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龙;吴璇昭;钟应华;李剑;李鸿玮;黄争春;李龙;刘树立;侯文英
目的:探讨分析开腹结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998年1月至2012年6月15例结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吻合口漏3例行近端结肠造瘘术,6例行冲洗引流保守治疗.1例左侧输尿管损伤后行一期输尿管吻合术,内留置双J管,术后1月膀胱镜拔除.造口肠管出血2例,经局部结扎止血.吻合狭窄2例于术后4月行狭窄肠管切除.出现并发症的15例病例中,除1例呕吐窒息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4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有效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李晓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分析相继发生的两起聚集性输液反应原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2008年9月18日~28日,2009年12月13日~16日分别发生在普外一科和消化科的两起共计21例43例次输液反应进行个案调查,同时采集相关样本.结果:肝病患者17例(80.95%);所用药物为维生素类、中药制剂、KC1、氨基酸;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1:00-13:30;治疗室环境卫生学监测71份,合格48份,合格率67.61%;开启暴露的橡胶瓶塞表面77份,阳性21份,阳性率27.27%;剩余药液18瓶,阳性2份;血培养10份,阳性2份;送检未拆封相同批次药液、输液器、注射器共26份,进行热原检测、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考虑两起输液反应为治疗室环境不洁,护士配药操作不规范、药液配置太早,放置时间较长所致药液污染、分解或聚合产生杂质而引起的输液反应,易感人群为免疫功能低下病人.所以治疗室的清洁与消毒,护士配药过程的细节管理与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外源性输液反应的关键.
作者:蔡永红;周瑞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辅助下经锁骨下入路甲状腺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39例患者经锁骨下入路无注气鼻内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其中甲状腺部分切除术16例,甲状腺腺叶切除术23例.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术后均未出现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随访1年,局部肿物无复发,切口较小且隐蔽,美容效果满意.结论:鼻内镜辅助下经锁骨下入路甲状腺手术安全可靠,颈部不遗留手术疤痕,美容效果满意.
作者:黄章模;杨田福;邱华明;邹大和;梁华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社区2009年5月~2010年8月收治的10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把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疾病知晓度、降压效果、生活方式改善等.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降压效果好,疾病知晓度高、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的患者较多.结论:在社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管理,能增强居民对疾病知晓度,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世幸;刘仰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室患者按号入座的效果.方法:以2012年4月、5月门诊输液病人为对照组,患者自由选择座位,以2012年6月、7月门诊输液病人实验组,由护士发给号牌,患者按号入座.每组各随机抽取150人(每组以输液大厅前、中、后区各抽取50人),以护士找到两组病人的时间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寻找时间、等待时间、满意度、纠纷率进行对比.结果:护士寻找病人的时间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等待的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等待的时间更短,满意度更高,纠纷率更低,护士寻找患者的时间、患者等待的时间、患者满意度、纠纷率存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按号入座的方法能减少护士寻找患者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护士负担,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
作者:钟璐;陈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芬太尼联合布托啡诺与单独使用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术中对伤害性刺激的防治情况.方法:100例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ASA Ⅰ或Ⅱ级,年龄18 ~45岁,随机均分为两组,芬太尼联合布托啡诺组(BF组)和芬太尼组(F组).人手术室即给予心电(ECG)、心率(HR)、无创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末梢灌注指数(PI)、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观察两组患者在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皮(T3)、二氧化碳气腹(CO2气腹)(T4)、牵拉腹膜(T5)、吸痰(T6)、拔管即刻(T,)各时点的BP和HR、SPO2、BIS、PI;诱导期呛咳及术后24h恶心呕吐、声嘶、咽痛的发生情况,术毕BIS、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Ramsay镇静评分(R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躁动评分(RS).结果:BF组患者在插管即刻,切皮,牵拉腹膜,CO2气腹等强伤害性刺激时心率,平均动脉压较T1点虽有升高,PI较T1点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S值介于40~45;术毕BIS值BF组较F组低,PI值BF组较F组增高,P<0.05,RSS评分,RS评分,VAS评分,BF组均较F组偏低,P<0.05.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BF组均较F组缩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联合布托啡诺在妇科腹腔镜全身麻醉中能有效抑制手术与麻醉导致的伤害性刺激,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迅速,短时间内即能恢复满意的自主呼吸和定向力.其残留镇痛作用,使患者术后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等不适,不需加用术后镇痛泵,同时也节省了不良反应的治疗费用.较传统的阿片类药芬太尼单独应用有明显优势.
