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全图;顾萍;陈卫群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肺部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内有肿瘤的患者38例,其中良性肿瘤14例,恶性肿瘤2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采用CTperfusion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算患者肿瘤的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血容量(BV)以及血流量(BF).结果 在MTT与BF方面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PS与BV方面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为良、恶性的肿瘤提供功能信息,有利于提高肺内肿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作者:华余强;方心华;刘国保;黎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组(观察组)与开胸手术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复发率及3年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2种手术方式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无显著性差异,但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时间、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 2组患者CRP、TNF-α以及IL-6水平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2组患者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电视辅助胸腔镜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创伤小、急性期反应低,疗效肯定,可作为常规治疗方式.
作者:陈建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48例,根据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及Campanacci分级,选择手术方式,其中行刮除植骨术32例,瘤段切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6例.结果 随访时间1~8年,平均4年,刮除植骨术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为9.4%,瘤段切除+关节置换术无复发者,复发率为0,术后满意度调查:优15例,良26例,差7例,总满意率为85.4%.结论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有刮除植骨术,但其复发率高;瘤段切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复发率较低,但并发症较多.
作者:曹仲清;曾光;丁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42例食管癌患者(A组)术中经幽门后至空肠上段留置胃管(鼻空肠管)(EN组),对照组(B组)42例患者未进行肠内营养(PN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食管癌患者术中顺利留置胃管营养管,EN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体重、人血白蛋白水平术后第7 d、第21 d EN组明显高于PN组(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7 d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EN 组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胃管在幽门后-空肠上段行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其康复,能减少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手术成功率提高,是1种既经济又简单、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作者:王庆淮;吴勋宁;谭宁;滕泽林;蒙伟平;冯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Ang-2、VEGF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及两者与胃癌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对6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癌周淋巴管阳性表达及胃癌组织中Ang-2、VEGF的阳性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的Ang-2、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和54.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Ang-2、VEGF表达与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Ang-2阳性表达组淋巴管密度平均为(15.32±3.25)个,显著高于阴性组的(12.65±2.51)个,P<0.05;而VEGF阳性表达组淋巴管密度平均为(15.06±3.17)个,显著高于阴性组的(12.48±2.49)个,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中Ang-2、VEGF能够促进癌周微淋巴管的生成,从而促进胃癌淋巴结转移.Ang-2、VEGF有望成为预测淋巴管生成以及淋巴管转移的重要指标.
作者:施怡;李勇;陈石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将肿瘤合并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治疗组接受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rhEPO ) 联合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接受rhEPO治疗,观察Hb、RBC、WBC及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结果 在不输血的情况下,应用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rhEPO 治疗组与单纯使用rhEPO组对照组比较,Hb、WBC、PLT水平及生活质量均呈不同程度上升.结论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对肿瘤相关性红细胞减少具有明显治疗作用.
作者:彭恩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放化疗时间窗及程度对高级别脑胶质瘤(HGG)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HGG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化疗+放化疗+化疗组(C+RC+C)和放化疗+化疗组(RC+C),每组34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术后治疗6个月随访,C+RC+C组有效率为79.41%,RC+C组为52.94%;C+RC+C组控制率达88.24%,RC+C组为67.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12=5.322,P=0.021;χ22= 4.191 P=0.041).经Kap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C+RC+C组中位OS为18.6月,RC+C组中位OS为16.5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145);C+RC+C组的中位PFS为9.5月,RC+C组中位PFS为8.2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 HGG患者术后早期替莫唑胺(TMZ)化疗+同步放化+辅助化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明显延长患者无发展生存期.
作者:王小文;阳波;谢金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K19、CyclinD1、HBME-1、34βE12、TPO 、galectin-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86 例PTC、6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FTA)中CK19、CyclinD1、HBME-1、34βE12、TPO 、galectin-3的表达情况.结果 CK19和galectin-3表达PTC组织与滤泡性腺瘤比较无明显差异;PTC 中CyclinD1、HBME-1、34βE1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02%、93.02%、90.69%,明显高于滤泡性腺瘤.PTC中TPO表达阳性率为2.33%,滤泡性腺瘤中其表达率为90.00%,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HBME-1、CyclinD1、34βE12和TPO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PTC的确诊率,而CK19、galectin-3对鉴别PTC和FTA意义不明确.
作者:林茂华;毛瑛玉;李婷;苏谦;郑建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宫颈癌根治术是当前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1].由于腹部手术中腹腔暴露、手术创伤、麻醉抑制及疼痛刺激等因素,术后容易出现暂时性胃肠道功能障碍,严重的可导致腹胀、呕吐、肠梗阻等,影响术后康复.临床常通过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等方法,预防术后腹胀的发生.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探讨经腹宫颈癌根治术后咀嚼口香糖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有效性.
