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陈金石;李隆玉;李凌
目的:探求早期胃癌中淋巴结微转移及LMO4、DLEC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早期胃癌患者共50例,均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平均随访35.2个月(28~60个月),每位患者平均淋巴结24.5枚不等,将所有淋巴结用HE和CK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LMO4、DLEC1的表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结微转移明显高于常规淋巴结转移率,组织学类型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微转移有正相关性,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微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LMO4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呈明显正相关,DLEC1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呈明显负相关。 LMO4与DLEC1表达存在负相关。淋巴结微转移与无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差别。结论对于早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作者:陈晓军;刘胜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III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根治性手术的III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由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四个因素与肿瘤复发有关:癌胚抗原(CEA),肿瘤分期,阳性淋巴结的节点数和淋巴结比例。淋巴结比例为大的危险因素。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5%,3年无病生存率为90%(对应64%的患者,P=0.011)。结论淋巴结比例是Ⅲ期结肠癌肿瘤复发的的危险因素。
作者:朱俊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恒温快速冷冻切片对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MaxVinsion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30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恒温冷冻切片对应组织和剩余组织石蜡标本进行标记,比较两组CerbB-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30例浸润性导管癌冰冻切片对应组织样本组中42例CerbB-2表达阴性,33例CerbB-2表达+,34例CerbB-2表达++,21例CerbB-2表达+++;剩余组织常规切片样本组56例CerbB-2表达阴性,50例CerbB-2表达+,19例CerbB-2表达++,5例CerbB-2表达+++;两组标记结果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且两组CerbB-2阳性表达结果一致性较差。结论恒温快速冷冻切片影响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减弱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蛋白阳性表达。
作者:高玟;陈艳红;刘志良;罗庆丰;黄传生;涂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根治术后的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将42例接受了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D1组和D2组。 D1组于术后24 h内开始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N),D2组于术后24~72 h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比较分析第一次粪便通道天数、术后输注白蛋白剂量、术前和术后7天的血清白蛋白差异、术后传染以及全胃肠外营养状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临床因素无统计学差异,D1组比D2组的肺炎发生率更高(P=0.0308),2组间的传染性并发症频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24 h内进行EN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应该根据患者病情将EN安排在24~72 h。
作者:徐降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治疗晚期肺癌中度癌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晚期肺癌合并中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奇曼丁,起始剂量100 mg/次、每12小时一次)治疗,治疗组采用奥施康定(起始剂量10 mg/次、每12小时一次)治疗,2组出现爆发痛时加用盐酸吗啡片滴定,次日加大剂量,直至疼痛NRS评分≤3分。至少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者均可进行客观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CR 10例,PR 18例,MR 1例,NR 1例,治疗组客观有效率(RR)93.33%;对照组CR 7例,PR 20例,MR 1例,NR 2例,对照组客观有效率(RR)90.00%;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的客观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奥施康定起效更迅速(P=0.015)、达稳态剂量更小(P<0.001)。结论小剂量奥施康定治疗晚期肺癌中度癌痛有效、安全。
作者:涂建仁;董涵芝;付华珍;郑长福;王美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导致胃癌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胃癌风险指数(GCRI)表示相关因素的危险程度。结果111例慢性胃炎性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AHPI)阳性患者77例(69.40%),其中45%AHPI阳性患者出现各类胃炎。 AHPI患者GCRI得分偏高(高风险指数)。幽门螺杆菌阴性的其他胃炎性胃癌患者GCRI得分<3分( P=0.001)。结论幽门螺杆菌导致的慢性胃炎更容易诱发胃癌。
作者:郑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辅助柯-陆氏径路治疗上颌窦癌患者的复发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上颌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3、5年复发率分别为8.70%(2/23)、30.43%(7/23);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1%(17/23)、53.17%(12/23)。(Ⅲ+Ⅳ)期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II期患者( P=0.001)。结论鼻内镜辅助柯-陆氏径路手术可以彻底切除上颌窦癌,并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孙继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 RLPN)对局限性肾癌( LR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肿瘤直径>4 cm且≤7 cm的LRCC患者68例,均行肾部分切除术( PN),其中RLPN组34例,开放的肾部分切除术( OPN)组34例,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68例LRCC患者PN术均顺利完成。 RLPN组与OPN组LRCC患者性别、年龄、瘤体直径、病程、术前术后肌酐与GFR、引流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RLPN组手术耗时、血管阻断时间长于O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LPN组输血病例少于OPN组(P均<0.05);RLPN组拔管时间、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OPN组( P均<0.05)。 RLPN组患者围术期无中转开放、输血病例,术后出现1例尿瘘;OPN组围术期有5例输血病例。