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在胃癌根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徐海军;王荣国;刘倩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 全身麻醉, 胃癌根治术, 镇静, 镇痛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胃癌根治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全麻药用量及术后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择期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0.6μg· kg-1,维持量为0.5μg· kg-1· h-1,直至手术结束前60 min;对照组给予相等量的0.9%生理盐水泵入。分别观察注药前( T1)、麻醉诱导前(T2)、气管插管前1 min(T3)、气管插管后1 min(T4)、切皮时(T5)、探查时(T6)、拔管后即刻(T7)等各个时段的脑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记录全麻药的用量,术后5 h内的镇静评分Ramsay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 T2时观察组患者BIS值明显低于T1和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T2、T4~T7时观察组MAP降低,HR减慢(P<0.05,P<0.01);观察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h和5 h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可产生明显的镇静、镇痛效应,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降低了患者术后的不适感。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诊治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意义。方法接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的患者75例,依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甲状腺次全切除组38例,甲状腺全切除组37例,对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全切除组手术时间(130.23±45.26) min,明显长于次全切除组的(104.63±20.5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的住院时间(7.5±2.5)天,与次全切除组的(6.8±2.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全切除组患者复发率21.05%,显著高于全切除组患者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治疗中,甲状腺全切除手术更具有优势,疗效显著,结节复发率低,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方式。

    作者:高全生;魏松锋;李治国;李宝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术式对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进展期近端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7例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结果全胃切除术组(21.2%)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近端胃切除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年生存率全胃切除组分别为55.5%、38.6%,明显优于近端胃切除组的37.4%、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近端胃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更为合适。

    作者:杨志锋;江小梅;陈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期肠内营养在胃底贲门癌术后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在胃底贲门癌术后对患者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6例开展胃底贲门癌手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及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为(44±7)g/L,碱性磷酸酶为(111±52)U/L,住院时间为(14.2±3.3)d,排气时间为(48.7±21.4)h,排便时间为(72.9±6.8)h,治疗费用为(9391.2±1021.7)元,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底贲门癌患者手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保证患者所需的营养成分摄入,同时能够促进胃肠部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营养供给方法。

    作者:成德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K-ras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K-ras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8年7月收治的92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蝎形探针扩增阻遏突变系统( ARMS)法行K-ras基因突变检测。结果92例NSCLC患者中11例患者K-ras基因突变阳性,阳性率为11.96%。 K-ras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Gly12Cys(GGT>TGT)突变3例,Gly12Val(GGT>GTT)突变2例,Gly12Ala(GGT >GCT)突变2例,Gly12Arg(GGT>CGT)突变2例,Gly12Cys(GGT >TGT)突变与 Gly12Val(GGT >GTT)突变并存1例,Gly12Cys(GGT >TGT)突变与Gly12Ala(GGT>GCT)突变并存1例。 K-ras基因突变阳性组Ⅲa~Ⅳ期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低于K-ras基因突变阴性组Ⅲa~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较低,但是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NSCLC患者预后产生负性影响。

    作者:刘晖群;刘敏知;熊林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 Dickkopf-1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Dickkopf-l ( DKKl )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以及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DKKl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Ⅱ、Ⅲ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DKK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DKK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K1可以作为评价原发性肝癌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刘旭超;陈鹏;黄清秀;张木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8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三阴性乳腺癌)60例与B组(非三阴性乳腺癌)124例。对2组患者地体质特征和肿瘤特征进行比较,并对184例患者的预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在发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阳性和转移状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2组在5年,7年和9年无病生存率及7年,9年总生存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阴乳腺癌与发病年龄、家族遗传史、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肿瘤组织学分级有关,癌症转移风险高,预后差。

    作者:谭启泽;刘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CXCL12蛋白表达在鼻咽癌组织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XCL12蛋白表达对鼻咽癌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 TM法,检测98例鼻咽癌患者鼻咽部活检病理标本的CXCL12表达情况,分析CXCL12阳性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疗效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分析CXCL12蛋白阳性表达与鼻咽癌患者根治性治疗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XCL12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病理组织亚型无相关性,CXCL12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淋巴结转移组患者CXCL1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CXCL12蛋白表达与鼻咽癌TNM分期及治疗疗效显著相关。结论鼻咽癌组织中CXCL12蛋白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患者的预后情况及治疗效果,对客观判断鼻咽癌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罗庆丰;李金高;张小芳;付爱荣;齐淑轶;黄先明;张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化疗对Dukes C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胃癌、肝癌,居第4位,每年大肠癌死亡近10万患者,并且死亡人数逐年增加[1]。现对我科7年收集的初诊为Dukes C期原发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观察本病经常规化疗后的近期不良反应、远期疗效。

