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FOLFOX方案新辅助化疗在治疗进展期胃癌中的疗效观察

还勇为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 FOLFOX方案,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FOLFOX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7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患者采取单纯手术治疗,观察组39例患者在手术治疗前给予FOLFOX方案新辅助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FOLFOX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ⅢB期的临床疗效高,为68.8%,Ⅳ期低,为53.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1%(P<0.05).观察组患者在采用FOLFOX方案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为51.3%;其次为脱发和外周神经感觉障碍,均为48.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Ⅳ级不良反应.结论 FOLFOX新辅助化疗可进一步提高外科综合治疗效果,且不良作用小,患者耐受性高.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TLR4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IF-1α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TLR4基因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及其与HIF-1α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80例HPV阳性宫颈病变标本中TLR4和HIF-1α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地加重,TLR4和HIF-1α基因水平逐渐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P值分别为 16.23/0.0041和15.42/0.0072);且宫颈癌组织中,TLR4表达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性(γ=0.491,P<0.05).结论 TLR4基因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且其表达与HIF-1α表达相关.

    作者:陈赣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化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6%,对照组为60.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感觉神经异常、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口腔黏膜炎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18.4%、21.0%、50.0%、21.0%、31.6%、18.4%,对照组依次为57.9%、60.5%、73.7%、44.7%、52.6%、39.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PFS和OS依次为(5.5±1.2)、(10.5±2.2)个月,对照组依次为(3.5±1.2)、(8.3±2.3)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能有效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卓恩挺;陈雪莲;王连臣;刘松平;符国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6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6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第一侧为浸润性小叶癌为双侧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占同期手术治疗乳腺癌的约4%,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占18%,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占8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均应遵循普通乳腺癌的治疗原则.异时性双乳癌的总生存率(OS)高于同时性双乳癌.结论 单侧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度逐年增加,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第二癌,提高双侧乳腺癌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

    作者:董赟;吴毓东;熊萍;戈卓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快速冷冻切片技术在门诊活检组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对我院923例患者门诊活检组织进行了快速冷冻切片诊断,现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923例均为本院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的门诊患者,男性496 例,女性 427例;年龄21~78岁,平均55.8岁.其中鼻咽组织382例,胃黏膜组织275例,食管黏膜组织114例,肠黏膜组织112例,宫颈组织40例.仪器与设备:德国生产microfreeze 550型低温恒冷冷冻切片机.

    作者:罗庆丰;高玟;詹名花;涂侃;蔡勇;黄传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TopoⅡα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蒽环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蒽环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8例乳腺癌患者组织石蜡标本进行TopoⅡα表达的检测,并对其表达状态与蒽环类药物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opoⅡα阳性患者蒽环类化疗疗效高于阴性患者(P<0.05),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化疗有效患者中TopoⅡα阳性率高,而含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化疗疗效与TopoⅡα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TopoⅡα可作为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预测蒽环类药物对于化疗的敏感程度的指标.

    作者:肖华伍;欧阳取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102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生存情况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102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的预后与各项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平均生存(24.05±3.65)个月,1年生存率为63.73%,2年生存率为42.86%,3年生存率为25.49%,5年生存率为7.8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hild分级、合并门脉癌栓(β=0.857,OR=2.356)、肿瘤病灶病理分型的恶性程度高(β=0.672,OR=1.958)的患者预后较差,而治疗方式(β=0.525,OR=1.690)较为彻底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的长期生存的总体情况较好,高龄、Child分级低、合并门脉癌栓、肿瘤病灶病理分型的恶性程度高的患者预后较差,而治疗较为彻底的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黄忠光;吴荣兴;蒋绍香;李秋云;李永宝;杨晓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143例肿瘤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 以143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抗肿瘤药物应用的各项不良反应.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以老年人多见,多发生于用药24 h内.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及注射更易发生不良反应,抗肿瘤药造成的不良反应多,紫杉醇、奥沙利铂、氟尿嘧啶、高聚生及巴曲亭更容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中,单联及二联用药易产生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中需加强对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及监测.

