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胃癌中淋巴结微转移及 LMO4、DLEC1表达的临床意义

陈晓军;刘胜春

关键词: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Lmo4, DLEC1
摘要:目的:探求早期胃癌中淋巴结微转移及LMO4、DLEC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早期胃癌患者共50例,均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平均随访35.2个月(28~60个月),每位患者平均淋巴结24.5枚不等,将所有淋巴结用HE和CK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LMO4、DLEC1的表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结微转移明显高于常规淋巴结转移率,组织学类型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微转移有正相关性,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微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LMO4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呈明显正相关,DLEC1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呈明显负相关。 LMO4与DLEC1表达存在负相关。淋巴结微转移与无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差别。结论对于早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相关并发症的研究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纯甲状腺全切术与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甲状腺全切术及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喉返神经损伤、低钙血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和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对侧大部切除术(P<0.05);腺叶及峡部切除术与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对侧大部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切除范围越大,其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作者:高明;项和平;李贺;王伟;葛魏巍;姜大同;付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3例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病理因素与其预后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组73例患者的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为89.5%、78.6%和71.4%。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式是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P<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治疗方式是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病理分级和治疗方式是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缪国裕;丰裕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期胃癌中淋巴结微转移及 LMO4、DLEC1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求早期胃癌中淋巴结微转移及LMO4、DLEC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早期胃癌患者共50例,均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平均随访35.2个月(28~60个月),每位患者平均淋巴结24.5枚不等,将所有淋巴结用HE和CK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LMO4、DLEC1的表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结微转移明显高于常规淋巴结转移率,组织学类型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微转移有正相关性,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微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LMO4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呈明显正相关,DLEC1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呈明显负相关。 LMO4与DLEC1表达存在负相关。淋巴结微转移与无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差别。结论对于早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作者:陈晓军;刘胜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胃腺癌中 ROS1基因重排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ROS1基因重排与胃腺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60例胃腺癌肿瘤组织中ROS1基因的重排;采用siRNA和Real-time PCR检测ROS1重排与胃癌细胞免疫反应的关键分子的关系。结果胃腺癌组织中ROS1基因重排发生率为1.7%(1/60)。 ROS1基因高表达与胃肿瘤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生部位、肿瘤直径、Laurén分类、病理分级、HP感染、浸润深度和TNM 分期等无关。 ROS1阳性表达肿瘤组织中IL-6、TNF-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ROS1阴性组织。结论 ROS1基因重排可能与炎症因子基因协同发挥促癌作用。

    作者:魏亚宁;王娅南;贾友超;谭莉莉;臧爱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Ⅲ期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III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根治性手术的III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由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四个因素与肿瘤复发有关:癌胚抗原(CEA),肿瘤分期,阳性淋巴结的节点数和淋巴结比例。淋巴结比例为大的危险因素。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5%,3年无病生存率为90%(对应64%的患者,P=0.011)。结论淋巴结比例是Ⅲ期结肠癌肿瘤复发的的危险因素。

    作者:朱俊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观察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对化疗失败的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口服吉非替尼治疗,每日口服250 mg/次,每日1次,1个月之后观察疗效。结果 CR 3例,PR 21例,SD 27例,PD 17例。治疗有效率为35.29%,疾病控制率为75.00%。女性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男性患者,腺癌患者疗效明显优于鳞癌患者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与是否采取化疗和有无吸烟史无关(P>0.05);不良反应:皮疹40例,腹泻23例,恶心18例,皮肤干燥11例,经对症处理,均可缓解。结论吉非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其中对于女性以及腺癌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隋东江;王蓉美;李伟生;赵海霞;李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研究

    目的:探讨对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应用不同规范化方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80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分别采用CMV(卡铂、氨甲蝶呤、长春新碱)方案治疗、双枪(5-氟尿嘧啶、更生霉素)治疗及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观察比较3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 CMV方案的总有效率和总治愈率均高于双枪方案,在总有效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相对双枪方案,CMV方案治疗副作用较少,在恶心、呕吐反应和脱发副作用指标上差异明显(P<0.01)。单纯化疗方案的综合总有效率较化疗合并手术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合并手术治疗副作用较单纯化疗方案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纯运用化学治疗方案中,CMV方案在总有效率、安全性方面优于双枪方案,而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是佳的治疗方案,但也要考虑个体的差异。

