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局限性肾癌的疗效分析

李亚军;宋勇;宋琳;白鹏飞;高海东

关键词: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肾肿瘤, 有效性, 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 RLPN)对局限性肾癌( LR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肿瘤直径>4 cm且≤7 cm的LRCC患者68例,均行肾部分切除术( PN),其中RLPN组34例,开放的肾部分切除术( OPN)组34例,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68例LRCC患者PN术均顺利完成。 RLPN组与OPN组LRCC患者性别、年龄、瘤体直径、病程、术前术后肌酐与GFR、引流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RLPN组手术耗时、血管阻断时间长于O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LPN组输血病例少于OPN组(P均<0.05);RLPN组拔管时间、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OPN组( P均<0.05)。 RLPN组患者围术期无中转开放、输血病例,术后出现1例尿瘘;OPN组围术期有5例输血病例。结论 RLPN能达到与OPN治疗相近的治疗结果,即可保留肾单位又具有微创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是治疗瘤体直径>4 cm且≤7 cm LRCC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小剂量奥施康定治疗晚期肺癌中度癌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小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治疗晚期肺癌中度癌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晚期肺癌合并中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奇曼丁,起始剂量100 mg/次、每12小时一次)治疗,治疗组采用奥施康定(起始剂量10 mg/次、每12小时一次)治疗,2组出现爆发痛时加用盐酸吗啡片滴定,次日加大剂量,直至疼痛NRS评分≤3分。至少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者均可进行客观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CR 10例,PR 18例,MR 1例,NR 1例,治疗组客观有效率(RR)93.33%;对照组CR 7例,PR 20例,MR 1例,NR 2例,对照组客观有效率(RR)90.00%;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的客观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奥施康定起效更迅速(P=0.015)、达稳态剂量更小(P<0.001)。结论小剂量奥施康定治疗晚期肺癌中度癌痛有效、安全。

    作者:涂建仁;董涵芝;付华珍;郑长福;王美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诊治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意义。方法接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的患者75例,依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甲状腺次全切除组38例,甲状腺全切除组37例,对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全切除组手术时间(130.23±45.26) min,明显长于次全切除组的(104.63±20.5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的住院时间(7.5±2.5)天,与次全切除组的(6.8±2.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全切除组患者复发率21.05%,显著高于全切除组患者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治疗中,甲状腺全切除手术更具有优势,疗效显著,结节复发率低,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方式。

    作者:高全生;魏松锋;李治国;李宝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肢体软组织肉瘤及受累大血管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及受累的大血管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累及肢体重要血管的软组织肉瘤患者行肿瘤屏障切除联合人工血管手术,8例同时重建动脉和静脉,4例重建动脉,7例重建静脉,均采用人工血管置换。观察术后血管通畅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无1例出现重建血管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全部患者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重建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100%和46%,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肢体软组织肉瘤累及重要血管进行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安全可靠,能提高切除率,降低肿瘤复发率。

    作者:韩毓;曲兴龙;张怡;王炳;柴宇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胆结石及胆囊切除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胆结石及胆囊切除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59例胃癌患者及同时期进行体检的260例健康人群的详细的临床资料,分析胆结石和胆囊切除术对胃癌的发生及病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胃癌组有39例(15.3%)患者存在胆结石或既往有胆囊切除术病史,其中胆结石行保守治疗20例(7.7%),有胆囊切除术病史19例(7.6%)。而对照组中有24例(9.2%)存在胆结石或既往有胆囊切除术病史,其中胆结石行保守治疗18例(6.9%),有胆囊切除术病史6例(2.3%)。结果显示胃癌组既往行胆囊切除术病史的病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但是2组患者胆结石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胆结石发病率或既往胆囊切除术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胆汁排泄改变可能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但对胃癌的临床以及病理特征并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胆结石或胆囊切除术是否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尚不确定,仍需大量的研究证实。

