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羟基磷灰石抗菌糊剂诱导根尖形成的疗效观察

秦宗长;李桂红;付雨环;邹慧儒;杨凤昆;靳松

关键词:复方羟基磷灰石, 氢氧化钙糊剂, 根尖诱导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羟基磷灰石抗菌糊剂对根尖诱导成形的作用.方法:选年轻恒牙68颗,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充填复方羟基磷灰石抗菌糊剂和氢氧化钙糊剂,于术后3、6个月和1年观察两种糊剂对根尖诱导的作用.结果:复方羟基磷灰石抗菌糊剂和氢氧化钙糊剂对根尖形成的诱导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羟基磷灰石抗菌糊剂可促进根尖孔钙化封闭,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选择.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代谢综合征与2型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与2型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7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和/或代谢综合征分成4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对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结果: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DM+MS)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尿酸(UA)、甘油三脂(TG)、空腹血浆胰岛素、HOMA指数均高于未合并组(DM-MS).糖尿病肾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DN+MS)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A1c(G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低于未合并代谢综合征组(DN-MS).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糖尿病肾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病程、吸烟、收缩压、BMI、GHbA1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OMA指数.结论:代谢综合征是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的大多数组分均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作者:管乐;郑少雄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冬虫夏草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诱导及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

    目的:明确中药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CS)对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应用MTT比色法检测CS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CS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CS使MCF-7细胞发生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DNA直方图上出现了凋亡峰,且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细胞NDA裂解成180~200 bp及其倍数的片段,电泳得到特有的梯形条带;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Bcl-2表达逐渐减弱,Bax表达逐渐增强.结论:CS可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为CS的抗肿瘤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CS可能通过调控Bcl-2、Bax基因表达而诱导凋亡.

    作者:刘东颖;谢广茹;史玉荣;牛瑞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10月~2006年12月对56例经MRI检查及椎间盘造影确诊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02个椎间隙,采用德国BIOTEC公司半导体激光仪治疗,激光功率12 W,每个激光脉冲持续1 s,间隔1 s,照射能量600~1 000 J.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5~60 min,平均30 min.56例随访1~26个月,平均10个月,49例有效(术后VAS评分改善≥3分41例,≥2分8例),7例无效,有效率87.5%(49/56).结论:PLD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安全、有效、微创.

    作者:刘林;夏群;董立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贵金属烤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贵金属烤瓷修复体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将245例645颗牙分成两组.实验组328颗牙用贵金属烤瓷冠桥修复;对照组317颗牙以镍铬合金烤瓷冠桥修复.在两组修复体完成时和修复体使用36个月后检查修复体的颜色、边缘适合性、颈缘变色、牙龈健康状况、瓷损坏,将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贵金属烤瓷修复体的色彩效果、颈缘适合性、颈缘变色、牙龈健康状况均优于镍铬合金烤瓷修复体(x2检验,P<0.05).结论:贵金属烤瓷修复体具有良好的边缘适合性和生物学适应性以及满意的色泽,优于镍铬合金烤瓷修复体.

    作者:王少萍;靳松;王时光;刘泽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组织间植入125I 粒子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组织间植入125I 粒子治疗各部位肿瘤,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患者分别通过CT导引下或术中直视下进行肿瘤内125I 粒子植入术.首先依据肿瘤的CT影像资料,利用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作出治疗计划,然后经CT导引下经皮穿刺或在术中直视下按照计划,将125I 粒子均匀植入到肿瘤内,进行组织间放疗.术后1、2、6个月分别进行CT检查对患者随访,观察病灶变化.结果:本组21例病灶中,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6例;无变化2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为80.9%(CR+PR).结论:肿瘤治疗中,组织间植入125I 粒子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姑息性放射治疗方法.

    作者:杨瑞;代立梅;蒋红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预防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佳方案.方法:筛选我院收治的创伤后卧床患者(2005年3月~2006年10月)120例,分为3个治疗组,分别为连续应用低分子肝素1周、2周和3周,0.6 ml,每日1次,之后改为隔日1次.观察预防DVT的有效率及出现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第1组总有效率为62.5%,副反应的发生率为7.5%,第2组总有效率为92.5%,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第3组总有效率为95%,副反应的发生率为30%,3组差异有显著性(有效率x2=16.80,P<0.005;副反应x2=10.20,P<0.01),第2、3组临床疗效优于第1组,而第1组的副反应低于第3组.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DVT临床效果好,但应掌握好方法,做到既有效,又能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杨扬;王玉甫;齐宝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甲状腺生长及功能的调控因子

    甲状腺是哺乳动物的重要内分泌器官之一,其稳态受内分泌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物质的调控.

