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研究

王丹;罗春

关键词: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不同治疗方案治疗, 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对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应用不同规范化方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80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分别采用CMV(卡铂、氨甲蝶呤、长春新碱)方案治疗、双枪(5-氟尿嘧啶、更生霉素)治疗及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观察比较3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 CMV方案的总有效率和总治愈率均高于双枪方案,在总有效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相对双枪方案,CMV方案治疗副作用较少,在恶心、呕吐反应和脱发副作用指标上差异明显(P<0.01)。单纯化疗方案的综合总有效率较化疗合并手术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合并手术治疗副作用较单纯化疗方案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纯运用化学治疗方案中,CMV方案在总有效率、安全性方面优于双枪方案,而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是佳的治疗方案,但也要考虑个体的差异。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癌切除术中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究食管癌切除术中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管状胃代食管组)和对照组(全胃代食管组),每组各60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监护情况、并发症、术后生存率和死亡率以及在术后2周、6个月、1年、2年、3年时的生活质量,统计患者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2组术后监护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存率比较,累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呼吸功能强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上,在6个月和1年时间点上,实验组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年以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的食管癌手术对于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有一定意义。

    作者:杨纪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完全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对胃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比较胃癌完全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8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完全腹腔镜组(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及开腹组(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完全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后者(P<0.05);与开腹组相比,完全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显著缩短(P<0.05);两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肿瘤切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周完全腹腔镜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开腹组( 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与开腹手术均符合肿瘤根治性原则,但前者对患者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作者:罗思佳;李汉军;张智勇;蔡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观察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对化疗失败的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口服吉非替尼治疗,每日口服250 mg/次,每日1次,1个月之后观察疗效。结果 CR 3例,PR 21例,SD 27例,PD 17例。治疗有效率为35.29%,疾病控制率为75.00%。女性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男性患者,腺癌患者疗效明显优于鳞癌患者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与是否采取化疗和有无吸烟史无关(P>0.05);不良反应:皮疹40例,腹泻23例,恶心18例,皮肤干燥11例,经对症处理,均可缓解。结论吉非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其中对于女性以及腺癌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隋东江;王蓉美;李伟生;赵海霞;李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在胃癌根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胃癌根治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全麻药用量及术后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择期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0.6μg· kg-1,维持量为0.5μg· kg-1· h-1,直至手术结束前60 min;对照组给予相等量的0.9%生理盐水泵入。分别观察注药前( T1)、麻醉诱导前(T2)、气管插管前1 min(T3)、气管插管后1 min(T4)、切皮时(T5)、探查时(T6)、拔管后即刻(T7)等各个时段的脑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记录全麻药的用量,术后5 h内的镇静评分Ramsay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 T2时观察组患者BIS值明显低于T1和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T2、T4~T7时观察组MAP降低,HR减慢(P<0.05,P<0.01);观察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h和5 h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可产生明显的镇静、镇痛效应,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降低了患者术后的不适感。

    作者:徐海军;王荣国;刘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期胃癌中淋巴结微转移及 LMO4、DLEC1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求早期胃癌中淋巴结微转移及LMO4、DLEC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早期胃癌患者共50例,均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平均随访35.2个月(28~60个月),每位患者平均淋巴结24.5枚不等,将所有淋巴结用HE和CK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LMO4、DLEC1的表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结微转移明显高于常规淋巴结转移率,组织学类型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微转移有正相关性,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微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LMO4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呈明显正相关,DLEC1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呈明显负相关。 LMO4与DLEC1表达存在负相关。淋巴结微转移与无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差别。结论对于早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作者:陈晓军;刘胜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3例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病理因素与其预后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组73例患者的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为89.5%、78.6%和71.4%。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式是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P<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治疗方式是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病理分级和治疗方式是影响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缪国裕;丰裕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K-ras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K-ras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8年7月收治的92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蝎形探针扩增阻遏突变系统( ARMS)法行K-ras基因突变检测。结果92例NSCLC患者中11例患者K-ras基因突变阳性,阳性率为11.96%。 K-ras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Gly12Cys(GGT>TGT)突变3例,Gly12Val(GGT>GTT)突变2例,Gly12Ala(GGT >GCT)突变2例,Gly12Arg(GGT>CGT)突变2例,Gly12Cys(GGT >TGT)突变与 Gly12Val(GGT >GTT)突变并存1例,Gly12Cys(GGT >TGT)突变与Gly12Ala(GGT>GCT)突变并存1例。 K-ras基因突变阳性组Ⅲa~Ⅳ期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低于K-ras基因突变阴性组Ⅲa~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较低,但是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NSCLC患者预后产生负性影响。

