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延梅;高玉凯
目的 观察整体护理及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体护理及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前后,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 采用整体护理并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有利于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至关重要,尤其要采用以整体护理为前提的康复护理措施.
作者:杨薇;辛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本文介绍大孔树脂的性能、分离原理和解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树脂的预处理和再生,总结近年来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制剂工艺改革中和中药制剂质量控制预处理中的应用.在中药制剂工艺中,使用该技术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使产品的收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张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临床主要原因.方法 对1999~2005年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55例产妇的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27%(48/55)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 h内.分娩方式不同,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5.46%(36/55).胎盘因素占23.64%(13/55).针对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应选择有效的治疗措施,积极预防相关因素,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杜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研究证实,鼻咽壶切口动静脉内瘘可以作为首选术式应用.方法 6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一组采用鼻咽壶切口,另一组采用前臂桡侧切口,根据血管情况决定采取端-端或端-侧吻合.术后通过Fresenius血液透析机及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术式进行临床血液透析疗效对比观察:术后2、4、6、8周,对机-血管通路评价:①通路流量(透析时每分钟过血量、多普勒流量超声);②压力(动态的静脉和泵前压力);③物理检查(通路再循环以尿素为基础稀释技术Kt/v不可解释的降低)相应参数等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鼻咽壶切口、前臂桡侧切口动静脉内瘘,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鼻咽壶切口为血液透析又多提供一种满意的方法,并且可以作为首选术式应用.
作者:刘会恩;曲嘉林;张万峰;王贵平;王洪杰;丁晓辉;马思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对照组42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42例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33℃~35℃亚低温治疗,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前瞻性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42例患者,恢复良好率57.1%(24/42),病死率19%(8/42).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生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具有安全、显著降低病死率及癫痫发生率等优点.
作者:金延成;吴志伟;孙奡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心理护理的对象是病人,主体则是医护人员和亲属,通过他们对病人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可提高病人的信心和勇气,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战胜慢性疾病.
作者:董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枢性高热是脑出血引起下丘脑综合征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为非感染性高热,多无寒战,体温在发病早期(48 h内)可骤然升高至39℃以上,热型多呈稽留热,抗生素治疗无效.
作者:徐艳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电切镜外鞘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膀胱结石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 经电切镜外鞘置入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将膀胱结石击碎,Ellik冲洗器将碎石冲出,12例合并前列腺增生者同时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结果 36例均1次性将结石击碎并全部冲出,术中、术后未出现大出血、膀胱穿孔和水中毒等并发症.3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未见结石复发,所有病例排尿通畅.结论 经电切镜外鞘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是治疗膀胱结石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高效、并发症少、效果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锋;王风;常江平;曾少明;张忠林;叶少波;张新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胫骨平台骨折,在骨科临床中非常多见,它属于关节内骨折,不但关节面有严重破坏,常牵涉至半月板,交叉韧带,侧副韧带,腓总神经等损伤.
作者:刘剑峰;刘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笔者以输血现代观念比较输血几个关键理念:全血、新鲜血及输血百益而无害的观点.此讨论可使临床上输血更加合理与理性操作.
作者:徐忠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牙体缺失的患者绝大多数都采用传统的活动义齿修复.长期使用活动义齿,牙槽骨骨吸收严重,义齿固定差,不能发挥咀嚼功能.使用太极扣附着体的种植体上的覆盖义齿,患者对于义齿的舒适度、咀嚼、固位和发音的满意度大大的提高.现报告如下.
作者:麻念龙;王楠;刘洋;杜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在洗胃过程中,灌入的洗胃液及胃内容物从鼻腔涌出或倒流入气管内,可导致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因此,吸痰技术的正确、安全与否,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芦秀荣;周兆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剖宫术在临床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中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妊高征患者剖宫产终止.妊娠率为43.75%,其中重度妊高征患者剖宫产率为97.37%.孕产妇病死率为0.64%,围生儿病死率为1.83%.剖宫产术后1周、术后42 d和术后2年血压仍高于正常者,分别为18.58%、7.69%和1.92%,产褥病死亡率为0.64%.结论 经解痉等积极治疗与适时终止妊娠,是减少母婴并发症、降低围产期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对于重度妊高征患者,以剖宫产方式终止妊娠为宜.