    作者:郝晶;朱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胆结石及胆囊切除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胆结石及胆囊切除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59例胃癌患者及同时期进行体检的260例健康人群的详细的临床资料,分析胆结石和胆囊切除术对胃癌的发生及病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胃癌组有39例(15.3%)患者存在胆结石或既往有胆囊切除术病史,其中胆结石行保守治疗20例(7.7%),有胆囊切除术病史19例(7.6%)。而对照组中有24例(9.2%)存在胆结石或既往有胆囊切除术病史,其中胆结石行保守治疗18例(6.9%),有胆囊切除术病史6例(2.3%)。结果显示胃癌组既往行胆囊切除术病史的病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但是2组患者胆结石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胆结石发病率或既往胆囊切除术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胆汁排泄改变可能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但对胃癌的临床以及病理特征并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胆结石或胆囊切除术是否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尚不确定,仍需大量的研究证实。

    作者:刘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肢体软组织肉瘤及受累大血管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及受累的大血管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累及肢体重要血管的软组织肉瘤患者行肿瘤屏障切除联合人工血管手术,8例同时重建动脉和静脉,4例重建动脉,7例重建静脉,均采用人工血管置换。观察术后血管通畅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无1例出现重建血管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全部患者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重建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100%和46%,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肢体软组织肉瘤累及重要血管进行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安全可靠,能提高切除率,降低肿瘤复发率。

    作者:韩毓;曲兴龙;张怡;王炳;柴宇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根治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根治术后的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将42例接受了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D1组和D2组。 D1组于术后24 h内开始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N),D2组于术后24~72 h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比较分析第一次粪便通道天数、术后输注白蛋白剂量、术前和术后7天的血清白蛋白差异、术后传染以及全胃肠外营养状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临床因素无统计学差异,D1组比D2组的肺炎发生率更高(P=0.0308),2组间的传染性并发症频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24 h内进行EN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应该根据患者病情将EN安排在24~72 h。

    作者:徐降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高危型 HPV 检测方案对宫颈癌患者的筛查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检测方案对宫颈癌患者的筛查价值,探讨宫颈癌早期筛查佳方法。方法以120例健康体检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PCR)及2代杂交捕获实验( HC2-HPV-DNA),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 PCR及HC2-HPV-DNA两种方法高危型HPV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83%(19/120)和10.83%(13/12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41~50岁及51~60岁年龄组中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较高。结论对于高危型HPV的检测HC2-HPV-DNA优于定量PCR,HC2-HPV-DNA更适合大规模宫颈癌的早期筛选。

    作者:高娜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榄香烯乳与丝裂霉素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复发有效性的 meta 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榄香烯乳与丝裂霉素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运用Cochrane 系统评价的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数据库等文献资料库。纳入榄香烯乳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复发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纳入3个符合要求的RCT研究,共337例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失访、意向性分析和基线情况的描述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质量均为B级。 Meta分析结果显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2周单独灌注榄香烯乳膀胱癌复发率与单独灌注丝裂霉素相比,OR=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灌注榄香烯乳与灌注丝裂霉素比较,OR=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灌注榄香烯乳与灌注丝裂霉素相比,能更好地预防膀胱癌的复发,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赵金匣;张丽秀;洪梅;王志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鼻内镜下辅助其他径路治疗上颌窦癌23例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辅助柯-陆氏径路治疗上颌窦癌患者的复发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上颌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3、5年复发率分别为8.70%(2/23)、30.43%(7/23);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1%(17/23)、53.17%(12/23)。(Ⅲ+Ⅳ)期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II期患者( P=0.001)。结论鼻内镜辅助柯-陆氏径路手术可以彻底切除上颌窦癌,并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孙继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Smad4及 P21WAF1/CIP1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良性肿瘤、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和卵巢上皮癌组织中Smad4蛋白及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方法,检测24例卵巢上皮良性肿瘤、22例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和43例卵巢上皮癌组织中Smad4蛋白及P21WAF1/CIP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Smad4蛋白在三组中阳性表达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Smad4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癌临床病理参数无关。 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卵巢上皮良性肿瘤与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组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卵巢上皮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却显著低于卵巢上皮良性肿瘤及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组织,且P21WAF1/CIP1蛋白表达随着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化的升高而下降,而与卵巢上皮癌组织学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无关;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Smad4蛋白与P21WAF1/CIP1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γs =0.099,P>0.05)。结论 Smad4蛋白表达或缺失与卵巢上皮肿瘤的发展无关,而P21WAF1/CIP1蛋白的缺失与卵巢上皮癌的发展关系密切;在卵巢上皮癌中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或缺失不受Smad4蛋白的调控。