结论 RLPN能达到与OPN治疗相近的治疗结果,即可保留肾单位又具有微创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是治疗瘤体直径>4 cm且≤7 cm LRCC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亚军;宋勇;宋琳;白鹏飞;高海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Dickkopf-l ( DKKl )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以及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DKKl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Ⅱ、Ⅲ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DKK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DKK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K1可以作为评价原发性肝癌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刘旭超;陈鹏;黄清秀;张木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肢体功能、局部复发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探讨不同类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96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均随访3年,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和关节功能,总结患者的术式、术后复发情况、术后并发症。对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及影响肢体功能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关节功能优良率囊内切除术组为76.79%,切刮除组为87.50%,边缘刮除组为81.25%,囊内切除术组显著低于后两组(P<0.05);肢体功能优良率囊内切除术组为76.78%,切刮除术组为75.00%,边缘切除术组为78.13%,3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随访3年内,共12例复发,复发率为12.50%。随访期间,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囊内切除术与切刮除术未见术后并发症,边缘切除术出现7例假体并发症。影响肢体功能的因素有首诊原发/复发、Enneking分期、软组织肿块及术式(P<0.05);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只与术式有关( P<0.05)。结论囊内切除、切刮除、边缘刮除对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各有利弊,且术式的选择对术后复发及肢体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要求临床医师结合患者年龄、肿瘤分级分期等综合选择术式。
作者:梁志远;高原;聂志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胃癌根治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全麻药用量及术后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择期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0.6μg· kg-1,维持量为0.5μg· kg-1· h-1,直至手术结束前60 min;对照组给予相等量的0.9%生理盐水泵入。分别观察注药前( T1)、麻醉诱导前(T2)、气管插管前1 min(T3)、气管插管后1 min(T4)、切皮时(T5)、探查时(T6)、拔管后即刻(T7)等各个时段的脑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记录全麻药的用量,术后5 h内的镇静评分Ramsay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 T2时观察组患者BIS值明显低于T1和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T2、T4~T7时观察组MAP降低,HR减慢(P<0.05,P<0.01);观察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h和5 h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可产生明显的镇静、镇痛效应,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降低了患者术后的不适感。
作者:徐海军;王荣国;刘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8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三阴性乳腺癌)60例与B组(非三阴性乳腺癌)124例。对2组患者地体质特征和肿瘤特征进行比较,并对184例患者的预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在发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阳性和转移状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2组在5年,7年和9年无病生存率及7年,9年总生存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阴乳腺癌与发病年龄、家族遗传史、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肿瘤组织学分级有关,癌症转移风险高,预后差。
作者:谭启泽;刘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Folfox6方案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3例新诊断的且不能手术切除的结肠癌肝脏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患者接受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85 mg/m2和亚叶酸200 mg/m2静脉输注2 h,然后用5-FU 400 mg/m2推注和5-FU 2400 mg/m2持续输注46 h)化疗,每2周重复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 B组患者接受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输注2 h,第1天;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输注2 h,第1~5天,5-FU 500 mg/m2静脉输注4~6 h,第1~5天;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估2组临床反应及疗效,主要终点是疾病进展时间( TTP)。卡方检验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Log-rank法比较生存差异。结果63例患者中CR 3例,PR 23例,SD 13例,PD 24例,有效率41.3%。其中A组CR 3例,PR 17例,SD 11例,PD 10例,有效率48.8%;B组CR 0例, PR 6例,SD 2例,PD 14例,有效率27.3%。2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13,P>0.05)。63例患者中位生存15个月,A组中位生存21个月,B组中位生存13个月;疾病进展时间(TTP)中位数为9.8个月(范围0.5~31.8个月),A组12个月,B组7个月,2组TTP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2)。2组血液不良反应和非血液不良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37)。结论 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是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刘勇;周蔚翔;蒋寅;叶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诊治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意义。方法接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的患者75例,依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甲状腺次全切除组38例,甲状腺全切除组37例,对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全切除组手术时间(130.23±45.26) min,明显长于次全切除组的(104.63±20.5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的住院时间(7.5±2.5)天,与次全切除组的(6.8±2.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全切除组患者复发率21.05%,显著高于全切除组患者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治疗中,甲状腺全切除手术更具有优势,疗效显著,结节复发率低,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方式。