    作者:吴芳;王玮;张红果;羿凤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贝伐单抗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及处理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应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高血压发生情况及治疗方法.结果 5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后,高血压发生中位时间为46天,发生率为18.9%(10/53),其中3~4级发生率为5.7%(3/53),未出现高血压危象,给予降压治疗后血压均可控制.发生高血压者与未发生高血压者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07).结论 高血压为贝伐单抗常见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合理降压治疗后血压可控制,高血压的发生不能预测贝伐单抗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琳;严芳;沈倩;刘红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宫颈病变合并妊娠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1 定义宫颈癌合并妊娠(cervical cancer in pregnancy)是常见的妊娠合并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为Sood等[1]提出的孕期、产时和产后6个月内发现的宫颈癌,并建议将其定义为妊娠相关性宫颈癌(cervical cancer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据国内报道宫颈癌合并妊娠占宫颈癌的0.92%~7.05%.宫颈癌合并妊娠中,国际妇产科协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rics,FIGO)提到:Ⅰ期占69%~83%,Ⅱ期占11%~23%,Ⅲ期占3%~8%,Ⅳ期占0%~3%,由此可见宫颈癌合并妊娠患者以Ⅰ~Ⅱ期为主,并以鳞癌为主 (>80%).

    作者:龚小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P21的亚细胞定位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P21的亚细胞定位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15例由肝硬化发展成肝癌的病理标本,包括同一病例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采用 SP 法分别行P2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21的亚细胞分布,并对其与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癌细胞分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C 组和癌旁组均有P21的高表达(35.65%,38.26%),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肝硬化组(10.43%,P<0.01).P21胞质表达的阳性率,肝硬化组与癌旁组相近(8.33%,6.82%,P>0.05),而肝癌组胞质表达的阳性率高(75.61%,P<0.01).P21的亚细胞定位分布与肝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乙肝病毒的感染、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1或0.05),但与肿瘤细胞的病理分级、肿瘤转移具有良好的相关性.Ⅲ-Ⅳ级、伴有肿瘤转移的肝癌患者,其P21的胞质表达率更高.结论 在肝硬化向肝癌转化的过程中,伴有P21亚细胞定位的改变,即由胞核移位到胞质,且肿瘤细胞恶性程度愈高,肿瘤转移愈早,胞质移位比例愈高.但这种亚细胞定位分布的改变,与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乙肝病毒的感染、肿瘤大小无关.

    作者:易玲;邱荣元;王松柏;刘崇梅;冯喜华;万焱鑫;伍小琼;何生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乳腺癌根治术中两种不同皮瓣处理方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保留真皮下毛细血管网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存活的保护作用.方法 12例乳腺癌患者采用保留真皮下毛细血管网皮瓣(A组)和12例采用真皮全层皮瓣(B组)比较术后皮瓣情况.结果 皮下积液A组5例,B组8例;切口皮缘起水泡A组5例,B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1例发生皮瓣坏死,B组5例;术后住院天数A组较B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坏死的发生与皮下积液及皮缘水泡相关.结论 保留真皮下毛细血管网可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

    作者:魏春生;花红碧;孙宝林;余守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78例T2期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其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占肠周的体积、肿瘤至肛缘距离、术前CEA水平、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等的关系.结果 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3.6%(42/178),单因素分析显示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位置、肿瘤至肛缘距离、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占肠周的体积及术前CEA水平无关(P>0.05).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与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0.05).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是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临床手术时,淋巴结清扫的范围要合理化.

