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刘桂荣;胡莉琴;易姗祺

关键词: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 中期妊娠引产, 中期引产, 重度子痫前期, 宫颈裂伤, 软产道损伤, 产后大出血, 应用, 缩短产程, 宫颈成熟, 高危妊娠, 后穹窿, 并发症, 子宫, 临床, 穿孔, 疤痕
摘要:利凡诺用于中期妊娠引产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在中期引产宫颈条件不成熟,特别是初产、疤痕子宫中期引产,以及高危妊娠必须引产者,如重度子痫前期,引产过程中并发症有不少,如宫颈裂伤、后穹窿穿孔、产后大出血,我院自2006年开始使用米非司酮配合利凡诺应用中期引产,可有效促进宫颈成熟、缩短产程,可减少软产道损伤和产时出血.现报导如下.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30例老年性低钠性脑病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性低钠性脑病的病因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30例诊断为低钠性脑病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经补钠及对症治疗后26例治愈,4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临床治疗过程中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早期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是预防、诊断、治疗低钠性脑病的关键.

    作者:邱彦夫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介入治疗晚期宫颈癌急性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介入治疗对晚期宫颈癌急性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对35例晚期宫颈癌急性出血患者采用超选择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近期止血效果.结果:超选择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宫颈癌急性出血有效率为91.4%(32/35).结论:采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是治疗晚期宫颈癌急性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志勇;曹岩灯;罗建文;黄文金;郑俊琼;郑秋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与子宫颈癌筛查

    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如能早期发现子宫颈癌前病变,可以完全控制其进一步发展直至完全治愈.许多研究表明,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子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HPV检测及其快速检测技术已成为子宫颈癌筛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除HPV疫苗外,筛查仍然是早期发现子宫颈癌和切断其发展的主要手段.

    作者:张飞凤;杨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10天序贯疗法与传统三联疗法根治HP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10天序贯疗法与传统三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10天;治疗组前5天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后5天予奥美拉唑、替硝唑、克拉霉素治疗,疗程结束1月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疗程结束1月后,治疗组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呈阴性者38例,阳性者2例,阴转率为95%;对照组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呈阴性者33例、阳性者7例,阴转率为82.5%.结论:10天序贯疗法治疗幽门杆菌感染的根治率较传统三联疗法高,具有显著性差异 .

    作者:文静;陈义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低糖透析液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BS、INS的影响

    目的:观察低糖透析液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液透析中血糖(BS)及血浆胰岛素(INS)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DN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低糖透析液和无糖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所有研究病例在血液透析前、血液透析开始后1h、2h、3h和血液透析结束时作BS、INS测定.结果:无糖组血液透析时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而低糖组血液透析时所有患者较少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呈下降趋势,无糖组较低糖组血糖下降明显(P<0.05);两组患者INS无显著变化,且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治疗DN时使用低糖透析液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对血糖水平影响较少,能更好地控制血糖,优于无糖透析液.

    作者:黄宇清;刘蓉;陈小丽;邹亦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Th1/ Th2漂移与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Th1/ Th2漂移与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ELISA法检测,对30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简称AS组)、22例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简称EH组)和25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血浆中IFN-γ和IL-4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S组IFN-γ水平显著增高, 与EH组及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H组与健康组相比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IL-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组IFN-γ与IL-4比值较另两组增大.结论:Th1细胞活性亢进,导致Th1/ Th2漂移,促进了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陈骏;周三清;吉庆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米非司酮在孕9~10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提高孕9~10周无痛人工流产术安全性方法.方法:将133例患者随机分为口服米非司酮100 mg后24h实施异丙酚静脉麻醉无痛人工流产术72例 (研究组);单纯异丙酚静脉麻醉无痛人工流产术61例(对照组),两组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麻醉效果相同,研究组宫颈条件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麻醉药用量、出血量及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口服米非司酮能够提高异丙酚静脉麻醉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安全性.

    作者:杨昱;曾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Ⅰ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由于Ⅰ型糖尿病为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1],本研究检测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胰岛细胞抗体(ICA)、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及甲状腺功能,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聂宇波;谢海燕;曾频频;钟磊;刘卫兰;邱玉梅;李文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1例低右导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临床上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极少见,我院2007年4月21日收治了1例低右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经积极抢救,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谢文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中BFGF的表达及黄芪注射液对其的影响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及黄芪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将75例NH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配合CHOP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用CHOP方案化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中BFGF水平,并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中BFGF水平显著降低,近期疗效有上升趋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毒副反应明显降低.结论:黄芪注射液可以降低与NHL患者预后有关的血清BFGF水平,配合化疗有明显的增效,减毒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作者:曾小春;钟立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CT对晚期前列腺癌诊断价值(附16例报告)

    目的: 评价CT对晚期前列腺癌诊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16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CT诊断情况.结果:在平均随访16(12~21)个月时,16例患者均有骨转移,有1例出现直肠周围肿块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结论:CT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结合PSA检查结果,用CT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内脏的转移.

    作者:华余强;夏维木;刘国保;方心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压缩雾化吸入辅助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观察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进行压缩雾化吸入时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17例老年患者压缩雾化吸入的不良反应和护理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后患者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论:护士正确掌握压缩雾化吸入法,可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减轻老年患者痛苦.

