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英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肛管内结肠拖出结直肠心形斜吻合术(王果手术)的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12年6月7例先天性巨结肠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常见型6例,短段型1例.腹腔镜辅助下用腔镜器械,腹腔内游离病变结肠,然后经直肠将病变结肠拖出肛门外切,按王果手术方法完成结直肠吻合.结果:7例患儿均经腹腔镜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90~180m in,平均125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术后1~2 d排气,术后第3天进食,7~9d出院.7例患儿随访6~24个月,6个月后大便渐转为每日l~2次,无便秘复发、污粪、狭窄.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肛管内结肠拖出结直肠心形斜吻合术治疗巨结肠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可行.
作者:谢明发;方传发;夏来阳;刘红权;张磊;刘传渊;刘云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显微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接受CO2激光显微外科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术后随访5年,53例患者存活,失访2例(按死亡计算),死亡3例,5年生存率91.4%(53/58),局部复发率为13.8%(8/58),其中前联合受累者复发率30%(3/10),喉功能保留率为94.8%.结论: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手术能有效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
作者:黄章模;杨田福;黄志雄;邱华明;邹大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临床功能检查中,很多检查病人需在诊察床上进行,常规要求病人脱鞋躺在诊察床上,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存在着安全隐患,特别是年老体弱者.为了减少以上弊病,以往是在诊察床尾放上脚垫,以方便病人上下床,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脚垫容易滑脱,造成床单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自行设计了一种脚垫防脱固定器,防止脚垫滑脱,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经临床实践至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满秀;钟红英;谢满;李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蛋白)在萎缩性肌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均表现为双下肢近端肌肉萎缩的43例肌营养不良患者、3例其他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包括1例脂质沉积性肌病、2例运动神经元病)及5例正常对照者(NC组)的骨骼肌标本进行Dystrophin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肌细胞膜上无显色,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全部为弱阳性,BMD/LGMD(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中6例肌细胞膜上显色浅淡、不连续或呈斑片状,其余15例患者肌细胞膜上染色正常;2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1例肌细胞膜显色浅淡、呈斑片状,另1例染色正常.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肌细胞膜上染色均正常.结论:对于存在双下肢近端肌肉萎缩的临床表现相似的肌病患者,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将其大致区别开来,对早期预测肢体功能影响程度及正确地进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国勇;李广生;肖军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像(SWI)对脑挫裂伤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对有明确脑外伤史的患者在常规磁共振扫描(包括T2、T1、FLAIR及DWI)后增加SWI序列扫描,对比分析常规MRI与SWI显示脑实质内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及信号强度特征.结果:SWI发现脑实质内异常低信号的部位广、数目多、范围大,呈境界清楚的显著均匀低信号.结论:SWI序列能极大提高脑挫裂伤病灶的检出率,对不同时期的出血性病灶均能显示,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SWI作为脑外伤患者的常规MRI检查方法.
作者:钟俊远;彭吉东;肖道雄;刘晓玉;杨宏;刘招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并评价2种治疗方案对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GSUI)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对妇幼保健院、同济医院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4例GSU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生物反馈联合家庭盆底肌锻炼组32例;B组:应用多米君治疗组32例.观察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排尿日记,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并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64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治愈48例(75%),有效14例(22%),无效2例(3%),有效率达97%,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2种方法均可有效治疗GSUI.(2)生物反馈联合家庭盆底肌锻炼组显示了患者疗效满意度高的优点.
作者:赵爱华;张红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其CT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的PAP患者CT表现.结果:6例均表现为双肺广泛的浸润阴影,边缘清晰、锐利,呈地图样改变,6例均有磨玻璃样阴影,其中2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6例均见小结节影,4例见小叶间隔增厚,形成典型铺路石征,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肺气肿.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是罕见疾病,但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温延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疼痛均在24 h内缓解并下床活动,椎体高度恢复良好,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7.5°;随访12 ~24个月,患者均恢复伤前生活状况,无肺栓塞、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迅速缓解疼痛.
作者:赵之淼;卢志有;钟伟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评估急性胰腺炎(AP)病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临床或手术明确病因的急性胰腺炎病例的CT影像表现.结果:65例急性胰腺炎其中轻型AP(MAP) 46例,重型AP(SAP) 19例;胆源性36例,酒精性12例,高脂血症性9例,胰头肿瘤性1例,外伤性1例,其它6例;65例CT均有明确AP影像表现,诊断合并胆石症36例,其它病因诊断缺乏影像特异性,但有一定相关性CT特征.结论:CT扫描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简便、有效的方法,在常见病因胆石症性AP可以明确诊断,在其它病因有一定的提示与鉴别意义,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吴兆生;贾尚庭;白阿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N端血浆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测定6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AHF组)及60例同期住院诊断为肺部感染的患者(对照组)血浆NT-proBNP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浓度、LVEF的变化.结果:AHF组NT-proBN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HF组血浆BNP水平随NYHA分级增高而升高;亚组分析显示,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各组间比较,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周NT-proBNP值同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监测NT-proBNP浓度对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章雄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预防死髓牙预备后约诊间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12例死髓牙患者随机分为逐步后退法组(n =156)和逐步深入法组(n=156),观察根管预备后约诊间痛的发生情况.结果:约诊间痛发生率:逐步后退法组为30.1%(47/156),逐步深入法组为10.2% (16/156),2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死牙髓采用逐步深入法进行根管预备,可以减少约诊间痛发生率.