作者:张燕敏;寻斌;陈斌;江耀明;钟琪;孙敏;张越;刘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七氟醚联合异丙酚在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缓慢注入芬太尼0.003 mg/kg,面罩吸人七氟醚与氧气的混合气体,持续静脉泵注异丙酚4~ 12 mg/(kg.h),入睡后行气管插管.根据患儿体动反应调整七氟醚和异丙酚的用量及速度.手术结束前5 min停麻醉药,有自主呼吸、躁动不安,拔除气管插管,用吸引器吸尽痰液,完全清醒、哭声响亮后返回病房.结果:全组患儿均无明显呼吸抑制现象,术中术后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术中术后心率平稳,无明显心率增快现象;手术结束后10~ 20 min均出现睁眼、哭闹,术后唤醒试验结果令人满意.术后恶心呕吐8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七氟醚联合异丙酚进行麻醉术中可控性强、术后苏醒快,可作为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作者:丁称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后处理技术应用眼肌锥间隙解剖及对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单侧肌锥间隙内占位28例患者,临床症状突眼、伴或不伴视力下降,进行眼眶MSCT容积扫描,进行标准轴位、冠状位及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其中18例增强扫描.结果:28例MSCT扫描三维后处理能更好显示病变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多方位显示病变特征;海绵状血管瘤12例,炎性假瘤8例,视神经鞘脑膜瘤3例,视神经胶质质瘤1例,神经鞘瘤3例,转移瘤1例.结论:MSCT三维后处理技术应用可以很好揭示肌锥间隙影像解剖,多方位观察占位的位置、特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更准确诊断其组织来源,对确定手术路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兆生;余钟建;张守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对24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进行亚低温治疗的亚低温组有12例,未进行亚低温治疗的常温组有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情况.结果: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亚低温组PO2、PCO2与常温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肺静态顺应性、平台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亚低温组动态顺应性、呼吸道阻力、气道峰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的抑制肺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机体代谢情况,对肺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朱宏泉;何新;许庆林;欧阳松茂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运用超声四腔心头侧偏转法及顺序节段分析法诊断中孕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tial heart disease,简称CHD)的重要价值.方法:2011年4月~2012年8月在我科进行产前系统筛查的中孕期胎儿2 029例,对其中因超声诊断为复杂CHD选择引产的胎儿病理解剖结果与产前超声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研究筛查出复杂性CHD 30例,经随访引产15例,均经病理解剖证实,合计心脏畸形43处(与超声诊断完全符合39处,不完全符合4处).本组超声对中孕期复杂性CHD检出敏感度100%(15/15);准确率达90.6%(39/43).结论:运用四腔心头侧偏转法及分段诊断思路可明显提高对中孕期胎儿先心的超声诊断符合率.
作者:任苓;曾庆新;程玲;叶军;游宇光;陈卫华;李峰;何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动脉置泵化疗对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8例胃肠道肿瘤肝转移患者行肝动脉置泵化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肝转移患者予一期结肠癌根治+左半肝切除,17例患者行原发病灶切除,肝转移瘤未切除.所有患者均行肝动脉置泵化疗,总有效率83.4%,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9%、57.2%、25.4%,平均生存期(22.4±1.1)个月.置泵化疗期间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胃肠道肿瘤肝转移患者行肝动脉置泵化疗,操作简单、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低,可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黄治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针灸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针灸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脉而达到增强人体“正气”和“扶正祛邪”之功效;针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机理在于扶正固本,取穴重点在于与免疫相关的强壮要穴;针灸对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为弘扬针灸疗法,本文就祖国医学对针灸与穴位、免疫关系的认识综述如下.
作者:黄诚;张志花;韩立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腰椎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除了重度髓核脱出的腰推间盘突出症非要手术治疗外,大多数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办法,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避免病人手术痛苦及后遗症.如何根据病因正确使用恰当的治疗方法是关键,本人对2005~2012年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门诊患者186例,采用骶管注射结合牵引康复加手法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5~2012年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6例,患者均有X线摄片、CT或MRI检查,其检查结果均提示为腰椎盘突出症,其中男112例,女74例.平均年龄43.6岁,以L4-5多,其次为L5~S1.大部分患者为体力劳动及长期坐位工作者.病程长5年,短3个月,有腰痛症状145例,单侧下肢麻木疼痛96例,双侧下肢麻木者68例(有的患者同时出现几种症状).