    作者:夏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威麦宁胶囊联合放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威麦宁胶囊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68例老年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行3DCRT治疗,总剂量60~66 Gy/30~33 F/6~6.6 W.治疗组3DCRT治疗同时予威麦宁胶囊口服,8粒/次,3次/日,服用至放疗结束后2周.2组放疗结束后60天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86.9%,对照组有效率73.8%(P>0.05);局部症状缓解改善率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等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威麦宁胶囊联合3DCRT治疗老年晚期NSCLC能提高临床疗效,并能减轻放射治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高玉伟;尹立杰;丁田贵;王杰;陈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FOLFOX4静脉化疗联合伊立替康腹腔化疗对伴恶性腹腔积液的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FOLFOX4静脉化疗联合伊立替康腹腔化疗对伴有恶性腹腔积液的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2例伴有中、大量恶性腹腔积液的晚期胃癌患者,先采用FOLFOX4方案静脉化疗,共4~6个周期.同时行腹腔置管引流,尽量放干腹腔积液,然后腹腔内注射药物伊立替康200 mg,地塞米松10 mg,多巴胺60 mg,速尿40 mg,1周后重复,共2~4次.观察腹腔积液控制情况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全组腹腔积液完全缓解率(CR)为18.8%(6/32),部分缓解率(PR)为46.9%(15/32),腹腔积液控制有效率(RR)为65.6%(21/32).全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个月,总生存期(OS)为9.2个月.主要不良反应是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及消化道反应.结论 FOLFOX4静脉化疗联合伊立替康腹腔化疗对伴有恶性腹腔积液的晚期胃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向正国;潘德键;周锡建;周志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STAT3与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3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2组子宫内膜标本中ER、PR、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STAT3、ER表达均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PR则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知,STAT3与ER激素呈正相关(γ= 0.452,P=0.000),与PR激素无关(γ=0.1378,P=0.071).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ER、PR、STAT3过度表达有关,而STAT3的表达与雌激素调控有密切关系.

    作者:黄裕;姜青明;王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均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71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71例宫颈癌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SCCAg水平、FIGO分期、病理分型、肌层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年龄、手术切缘与淋巴结转移不具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SCCAg水平、脉管侵犯、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分化程度5个因素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治疗前SCCAg>4 ng/ml、宫颈浸润深度≥肌层1/2、脉管侵犯、FIGO分期较晚及细胞分化程度较高是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蒋乐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低位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评估术前口服卡培他滨(希罗达)与放疗联合治疗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局部进展期(T3/T4)低位直肠腺癌(距肛缘≤9 cm)患者51例,术前给予口服卡培他滨(希罗达)并联合放疗.放疗结束后休息3~4周,按TME原则进行手术.结果 3例患者临床完全消退(cCR),占5.88%,未行手术;其余48例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术(RO),实际保肛率90.20%(46/51),10例术后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细胞,为病理消退(pCR),总消退率为25.49%(13/51).肿瘤降期41例,占80.39%.5年无病生存率为70.59%,总生存率为80.39%.放化疗过程中出现3、4级不良反应5例,无疾病进展、手术死亡者.结论 术前口服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胡学锋;黄国森;闵燕飞;吕志倩;刘桂超;苏建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胸腔镜联合小切口治疗老年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老年肺癌手术治疗中的优势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至100例70岁以上的老年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VATS组)50例和传统后外侧切口组(TPI组)50例.结果 VATS组在手术时间与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方面与TPI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 d疼痛强度评分等方面与TPI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在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较TPI组都低.结论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治疗老年肺癌较传统后外侧切口术有明显的优势,能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于占武;罗全;玉寒冰;童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62例胸中下段食管鳞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的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 术后10例出现并发症,占16.1%.死亡2例,占3.2%.淋巴结转移率58.0%,上纵隔转移率低(16.5%),下纵膈转移率高(40.9%).全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2.06±3.21)个月,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2%、24.5%.Ⅰ、Ⅱ、Ⅲ期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4%和70.5%、49.3%和27.5%、36.2%和12.6%.结论 改良Ivor-Lewis手术具有良好的手术视野,淋巴结清扫彻底的优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期,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鳞癌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彪;唐震;刘学刚;王祖义;李小军;贡会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VATS下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将11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开胸组61例和VATS组58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VATS组的淋巴结清扫组数和阳性数与传统开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淋巴结清扫数目[(12.3±2.3)个]明显少于传统开胸组,淋巴结清扫时间[(24.9±4.6) min]明显短于传统开胸组,VATS组术中出血量[(231.1±78.3) ml]、胸腔引流量[(1353.5±486.2) ml]和住院时间[(12.1±3.1) d]也明显少于传统开胸组,VATS组并发症也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效果佳、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是未来胸外科微创手术的发展方向.

    作者:查明元;赵奔英;王强;孟小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