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热诱导人胃癌细胞株MKN28凋亡的动力学研究

陈卫星;顾竹影;厉有名

关键词:加热, 胃癌, 细胞, 凋亡
摘要:目的观察加热诱导人胃癌细胞株MKN28凋亡的佳强度、凋亡细胞的特点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方法采用丫啶橙(AO)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和电镜观察不同时间长度的加热诱导人胃癌细胞株MKN28的凋亡.结果经43℃的加热后,MKN28细胞的AO染色阳性率随着加热时间延长而上升,且凋亡的诱导在2h内即可启动.流式细胞术提示细胞周期亦发生变化,G1期细胞从60.1%下降至42.9%;S期从28.5%上升至40.3%;G2/M期细胞从11.4%上升到16.8%;并见凋亡特有的AP峰.超微结构显示:细胞变圆,细胞核浓缩,染色质趋边缘化分布.结论加热可诱导人胃癌细胞株MKN28凋亡,且凋亡的诱导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完成.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肾平滑肌肉瘤2例报告

    1病例报告例1.男性,69岁.因左上腹部肿块伴消瘦、乏力3个月于1987年12月29日人院.无血尿及腰腹部疼痛.体检:恶液质,左上腹可扪及一肿块,直径约12 cm,质地硬,活动性差.B超示左肾下极一13.0 cm×11.9 cm大小的、不均质低回声肿块.IVU示左肾盂肾盏受压变形.肾动脉造影示左肾下极一少血管型肿瘤,其血供主要来自包膜血管,包绕肿瘤,呈掌中握球状,无动静脉瘘和肿瘤染色;下腔静脉造影未见癌栓形成.

    作者:胡强;徐汇义;徐卓群;阮钧;周德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β-catenin基因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β-catenin基因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胃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表达.结果胃癌中β-catenin异常表达率为56.9%,弥漫型(76.3%)显著高于肠型胃癌(27.3%),P<0.0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与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β-catenin基因异常表达是胃癌发生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之一,也是判断胃癌侵袭转移的良好指标.

    作者:王彩霞;袁孟彪;陈静;李宏伟;邓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偶发性肾癌38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80年1月~2000年1月共收治肾癌156例,其中偶发癌38例,占24.3%,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勇;毛普德;王继忠;丁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鼻咽癌患者血清sIL-2R及TNF-α水平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与鼻咽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及RIA法分别测定鼻咽癌患者血清sIL-2R及TNF-α水平.结果鼻咽癌患者血清sIL-2R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sIL-2R可了解鼻咽癌患者的免疫状态,sIL-2R水平可作为诊断鼻咽癌的1个参考指标;TNF-α则与恶病质的形成有关.

    作者:罗绮宁;韦明壮;方文珠;杨伟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食管肉瘤样癌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0岁.因吞咽疼痛伴梗噎1月余,于1999年11月10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见一长约6 cm软组织块影,向腔内生长,其粘膜破坏,钡剂通过尚通畅.诊断为食管癌.患者于同年11月15日行食管癌根治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大小约6.0 cm×6.0 cm×4.0 cm,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周围淋巴结肿大,予以清扫.

    作者:张伟;陶可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nm23、PCNA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nm23及PCNA与大肠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PCNA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和利用nm23多克隆抗体,显示nm23基因的突变缺失或降低表达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结果PCNA与大肠癌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肿瘤分期(P<0.01)及预后有关.nm23与肿瘤转移(P<0.05)、肿瘤分期(P<0.05)有关.nm23及PCNA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大肠癌组织中nm23及PCNA指数能反应大肠癌恶性程度,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解世亮;胡敬群;杨伟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食管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的适应证

    目的探讨食管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的适应证.方法在内窥镜和X线透视下采用食管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疾病分类:晚期食管癌、贲门癌72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39例,食管癌放疗后狭窄15例,食管化学烧伤后狭窄7例,贲门失驰缓症8例,食管癌合并食管气管瘘3例.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支架103例次,带膜不锈钢支架47例次.结果本组食管金属支架操作均1次性完成,支架位置良好,吞咽困难程度指数由术前3.35降至1.05(P<0.01),患者恢复正常饮食.近期并发症:下胸痛、支架移位.远期并发症:返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出血等.本组无食管穿孔和手术死亡者.结论食管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对晚期食管癌、贲门癌发生的食管恶性狭窄患者,能满足其经口进食的要求,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而对贲门失驰缓症和食管化学烧伤后所致的食管良性狭窄,采用金属支架治疗需慎重.