    作者:刘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siRNA 诱导宫颈鳞癌耐药细胞株 SiHa/DDP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siRNA(hTERT SiRNA)诱导宫颈鳞癌耐药细胞株SiHa/DDP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每毫升培养液中加顺铂2μg常规培养SiHa/DDP细胞,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 A组):仅用细胞培养液培养的SiHa/DDP组;脂质体对照组( B组):仅添加转染试剂的SiHa/DDP组;不针对任何基因的Negative Control siRNA对照组( C组);转染组( D组):hTERT SiRNA与脂质体混合液转染SiHa/DDP细胞。按要求转染细胞后常规培养,于转染后24 h、48 h、72 h分别收集各组细胞进行相关检测,各组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细胞hTERT mRNA表达、应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SiHa/DDP细胞凋亡率、应用MTT法检测hTERT SiRNA转染后SiHa/DDP细胞增殖情况。结果①转染后24 h、48 h、72 h各组细胞相对A组的TERT mRNA含量分别为:D组(0.249±0.019)、(0.138±0.009)、(0.174±0.016);C组(0.931±0.036)、(0.940±0.025)、(0.901±0.042);B组(0.956±0.052)、(0.961±0.037)、(0.943±0.28);各时间点siRNA-1组hTERT mRNA 相对表达量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转染后SiRNA-1组早期细胞凋亡率[(86.48±7.25)%]明显高于C组[(0.11±0.08)%]、B组[(5.23±1.22)%]和A组[(0.09±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转染后各时间点各组细胞OD490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生长曲线显示SiRNA-1组慢于对照组。结论 hTERT siRNA转染SiHa/DDP细胞可降低hTERT mRNA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

    作者:王艺;陈金石;李隆玉;李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榄香烯乳与丝裂霉素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复发有效性的 meta 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榄香烯乳与丝裂霉素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运用Cochrane 系统评价的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数据库等文献资料库。纳入榄香烯乳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复发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纳入3个符合要求的RCT研究,共337例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失访、意向性分析和基线情况的描述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质量均为B级。 Meta分析结果显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2周单独灌注榄香烯乳膀胱癌复发率与单独灌注丝裂霉素相比,OR=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灌注榄香烯乳与灌注丝裂霉素比较,OR=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灌注榄香烯乳与灌注丝裂霉素相比,能更好地预防膀胱癌的复发,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赵金匣;张丽秀;洪梅;王志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相关并发症的研究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纯甲状腺全切术与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甲状腺全切术及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喉返神经损伤、低钙血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和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对侧大部切除术(P<0.05);腺叶及峡部切除术与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对侧大部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切除范围越大,其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作者:高明;项和平;李贺;王伟;葛魏巍;姜大同;付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根治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根治术后的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将42例接受了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D1组和D2组。 D1组于术后24 h内开始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N),D2组于术后24~72 h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比较分析第一次粪便通道天数、术后输注白蛋白剂量、术前和术后7天的血清白蛋白差异、术后传染以及全胃肠外营养状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临床因素无统计学差异,D1组比D2组的肺炎发生率更高(P=0.0308),2组间的传染性并发症频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24 h内进行EN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应该根据患者病情将EN安排在24~72 h。

    作者:徐降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鼻内镜下辅助其他径路治疗上颌窦癌23例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辅助柯-陆氏径路治疗上颌窦癌患者的复发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上颌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3、5年复发率分别为8.70%(2/23)、30.43%(7/23);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1%(17/23)、53.17%(12/23)。(Ⅲ+Ⅳ)期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II期患者( P=0.001)。结论鼻内镜辅助柯-陆氏径路手术可以彻底切除上颌窦癌,并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孙继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麻醉方式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应用不同麻醉方式对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影响。方法选取实施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4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全麻方式,观察组采取复合麻醉方式。术后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对照并分析。结果采用复合麻醉方式的术后患者与全麻方式的术后患者相比,疼痛更少,效果明显。结论应用复合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止痛,临床效果更加明显。

    作者:范昌桂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恒温冷冻切片对乳腺癌组织中 CerbB-2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恒温快速冷冻切片对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MaxVinsion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30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恒温冷冻切片对应组织和剩余组织石蜡标本进行标记,比较两组CerbB-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30例浸润性导管癌冰冻切片对应组织样本组中42例CerbB-2表达阴性,33例CerbB-2表达+,34例CerbB-2表达++,21例CerbB-2表达+++;剩余组织常规切片样本组56例CerbB-2表达阴性,50例CerbB-2表达+,19例CerbB-2表达++,5例CerbB-2表达+++;两组标记结果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且两组CerbB-2阳性表达结果一致性较差。结论恒温快速冷冻切片影响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减弱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蛋白阳性表达。

    作者:高玟;陈艳红;刘志良;罗庆丰;黄传生;涂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化疗方案对手术治疗口腔鳞癌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对比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对手术治疗口腔鳞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0例口腔鳞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其中观察组实行间质化疗并行手术治疗,对照组实行常规化疗并行手术治疗,两组均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包括近期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病灶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24个月及36个月时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24个月及36个月的复发率明显要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抑制原发灶大小的效果明显要好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3年的生存率为90.9%,对照组3年的生存率为83.3%;观察组术后转移率明显降低,对照组明显升高,观察组显然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恶心呕吐、局部疼痛方面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方面发生不良反应率基本相同(P>0.05)。结论间质化疗并行手术治疗能有效减少口腔鳞癌患者局部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转移率,提高生存率,能有效提高口腔鳞癌治疗效果。

