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玉茹;谢庆发;艾群
腰池引流是通过腰部的导管将与脑脊液等渗的溶液输入腰蛛网膜下腔,同时持续地引出中性脑脊液。通过置换作用可以促进血性脑脊液的排除,并能持续地维持颅内压,目的是使患者平稳渡过急性期,主要的治疗措施就是稳定血压保持病人安静,防止再出血。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路英 刊期: 2000年第08期
茶碱为甲基黄嘌呤类衍生物,是一类常用的平喘药,因具有较强的气道平滑肌松弛和抗炎作用,抑制哮喘的迟发反应,促进粘液纤毛运动,改善呼吸功能,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有效血药浓度为10~20mg/L,治疗的安全范围窄,其生物利用度与在体内消除速率的个体差异较大,当血药浓度超过治疗水平(>20mg/L)时,易发生许多不良反应,严重者(血药浓度35mg/L)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对血药浓度的影响。本文将阐述一些不宜与茶碱合用的有关药物,旨在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用药的特别注意。
作者:李晓红;张道仁;李丽莹;封仁强 刊期: 2000年第08期
吡哌酸是我国1980年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疗效显著。尤其对痢疾杆菌疗效更佳。临床应用较广,但其不良反应不被重视。近3年,我们应用吡哌酸治疗肠炎和菌痢,有12例出现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1 皮疹 本组有4例病人服药后24h出现皮疹。主要为红色丘疹,躯干部多见,有较明显瘙痒感,其中1例有荨麻疹样反应。查体无其它阴性体征,病人自感皮肤瘙痒即停药,停药后48h皮疹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2 泌尿系统改变 本组有2例病人出现乳白色尿,似汤状。其中1例伴有尿常规改变,伴有下腹部不适感。镜检WBC、RBC有增多,蛋白(+)均在服药前48h后出现。无性别差异,即往无肾脏病史及白色尿史。即立刻停药,停药后短12h,长24h尿色及常规正常。3 神经系统改变 本组有2例病人以肠炎入院,投给常规量吡哌酸2次/d口服,次日腹泻明显好转,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即停药查体情况良好,无其它阳性体征改变,停药48h症状消失,以前均无此病史。4 胃肠道反应 本组有4例病人用吡哌酸1d后自感胃部不适,并有灼热感。嗜食、进食后恶心未吐。服药2d后症状加重,即停药后24h症状消失,并有食欲感。
作者:张秋玲;张维民;贾银慧 刊期: 2000年第08期
随着医学科学不断发展,急救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在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而护理工作在急救专业的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创伤性休克的表现及抢救原则1.1 临床表现 休克代偿期:病人精神兴奋,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变化不大或舒张压升高,脉压变小,尿少等。 休克抑制期:病人表情淡漠,感觉迟钝,口唇、指端发绀,四肢厥冷,脉细速,进行性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
作者:黄文桂;王晓钧;于晓华 刊期: 2000年第08期
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术中操作,是关系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成功与否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本文就1988~1998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22例进行初步分析如下。
作者:刘广义 刊期: 2000年第08期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16蛋白在82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良性20例,恶性癌62例)及15例正常卵巢组织常规石蜡标本的表达。结果:P16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检出率为53.2%,低于良性卵巢瘤90.0%及正常组织93.3%(P<0.01)。不同分化程度卵巢癌之间P16蛋白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别(P>0.05),P16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及预后有关(P<0.05,P<0.01)。结论:P16蛋白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P16的缺失表达与卵巢癌的进展和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于丽波;孙文洲;隋丽华 刊期: 2000年第08期
颈肋综合征并不少见,但在临床上往往被误诊,我院自1990年以来发现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文8例,男3例,女5例。年龄32~64岁,平均49岁。病程3个月~6年。临床主要表现:颈肩臂刺痛伴有麻木,有时放散至手指,头喜偏向患侧,白天较重,卧床时则减轻。如血管受累时手指出现肿胀、发凉、苍白和发绀等症状。
