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庆丰;李金高;张小芳;付爱荣;齐淑轶;黄先明;张科
目的:探讨ER、PR及HER-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癌原发灶及复发灶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0例乳腺癌原发灶及复发灶中ER、PR及HER2表达。结果30例复发性乳腺癌患者中,ER由阳性转为阴性率为66.7%(n=12),阴性转为阳性率为41.7%(n=5),总的变化率为56.7%(17/30);PR由阳性转为阴性率为68.8%(n=11),阴性转为阳性率为28.6%(n=4),PR总的变化率为50.0%(15/30);HER-2由阳性转为阴性率为25.0%(n=2),阴性转为阳性率为13.3%(n=4),HER-2总的变化率为20.0%(n=6)。结论 ER、PR及HER-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癌原发灶和复发灶中的表达存在差异。
作者:陈志萍;周毅;胡筱玉;万向华;黄传生;高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系统评价榄香烯乳与丝裂霉素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运用Cochrane 系统评价的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数据库等文献资料库。纳入榄香烯乳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复发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纳入3个符合要求的RCT研究,共337例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失访、意向性分析和基线情况的描述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质量均为B级。 Meta分析结果显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2周单独灌注榄香烯乳膀胱癌复发率与单独灌注丝裂霉素相比,OR=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灌注榄香烯乳与灌注丝裂霉素比较,OR=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灌注榄香烯乳与灌注丝裂霉素相比,能更好地预防膀胱癌的复发,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赵金匣;张丽秀;洪梅;王志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治疗晚期肺癌中度癌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晚期肺癌合并中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奇曼丁,起始剂量100 mg/次、每12小时一次)治疗,治疗组采用奥施康定(起始剂量10 mg/次、每12小时一次)治疗,2组出现爆发痛时加用盐酸吗啡片滴定,次日加大剂量,直至疼痛NRS评分≤3分。至少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者均可进行客观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CR 10例,PR 18例,MR 1例,NR 1例,治疗组客观有效率(RR)93.33%;对照组CR 7例,PR 20例,MR 1例,NR 2例,对照组客观有效率(RR)90.00%;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的客观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奥施康定起效更迅速(P=0.015)、达稳态剂量更小(P<0.001)。结论小剂量奥施康定治疗晚期肺癌中度癌痛有效、安全。
作者:涂建仁;董涵芝;付华珍;郑长福;王美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及受累的大血管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累及肢体重要血管的软组织肉瘤患者行肿瘤屏障切除联合人工血管手术,8例同时重建动脉和静脉,4例重建动脉,7例重建静脉,均采用人工血管置换。观察术后血管通畅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无1例出现重建血管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全部患者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重建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100%和46%,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肢体软组织肉瘤累及重要血管进行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安全可靠,能提高切除率,降低肿瘤复发率。
作者:韩毓;曲兴龙;张怡;王炳;柴宇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纯甲状腺全切术与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甲状腺全切术及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喉返神经损伤、低钙血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和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对侧大部切除术(P<0.05);腺叶及峡部切除术与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对侧大部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切除范围越大,其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作者:高明;项和平;李贺;王伟;葛魏巍;姜大同;付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NF-κB、Rb蛋白与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对胃癌转移机制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法分别检测了NF-κB、Rb蛋白在肿瘤原发灶及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胃癌原发灶及其相应淋巴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NF-κB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81.40%,Rb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65.12%, 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胃癌原发灶中异常表达率为98.84%,在转移淋巴结中再表达阳性率为63.95%。 NF-κB表达与胃癌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 Rb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 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P<0.05)。 Kaplan-Meier曲线显示NF-κB、Rb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无关(P>0.05);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转移淋巴结内表达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 Wilcoxon’s log-rank test进行组间差别检验显示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 Cox’s proportional-hazard多变量分析显示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转移淋巴结内的表达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 Spe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NF-κB、Rb蛋白表达与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转移淋巴结内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胃癌中存在NF-κB、Rb蛋白的高表达,转移淋巴结中存在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的高表达;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转移淋巴结内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
