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下扩张治疗高位食管狭窄的体会

刘怀宝;刘静

关键词:食管癌, 高位狭窄, 扩张治疗
摘要: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采用沙氏扩张器对60例高位食管狭窄患者进行了90次扩张治疗,明显减轻了患者吞咽困难,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下扩张治疗高位食管狭窄的体会

    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采用沙氏扩张器对60例高位食管狭窄患者进行了90次扩张治疗,明显减轻了患者吞咽困难,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怀宝;刘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表达的检测

    目的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分别检测有明确肿瘤病灶的肺癌患者、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K19-mRNA的表达.结果 7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表达阳性率为37.14%,3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阳性率为18.42%,37例健康对照者阳性率为5.41%,肺癌组与肺部良性疾病组、健康对照组间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K19-mRNA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无相关性.结论外周血中CK19-mRNA作为肺癌的1项分子检测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及随访,其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尚有待提高.

    作者:胡跃;李旭芬;张苏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特点,并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比较,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67年3月到2003年7月收治的21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双侧和单侧原发性乳腺癌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生率为2.1%(217/10 470),大多在绝经前发病,如以发生第二侧乳腺癌为起点计算5年生存率,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为25.6%,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为29.5%,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45);双侧原发性乳腺癌5年生存率为28.4%,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中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1.2%和28.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25);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中两侧乳腺癌均发生于绝经前、绝经后和分别发生于绝经前后3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1%、30.0%和33.6%,三者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9).结论预后分析应以发生第二侧乳腺癌为起点开始计算,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相当,较单侧原发性乳腺癌差,双侧发生的乳腺癌为2个独立事件,绝经状态并不影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

    作者:张涛;张保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和EGFR的表达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5例鼻腔鼻窦鳞癌组织进行PCNA和EGFR检测,并用15例正常鼻黏膜作对照.结果 PCNA和EGFR在各级鼻腔鼻窦鳞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与正常鼻黏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有随鳞癌分级的升高而表达增强的趋势.PCNA、EGFR在鼻腔鼻窦鳞癌中的表达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PCNA和EGFR的表达均能反映鼻腔鼻窦鳞癌的增殖活性,表达强度可反映鳞癌细胞增殖活性的高低.

    作者:孙宝宾;文三立;郑春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5-Fu联合CF和L-OHP 2种给药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持续静脉滴注氟脲嘧啶(5-Fu) 联合奥沙利铂(L-OHP)、亚叶酸钙(CF)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3例大肠癌患者行持续静脉滴注5-Fu 250 mg/m2,第1~10天;CF 100 mg静脉滴注,第1~10天;L-OHP 130 mg/m2静脉滴注2 h.对32例大肠癌患者行常规静脉滴注5-Fu 500 mg/m2,第1~5天;CF 200 mg静脉滴注,第1~5天;L-OHP 130 mg/m2静脉滴注2 h.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持续静脉滴注组有效率为48.8%(21/43),常规静脉滴注组有效率为25.0%(8/32),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常规静脉滴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持续静脉滴注组高,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结论 5-Fu持续静脉滴注对大肠癌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静脉滴注.

    作者:徐千朗;黄俊星;吉学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脏恶性肿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9例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29例原发性肝癌中弥漫型8例,块状型123例,结节型78例,小癌型20例.68例转移性肝癌来自15个病灶.发现癌栓70例.CDFI检查显示,94例原发性肝癌及8例转移性肝癌病灶内可见搏动性血流,70例原发性肝癌及33例转移性肝癌仅表现为瘤周供血.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江声选;周林平;何秀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黏附蛋白CD41、CD62p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黏附蛋白CD41、CD62p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与血小板黏附蛋白CD41、CD62p表达的关系奠定基础,为围手术期防凝抗凝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1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CD41、CD62p表达的变化,同时选择年龄相当的正常人10例作对照.结果与正常人相比,胃癌患者CD41、CD62p表达增多,晚期患者表现尤为明显.随着手术的进行,CD41、CD62p含量逐渐升高(P<0.05),手术结束后30 min达高峰(P<0.01),至术后第7天,CD41、CD62p已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小板黏附蛋白CD41、CD62p表达和释放增加,处于激活状态.手术促使血小板活化进一步加强,术后随时间延长,血小板活化程度逐渐恢复.因此在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内应注意防凝抗凝.