    作者:王丹;罗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小剂量奥施康定治疗晚期肺癌中度癌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小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治疗晚期肺癌中度癌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晚期肺癌合并中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奇曼丁,起始剂量100 mg/次、每12小时一次)治疗,治疗组采用奥施康定(起始剂量10 mg/次、每12小时一次)治疗,2组出现爆发痛时加用盐酸吗啡片滴定,次日加大剂量,直至疼痛NRS评分≤3分。至少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者均可进行客观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CR 10例,PR 18例,MR 1例,NR 1例,治疗组客观有效率(RR)93.33%;对照组CR 7例,PR 20例,MR 1例,NR 2例,对照组客观有效率(RR)90.00%;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的客观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奥施康定起效更迅速(P=0.015)、达稳态剂量更小(P<0.001)。结论小剂量奥施康定治疗晚期肺癌中度癌痛有效、安全。

    作者:涂建仁;董涵芝;付华珍;郑长福;王美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肢体功能、局部复发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探讨不同类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96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均随访3年,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和关节功能,总结患者的术式、术后复发情况、术后并发症。对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及影响肢体功能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关节功能优良率囊内切除术组为76.79%,切刮除组为87.50%,边缘刮除组为81.25%,囊内切除术组显著低于后两组(P<0.05);肢体功能优良率囊内切除术组为76.78%,切刮除术组为75.00%,边缘切除术组为78.13%,3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随访3年内,共12例复发,复发率为12.50%。随访期间,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囊内切除术与切刮除术未见术后并发症,边缘切除术出现7例假体并发症。影响肢体功能的因素有首诊原发/复发、Enneking分期、软组织肿块及术式(P<0.05);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只与术式有关( P<0.05)。结论囊内切除、切刮除、边缘刮除对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各有利弊,且术式的选择对术后复发及肢体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要求临床医师结合患者年龄、肿瘤分级分期等综合选择术式。

    作者:梁志远;高原;聂志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鼻咽癌放疗体位固定技术的临床研究

    鼻咽癌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放射治疗,但鼻咽周围有很多的重要组织和器官,故在实施放射治疗的同时应尽量减少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受照射量。但鼻咽癌放疗摆位由于颈部的活动度大,容易产生前后,左右,上下的误差,重复性不好,患者在侧卧或仰卧位时,头部都难以固定。我院放疗科经过不断的临床摸索,发现采用头颈肩网膜固定头颈及鼻咽部野放疗效果较好,现将临床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陈心得;孙雅洁;丁生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术式对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进展期近端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7例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结果全胃切除术组(21.2%)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近端胃切除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年生存率全胃切除组分别为55.5%、38.6%,明显优于近端胃切除组的37.4%、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近端胃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更为合适。

    作者:杨志锋;江小梅;陈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8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三阴性乳腺癌)60例与B组(非三阴性乳腺癌)124例。对2组患者地体质特征和肿瘤特征进行比较,并对184例患者的预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在发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阳性和转移状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2组在5年,7年和9年无病生存率及7年,9年总生存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阴乳腺癌与发病年龄、家族遗传史、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肿瘤组织学分级有关,癌症转移风险高,预后差。

    作者:谭启泽;刘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低剂量螺旋 CT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低剂量螺旋CT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CT检查发现有肺结节的患者62例,分别行低剂量CT扫描(40 mA)和常规剂量(200 mA)CT扫描各一次,观察比较2种剂量扫描患者的结节形态学特征、结核增殖灶、肉芽肿性病变、炎性结节、肺转移癌、肺癌、肺结节的病理分期和组织分型的特点。结果结节密度不均、分叶、空洞、钙化、支气管充气征、毛刺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中差异不明显(P>0.05)。低剂量组定性诊断结核增殖灶、肉芽肿性病变、炎性结节、肺转移癌、肺癌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分型的确诊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无差异,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具有安全性较高的优势。

    作者:廖宗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胆结石及胆囊切除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胆结石及胆囊切除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59例胃癌患者及同时期进行体检的260例健康人群的详细的临床资料,分析胆结石和胆囊切除术对胃癌的发生及病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胃癌组有39例(15.3%)患者存在胆结石或既往有胆囊切除术病史,其中胆结石行保守治疗20例(7.7%),有胆囊切除术病史19例(7.6%)。而对照组中有24例(9.2%)存在胆结石或既往有胆囊切除术病史,其中胆结石行保守治疗18例(6.9%),有胆囊切除术病史6例(2.3%)。结果显示胃癌组既往行胆囊切除术病史的病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但是2组患者胆结石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胆结石发病率或既往胆囊切除术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胆汁排泄改变可能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但对胃癌的临床以及病理特征并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胆结石或胆囊切除术是否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尚不确定,仍需大量的研究证实。

