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生
目的:观察直线型缝合器重塑管状胃与手工吻合的手术效果,比较2种吻合方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0例),前者术中采用传统手工吻合消化道,后者采用器械吻合重建消化道,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未出现手术失败或死亡病例。观察组吻合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例患者吻合口瘘,经充分引流后痊愈,对照组4例吻合口瘘,其中1例行空肠造瘘;2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随访发现2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对照组吻合口狭窄率显著高于观察组( P<0.05)。结论管状胃可有效延长胃长度,适用于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风险。
作者:李诚;陈肖沛;况成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良性肿瘤、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和卵巢上皮癌组织中Smad4蛋白及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方法,检测24例卵巢上皮良性肿瘤、22例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和43例卵巢上皮癌组织中Smad4蛋白及P21WAF1/CIP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Smad4蛋白在三组中阳性表达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Smad4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癌临床病理参数无关。 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卵巢上皮良性肿瘤与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组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卵巢上皮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却显著低于卵巢上皮良性肿瘤及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组织,且P21WAF1/CIP1蛋白表达随着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化的升高而下降,而与卵巢上皮癌组织学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无关;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Smad4蛋白与P21WAF1/CIP1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γs =0.099,P>0.05)。结论 Smad4蛋白表达或缺失与卵巢上皮肿瘤的发展无关,而P21WAF1/CIP1蛋白的缺失与卵巢上皮癌的发展关系密切;在卵巢上皮癌中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或缺失不受Smad4蛋白的调控。
作者:陈凤云;胡小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ER、PR及HER-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癌原发灶及复发灶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0例乳腺癌原发灶及复发灶中ER、PR及HER2表达。结果30例复发性乳腺癌患者中,ER由阳性转为阴性率为66.7%(n=12),阴性转为阳性率为41.7%(n=5),总的变化率为56.7%(17/30);PR由阳性转为阴性率为68.8%(n=11),阴性转为阳性率为28.6%(n=4),PR总的变化率为50.0%(15/30);HER-2由阳性转为阴性率为25.0%(n=2),阴性转为阳性率为13.3%(n=4),HER-2总的变化率为20.0%(n=6)。结论 ER、PR及HER-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癌原发灶和复发灶中的表达存在差异。
作者:陈志萍;周毅;胡筱玉;万向华;黄传生;高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NF-κB、Rb蛋白与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对胃癌转移机制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法分别检测了NF-κB、Rb蛋白在肿瘤原发灶及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胃癌原发灶及其相应淋巴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NF-κB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81.40%,Rb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65.12%, 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胃癌原发灶中异常表达率为98.84%,在转移淋巴结中再表达阳性率为63.95%。 NF-κB表达与胃癌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 Rb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 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P<0.05)。 Kaplan-Meier曲线显示NF-κB、Rb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无关(P>0.05);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转移淋巴结内表达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 Wilcoxon’s log-rank test进行组间差别检验显示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 Cox’s proportional-hazard多变量分析显示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转移淋巴结内的表达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 Spe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NF-κB、Rb蛋白表达与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转移淋巴结内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胃癌中存在NF-κB、Rb蛋白的高表达,转移淋巴结中存在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的高表达;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在转移淋巴结内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
作者:张宇龙;张国栓;崔专义;王桂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应用不同麻醉方式对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影响。方法选取实施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4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全麻方式,观察组采取复合麻醉方式。术后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对照并分析。结果采用复合麻醉方式的术后患者与全麻方式的术后患者相比,疼痛更少,效果明显。结论应用复合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止痛,临床效果更加明显。
作者:范昌桂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III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根治性手术的III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由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四个因素与肿瘤复发有关:癌胚抗原(CEA),肿瘤分期,阳性淋巴结的节点数和淋巴结比例。淋巴结比例为大的危险因素。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5%,3年无病生存率为90%(对应64%的患者,P=0.011)。结论淋巴结比例是Ⅲ期结肠癌肿瘤复发的的危险因素。