作者:万曦娣;魏晚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1例原发性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11例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B细胞性4例,T细胞性4例,未分型1例).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咳嗽,咳痰,胸背部疼痛.影像学多表现为肺部肿块,边缘不规则,增强可强化,部分伴有肺不张.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6例化疗的同时接受了放疗,3例仅接受了化疗,2例霍奇金淋巴瘤只接受了化疗.除了1名患者因各种因素造成脱落随访外,剩余10例随访患者的总生存期为15~10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4.5个月).结论 肺内淋巴瘤患者临床表、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易误诊,治疗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
作者:杨华;陈建华;罗永忠;文晓萍;王伟;周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DC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9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均采用DC方案化疗,然后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79例患者在本研究中共完成300个化疗周期,中位化疗周期数3.8个.总有效率为50.6%,其中CR 3例(3.8%).化疗主要不良反应有乏力、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炎等.65例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其中5例达Ⅳ度骨髓抑制.中位随访时间为10.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5.8个月.结论 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率高,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方案.
作者:任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SFTPB、TACSTD1、PVA基因联合检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转移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NSCLC的肺癌组织及有转移淋巴结标本中SFTPB、TACSTD1、PVA mRNA表达,20例肺良性病变的淋巴结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SFTPB、TACSTD1、PVA mRNA在肿瘤组织和阳性淋巴结中的表达水平相近,与良性淋巴结有显著性差异.ROC曲线分析在100.0%特异性时诊断NSCLC总的敏感性分别为SFTPB(45.7%)、TACSTD1(100.0%)、PVA(75.4%),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中PVA对鳞癌诊断的敏感性达100.0%,SFTPB对腺癌诊断的敏感性达83.2%.结论 SFTPB、TACSTD1、PVA mRNA可作为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及组织学分型.
作者:陈文学;方选妹;黎文婷;齐淑轶;邹学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替吉奥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对中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中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98例,并随机分为2组,各49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替吉奥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性的三维适形放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7.6%)显著高于对照组(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毒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吉奥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中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卵巢畸胎瘤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1-2],而发生于肠系膜的畸胎瘤临床上十分罕见.肠系膜畸胎瘤缺乏特征性的症状与体征,临床医师又对此类疾病认识不足,术前往往误诊为卵巢畸胎瘤,明确诊断需要依靠术中探查及术后的病理学检查.为进一步加强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我们就肠系膜畸胎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临床治疗措施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继明;高红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保留真皮下毛细血管网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存活的保护作用.方法 12例乳腺癌患者采用保留真皮下毛细血管网皮瓣(A组)和12例采用真皮全层皮瓣(B组)比较术后皮瓣情况.结果 皮下积液A组5例,B组8例;切口皮缘起水泡A组5例,B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1例发生皮瓣坏死,B组5例;术后住院天数A组较B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坏死的发生与皮下积液及皮缘水泡相关.结论 保留真皮下毛细血管网可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
作者:魏春生;花红碧;孙宝林;余守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应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高血压发生情况及治疗方法.结果 5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后,高血压发生中位时间为46天,发生率为18.9%(10/53),其中3~4级发生率为5.7%(3/53),未出现高血压危象,给予降压治疗后血压均可控制.发生高血压者与未发生高血压者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07).结论 高血压为贝伐单抗常见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合理降压治疗后血压可控制,高血压的发生不能预测贝伐单抗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琳;严芳;沈倩;刘红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78例T2期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其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占肠周的体积、肿瘤至肛缘距离、术前CEA水平、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等的关系.结果 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3.6%(42/178),单因素分析显示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位置、肿瘤至肛缘距离、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占肠周的体积及术前CEA水平无关(P>0.05).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与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0.05).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是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临床手术时,淋巴结清扫的范围要合理化.
作者:夏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将11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开胸组61例和VATS组58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VATS组的淋巴结清扫组数和阳性数与传统开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淋巴结清扫数目[(12.3±2.3)个]明显少于传统开胸组,淋巴结清扫时间[(24.9±4.6) min]明显短于传统开胸组,VATS组术中出血量[(231.1±78.3) ml]、胸腔引流量[(1353.5±486.2) ml]和住院时间[(12.1±3.1) d]也明显少于传统开胸组,VATS组并发症也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效果佳、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是未来胸外科微创手术的发展方向.
作者:查明元;赵奔英;王强;孟小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病理学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DLBCL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0例DLBCL患者中共有47例(78.33%)侵犯淋巴结,13例(21.67%)结外侵犯.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临床分期、PS分级、结外病灶数、血清LDH、近期疗效.经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近期疗效、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低中危组、高中危组及高危组,各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9%(12/17)、57.14%(12/21)、41.67%(5/12)、10.0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DLBCL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性放化疗或手术治疗患者.结论 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年龄、近期疗效、临床分期,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治疗的方案能提高DLBCL患者临床治愈率.
作者:黄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生存情况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102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的预后与各项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平均生存(24.05±3.65)个月,1年生存率为63.73%,2年生存率为42.86%,3年生存率为25.49%,5年生存率为7.8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hild分级、合并门脉癌栓(β=0.857,OR=2.356)、肿瘤病灶病理分型的恶性程度高(β=0.672,OR=1.958)的患者预后较差,而治疗方式(β=0.525,OR=1.690)较为彻底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的长期生存的总体情况较好,高龄、Child分级低、合并门脉癌栓、肿瘤病灶病理分型的恶性程度高的患者预后较差,而治疗较为彻底的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黄忠光;吴荣兴;蒋绍香;李秋云;李永宝;杨晓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