作者:李俊营;滕进;梁冰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本文就1996~1999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整体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心理护理 因本病病程较长,症状重,且农村病人多见,缺乏防病治病知识,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烦躁心理,对治疗缺乏信心,我们首先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耐心讲解本病的特点和各期临床经过的规律,多关心体贴病人,消除其不良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作者:王清云;王正萍;范立岩 刊期: 2000年第08期
腭部是恶性肿瘤的高发区,其中以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及混合瘤为多见。现将我们能连续随访到的7例患者,经病理证实的病例,对其治疗进行回顾如下。1 临床资料 7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5例。手术时年龄小者21岁,大者56岁。发病部位均在硬轸腭交界,腭中线之侧方,肿物大小由1.0cm×1.0cm至2.0mm×2.1mm不等,其中5例无明显自觉症状,2例偶有不适感或一过性的疼痛。肿物表面粘腺色泽正常无破溃,术中经病理证实的粘液表皮样癌后,分别距肿物边缘0.3~0.5cm的健康区域全厚切除。基层部的腭骨板也同样予以切除,应保存毕脸侧粘腺。涉及到的牙齿及牙槽骨也同样切除。把切除组织的周边再病检,直至无癌浸润为止。然后刮脸以碘仿纱条充填,拉网式缝合——托住碘条不易脱落,7d后拆除暴露创面,待1~2个月后逐渐长平。2 讨论2.1 早年WHO把此病定为粘液表皮瘤,后来学者们认为本病有浸润性生长及易复发等特点,才定为瘤。但转移较少较晚。颈部转移的病例,多数病变范围较大,表面破溃有疼痛的病例。2.2 我们遇到的病例范围都较小,在1.0cm×1.0cm,2.0cm×2.1cm,虽然病理证实为粘液表皮样癌,都无破溃及明显的疼痛,均属早期。所以,我们以扩大手术切除为主,颈部根据不同情况佐以配合放射治疗。2.3 关于硬轸腭交界、腭中线两侧易发病的问题,可能与腭部小唾液腺的分布,及接受多种而频繁的刺激有关。 以上病例经术后5年、10年、15~20年的随访,面部及颈部均无复发情况。
作者:吕克文;李吉辰;刘春林;康天光;刘贤君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我院1998~1999年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中期终止妊娠60例,效果较好。该药具有简便、有效、安全、痛苦小的优点。报告如下。
作者:肖巍;刘艳;李冬梅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本文就我院诊治的感染根管一次治疗进行总结,报告如下。1 病例的选择和适应证 本文共诊治123颗牙齿,其中,有牙髓坏死、慢性根尖炎,还有一部分有瘘管,选择病例中均无急性根尖炎的表现,牙齿松动不超过Ⅱ°以上,无叩痛,前牙采取氧化锌糊剂一次性充填根管,后牙均采取一次性塑化治疗,适应于牙髓坏死,慢性根尖炎或同时伴有瘘管者,单根牙冠折,还有急性牙髓炎非根管感染者无叩痛可在麻醉下一次拔髓。
作者:王琦;黄璐;李永良 刊期: 2000年第08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方法很多,均各有其优缺点。脊髓造影仍为常用的方法,做为基层医院,脊髓造影更为重要。自七十年代非离子型水溶性碘造影剂问世以来,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非离子型水溶性碘造影剂。由于这些造影剂具有水溶性,能与脑脊液混合,极易弥散,对神经无毒害或毒害小,术后无不良反应。Omnipaque做为它们的代表,它的毒副作用更小,几乎不发生中毒性惊厥和粘连性蛛网膜炎,常规可不做碘过敏试验。近年我们使用Omnipaque做脊髓造影诊断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宏军;张建华;王松 刊期: 2000年第08期
花斑癣菌病是常见的皮肤真菌病,它确诊的技术还未普及,尤其是与白癫疯等的鉴别诊断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对花斑癣菌病造成许多误诊。皮肤直接或间接的损伤是引发本疾病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花斑癣菌可以寄生于健康皮肤而不致病,但通过我们对30例花斑癣菌病的调查结果显示,健康者的皮肤上不存在花斑癣菌。为了进一步搞清花斑癣菌在皮肤表层中的寄生形态及其变化,以及健康皮肤上是否携带,我们对30例花斑癣菌病人进行了调查、分析。
作者:李东升;马心慧;杨绍忠;殷石;马文成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患者:女,46岁,住院号:99-284,因阴道不规则流血3个月于1999-03-24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并自觉心悸、呼吸困难、偶有便秘、肛门坠胀感。 T 36.7℃,BP 117/11KPa,P 102次/min,R 26/min,一般状况尚可,面色苍白,呈轻度贫血外貌。呼吸略急,尤为平卧时加重。腹部略饱满,下腹部耻骨上正中有一约2cm切口瘢痕,腹部无压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肿物。妇科检查:宫颈一度糜烂,宫体前位,鸭卵大小,无宫颈举痛,活动尚好。实验室检查:RBC:2.2×102/L,WBC:10.2×109/L,Hb:65g/L,BT:“1”,CT:“5”,B超提示:子宫7.2cm×4.6cm×6.8cm,子宫内膜与宫颈后唇可探及3.2cm×3.8cm瘤体结节,在右下腹部可探及约15cm×12cm×6cm的肿块。诊断:子宫肌瘤,后腹膜肿物。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下腹正中切口手术探查,逐层进入腹腔后,可见子宫约鸭卵大小,宫体软,双侧附件正常,右侧阔韧带可触及巨大软性包块,上至腹部平脐,下至阴道后壁,肿物包膜完整无相连。故行次全子宫切除术,阔韧带肿物切除术,常规关腹。病理诊断:子宫平滑肌瘤,阔韧带脂肪瘤,脂肪瘤有部分粘液变性。