作者:朱俊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对手术治疗口腔鳞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0例口腔鳞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其中观察组实行间质化疗并行手术治疗,对照组实行常规化疗并行手术治疗,两组均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包括近期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病灶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24个月及36个月时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24个月及36个月的复发率明显要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抑制原发灶大小的效果明显要好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3年的生存率为90.9%,对照组3年的生存率为83.3%;观察组术后转移率明显降低,对照组明显升高,观察组显然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恶心呕吐、局部疼痛方面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方面发生不良反应率基本相同(P>0.05)。结论间质化疗并行手术治疗能有效减少口腔鳞癌患者局部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转移率,提高生存率,能有效提高口腔鳞癌治疗效果。
作者:胡建;杨尚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ROS1基因重排与胃腺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60例胃腺癌肿瘤组织中ROS1基因的重排;采用siRNA和Real-time PCR检测ROS1重排与胃癌细胞免疫反应的关键分子的关系。结果胃腺癌组织中ROS1基因重排发生率为1.7%(1/60)。 ROS1基因高表达与胃肿瘤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生部位、肿瘤直径、Laurén分类、病理分级、HP感染、浸润深度和TNM 分期等无关。 ROS1阳性表达肿瘤组织中IL-6、TNF-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ROS1阴性组织。结论 ROS1基因重排可能与炎症因子基因协同发挥促癌作用。
作者:魏亚宁;王娅南;贾友超;谭莉莉;臧爱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野照射、三维适形放疗(3D-CRT)及调强放疗( IMRT)对胃癌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7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多野照射组( A组)、3D-CRT组( B组)和IMRT组( C组)。放疗后比较3组患者上腹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及胰淀粉酶等指标;随访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3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依次为A组<B组<C组(P<0.05);3组钡餐造影均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胰淀粉酶异常及转氨酶升高比例均高于B组和C组(P<0.05);与肝功能及胰脏功能受损情况比较,血常规异常的发生比例较高(P<0.05)。 A组放射性脊髓病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C组患者未见放射性脊髓病发生。随访3年生存率:C组>B组>A组,随访3年复发率:A组>B组>C组。结论相比于多野照射放疗技术,IMRT及3D-CRT可更好地减轻胃癌术后放射治疗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生存率,减少复发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作者:杨华;李胜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究低剂量螺旋CT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CT检查发现有肺结节的患者62例,分别行低剂量CT扫描(40 mA)和常规剂量(200 mA)CT扫描各一次,观察比较2种剂量扫描患者的结节形态学特征、结核增殖灶、肉芽肿性病变、炎性结节、肺转移癌、肺癌、肺结节的病理分期和组织分型的特点。结果结节密度不均、分叶、空洞、钙化、支气管充气征、毛刺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中差异不明显(P>0.05)。低剂量组定性诊断结核增殖灶、肉芽肿性病变、炎性结节、肺转移癌、肺癌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分型的确诊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患者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无差异,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具有安全性较高的优势。
作者:廖宗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对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应用不同规范化方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80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分别采用CMV(卡铂、氨甲蝶呤、长春新碱)方案治疗、双枪(5-氟尿嘧啶、更生霉素)治疗及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观察比较3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 CMV方案的总有效率和总治愈率均高于双枪方案,在总有效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相对双枪方案,CMV方案治疗副作用较少,在恶心、呕吐反应和脱发副作用指标上差异明显(P<0.01)。单纯化疗方案的综合总有效率较化疗合并手术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合并手术治疗副作用较单纯化疗方案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纯运用化学治疗方案中,CMV方案在总有效率、安全性方面优于双枪方案,而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是佳的治疗方案,但也要考虑个体的差异。
作者:王丹;罗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纯甲状腺全切术与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甲状腺全切术及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喉返神经损伤、低钙血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和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对侧大部切除术(P<0.05);腺叶及峡部切除术与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对侧大部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切除范围越大,其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作者:高明;项和平;李贺;王伟;葛魏巍;姜大同;付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肢体功能、局部复发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探讨不同类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96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均随访3年,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和关节功能,总结患者的术式、术后复发情况、术后并发症。对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及影响肢体功能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关节功能优良率囊内切除术组为76.79%,切刮除组为87.50%,边缘刮除组为81.25%,囊内切除术组显著低于后两组(P<0.05);肢体功能优良率囊内切除术组为76.78%,切刮除术组为75.00%,边缘切除术组为78.13%,3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随访3年内,共12例复发,复发率为12.50%。随访期间,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囊内切除术与切刮除术未见术后并发症,边缘切除术出现7例假体并发症。影响肢体功能的因素有首诊原发/复发、Enneking分期、软组织肿块及术式(P<0.05);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只与术式有关( P<0.05)。结论囊内切除、切刮除、边缘刮除对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各有利弊,且术式的选择对术后复发及肢体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要求临床医师结合患者年龄、肿瘤分级分期等综合选择术式。