    作者:陆丽娟;尹亮;陆康生;顾健;苏长青;傅诚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脏病理损伤对肝转移癌发生的影响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学者发现肝脏损伤与肝转移癌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研究肿瘤转移发生、发展机制技术的不断更新,有关肝脏损伤与肝转移癌关系的研究亦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下就近期国内外有关肝脏主要良性损伤与肝转移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董倩;姜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左开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术式的改良

    我院自2000年9月至2002年9月,对318例食管癌患者行改良后的左开胸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并与常规的左开胸颈部吻合术300例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程金华;何山红;刑文群;王文光;许金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E-钙黏附素和α-连接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E-钙黏附素(E-Cad)和α-连接素(α-Cat)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乳腺癌、15例乳腺增生和15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E-Cad、α-Cat表达水平.结果 E-Cad及α-Cat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5.8%(43/77)及39.0%(30/77),均明显低于乳腺增生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5);E-Cad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0.05),α-Cat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E-Cad、α-Cat在乳腺癌浸润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对判断乳腺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青松;周宝臣;赵光明;张素华;张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yclin D1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胃癌分型、分期、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期胃癌共5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组织中cyclin D1和VEGF的表达.结果胃癌组cyclin D1阳性表达率(47.4%)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20.0%);cyclin D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TNM分期无关.胃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77.2%)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5.0%);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TNM分期均密切相关.在胃癌组织中,cyclin D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cyclin D1、VEGF均阳性组以Ⅲb期和Ⅳ期患者多,cyclin D1、VEGF均阴性组以Ⅰa+Ⅰb和Ⅱ+Ⅲa期患者多.结论 cyclin D1过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是胃癌发生过程中1个较早期的分子事件.VEGF促进胃癌的增长,促使肿瘤向黏膜深层浸润并向远处转移.cyclin D1和VEGF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协同作用,其表达与TNM分期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手术治疗及评估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红;刘倩;王文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ATP肿瘤体外药敏试验研究进展

    肿瘤是1个异质性、多态性、分化不均的细胞群体,同一组织类型的肿瘤对同一药物敏感性存在着差异,以及肿瘤多药耐药(MDR)的普遍存在,这些都会影响肿瘤化疗效果.而针对肿瘤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选择用药进行个体化疗,可望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可防止多药耐药的发生.近半个世纪以来,相继建立的各种体外药敏试验为肿瘤的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寻找与临床相关性好、敏感、标准化、快速、简易的方法是药敏试验的方向.ATP肿瘤体外药敏试验(ATP-TCA)具有敏感、快速、与临床相关性较好的特点,是目前有发展前途的体外药敏试验方法,现就其原理、优点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齐青萍;高国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PARγ及其配体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1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Ⅱ型核受体超级家族成员.PPARs可分为由独立基因编码的PPARα、PPARβ[PPARδ、脂肪酸活化受体(FAAR)、Nucl]及PPARγ 3种亚型,这3种亚型在结构及功能上均有差异.PPARγ是具有脂肪组织特异性的,其生物学功能复杂,参与脂肪糖的代谢、单核细胞激活、炎症反应、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特别是与消化道肿瘤关系密切,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重点介绍PPARγ结构和组织分布、PPARγ配体、靶基因及PPARγ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朱理辉;张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再发癌5例

    2000年1月~2002年12月我们收治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再发癌5例,其中再次行手术治疗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苗福禄;陈光辉;张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男性双侧乳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8岁,因发现右侧乳房肿块1周,于2003年7月2日来我院就诊,检查发现右侧乳房肿块直径为2 cm,1个月后因肿块明显增大再次来就诊,检查发现右侧乳房肿块直径增大至5 cm,同时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其他部位浅表淋巴结及肝、脾未及肿大.红外线、钼钯检查均提示右侧乳腺癌,B超检查发现左侧乳房肿块直径为1 cm,拟诊双侧乳腺癌收入院.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03年8月10日行双侧乳房肿块切除术,术中快速送冷冻病理检查,结果为恶性肿瘤,再行双侧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小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来源于淋巴细胞,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型,中心细胞型.左侧腋窝淋巴结7枚均无转移;右侧腋窝淋巴结7枚中3枚有转移.