    作者:刘晖群;刘敏知;熊林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胃腺癌中 ROS1基因重排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ROS1基因重排与胃腺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60例胃腺癌肿瘤组织中ROS1基因的重排;采用siRNA和Real-time PCR检测ROS1重排与胃癌细胞免疫反应的关键分子的关系。结果胃腺癌组织中ROS1基因重排发生率为1.7%(1/60)。 ROS1基因高表达与胃肿瘤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生部位、肿瘤直径、Laurén分类、病理分级、HP感染、浸润深度和TNM 分期等无关。 ROS1阳性表达肿瘤组织中IL-6、TNF-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ROS1阴性组织。结论 ROS1基因重排可能与炎症因子基因协同发挥促癌作用。

    作者:魏亚宁;王娅南;贾友超;谭莉莉;臧爱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期肠内营养在胃底贲门癌术后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在胃底贲门癌术后对患者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6例开展胃底贲门癌手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及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为(44±7)g/L,碱性磷酸酶为(111±52)U/L,住院时间为(14.2±3.3)d,排气时间为(48.7±21.4)h,排便时间为(72.9±6.8)h,治疗费用为(9391.2±1021.7)元,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底贲门癌患者手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保证患者所需的营养成分摄入,同时能够促进胃肠部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营养供给方法。

    作者:成德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参苓白术散联合西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联合西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静脉滴注2 h,130 mg/m2,d1;亚叶酸钙注射液,剂量为300 mg/m2,连续使用5 d,在氟尿嘧啶前使用;5-氟尿嘧啶500 mg/m2,静脉注射,d1~5。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62.22%(28/45),明显高于对照组37.78%(17/45)(χ2=5.37,P<0.05);治疗组KPS评分为(94.57±4.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6.98±3.64)分( t=3.120,P=0.021<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28.89%(13/45),明显低于对照组44.44%(20/45)(χ2=10.02,P<0.05)。结论相比单纯西药治疗来说,采用参苓白术散联合西药治疗胃癌,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晓华;周强;刘晓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Folfox6方案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Folfox6方案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3例新诊断的且不能手术切除的结肠癌肝脏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患者接受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85 mg/m2和亚叶酸200 mg/m2静脉输注2 h,然后用5-FU 400 mg/m2推注和5-FU 2400 mg/m2持续输注46 h)化疗,每2周重复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 B组患者接受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输注2 h,第1天;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输注2 h,第1~5天,5-FU 500 mg/m2静脉输注4~6 h,第1~5天;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估2组临床反应及疗效,主要终点是疾病进展时间( TTP)。卡方检验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Log-rank法比较生存差异。结果63例患者中CR 3例,PR 23例,SD 13例,PD 24例,有效率41.3%。其中A组CR 3例,PR 17例,SD 11例,PD 10例,有效率48.8%;B组CR 0例, PR 6例,SD 2例,PD 14例,有效率27.3%。2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13,P>0.05)。63例患者中位生存15个月,A组中位生存21个月,B组中位生存13个月;疾病进展时间(TTP)中位数为9.8个月(范围0.5~31.8个月),A组12个月,B组7个月,2组TTP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2)。2组血液不良反应和非血液不良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37)。结论 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是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刘勇;周蔚翔;蒋寅;叶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肢体软组织肉瘤及受累大血管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及受累的大血管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累及肢体重要血管的软组织肉瘤患者行肿瘤屏障切除联合人工血管手术,8例同时重建动脉和静脉,4例重建动脉,7例重建静脉,均采用人工血管置换。观察术后血管通畅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无1例出现重建血管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全部患者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重建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100%和46%,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肢体软组织肉瘤累及重要血管进行切除联合人工血管重建安全可靠,能提高切除率,降低肿瘤复发率。

    作者:韩毓;曲兴龙;张怡;王炳;柴宇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siRNA 诱导宫颈鳞癌耐药细胞株 SiHa/DDP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siRNA(hTERT SiRNA)诱导宫颈鳞癌耐药细胞株SiHa/DDP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每毫升培养液中加顺铂2μg常规培养SiHa/DDP细胞,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 A组):仅用细胞培养液培养的SiHa/DDP组;脂质体对照组( B组):仅添加转染试剂的SiHa/DDP组;不针对任何基因的Negative Control siRNA对照组( C组);转染组( D组):hTERT SiRNA与脂质体混合液转染SiHa/DDP细胞。按要求转染细胞后常规培养,于转染后24 h、48 h、72 h分别收集各组细胞进行相关检测,各组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细胞hTERT mRNA表达、应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SiHa/DDP细胞凋亡率、应用MTT法检测hTERT SiRNA转染后SiHa/DDP细胞增殖情况。结果①转染后24 h、48 h、72 h各组细胞相对A组的TERT mRNA含量分别为:D组(0.249±0.019)、(0.138±0.009)、(0.174±0.016);C组(0.931±0.036)、(0.940±0.025)、(0.901±0.042);B组(0.956±0.052)、(0.961±0.037)、(0.943±0.28);各时间点siRNA-1组hTERT mRNA 相对表达量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转染后SiRNA-1组早期细胞凋亡率[(86.48±7.25)%]明显高于C组[(0.11±0.08)%]、B组[(5.23±1.22)%]和A组[(0.09±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转染后各时间点各组细胞OD490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生长曲线显示SiRNA-1组慢于对照组。结论 hTERT siRNA转染SiHa/DDP细胞可降低hTERT mRNA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