    作者:张祖艮;胡晓民;王国辉;周建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吡喃阿霉素、表阿霉素及阿霉素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目的分别采用以吡喃阿霉素(THP)、表阿霉素(E-ADM)及阿霉素(ADM)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比较.方法采用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分为3组:吡喃阿霉素组23例,表阿霉素组22例,阿霉素组23例.结果3组治疗有效率(CR+PR)分别为82.6%、86.4%、82.6%,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恶心呕吐,3组间比较无差异.THP组心电图异常及脱发率低于E-ADM组和ADM组.结论吡喃阿霉素、表阿霉素及阿霉素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无差异,THP组心脏毒性、脱发率低于E-ADM组和ADM组.

    作者:庞丹梅;邓燕明;白永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在大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已得到广泛研究,但伴随着p53基因改变,大肠癌患者血清p53抗体状况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免疫组化法(1HC),分别检测大肠癌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p53抗体及肿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状况,探讨p53抗体作为1种非侵袭性肿瘤标记物,替代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特异性及其在大肠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作者:曹立宇;欧玉荣;张洪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临床病理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能否准确反映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对36例早期乳腺癌,常规HE染色检测腋窝淋巴结,对HE染色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及所属非前哨淋巴结,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肿瘤的转移情况.结果常规病理检测,36例中,10例腋窝有转移,其中2例仅前哨淋巴结有肿瘤转移.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检测26例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共61枚,非前哨淋巴结406枚,2例(2枚)仅前哨淋巴结发现有肿瘤转移,余24例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均无肿瘤转移,HE染色的检测阴性的前哨淋巴结患者假阴性率为7.7%(2/26).结论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可以准确反映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作者:白月奎;张保宁;杨红鹰;刘秀云;孙耘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感染乙肝病毒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方案的研究

    目的探讨感染乙肝病毒(HBV)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化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39例感染乙肝病毒的其它实体瘤(肝癌除外)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及乙型肝炎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2个周期正规化疗后,HBV阳性的NHL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为52.2%(12/23),HBV阴性的NHL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23.3%(17/73),P<0.01;HBV阳性的NHL患者用含有类固醇激素方案化疗后乙型肝炎发生率39.1%(9/23),HBV阳性的其它实体瘤(肝癌除外)患者用不含类固醇激素方案化疗后乙型肝炎发生率12.8%(5/39),P<0.05.结论HBV阳性的NHL患者化疗后易发生肝损害及乙型肝炎,故在化疗时应尽量避免选用含皮质激素的方案.

    作者:郑荣生;秦凤展;翟云芝;王竞;孙惠娟;毕明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唾液腺巨大恶性肌上皮瘤2例报告

    恶性肌上皮瘤极少见,发病部位以腮腺常见,发生于小唾液腺者则更罕见.我们于1999年6月收治小唾液腺巨大恶性肌上皮瘤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海鹏;杨熙鸿;林建英;陈伟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1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4年1月至199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50例CIN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细胞学检查诊断的阳性率为76.6%,与宫颈管细胞学检查联合应用诊断的阳性率为78.8%,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细胞学检查结合阴道镜下活检诊断CIN阳性率为95.3%,与单一细胞学诊断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阴道镜下活检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1.6%,镜下活检与宫颈管刮术结合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阴道镜下活检.141例采用手术治疗,无1例切缘阳性;9例原位癌采用腔内放疗.全组无1例复发或死亡.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结合阴道镜检是诊断CIN的有效方法,对绝经后妇女应同时行宫颈管刮术.对不宜手术的原位癌患者可行单纯腔内放疗.