作者:高全生;魏松锋;李治国;李宝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直线型缝合器重塑管状胃与手工吻合的手术效果,比较2种吻合方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0例),前者术中采用传统手工吻合消化道,后者采用器械吻合重建消化道,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未出现手术失败或死亡病例。观察组吻合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例患者吻合口瘘,经充分引流后痊愈,对照组4例吻合口瘘,其中1例行空肠造瘘;2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随访发现2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对照组吻合口狭窄率显著高于观察组( P<0.05)。结论管状胃可有效延长胃长度,适用于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风险。
作者:李诚;陈肖沛;况成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会阴饱和穿刺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8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6例采用经会阴饱和穿刺活检,对照组88例采用经直肠穿刺活检,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穿刺活检阳性率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阳性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SA<10.0μg/L和≥10.0~20.0μg/L时,观察组的阳性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SA>20.0~50.0μg/L和>50.0μg/L时,观察组的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发热、尿路感染、肉眼血尿、血便、直肠出血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的尿潴留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饱和穿刺活检能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俞国锋;汤金荣;马伟雄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周期蛋白依赖激酶-2(cyclin dependent kinase 2,CDK2)阳性表达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判断价值。方法应用MaxVinsion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CDK2表达情况。结果5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DK2阳性表达率为70.9%,CDK2阳性表达率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年龄、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并且CDK2阳性表达率与雌激素( estrogen receptor , ER)、孕激素(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细胞表皮生长因子2(cel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CerBb-2)水平也无相关性,CDK2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39例CDK2阳性患者新辅助化疗总缓解率为61.5%,16例CDK2阴性患者新辅助化疗总缓解率为25.0%,两者总缓解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CDK2表达可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作者:杨丽萍;罗庆丰;吴毓东;孙正魁;樊帆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中微小RNA-141( microRNAs,miRNAs)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卡铂治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上皮性卵巢癌68例,术后接受规范的多西他赛+卡铂化疗方案治疗。30例卵巢癌良性肿瘤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标本中miR-141的表达水平,采用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方法,检测miR-141对浆液性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人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ES-2卡铂敏感度的影响。结果30例卵巢良性肿瘤标本中miR-141表达水平为(0.09±0.0032),68例卵巢上皮癌组织中miR-141表达水平为(5.03±0.1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4)。68例卵巢上皮癌组织中58例miR-141表达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的平均表达水平,其相对表达水平为(5.54±0.11);有10例miR-141表达水平低于良性肿瘤的平均表达水平,其相对表达水平为(0.03±0.0093)。卡铂耐药患者19例(19/68,27.9%),卡铂敏感患者49例(49/68,72.1%)。 miR-141表达水平与患者对卡铂的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性(γ=-0.7816,P=0.0032)。 miR-141表达与患者5年生存率亦呈显著负相关性(γ=-0.5296,P=0.0128)。 miR-141表达与卵巢上皮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残留肿瘤大小均无相关性(P>0.05)。 MTT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未转染组和转染阴性miRNA模拟物(miRNA mimics)组比较,转染miR-141模拟物(miR-141 mimics)组SKOV-3和ES-2细胞对卡铂的敏感性显著降低。结论检测MiR-141的表达水平,对预测上皮性卵巢癌对卡铂敏感性、评估患者预后及其合理指导卵巢癌的综合治疗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彩霞;宋藏珠;徐庆;景邵武;王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XCL12蛋白表达对鼻咽癌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 TM法,检测98例鼻咽癌患者鼻咽部活检病理标本的CXCL12表达情况,分析CXCL12阳性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疗效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分析CXCL12蛋白阳性表达与鼻咽癌患者根治性治疗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XCL12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病理组织亚型无相关性,CXCL12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淋巴结转移组患者CXCL1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CXCL12蛋白表达与鼻咽癌TNM分期及治疗疗效显著相关。结论鼻咽癌组织中CXCL12蛋白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患者的预后情况及治疗效果,对客观判断鼻咽癌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罗庆丰;李金高;张小芳;付爱荣;齐淑轶;黄先明;张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DC-CIK生物免疫治疗联合放疗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观察组在放疗的基础上联合DC-CIK生物免疫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5%,对照组为56.41%;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3.8±7.4)个月,治疗组为(14.9±3.3)个月。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的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5例(12.82%)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4例(1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生物免疫治疗联合放疗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珍英;竺顺斌;陈刚;鲍晋;张秦;孙春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