    作者:张祖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剖宫产新生儿游泳加抚触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后抚触对新生儿体重、进奶量、睡眠与胎便变黄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剖宫产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分二组,其中游泳加抚触组100例,单纯游泳组100例,将出院体重、睡眠质量、进奶量、胎便变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应用游泳加抚触的新生儿出院体重、睡眠质量、进奶量、胎便变黄时间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游泳加抚触体重复升快、睡眠质量高、进奶多,并更能促进胎便排出与胎便变黄.

    作者:刘素梅;李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48例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综合护理

    我院于2000年开始,进行了48例起搏器植入术,在临床和护理实践中,进行了护理创新,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谢稚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血脂康治疗老年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老年肾病综合征及其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全部病例均用泼尼松 1mg kg-1/d,晨顿服,连服 8 周,然后逐渐减量;潘生丁50mg ti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用血脂康胶囊,0.6 bid,po,连用8周.观察治疗前和用药8周结束时分别禁食 12小时测定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脂蛋白 (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SCr);及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量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血脂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 >0.05);服用血脂康8周后血清TC,TG,LDL-C 水平明显降低(P<0.01);APOB 有一定程度下降(P <0.05);HDL-C,APOA1 有所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脂康治疗前后肾功能,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尿量差异有显著性(P <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ALT值均正常,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脂康不仅能改善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提高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缓解率,而且安全性好.

    作者:关玉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HRCT 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对比常规CT扫描与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 CT,HRCT)扫描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探讨HR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具有明显的颅底骨折症状的135例病例采用GE Hispeed NX/i系列双螺旋CT扫描机,先CT常规扫描(层厚层间距5mm),然后进行HRCT扫描,并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35例颅底骨折中HRCT显示骨折线105例,CT常规扫描显示骨折线69例,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结论:HRCT扫描法能大幅提高颅底骨折的诊断率.

    作者:鲍坤旺;周牮;廖凤翔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内镜下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1例分析

    肝外胆管结石是常见的胆道疾病,以往经外科手术治疗,虽比较彻底,但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较多等缺点.而内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弥补了外科手术的不足,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非手术的佳方法.现报告61例,分析如下.

    作者:谢宁生;纪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KZY-2复方制剂对小鼠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知母等抗真菌中药有效组分复方制剂(KZY-2)的免疫药理作用.方法:(1)采用BALB/c小鼠体内吞噬实验法,设立对照组与试验组,对比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小鼠中性粒细胞对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ATCC 14053、CCCM C1a)和临床分离菌株(C1-1、C1-2、C1-3、C1-4)的吞噬百分数及吞噬指数.(2)将不同浓度的药物分别注射至小鼠腹腔,观察药物浓度对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1)低浓度药物作用结果:①吞噬百分数均值及P值:对ATCC 14053、CCCM C1a 、C1-1、C1-2、C1-3、C1-4依次为:75.1%、P<0.01, 67.9%、P<0.01,54.8%、P<0.05,52.6%、P<0.05, 66.3%、P<0.05; 43.6%、P>0.05 .②吞噬指数均值及P值:依次为2.03、P<0.01, 1.53、P<0.01;0.873、P>0.05,0.783、P>0.05 0.505、P>0.05,0.356、P>0.05.(2)高浓度药物作用结果:①吞噬百分数均值及P值:对 ATCC 14053、C1-4依次为:83.21%、P<0.01:66.5%、P<0.05.②吞噬指数均值及P值:对ATCC 14053、C1-4依次为:2.11、P<0.01 ;1.23、P<0.05.结论:KZY-2复方制剂具有明显增强小鼠中性粒细胞对白假丝酵母菌的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对实验菌吞噬作用的强弱与药物浓度有关.

    作者:马廉兰;刘志春;吴小云;叶林辉;陈华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中室颤发生的分析

    目的:分析ST 段抬高心肌梗死在急诊冠脉介入中发生室颤(VF)的临床特征和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50例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有无室颤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9例发生心室颤动(VF组),41例患者没有发生心室颤动(无VF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与冠脉造影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VF组冠脉内溶栓占33.3%,无VF组冠脉内溶栓2.4%,两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VF组三支病变占77.7%,无VF组占33.3%,两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在ST段抬高的心梗患者在急诊冠脉介入时室颤发生可能与冠脉内急性闭塞处血栓负荷有关.(2)在ST段抬高的心梗患者在急诊冠脉介入时室颤发生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李甘杨;韩福生;孙涛;刘巍;陈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中口、咽粘膜副反应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中口、咽粘膜副反应.方法:采用均衡配对方法将48例鼻咽癌患者分为调强适形放疗组(调强组)和常规放疗组(常规组),每组24例.调强组pGTVnx72.0Gy,常规组放疗2.0Gy /次,5次/周,总量70.0 Gy.观察放疗期间病人的口、咽粘膜副反应.结果:调强放疗组的口、咽粘膜多为Ⅰ、Ⅱ级,常规放疗口、咽粘膜多为Ⅱ、Ⅲ级.口、咽粘膜Ⅱ、Ⅲ反应者调强放疗组明显少于常规放疗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使用调强技术可明显减轻鼻咽癌病人放疗中口、咽粘膜早期副反应.

    作者:袁承浪;卢任根;官春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