    作者:王艺;陈金石;李隆玉;李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高危型 HPV 检测方案对宫颈癌患者的筛查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检测方案对宫颈癌患者的筛查价值,探讨宫颈癌早期筛查佳方法。方法以120例健康体检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PCR)及2代杂交捕获实验( HC2-HPV-DNA),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 PCR及HC2-HPV-DNA两种方法高危型HPV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83%(19/120)和10.83%(13/12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41~50岁及51~60岁年龄组中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较高。结论对于高危型HPV的检测HC2-HPV-DNA优于定量PCR,HC2-HPV-DNA更适合大规模宫颈癌的早期筛选。

    作者:高娜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治疗对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手术方式将155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保乳组(40例)和改良组(115例),保乳组行保乳手术+术后放、化疗,改良组行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比较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结果保乳组死亡1例,改良组死亡4例,死亡原因均为非乳腺癌原因;保乳组2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1例为肺转移,1例为骨(脊柱)转移,术后生活质量未受明显影响;改良组6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4例为肺转移,2例为骨转移,术后生活质量未受明显影响;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手术+术后放、化疗对早期乳腺癌的远期疗效与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相近,但保乳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能够保留乳房的美观外形,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吴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Ⅲ期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III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根治性手术的III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由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四个因素与肿瘤复发有关:癌胚抗原(CEA),肿瘤分期,阳性淋巴结的节点数和淋巴结比例。淋巴结比例为大的危险因素。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5%,3年无病生存率为90%(对应64%的患者,P=0.011)。结论淋巴结比例是Ⅲ期结肠癌肿瘤复发的的危险因素。

    作者:朱俊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低剂量螺旋 CT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低剂量螺旋CT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CT检查发现有肺结节的患者62例,分别行低剂量CT扫描(40 mA)和常规剂量(200 mA)CT扫描各一次,观察比较2种剂量扫描患者的结节形态学特征、结核增殖灶、肉芽肿性病变、炎性结节、肺转移癌、肺癌、肺结节的病理分期和组织分型的特点。结果结节密度不均、分叶、空洞、钙化、支气管充气征、毛刺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中差异不明显(P>0.05)。低剂量组定性诊断结核增殖灶、肉芽肿性病变、炎性结节、肺转移癌、肺癌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分型的确诊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无差异,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具有安全性较高的优势。

    作者:廖宗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鼻咽癌放疗体位固定技术的临床研究

    鼻咽癌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放射治疗,但鼻咽周围有很多的重要组织和器官,故在实施放射治疗的同时应尽量减少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受照射量。但鼻咽癌放疗摆位由于颈部的活动度大,容易产生前后,左右,上下的误差,重复性不好,患者在侧卧或仰卧位时,头部都难以固定。我院放疗科经过不断的临床摸索,发现采用头颈肩网膜固定头颈及鼻咽部野放疗效果较好,现将临床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陈心得;孙雅洁;丁生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肢体功能、局部复发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探讨不同类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96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均随访3年,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和关节功能,总结患者的术式、术后复发情况、术后并发症。对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及影响肢体功能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关节功能优良率囊内切除术组为76.79%,切刮除组为87.50%,边缘刮除组为81.25%,囊内切除术组显著低于后两组(P<0.05);肢体功能优良率囊内切除术组为76.78%,切刮除术组为75.00%,边缘切除术组为78.13%,3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随访3年内,共12例复发,复发率为12.50%。随访期间,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囊内切除术与切刮除术未见术后并发症,边缘切除术出现7例假体并发症。影响肢体功能的因素有首诊原发/复发、Enneking分期、软组织肿块及术式(P<0.05);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只与术式有关( P<0.05)。结论囊内切除、切刮除、边缘刮除对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各有利弊,且术式的选择对术后复发及肢体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要求临床医师结合患者年龄、肿瘤分级分期等综合选择术式。

    作者:梁志远;高原;聂志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加巴喷丁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放化疗后疼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放化疗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将61例中晚期癌症患者分成A组20例(硫酸吗啡缓释片组)、B组20例(加巴喷丁组)、C组21例(加巴喷丁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组),观察3组患者镇痛治疗后的疼痛评分( NRS)、不良反应、睡眠质量( QS)和镇痛药物治疗总费用等。结果3组患者镇痛治疗后的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C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Q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药物治疗总费用比较,B组显著少于A组和C组;C组少于A组(P<0.05)。结论加巴喷丁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中晚期癌症患者放化疗后疼痛的治疗。

    作者:刘兴才;丁正萍;周雪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