作者:梁志远;高原;聂志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不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检测方案对宫颈癌患者的筛查价值,探讨宫颈癌早期筛查佳方法。方法以120例健康体检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PCR)及2代杂交捕获实验( HC2-HPV-DNA),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 PCR及HC2-HPV-DNA两种方法高危型HPV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83%(19/120)和10.83%(13/12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41~50岁及51~60岁年龄组中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较高。结论对于高危型HPV的检测HC2-HPV-DNA优于定量PCR,HC2-HPV-DNA更适合大规模宫颈癌的早期筛选。
作者:高娜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K-ras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8年7月收治的92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蝎形探针扩增阻遏突变系统( ARMS)法行K-ras基因突变检测。结果92例NSCLC患者中11例患者K-ras基因突变阳性,阳性率为11.96%。 K-ras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Gly12Cys(GGT>TGT)突变3例,Gly12Val(GGT>GTT)突变2例,Gly12Ala(GGT >GCT)突变2例,Gly12Arg(GGT>CGT)突变2例,Gly12Cys(GGT >TGT)突变与 Gly12Val(GGT >GTT)突变并存1例,Gly12Cys(GGT >TGT)突变与Gly12Ala(GGT>GCT)突变并存1例。 K-ras基因突变阳性组Ⅲa~Ⅳ期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低于K-ras基因突变阴性组Ⅲa~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较低,但是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NSCLC患者预后产生负性影响。
作者:刘晖群;刘敏知;熊林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导致胃癌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胃癌风险指数(GCRI)表示相关因素的危险程度。结果111例慢性胃炎性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AHPI)阳性患者77例(69.40%),其中45%AHPI阳性患者出现各类胃炎。 AHPI患者GCRI得分偏高(高风险指数)。幽门螺杆菌阴性的其他胃炎性胃癌患者GCRI得分<3分( P=0.001)。结论幽门螺杆菌导致的慢性胃炎更容易诱发胃癌。
作者:郑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胃癌根治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全麻药用量及术后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择期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0.6μg· kg-1,维持量为0.5μg· kg-1· h-1,直至手术结束前60 min;对照组给予相等量的0.9%生理盐水泵入。分别观察注药前( T1)、麻醉诱导前(T2)、气管插管前1 min(T3)、气管插管后1 min(T4)、切皮时(T5)、探查时(T6)、拔管后即刻(T7)等各个时段的脑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记录全麻药的用量,术后5 h内的镇静评分Ramsay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 T2时观察组患者BIS值明显低于T1和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T2、T4~T7时观察组MAP降低,HR减慢(P<0.05,P<0.01);观察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h和5 h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可产生明显的镇静、镇痛效应,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降低了患者术后的不适感。
作者:徐海军;王荣国;刘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胆结石及胆囊切除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59例胃癌患者及同时期进行体检的260例健康人群的详细的临床资料,分析胆结石和胆囊切除术对胃癌的发生及病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胃癌组有39例(15.3%)患者存在胆结石或既往有胆囊切除术病史,其中胆结石行保守治疗20例(7.7%),有胆囊切除术病史19例(7.6%)。而对照组中有24例(9.2%)存在胆结石或既往有胆囊切除术病史,其中胆结石行保守治疗18例(6.9%),有胆囊切除术病史6例(2.3%)。结果显示胃癌组既往行胆囊切除术病史的病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但是2组患者胆结石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胆结石发病率或既往胆囊切除术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胆汁排泄改变可能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但对胃癌的临床以及病理特征并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胆结石或胆囊切除术是否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尚不确定,仍需大量的研究证实。
作者:刘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XCL12蛋白表达对鼻咽癌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 TM法,检测98例鼻咽癌患者鼻咽部活检病理标本的CXCL12表达情况,分析CXCL12阳性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疗效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分析CXCL12蛋白阳性表达与鼻咽癌患者根治性治疗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XCL12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病理组织亚型无相关性,CXCL12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淋巴结转移组患者CXCL1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CXCL12蛋白表达与鼻咽癌TNM分期及治疗疗效显著相关。结论鼻咽癌组织中CXCL12蛋白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患者的预后情况及治疗效果,对客观判断鼻咽癌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罗庆丰;李金高;张小芳;付爱荣;齐淑轶;黄先明;张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究食管癌切除术中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管状胃代食管组)和对照组(全胃代食管组),每组各60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监护情况、并发症、术后生存率和死亡率以及在术后2周、6个月、1年、2年、3年时的生活质量,统计患者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2组术后监护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存率比较,累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呼吸功能强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上,在6个月和1年时间点上,实验组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年以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的食管癌手术对于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有一定意义。
作者:杨纪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