    作者:张华;赵大方;秦贤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TS(抑瘤仙)体外抗瘤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抗瘤新药PTS(抑瘤仙)体外对肺癌细胞、耐药肺癌细胞及对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细胞肺癌株NCI-H460、耐药大细胞肺癌株H460/cDDP及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为实验对象,采用24 h活细胞跟踪法、MTT法及台盼蓝拒染记录细胞生长曲线法,进行PTS的体外抗瘤作用研究,同时以DDP(顺铂)为阳性对照,PBS(平衡盐液)为阴性对照.结果 PTS对受到直接损伤的肺癌细胞及耐药肺癌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具有抗瘤作用和一定的抗耐药性.与DDP比较,PTS有更强的抗瘤作用,对于H460细胞在第48 h 500 mmol的DDP杀伤率为62.1%,1/200的PTS为81.3%;而PTS对于正常人支气管上皮16 HBE细胞的影响较小(DDP为39.5%,PTS为21.6%),具有较高的选择性.PTS应用后立即起效并达高峰,作用持续时间短.结论 PTS体外抗瘤作用明显,并具有选择性和一定的抗耐药性.

    作者:王涛;李勇;刘妙芳;徐军;钟南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长春瑞宾单药与联合方案治疗老年晚期NSCLC的临床观察

    长春瑞宾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药物之一,我们自2001年4月起使用国产长春瑞宾单药及联合顺铂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陆红梅;吉布强;张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mGM-CSF重组质粒的构建、表达及活性鉴定

    目的构建pc-mGM-CSF重组质粒载体,为mGM-CSF基因治疗肿瘤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小鼠脾脏中获得目的基因mGM-CSF,克隆于pcDNA3.1/Myc-His(-)(A)质粒上,成为pc-mGM-CSF,用PCR、酶切进行鉴定,然后用脂质体转染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用G418筛选后通过RT-PCR和SDS-PAGE鉴定,将转染SP2/0上清加入NFS-60细胞,检测蛋白活性.结果重组质粒中含有mGM-CSF基因,在SP2/0中有表达,且表达产物能分泌到肿瘤细胞外,分泌到细胞外的产物用mGM-CSF依赖株NFS-60细胞检测证明具有生物学活性.结论成功构建含mGM-CSF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

    作者:洪晓武;窦骏;陈国兵;陈峻崧;赵枫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黄体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未育妇女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3例分析

    目的探讨黄体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未育妇女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疗效.方法对13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要求生育的妇女患者,采取黄体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3~6个月,每3个月进行诊刮1次,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或萎缩期内膜停药治疗,指导受孕.结果治疗3、6个月后分别有11例、12例未育妇女子宫内膜病变逆转为分泌期及萎缩期内膜,逆转率分别为84.6%、92.3%.停药2年内受孕10例,受孕率为76.9%,足月分娩8例,流产2例.随访2~6年,复发2例,复发率为15.4%,2例均行手术治疗,生存状况良好.结论黄体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未育妇女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疗效满意.

    作者:袁俊斋;田巧花;尚艳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胆囊癌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胆囊癌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胆囊切除48例,根治性胆囊癌切除41例,胆囊癌扩大切除20例,胆囊加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单纯探查术7例,介入及放化疗42例.随访6个月至5年.结果行探查术患者1年内全部死亡,单纯胆囊切除和根治性胆囊癌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9%、59%,放疗和介入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0.结论胆囊癌早期发现,并行根治性切除,可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

    作者:解世亮;邵永孚;冯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