    作者:刘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卵巢癌组织和细胞株中 miR-141表达水平与卡铂耐药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中微小RNA-141( microRNAs,miRNAs)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卡铂治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上皮性卵巢癌68例,术后接受规范的多西他赛+卡铂化疗方案治疗。30例卵巢癌良性肿瘤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标本中miR-141的表达水平,采用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方法,检测miR-141对浆液性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人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ES-2卡铂敏感度的影响。结果30例卵巢良性肿瘤标本中miR-141表达水平为(0.09±0.0032),68例卵巢上皮癌组织中miR-141表达水平为(5.03±0.1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4)。68例卵巢上皮癌组织中58例miR-141表达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的平均表达水平,其相对表达水平为(5.54±0.11);有10例miR-141表达水平低于良性肿瘤的平均表达水平,其相对表达水平为(0.03±0.0093)。卡铂耐药患者19例(19/68,27.9%),卡铂敏感患者49例(49/68,72.1%)。 miR-141表达水平与患者对卡铂的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性(γ=-0.7816,P=0.0032)。 miR-141表达与患者5年生存率亦呈显著负相关性(γ=-0.5296,P=0.0128)。 miR-141表达与卵巢上皮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残留肿瘤大小均无相关性(P>0.05)。 MTT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未转染组和转染阴性miRNA模拟物(miRNA mimics)组比较,转染miR-141模拟物(miR-141 mimics)组SKOV-3和ES-2细胞对卡铂的敏感性显著降低。结论检测MiR-141的表达水平,对预测上皮性卵巢癌对卡铂敏感性、评估患者预后及其合理指导卵巢癌的综合治疗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彩霞;宋藏珠;徐庆;景邵武;王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根治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根治术后的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将42例接受了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D1组和D2组。 D1组于术后24 h内开始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N),D2组于术后24~72 h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比较分析第一次粪便通道天数、术后输注白蛋白剂量、术前和术后7天的血清白蛋白差异、术后传染以及全胃肠外营养状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临床因素无统计学差异,D1组比D2组的肺炎发生率更高(P=0.0308),2组间的传染性并发症频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24 h内进行EN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应该根据患者病情将EN安排在24~72 h。

    作者:徐降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治疗对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手术方式将155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保乳组(40例)和改良组(115例),保乳组行保乳手术+术后放、化疗,改良组行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比较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结果保乳组死亡1例,改良组死亡4例,死亡原因均为非乳腺癌原因;保乳组2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1例为肺转移,1例为骨(脊柱)转移,术后生活质量未受明显影响;改良组6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4例为肺转移,2例为骨转移,术后生活质量未受明显影响;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手术+术后放、化疗对早期乳腺癌的远期疗效与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相近,但保乳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能够保留乳房的美观外形,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吴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加巴喷丁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放化疗后疼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放化疗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将61例中晚期癌症患者分成A组20例(硫酸吗啡缓释片组)、B组20例(加巴喷丁组)、C组21例(加巴喷丁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组),观察3组患者镇痛治疗后的疼痛评分( NRS)、不良反应、睡眠质量( QS)和镇痛药物治疗总费用等。结果3组患者镇痛治疗后的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C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Q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药物治疗总费用比较,B组显著少于A组和C组;C组少于A组(P<0.05)。结论加巴喷丁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中晚期癌症患者放化疗后疼痛的治疗。

    作者:刘兴才;丁正萍;周雪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DC-CIK 生物免疫治疗联合放疗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DC-CIK生物免疫治疗联合放疗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观察组在放疗的基础上联合DC-CIK生物免疫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5%,对照组为56.41%;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3.8±7.4)个月,治疗组为(14.9±3.3)个月。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的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5例(12.82%)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4例(1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生物免疫治疗联合放疗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珍英;竺顺斌;陈刚;鲍晋;张秦;孙春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Smad4及 P21WAF1/CIP1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良性肿瘤、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和卵巢上皮癌组织中Smad4蛋白及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方法,检测24例卵巢上皮良性肿瘤、22例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和43例卵巢上皮癌组织中Smad4蛋白及P21WAF1/CIP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Smad4蛋白在三组中阳性表达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Smad4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癌临床病理参数无关。 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卵巢上皮良性肿瘤与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组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卵巢上皮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却显著低于卵巢上皮良性肿瘤及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组织,且P21WAF1/CIP1蛋白表达随着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化的升高而下降,而与卵巢上皮癌组织学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无关;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Smad4蛋白与P21WAF1/CIP1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γs =0.099,P>0.05)。结论 Smad4蛋白表达或缺失与卵巢上皮肿瘤的发展无关,而P21WAF1/CIP1蛋白的缺失与卵巢上皮癌的发展关系密切;在卵巢上皮癌中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或缺失不受Smad4蛋白的调控。

    作者:陈凤云;胡小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