作者:曾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儿科病人采血已成为临床护理人员的一项常规技术操作,采血部位有股静脉、颈外静脉、桡动脉等.在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前提下,儿科桡动脉采血逐渐代替其他静脉采血的趋势[1].我院儿科于2008年开展桡动脉穿刺技术,随着技术的成熟,在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我科在桡动脉穿刺前体位摆放进行改良后穿刺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敏燕;王香香;丁明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中泛影葡胺的作用及其应用意义.方法:将129例粘连性小肠梗阻病人随机分为二组:泛影葡胺治疗组(A组)61例及对照组(B组)68例,泛影葡胺治疗组患者采用口服或经鼻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40 mL加生理盐水40~60 mL治疗.对照组行一般保守治疗.比较两组肠梗阻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61例中38例非手术治疗成功,成功率62.3%,大于对照组的36.7% (25/68) (P <0.05);该38例非手术治疗成功者平均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或胃管内注入泛影葡胺可以明显改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梗阻缓解,并且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晓平;李雯;李剑;苏晋捷;曾祥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大豆苷元磺酸钠对肝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1)腹腔注射3’-大豆苷元磺酸钠(0.1 mg/kg、0.2 mg/kg),15 min后,腹腔注射阈上剂量的戊巴比妥钠(2.5 g/L,0.02 mL/g),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2)腹腔注射3'-大豆苷元磺酸钠(0.1 mg/kg、0.2 mg/kg),15 min后,腹腔注射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2.5 g/L,0.01 mL/g),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3)连续腹腔注射3'-大豆苷元磺酸钠(0.1 mg/kg、0.2 mg/kg),连续10 d.取肝脏观察小鼠肝脏系数和肝药酶(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变化)含量的影响.结果:(1)3’-大豆苷元磺酸钠能显著加速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入睡时间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2)3’-大豆苷元磺酸钠能显著加速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入睡时间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3)3’-大豆苷元磺酸钠能提高小鼠肝药酶含量.结论:3’-大豆苷元磺酸钠对肝药酶具有诱导作用.
作者:曾靖;张道英;黄强;程庚金生;田原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腺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并发重症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AECOPD并发重症肺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及CD8+)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实验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胸腺肽80 mg,静脉点滴,每天1次,连续8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外周血CD4+及CD4+/CD8+下降,CD8+升高,经胸腺肽治疗8天后,外周血CD4+、CD4+/CD8+均明显升高,而CD8+下降,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明显增高.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腺肽可提高AECOPD并发重症肺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其预后.
作者:周建荣;刘莲秀;陈国峰;刘惟优;赖庆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内外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眼内外侧冀状胬肉行显微切除,内侧翼状胬肉切除后均取同侧眼上方带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于巩膜暴露区,外侧翼状胬肉切除后采取结膜下转位移植、游离结膜移植或羊膜移植于巩膜暴露区.观察术后角膜及结膜情况,并随访3~6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角膜上皮7天内修复.随访期有3只眼复发,复发率为9.4%.结论:根据胬肉生长不同情况予相应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简单易行,复发率低,手术成功率高,是治疗翼状胬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林毅龙;刘海华;黄丽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h及病情加重时头颅CT或MRI判断有无脑出血转化,比较脑出血转化组和无脑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房颤、吸烟、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3h或3~6h)、溶栓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溶栓前血糖、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药物类型(rt-PA或UK).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有关的因素.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8例,经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转化(CHT) 15例(15/98)..CHT组心房颤动患者比率高于无CHT组(40% vs 12%,P=0.015),CHT组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无CHT组(14 vs 10,P=0.025),CHT组溶栓后收缩压高于无CHT组(161±23 vs 139±20,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181,95% CI:1.037~1.346,P=0.012)、溶栓后收缩压(OR=1.079,95% CI:1.031~1.128,P=0.001)与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独立相关.结论: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有溶栓前NIHSS评分和溶栓后收缩压.
作者:王世芳;肖卫民;吴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胃癌根治术治疗的3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心理护理、术前准备、胃肠道准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体位护理、胃管护理、切口与腹腔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等多项有效护理措施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是保证胃癌根治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者:林春霞;张穗珍;肖彩群;李晴华;陈小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0月来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患者20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药:硬膜外给予地佐辛15 mg+0.15%左布比卡225 mg +0.9%氯化钠溶液,共150 mL;对照组给药:硬膜外给予芬太尼0.3 mg+0.15%左布比卡225 mg +0.9%氯化钠溶液,共150mL.行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其设置参数为背景剂量为2 mL/h,PCA量为3 mL/次,锁定时间为45 min,术后对病人进行随访,记录开始镇痛后0、6、12、24和48 h的VAS和Ram-say评分,观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治疗组的术后不良反应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1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120例)明显多于治疗组(3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左旋布比卡因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患者更为满意,值得临床选用.
作者:方九江;罗小琴;黄子奕;安晓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患者放疗致口咽粘膜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0例.在放疗过程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及对症处理;观察组全程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即病情评估、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口腔护理等.结果:当放射剂量达30 Gy、50 Gy时,观察组发生Ⅲ、Ⅳ级放射性口咽炎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剂量达到70 Gy时,观察组仍以Ⅰ、Ⅱ级为主,而对照组则以Ⅲ、Ⅳ级为主,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主动对患者行全程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放射性口咽炎发生的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顺利完成放疗.
作者:刘小丹;谢满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