作者:黄莲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在临床上,小剂量多巴胺和呋塞米合用,称为利尿合剂.利尿合剂使用的好处是多巴胺能直接激动β受体和间接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同时小剂量多巴胺能扩张肾血管、肠系膜及冠状血管,从而能改善肾循环,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改善心、肾功能,促使腹水回收,与呋塞米联合使用后能明显叠加呋塞米的利尿效应.因此,呋塞米注射液与盐酸多巴胺注射液是临床上经常联合应用于急性肾衰竭、心功能衰竭、水肿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少尿或无尿等疾病治疗的两个药物.据有关资料,浓度为10 mg/mL的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和浓度为10 mg/mL的呋塞米注射液的配伍是属于配伍禁忌类.在临床使用中,时常出现结晶现象,现就多巴胺注射液与呋塞米注射液配伍禁忌1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莉莉;刘振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利用高通量飞行时间质谱来探讨IL-22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55例,同期在本医院体检科体检的健康人60例为对照组,采用美国Sequenom公司建立的Massarray检测平台分析IL-22基因4个SNP位点(rs2227472、rs2227478、rs2227483、rs2227473)基因型,统计两组人群各个SNP等位基因频率;应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基因型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培养上清液中IL-22浓度.结果:IL-22基因rs2227472位点存在GG、GA和AA 3种基因型,病例组等位基因G频率(57.2%)高于健康对照组(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个位点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2227472位点GG基因型肝癌患者的PBMC培养上清液中IL-22浓度为(40±6)ng/L,明显高于AA/GA基因型肝癌患者(17±5)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2基因rs2227472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有相关性,其等位基因G可能和肝癌发生有关;rs2227472多态性影响机体PBMC的IL-22的分泌,在肝癌的免疫学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何晓;王小华;邱振纲;陈心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对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综合运用护理评估、病情观察、安全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30例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均在3~7天内逐渐消失,无病例死亡.结论:在护理工作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安全护理、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对促进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华之;吴雄健;刘洪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腔镜手术由于创伤小,疼痛轻,住院周期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在外科领域已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近来年我院腔镜手术随医学的发展腔镜技术得到很大提高,腔镜附属设施不断更新,我院现采用的半圆专用桶用于泌外腔镜术中冲洗液的接收,经临床使用189次,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不锈钢板焊接成半圆形桶,直径比手术床宽度略小为50 em,高度50 cm内置过虑网,网勾悬挂桶缘,过滤网下方外侧边缘装一可放水龙头.1.2使用方法半圆专用桶在泌外腔镜手术摆好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结束后,再用一无菌巾铺在半圆桶直径处紧贴床面后粘上3m手术切口保护膜后手术操作(见图1).
作者:冯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心肌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心室增大,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退,可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死亡率高.相关研究认为,本病可能与家族遗传、自身免疫异常、感染及各种代谢异常有关[1-4].迄今为止,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预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未明确其具体的发病机制,防治措施的研究也进展较慢,治疗措施仅限于对症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在所有心肌疾病中,扩张型心肌病对心功能的影响大,且患者预后差,5~10年生存率仅为30% ~40%[5].因此,进行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显得尤其的重要和必要.
作者:廖永玲;廖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曲美布汀、黛力新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10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1例.观察组给予曲美布汀、黛力新联合治疗,对照组仅应用曲美布汀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53例中显效43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45%;对照组51例中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5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两组均出现了头晕、困倦等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曲美布汀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且安全、不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应用.
作者:吴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我中心中成药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72例中成药ADR报告为对象,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引起ADR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成药ADR高发年龄段为≥60岁;以口服和注射给药居多;联合用药引发ADR比例明显高于单独用药;ADR药品种类中发生率前3位依次是清热剂、化瘀剂、祛湿剂;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神经系统等;所有ADR症状在相应处理后消失或缓解;多数中成药说明书的书写不规范.结论:中成药ADR不容忽视,应加强对中成药ADR的监测,促进安全合理地使用中成药.
作者:陈红;郭静波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