明显,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P<0.01),肿瘤有效率(PR+CR)为90.0%(45/50)。1年和2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0.0%和11.8%,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结论对不能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采取胆道支架置入术后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能够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小兵;邹瑜斌;杨灵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 YKL-40、IGF和 S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中YKL-40、IGF及SA水平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以76例健康同龄妇女作为对照组,然后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YKL-40、IGF及SA水平并比较,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组组织中上述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YKL-40、IGF-1、IGF-1R、IGF-2及S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其阳性率也高于对照组,且不同FIGO分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间也存在明显差异,经Logistic分析处理显示,上述指标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中YKL-40、IGF及SA呈现异常的状态,且不同FIGO分期患者间差异也较为明显。

    作者:蒲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米托蒽醌联合泼尼松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米托蒽醌联合泼尼松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米托蒽醌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骨痛缓解效果及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与对照组(84.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和病情稳定患者的PSA控制时间为(25.33±7.57)周,显著低于对照组(37.88±10.26)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骨痛缓解率为42.22%,与对照组(5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均略低于对照组(53.33%,17.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托蒽醌联合泼尼松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临床疗效显著,与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相近,但其在骨痛缓解和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略优于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当治疗效果不佳时两种方案交替使用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可作为米托蒽醌联合泼尼松的挽救方案。

    作者:栾宝红;李晓梅;邬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ⅠB2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研究

    目的:探讨ⅠB2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宫颈癌根治术中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ⅠB2~ⅡA2期宫颈癌患者70例,其中33例行宫颈癌根治术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作为观察组,37例行宫颈癌根治术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盆腔淋巴结转移>1个更容易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P<0.05),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安全可行,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刘宗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胸腔镜小切口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CRP、TNF-α及 IL-6等指标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胸腔镜小切口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RP、TNF-α及IL-6等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手术类型分为胸腔镜小切口组(观察组)57例和传统后外侧切口组(对照组)58例。以血清C-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 TNF-a)浓度作为衡量手术对机体造成创伤的指标,分别比较2组患者术后常见临床指标、术前1 d及术后1 d、2 d、3 d,血清中CRP、TNF-α、IL-6的变化。并分析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止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2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CRP、TNF-α及IL-6等指标浓度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第1,2,3天血清CRP、IL-6和TNF-a浓度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上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胸腔镜小切口手术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早期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应激程度较轻、手术创伤较小,具有微创,术中出血量低等优势,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作者:张午临;刘晖;贾涛;张云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16排螺旋 CT和 MRI对原发性肝癌 TACE 术后病灶的疗效判断价值对比

    目的:探析16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 MRI)对原发性肝癌( PH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术后病灶疗效的判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PHC 50例患者均采用TACE治疗,术后1.5~6个月采用16排螺旋CT和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作为标准,对病灶的残余或复发情况及病灶肿瘤包膜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DSA造影检查,50例患者65个病灶中有45个病灶为肿瘤残余或复发,另外20个病灶无肿瘤残余或复发;CT组检测出30个残余或复发病灶,而MRI组检测出42个残余或复发病灶;CT判断术后病灶的准确性为76.9%(50/65),敏感性为66.7%(30/45),特异性为100.0%;MRI判断术后病灶的准确性为95.4%(62/65),敏感性为93.3%(42/45),特异性为100.0%;二者检测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T判断术后有明显肿瘤包膜的病灶的检出率为3.1%(2/65),显著低于MRI 27.7%(18/65)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判断术后有明显肿瘤包膜的病灶的敏感性为10.0%(2/20),显著低于MRI 27.7%(18/20)的敏感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检测可清楚显示TACE术后肿瘤残余和复发,准确评价PHC患者TACE术后疗效,优于16排螺旋CT。

    作者:项昆;赵鹤亮;郑昌英;张亚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