    作者:陈凤云;胡小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Folfox6方案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Folfox6方案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3例新诊断的且不能手术切除的结肠癌肝脏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患者接受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85 mg/m2和亚叶酸200 mg/m2静脉输注2 h,然后用5-FU 400 mg/m2推注和5-FU 2400 mg/m2持续输注46 h)化疗,每2周重复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 B组患者接受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输注2 h,第1天;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输注2 h,第1~5天,5-FU 500 mg/m2静脉输注4~6 h,第1~5天;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估2组临床反应及疗效,主要终点是疾病进展时间( TTP)。卡方检验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Log-rank法比较生存差异。结果63例患者中CR 3例,PR 23例,SD 13例,PD 24例,有效率41.3%。其中A组CR 3例,PR 17例,SD 11例,PD 10例,有效率48.8%;B组CR 0例, PR 6例,SD 2例,PD 14例,有效率27.3%。2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13,P>0.05)。63例患者中位生存15个月,A组中位生存21个月,B组中位生存13个月;疾病进展时间(TTP)中位数为9.8个月(范围0.5~31.8个月),A组12个月,B组7个月,2组TTP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2)。2组血液不良反应和非血液不良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37)。结论 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是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刘勇;周蔚翔;蒋寅;叶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食管癌术中直线型缝合器重塑管状胃与手工吻合对手术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观察直线型缝合器重塑管状胃与手工吻合的手术效果,比较2种吻合方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0例),前者术中采用传统手工吻合消化道,后者采用器械吻合重建消化道,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未出现手术失败或死亡病例。观察组吻合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例患者吻合口瘘,经充分引流后痊愈,对照组4例吻合口瘘,其中1例行空肠造瘘;2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随访发现2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对照组吻合口狭窄率显著高于观察组( P<0.05)。结论管状胃可有效延长胃长度,适用于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风险。

    作者:李诚;陈肖沛;况成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胃腺癌中 ROS1基因重排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ROS1基因重排与胃腺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60例胃腺癌肿瘤组织中ROS1基因的重排;采用siRNA和Real-time PCR检测ROS1重排与胃癌细胞免疫反应的关键分子的关系。结果胃腺癌组织中ROS1基因重排发生率为1.7%(1/60)。 ROS1基因高表达与胃肿瘤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生部位、肿瘤直径、Laurén分类、病理分级、HP感染、浸润深度和TNM 分期等无关。 ROS1阳性表达肿瘤组织中IL-6、TNF-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ROS1阴性组织。结论 ROS1基因重排可能与炎症因子基因协同发挥促癌作用。

    作者:魏亚宁;王娅南;贾友超;谭莉莉;臧爱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治疗对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手术方式将155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保乳组(40例)和改良组(115例),保乳组行保乳手术+术后放、化疗,改良组行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比较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结果保乳组死亡1例,改良组死亡4例,死亡原因均为非乳腺癌原因;保乳组2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1例为肺转移,1例为骨(脊柱)转移,术后生活质量未受明显影响;改良组6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4例为肺转移,2例为骨转移,术后生活质量未受明显影响;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手术+术后放、化疗对早期乳腺癌的远期疗效与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相近,但保乳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能够保留乳房的美观外形,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吴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Ⅲ期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III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根治性手术的III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由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四个因素与肿瘤复发有关:癌胚抗原(CEA),肿瘤分期,阳性淋巴结的节点数和淋巴结比例。淋巴结比例为大的危险因素。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5%,3年无病生存率为90%(对应64%的患者,P=0.011)。结论淋巴结比例是Ⅲ期结肠癌肿瘤复发的的危险因素。

    作者:朱俊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