    作者:胡建;杨尚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经会阴饱和穿刺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会阴饱和穿刺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8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6例采用经会阴饱和穿刺活检,对照组88例采用经直肠穿刺活检,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穿刺活检阳性率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阳性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SA<10.0μg/L和≥10.0~20.0μg/L时,观察组的阳性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SA>20.0~50.0μg/L和>50.0μg/L时,观察组的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发热、尿路感染、肉眼血尿、血便、直肠出血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的尿潴留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饱和穿刺活检能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俞国锋;汤金荣;马伟雄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 Dickkopf-1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Dickkopf-l ( DKKl )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以及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DKKl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Ⅱ、Ⅲ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DKK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DKK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K1可以作为评价原发性肝癌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刘旭超;陈鹏;黄清秀;张木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低剂量螺旋 CT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低剂量螺旋CT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CT检查发现有肺结节的患者62例,分别行低剂量CT扫描(40 mA)和常规剂量(200 mA)CT扫描各一次,观察比较2种剂量扫描患者的结节形态学特征、结核增殖灶、肉芽肿性病变、炎性结节、肺转移癌、肺癌、肺结节的病理分期和组织分型的特点。结果结节密度不均、分叶、空洞、钙化、支气管充气征、毛刺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中差异不明显(P>0.05)。低剂量组定性诊断结核增殖灶、肉芽肿性病变、炎性结节、肺转移癌、肺癌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分型的确诊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无差异,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具有安全性较高的优势。

    作者:廖宗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胃腺癌中 ROS1基因重排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ROS1基因重排与胃腺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60例胃腺癌肿瘤组织中ROS1基因的重排;采用siRNA和Real-time PCR检测ROS1重排与胃癌细胞免疫反应的关键分子的关系。结果胃腺癌组织中ROS1基因重排发生率为1.7%(1/60)。 ROS1基因高表达与胃肿瘤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生部位、肿瘤直径、Laurén分类、病理分级、HP感染、浸润深度和TNM 分期等无关。 ROS1阳性表达肿瘤组织中IL-6、TNF-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ROS1阴性组织。结论 ROS1基因重排可能与炎症因子基因协同发挥促癌作用。

    作者:魏亚宁;王娅南;贾友超;谭莉莉;臧爱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完全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对胃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比较胃癌完全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8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完全腹腔镜组(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及开腹组(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完全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后者(P<0.05);与开腹组相比,完全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显著缩短(P<0.05);两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肿瘤切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周完全腹腔镜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开腹组( 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与开腹手术均符合肿瘤根治性原则,但前者对患者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作者:罗思佳;李汉军;张智勇;蔡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传统开腹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开腹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4天CD4/CD8水平和IgG表达情况。同时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19.52±6.24) ml、(65.21±9.36) min、(0.65±0.12) d、(3.21±0.69) d、(0.59±0.15) d、(12.52±2.36) d,与对照组(351.21±12.02) ml、(98.65±10.21) min、(1.75±0.36) d、(6.32±0.75) d、(2.01±0.27) d、(18.26±3.07) d比较,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热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第4天,观察组患者CD4/CD8水平和IgG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相比传统开腹手术来说,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创伤小,同时对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患者术后恢复有一定帮助。

    作者:杨林;杨金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化疗对Dukes C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胃癌、肝癌,居第4位,每年大肠癌死亡近10万患者,并且死亡人数逐年增加[1]。现对我科7年收集的初诊为Dukes C期原发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观察本病经常规化疗后的近期不良反应、远期疗效。

    作者:郝晶;朱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高危型 HPV 检测方案对宫颈癌患者的筛查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检测方案对宫颈癌患者的筛查价值,探讨宫颈癌早期筛查佳方法。方法以120例健康体检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PCR)及2代杂交捕获实验( HC2-HPV-DNA),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 PCR及HC2-HPV-DNA两种方法高危型HPV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83%(19/120)和10.83%(13/12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41~50岁及51~60岁年龄组中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较高。结论对于高危型HPV的检测HC2-HPV-DNA优于定量PCR,HC2-HPV-DNA更适合大规模宫颈癌的早期筛选。

    作者:高娜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