作者:周淑梅;张学忠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我科自1997~1999年间共收治急腹症失血性休克32例,经输液和手术治疗,除1例死亡外,全部治愈。现就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吴铁胜;吕洪光;刘秀萍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本文26例Ⅰ~Ⅱ期高血压病患者,经苯那普利(洛丁新)10~2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6周。结果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差异显著(P<0.01),而治疗前后心率、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的总有效率为92.3%。
作者:秦晓玉;韩秀华;赵丽萍;石峰 刊期: 2000年第08期
哈尔滨医大一院自1996年至今共行J管输尿管内支架术193例,现就该期间所接触到、有完整资料4例双J管体内滞留的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病人,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39~54岁。①4例病人均在外院行输尿管切开,输尿管内置双J支架管术后。②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而未引起注意,未做任何术后输助检查。③术后4~8周在膀胱镜下取双J管时发现双J管短缩、移位、体内留滞。④均在二次麻醉下行输尿管镜取双J管,3例成功,1例失败,改为手术取管,行输尿管再植手术。2 教训分析 ①在开放手术中,术前应该选择适当的双J管,以避免过短。术中要先安放远端的支架管,然后挤压下腹部的膀胱区,看是否有尿液返流,并固定好双J管的位置,谨防双J管在输尿管内上下移动。②逆行插管时,膀胱内要保留至少超过4cm的长度。
作者:杜喜民;罗大明;修有成 刊期: 2000年第08期
为了提高护生临床实习及教学质量,我们实施双向评教评学方法,并开展“无记名问卷考评”等活动,真实客观、全面的了解掌握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教学动态,及时纠正或调整教学计划,个人问题及时教育帮助,达到鼓励先进,积极进取,促进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张丽燕;刘立森;王秀丽;李艳萍;陈力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本文对我院近年来诊治的208例肺炎支原体急性呼吸道感染,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9-10~2000-02,我院呼吸科门诊诊治的20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其中男98例,女120例。年龄17岁~72岁。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粘液痰。初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痉挛性咳嗽。痰多28例,痰少160例,无痰20例。咽痛、胸痛198例,其中低热130例,中等热58例,高热120例。其诊断及例数分别是:急性院外获得性肺炎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1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8例,急性支气管炎120例。
作者:贾玉茹;谢庆发;艾群 刊期: 2000年第08期
1 病例介绍 患者左利,男性,31岁。病史:病程20d,头痛起病,逐渐加重,同时伴恶心,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经保守治疗,头痛不见缓解。入院前5d出现语言不利,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呈进行性加重。病程中否认发热,否认癫痫,否认耳疾及拔牙史。查体:意识模糊,T36.7℃,P78次/min,R21次/min,BP13.3/10.6KPa,混合性失语,瞳孔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乳头水肿,左中枢性面瘫,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巴彬斯基征(+),颈强(-),克氏征(-)。血常规:19.5×109/L,S:86.9%,L:13.0%。头部MRI:右侧颞叶占位,混杂密度,界限不清,右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左移2.0cm。入院诊断:右侧颞叶胶质瘤,脑疝前期。经术前准备,急诊手术。术中见:右颞叶脑沟浅,脑回宽,脑组织弥漫性肿胀,切开皮质见似鱼肉样肿物,血运较丰富,界限不清。予以大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炎症改变。脑内见格子细胞及巨噬细胞团,有处见小胶质细胞结节,血管周围见淋巴细胞浸润。2 讨论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使脑炎的表现复杂化。该病例误诊的主要原因:1)以颅内压增高的形式起病,病程较短,进展迅速,似颅内恶性肿瘤的特征。2)临床上缺乏炎症的特征如发热及脑膜刺激征等。3)MRI影像改变酷似胶质瘤的特征。 经验教训:脑炎和胶质瘤在临床的治疗原则和预后上有着截然的不同,除非不得已的情况下应给予充分的抗炎治疗后方可手术治疗。否则易引起炎症的扩散。炎症的手术也不宜切除范围过大。恶性肿瘤则应尽可能大范围的切除肿瘤以求术后的长期生存。本病例已有脑疝先兆,应急诊手术,使脑疝危象得以缓解。但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采用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防误诊为恶性肿瘤,切除范围过大造成不必要的神经功能缺失。
作者:付长国 刊期: 2000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