作者:张宇龙;张国栓;崔专义;王桂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诊治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意义。方法接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的患者75例,依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甲状腺次全切除组38例,甲状腺全切除组37例,对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全切除组手术时间(130.23±45.26) min,明显长于次全切除组的(104.63±20.5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的住院时间(7.5±2.5)天,与次全切除组的(6.8±2.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全切除组患者复发率21.05%,显著高于全切除组患者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治疗中,甲状腺全切除手术更具有优势,疗效显著,结节复发率低,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方式。
作者:高全生;魏松锋;李治国;李宝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治疗对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手术方式将155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保乳组(40例)和改良组(115例),保乳组行保乳手术+术后放、化疗,改良组行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比较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结果保乳组死亡1例,改良组死亡4例,死亡原因均为非乳腺癌原因;保乳组2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1例为肺转移,1例为骨(脊柱)转移,术后生活质量未受明显影响;改良组6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4例为肺转移,2例为骨转移,术后生活质量未受明显影响;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手术+术后放、化疗对早期乳腺癌的远期疗效与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相近,但保乳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能够保留乳房的美观外形,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吴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周期蛋白依赖激酶-2(cyclin dependent kinase 2,CDK2)阳性表达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判断价值。方法应用MaxVinsion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CDK2表达情况。结果5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DK2阳性表达率为70.9%,CDK2阳性表达率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年龄、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并且CDK2阳性表达率与雌激素( estrogen receptor , ER)、孕激素(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细胞表皮生长因子2(cel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CerBb-2)水平也无相关性,CDK2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39例CDK2阳性患者新辅助化疗总缓解率为61.5%,16例CDK2阴性患者新辅助化疗总缓解率为25.0%,两者总缓解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CDK2表达可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作者:杨丽萍;罗庆丰;吴毓东;孙正魁;樊帆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XCL12蛋白表达对鼻咽癌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 TM法,检测98例鼻咽癌患者鼻咽部活检病理标本的CXCL12表达情况,分析CXCL12阳性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疗效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分析CXCL12蛋白阳性表达与鼻咽癌患者根治性治疗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XCL12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病理组织亚型无相关性,CXCL12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淋巴结转移组患者CXCL1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CXCL12蛋白表达与鼻咽癌TNM分期及治疗疗效显著相关。结论鼻咽癌组织中CXCL12蛋白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患者的预后情况及治疗效果,对客观判断鼻咽癌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罗庆丰;李金高;张小芳;付爱荣;齐淑轶;黄先明;张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 RLPN)对局限性肾癌( LR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肿瘤直径>4 cm且≤7 cm的LRCC患者68例,均行肾部分切除术( PN),其中RLPN组34例,开放的肾部分切除术( OPN)组34例,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68例LRCC患者PN术均顺利完成。 RLPN组与OPN组LRCC患者性别、年龄、瘤体直径、病程、术前术后肌酐与GFR、引流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RLPN组手术耗时、血管阻断时间长于O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LPN组输血病例少于OPN组(P均<0.05);RLPN组拔管时间、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OPN组( P均<0.05)。 RLPN组患者围术期无中转开放、输血病例,术后出现1例尿瘘;OPN组围术期有5例输血病例。结论 RLPN能达到与OPN治疗相近的治疗结果,即可保留肾单位又具有微创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是治疗瘤体直径>4 cm且≤7 cm LRCC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亚军;宋勇;宋琳;白鹏飞;高海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究食管癌切除术中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管状胃代食管组)和对照组(全胃代食管组),每组各60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监护情况、并发症、术后生存率和死亡率以及在术后2周、6个月、1年、2年、3年时的生活质量,统计患者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2组术后监护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存率比较,累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呼吸功能强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上,在6个月和1年时间点上,实验组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年以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的食管癌手术对于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有一定意义。