    作者:李楠;章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抗VEGF嵌合抗体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目的分析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嵌合抗体VcD11的各种生物学特性,确定其人源性、特异性,中和VEGF的中和活性以及体内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纯化的VcD11进行ELISA和Westerm bbt实验,分析其人源性、特异性;采用抑制由VEGF刺激引起的内皮细胞增殖实验分析VcD11的中和活性;采用近交系小鼠T739的小鼠肺腺癌LA795实验动物肿瘤模型分析VcD11的抗肿瘤活性.结果VcD11在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中均呈阳性结果,并可抑制由VcD11的刺激引起的内皮细胞增殖,虽未能明显抑制小鼠肺腺癌LA795原发瘤的生长,但可显著抑制其肺转移灶的形成和生长.结论抗VEGF嵌合抗体VcD11具有人抗体的恒定区,可与人VEGF特异地结合,并具有良好的中和活性和抗肿瘤转移的活性.它可能在临床治疗肿瘤中有着重要、广泛的应用潜力.

    作者:冉宇靓;杨治华;孙立新;遇珑;刘军;董志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可特异性地与血管内皮细胞膜受体结合,促进微血管形成.我们检测了其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贾军;杨世勇;张志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吻合器在胃癌经腹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国产管状吻合器在胃癌经腹全胃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5例胃癌经腹做全胃切除,应用国产管状吻合器完成空肠侧侧吻合92例,端侧Y型吻合63例.结果153例一次性吻合成功,2例吻合器吻合失败改行剖胸再吻合.无吻合口瘘及出血,术后随访0.5~2年,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熟悉国产吻合器性能,操作得当,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黎才海;杨世杰;舒味冰;饶华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细胞DNA倍体的检测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细胞DNA倍体变化的特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1 805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细胞DNA的含量.结果在1 805例恶性实体瘤患者的外周血细胞中,有51例出现了DNA异倍体细胞,其检出率为2.83%.在这51例患者中,DNA异倍体的DI值为1.21±0.25,DNA异倍体细胞在血细胞中所占百分比为28.87%.DNA异倍体患者的肿瘤转移率、未手术率和未化疗率均显著高于二倍体患者(P<0.05).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液中确实存在一定比例的肿瘤细胞,而且其检出率与恶性实体瘤的某些临床生物学行为及临床治疗有一定关系.

    作者:周振英;沈宗丽;朱月清;吴晓柳;张军妮;王亚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

    肺平滑肌肉瘤是1种少见的肺部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肺部肿瘤的1%[1].这种肉瘤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多,发展迅速,术前常较难获得病理诊断.本文1例因突然咳出一异物求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活检诊断为肺末分化癌,经异物组织学及术后病理诊断为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TNF-α、M-CSF及IL-1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骨巨细胞瘤局部溶骨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Western blot分析和免疫组化双染检测了10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肉瘤和5例正常人血清中TNF-α含量和M-CSF、IL-1的表达.结果骨巨细胞瘤组织TNF-α含量和M-CSF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肉瘤和正常人.TNF-α由骨巨细胞的部分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分泌;而M-CSF及IL-1由部分单核基质细胞分泌,多核巨细胞则不表达.结论骨巨细胞瘤中各种细胞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该肿瘤的局部溶骨过程.

    作者:姚俊霞;文剑明;钟思陶;张萌;谢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为了提供有意义的免疫治疗,观察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并探讨2个系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108例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CD+4、CD+8),采用免疫粘附酵母菌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G3bRR、ICR).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CD+4分率降低,CD+8百分率升高,CD+4/CD+8比值降低;RBC-C3bRR降低,RBC-ICR升高,以上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肿瘤组中CD+4/CD+8与RBC-C3bRR均呈明显正相关(γ=0.65,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明显,两者又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殷缨;张盈华;张利朝;陶秦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