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叶晓星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脂及房室结(AVN)形态结构变化,探讨厄贝沙坦对其影响.方法:将WKY雄性大鼠和SHR鼠随机分为:①WKY组(对照组)10只;②SHR组(模型组)10只;③厄贝沙坦治疗组(治疗组)10只(厄贝沙坦0.6 mL·100 g-1·d-1灌胃).WKY组和SHR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灌胃1次,持续喂养8周.测定血脂变化及光镜下观察房室结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1)血脂变化:与对照组比较,SHR组大鼠血清TC、TG、LDL均显著升高,而HDL显著降低(P<0.05);与SHR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TC、TG、LDL均显著降低,而HDL显著升高(P<0.05).(2)对照组大鼠房室结区域内细胞小而密,核正常,房室结结细胞无变性、坏死.SHR组房室结结细胞排列紊乱,断裂,胞核浓缩深染,可见少量的炎症细胞侵入.治疗组房室结结细胞排列趋于整齐,与SHR组比较明显减轻.结论:SHR大鼠房室结8周后出现间质胶原重塑;厄贝沙坦能降低SHR大鼠的血压,改善心功能,可不同程度下调房室结间质胶原的沉积.
作者:林乐迎;符信清;王庆志;张红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脾脏反应性血管瘤样增生性病变.现结合我院诊治的3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肖海;叶晓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在临床广泛使用,药物流产的不良反应也得到重视.药物流产过程中应注意阴道流血量及流血时间,否则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大出血.现将本站处理的2例药物流产失血性休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刘巧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弱视是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系统发育关键期内受到某些因素(斜视、屈光不正、先天性白内障等)的干扰,致使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视觉细胞无法获得有效刺激,从而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象的机会(形觉剥夺)和(或)双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的清晰物象与模糊物象之间发生竞争(双眼竞争性抑制),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1].我们在进行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训练期间发现范围减小及斜视角变大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中正;蔡晓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0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50例采用心衰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较好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
作者:刘心强;钟一鸣;王小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孕产妇围生期规范化产前检查的方法,提高基层医院高危孕妇的救治水平,降低出生缺陷.方法:351例高危妊娠孕妇,将产前检查次数<5次的122例为观察组,产检次数≥5次的22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围产期母婴结局.结果:胎儿宫内窘迫、手术产史、胎膜早破、胎位异常、妊娠高血压疾病、孕≤36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孕≥42周,占前8位.对照组剖宫产及阴道助产、产后出血、产褥感染、足月低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发生率均比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规范化产前检查能有效筛查出高危孕妇,使其尽早得到有效治疗,减少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健康素质.
作者:廖禄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额底联合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技巧.方法:采用额底联合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垂体瘤11例,脑膜瘤5例,颅咽管瘤9例.结果:垂体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脑膜瘤SimpsonⅡ级切除5例;颅咽管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2例.结论:经额底联合纵裂入路能够很好地显露前颅底和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为术者提供显微镜下安全而充分的手术视野,从而有利于术中对鞍区重要神经、血管和下丘脑等结构的保护,手术全切率高,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作者:冯开明;张柏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琥珀胆碱和瑞芬太尼微泵复合静脉麻醉与常规静吸麻醉的术后恢复情况.方法:腹腔镜手术女性患者60例,采用复合静脉麻醉与常规静吸麻醉,对比术后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微泵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躁动、嗜睡、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并发症出现情况,微泵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琥珀胆碱和瑞芬太尼微泵复合静脉麻醉效果优于常规静吸麻醉.
作者:刘金龙;钟钦文;单热爱;钟茂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给药佐治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婴幼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输液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经皮给药治疗仪及专用中药贴片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和止泻时间.结果:观察组在腹泻缓解和体温恢复正常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给药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显著.
作者:葛洋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开放式与密闭式两种不同规格的静脉留置针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穿刺送管方法的成功率.方法:将804例患者按随机分为两大组,每大组均分成两小组,分别采用两种不同规格静脉留置针和两种不同方法进行穿刺送管,比较不同规格留置针分别采用不同送管方法穿刺的成功率,并比较各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结果:密闭式静脉留置针送管时采用先退后送法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先送后退法(P<0.01);开放式静脉留置针送管时采用先送后退法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先退后送法(P<0.01).结论:不同规格留置针采用不同的送管方法可提高置管成功率,且可根据穿刺时的具体情况,送管方法的使用可相互转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
作者:程蔓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MRI张闭口位动态成像在颞颌关节盘前移与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20例单侧TMJID患者(20个颞颌关节)(病例组)与10例健康对照组双侧颞颌关节(20个颞颌关节),使用SIMENS 3.0T MR扫描仪头颅线圈进行颞下颌关节进行斜矢状闭口位、开口位自旋回波T1WI、T2WI扫描,测量闭口位关节盘前移角度,两者间对比并与开口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闭口位关节盘前移角度与大开口大小存在正相关(r =0.680,P<0.05).对照组闭口位关节盘角度与大开口大小无明显相关性(r =0.306,P>0.05).对照组中5例表现为轻度盘前移位.两组间闭口位关节盘前移角度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通过MR动态成像可清晰显示颞颌关节盘前移并可测定关节盘前移的角度,关节盘移位与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临床诊治TMJDS提供指导性信息.