作者:杨纪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究低剂量螺旋CT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CT检查发现有肺结节的患者62例,分别行低剂量CT扫描(40 mA)和常规剂量(200 mA)CT扫描各一次,观察比较2种剂量扫描患者的结节形态学特征、结核增殖灶、肉芽肿性病变、炎性结节、肺转移癌、肺癌、肺结节的病理分期和组织分型的特点。结果结节密度不均、分叶、空洞、钙化、支气管充气征、毛刺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中差异不明显(P>0.05)。低剂量组定性诊断结核增殖灶、肉芽肿性病变、炎性结节、肺转移癌、肺癌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分型的确诊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无差异,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具有安全性较高的优势。
作者:廖宗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胃癌、肝癌,居第4位,每年大肠癌死亡近10万患者,并且死亡人数逐年增加[1]。现对我科7年收集的初诊为Dukes C期原发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观察本病经常规化疗后的近期不良反应、远期疗效。
作者:郝晶;朱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对手术治疗口腔鳞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0例口腔鳞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其中观察组实行间质化疗并行手术治疗,对照组实行常规化疗并行手术治疗,两组均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包括近期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病灶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24个月及36个月时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24个月及36个月的复发率明显要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抑制原发灶大小的效果明显要好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3年的生存率为90.9%,对照组3年的生存率为83.3%;观察组术后转移率明显降低,对照组明显升高,观察组显然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恶心呕吐、局部疼痛方面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方面发生不良反应率基本相同(P>0.05)。结论间质化疗并行手术治疗能有效减少口腔鳞癌患者局部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转移率,提高生存率,能有效提高口腔鳞癌治疗效果。
作者:胡建;杨尚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恒温快速冷冻切片对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MaxVinsion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30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恒温冷冻切片对应组织和剩余组织石蜡标本进行标记,比较两组CerbB-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30例浸润性导管癌冰冻切片对应组织样本组中42例CerbB-2表达阴性,33例CerbB-2表达+,34例CerbB-2表达++,21例CerbB-2表达+++;剩余组织常规切片样本组56例CerbB-2表达阴性,50例CerbB-2表达+,19例CerbB-2表达++,5例CerbB-2表达+++;两组标记结果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且两组CerbB-2阳性表达结果一致性较差。结论恒温快速冷冻切片影响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减弱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蛋白阳性表达。
作者:高玟;陈艳红;刘志良;罗庆丰;黄传生;涂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3例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病理因素与其预后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组73例患者的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为89.5%、78.6%和71.4%。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式是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P<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治疗方式是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病理分级和治疗方式是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缪国裕;丰裕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鼻咽癌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放射治疗,但鼻咽周围有很多的重要组织和器官,故在实施放射治疗的同时应尽量减少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受照射量。但鼻咽癌放疗摆位由于颈部的活动度大,容易产生前后,左右,上下的误差,重复性不好,患者在侧卧或仰卧位时,头部都难以固定。我院放疗科经过不断的临床摸索,发现采用头颈肩网膜固定头颈及鼻咽部野放疗效果较好,现将临床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陈心得;孙雅洁;丁生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不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检测方案对宫颈癌患者的筛查价值,探讨宫颈癌早期筛查佳方法。方法以120例健康体检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PCR)及2代杂交捕获实验( HC2-HPV-DNA),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 PCR及HC2-HPV-DNA两种方法高危型HPV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83%(19/120)和10.83%(13/12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41~50岁及51~60岁年龄组中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较高。结论对于高危型HPV的检测HC2-HPV-DNA优于定量PCR,HC2-HPV-DNA更适合大规模宫颈癌的早期筛选。
作者:高娜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求早期胃癌中淋巴结微转移及LMO4、DLEC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早期胃癌患者共50例,均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平均随访35.2个月(28~60个月),每位患者平均淋巴结24.5枚不等,将所有淋巴结用HE和CK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LMO4、DLEC1的表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结微转移明显高于常规淋巴结转移率,组织学类型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微转移有正相关性,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微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LMO4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呈明显正相关,DLEC1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呈明显负相关。 LMO4与DLEC1表达存在负相关。淋巴结微转移与无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差别。结论对于早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作者:陈晓军;刘胜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