作者:穆雅芝;李洪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为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与咪唑斯汀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比较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咪唑斯汀与单用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结果 卡介菌多糖核酸与咪唑斯汀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率高,复发率低.
作者:李姝瑶;张淑梅;娄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纳络酮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46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0例,均予去除诱因及应用肝安、常规抗肝昏迷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纳络酮,静推0.4 mg后,再给予0.8 mg加入补液中静滴,连用3 d,观察72 h内用药后临床分级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纳络酮是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
作者:谷延梅;高玉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有些心血管疾病在基层医院诊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临床工作中需详实地了解病史,利用可能的检查手段,结合缜密的思维方法可得出正确的诊断,否则极易出现误诊、漏诊.
作者:晁红民;杨旭然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 病历摘要例1:患者,男,48岁.面部对称性蝶形红斑,光照后加重3年,于1998-11-28收入我院.
作者:崔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糜尿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在后腹腔镜下行肾蒂周围淋巴管剥脱术治疗乳糜尿.结果 2例均行后腹腔镜下肾蒂淋巴管剥脱术,2例均痊愈,疗效满意,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蒂淋巴管剥脱术治疗乳糜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王传圣;程华根;汪勇;聂士富;李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全麻下不同血药浓度的瑞芬太尼对安氟醚MAC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全麻下开腹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7组(分别用Ⅰ~Ⅶ组表示),每组10例(n=10),患者入室后,给予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校正气体浓度监测仪.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外周血氧饱和度.用气体浓度监测仪监测呼气末安氟醚浓度及PETCO2.用脑电监护仪监测双频谱指数(BIS值)来测定各组的镇静水平及预测体动反应.利用TCI-Ⅰ靶控输注泵输注瑞芬太尼,各组设定的靶控血药浓度分别是0.0、1.0、1.5、2.0、4.0、8.0、16.0 ng/mL,每组对应设定的呼气末安氟醚浓度分别是1.6%、1.0%、0.8%、0.6%、0.5%、0.3%、0.1%,同时经面罩吸入高浓度的安氟醚,靶控输注5 min后静脉推注异丙酚2.0 mg/kg,氯琥珀胆碱1.5 mg/kg,气管插管.调节氧流量为1.0 L/min,迅速调整吸入浓度,使安氟醚呼气末浓度恒定在预设浓度,PETCO2控制在3.99~4.65 kpa(30~35 mmHg)之间,切皮前安氟醚呼气末浓度恒定时间至少在15 min.每剂量组中第1位患者吸入预设的安氟醚浓度.结果 单纯吸入安氟醚组的MAC值为1.52%,与以前报道的安氟醚MAC值1.68%是相似的,瑞芬太尼血药浓度在4.0~8.0 ng/mL时,即能量大限度地降低安氟醚MAC,出现较明显的封顶效应.各组BIS值的变化:各组间基础BIS值和用药后BIS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每组内用药前后BIS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切皮前均能达到较满意的镇静水平.在体动组和非体动组中,切皮即刻BIS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瑞芬太尼和其他阿片类药物一样,能显著降低安氟醚的MAC值,并有较明显的封顶效应.瑞芬太尼血药浓度测定值比靶浓度值偏低,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孙启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P波大时限(Pmax)与P波离散度(Pd)对特发性阵发性房颤(PAf)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别观察30例特发性PA1和40例健康成人的Pmax及Pd,研究Pmax和Pd对特发性PA1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特发性PAf患者的Pmax及Pd明显大于对照组,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Pmax>110 ms、Pd>40 ms及两者相结合时预测特发性PAf的敏感性分别为86%、84.2%和72.2%,特异性分别为78.3%、85.0%和88.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6%、85.3%和89.4%.结论 Pmax和Pd在特发性PAf病人中明显增加,可作为预测特发性PAf的有效指标.
作者:孙晓翠;谷延梅;牛占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