作者:冷桂香;李志;谭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32例神经外科重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颅内感染患者,先采用经验用药,如头孢曲松或加用万古霉素静脉滴注,并每天行1~2次腰穿;严重感染伴发热患者腰穿鞘内注入抗生素及腰大池持续引流;经过上述治疗措施一月无效后,停用所有抗生素,输注血浆等增加患者自身抵抗力.结果:32例患者均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其中8例阳性且耐药,通过常规的一个月抗生素静滴,腰穿鞘内注入抗生素及腰大池持续引流,患者颅内感染未见明显好转,但之后停用所有抗生素,输注血浆等增加患者体内抵抗力,全部患者均获治愈.结论:颅内感染应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及合理的给药途径是治疗颅内感染的关键措施,但细菌培养结果对所有的抗生素均耐药时,停用所有的抗生素,防止多重耐药菌感染,增强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抵抗感染,能获得好的效果.
作者:娄建云;陈金明;罗军;丁观福;廖伟;欧阳龙强;程伟;邹连生;杨少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应用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截瘫后坐骨结节压疮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20例坐骨结节处压疮患者,清创后均予实施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术后加强皮瓣的观察及护理,做好体位护理,促进皮瓣成活.结果:20例患者通过肌皮瓣转移术治疗坐骨结节部压疮全部存活,期间出现创面部分裂开的4例,经局部换药,终创口愈合出院.术后随访3~12个月,无复发.结论:臀大肌肌皮瓣血供充沛、抗感染力强,易于成活,组织量丰富,术后肌肉起到良好的衬垫作用,减少皮肤与深部结构粘连,可以有效修复坐骨结节处压疮.
作者:曾群英;艾芳;陈小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析人工髓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松动的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患者32例,分析其术后出现假体松动的原因,并针对假体松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32例患者均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2年7个月~19年6个月出现假体松动现象,38髋中骨水泥型18髋,非骨水泥型20髋;术后取出的假体多有不同程度的抛光现象和界膜,其中有9例小珠脱落重新置入髋臼和股骨头假体后效果满意.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松动的原因可能与患者自身体质、假体的选择及手术操作技术等密切关系,主要原因是假体表面出现抛光现象和形成界膜;出现假体松动后需将其取出并重新置入髋臼和股骨头假体,效果良好.
作者:吴金伟;邹伟民;王新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糖尿病患者手术期间血糖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36例糖尿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单纯组)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联合组)各68例.分别于诱导前5 min(T1)、插管后5 min (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30 min(T4)、手术完成时(T5)监测患者血糖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单纯组手术时间为(121.7±47.2) min,联合组为(116.5±40.6) min,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经比较,联合组与单纯组在不同时间点血糖、血压、心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在手术期间各时间点血糖、血压、心率组内比较无差异(P>0.05).单纯组各时间点血糖、血压、心率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组在T1、T2、T3时间点血糖、血压、心率与联合组组无差异(P>0.05),但在T4、T5两个时间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有所升高,明显高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全麻的方案更有助于维持糖尿病患者手术期间血糖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
作者:揭仙容;曾英;肖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4年4月80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鼠神经生长因子并加2%盐酸利多卡因1:2给予患处注射,对照组采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与2%盐酸利多卡因1:4给予患处注射,2组均1次/5日,4次一疗程.观察2组患者疼痛减轻及消退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疼痛减轻时间平均为(2.87±1.0)h显著小于对照组(5.06±1.1)h,治疗组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为(9±1.8)h明显少于对照组(12.5±2.3)h,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62.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明显优于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值得推广.
作者:曾衍胜;刘冰;黄建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对延长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率的临床效果.方法:79例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试验组)40例,单纯同步放化疗组(对照组)39例.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及总中位生存期.结果:两组治疗后试验组不良反应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两组24个月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中位生存期(P<0.01).结论: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能减少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延长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是目前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钟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在胃肠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总结18例非静脉曲张性胃肠道出血患者的DSA表现和动脉栓塞、药物灌注的治疗经验.结果:DSA诊断阳性率44.4%(8,18).阳性者介入手术成功7例,1例患者在栓塞治疗过程中突发大出血死亡,栓塞成功率100%,3例DSA阴性患者行预防性栓塞,术后无出血,无胃肠道梗死,临床成功率100%;2例DSA阴性患者及1例术中无法行栓塞的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术后无出血,无胃肠道梗死,临床成功率100%;总成功率61.1% (11/18),治疗成功率100%(11/11).所有介入治疗患者无再出血、肠坏死、麻痹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对非静脉曲张性胃肠道出血有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作者:刘海荣;应勇;黄国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术中行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52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剖宫产术中同时实施肌瘤剔除术,对照组50例为无妊娠并发症、因社会因素选择剖宫产患者.记录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宫缩素使用量、产后恶露干净时间以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宫缩素使用量、产后恶露干净时间以及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剖宫产术中同时行肌瘤剔除术,没有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了二次手术带来的创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曾艳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在不同剂量分布模型下,老年性宫颈癌患者的耐受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老年性(>60岁)宫颈癌(ⅡB期~ⅢB期)患者98例(KPS评分均在80分以上),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放疗(6GY ×6F),第二组为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后装放疗(6GY ×5F),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放疗并发症.结果:两组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9.7%、91.8%,第一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9.8%、81.6%,第二组1、2年生存率分别 为91.8%、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远期胃肠道及泌尿系放疗反应第二组发生率明显低于第一组(P<0.05).结论:在更少的照射剂量下,调强放射治疗联合5次后装放疗能够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6次腔内后装放疗能够达到同样的局控率,故在减少膀胱、直肠等危及器宫的受照射剂量及体积,降低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作者:郭小青;陈元平;蔡璐;何静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