    作者:董金茹;阎玉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罗格列酮对油酸诱导的慢性胰腺炎大鼠肝脏细胞IR及IRS-1表达的调节

    目的:观察肝脏胰岛素受体(I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表达的改变,探讨罗格列酮防治继发性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用油酸经胰胆管插管灌注的方法诱导CP,将成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以罗格列酮治疗7 d,Westernblots法测定各组大鼠肝细胞IR和IRS-1表达的改变.结果:模型组IR和IRS-1表达较对照组都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IR和IRS-1表达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上调(P<0.05).结论: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可能参与了CP继发胰源性糖尿病机制;罗格列酮在防治继发性胰源性糖尿病动物模型方面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作者:梁泉;薛承锐;费乃昕;王欢;刘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管生长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目的:检测外周血中血管生长抑素(A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取58例孕妇外周血,其中正常妊娠组20例;轻度子痫前期组17例;重度子痫前期组21例.ELISA方法检测血清AS、VEGF的浓度.结果:①子痫前期组A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②子痫前期组VEGF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③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之间AS、VEGF水平差别均没有显著性(P>0.05).④在子痫前期患者中AS与VEGF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呈显著负相关(r=-0.560,P<0.05;r=-0.572,P<0.05).结论:AS和VEGF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有显著变化,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增彦;齐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78例,按有无脂肪肝分组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脂肪肝组肥胖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无脂肪肝组,脂肪肝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更明显,出现糖尿病年龄较低.结论: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患病的相关因素.

    作者:张秋梅;张喆;李金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频电刀在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对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及对病理标本的影响.方法:选择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生殖道赘生物直径>1 cm,组织学除外恶性肿瘤患者70例,使用高频电刀不同规格的电极,于病变外2~3 mm切除组织,切除物送病理.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标本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结果.结果:手术时间3~8min,平均4.7 min;出血量<5ml占85.71%;伤口愈合好,治愈率97.14%.病理组织结构完整,对病理结果的评价无影响.结论:高频电刀治疗稍大的尖锐湿疣操作简单、安全、治愈率高,且可提供良好病理组织标本.

    作者:张丽琴;岳天孚;徐东波;贺钊芳;董朝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手术及化疗对卵巢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术及化疗对卵巢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的影响.方法:选择39例卵巢癌患者,其中29例分别于手术前后采集外周血,另外10例于化疗前后采集.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CD4+CD25+细胞的比例;将分选的CD4+CD25+细胞和CD4+CD25-细胞按1:1的比例混合培养后,利用BrdU法检测细胞增殖,并与单纯的CD4+CD25+细胞、CD4+CD25-细胞比较,以验证CD4+CD25+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结果:39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为5.92%+2.48%,占CD4+细胞的比例为15.32%+6.02%.CD4+CD25+与CD4+CD25-细胞混合培养组和单纯CD4+CD25-细胞组增殖细胞比例分别为32.15%±8.29%和56.38%±12.65%.手术前后CD4+CD25+细胞占CD4+细胞比例分别为14.74%±5.36%、11.86%±6.09%(P=0.015).化疗前后CD4+CD25+细胞含量分别为5.70%±1.79%,7.46%±1.68%(P=0.031),化疗前后Tregs占CD4+细胞比例分别为14.11%±3.3%、19.56%±6.00%(P=0.039).结论:卵巢癌患者手术后外周血CD4+CD25+细胞比例减少,提示其与肿瘤负荷相关;化疗后CD4+CD25+细胞增加,可能与化疗诱导的免疫抑制以及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或增殖相关.

    作者:王建;李慧;曹作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的诊治1例报道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容易漏诊、误诊.该症处理不当可能严重危及母婴的生命安全.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对预后有较大影响.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子强;马洪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肝囊肿

    肝囊肿是肝脏内常见的良性疾病,以往治疗方法均以开腹或腹腔镜手术为主.随着介入性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对肝囊肿的治疗临床上更多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

    作者:经翔;丁建民;赵新民;高磊;王毅军;聂福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必净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浆蛋白C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30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病死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及血浆蛋白C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病死率降低、APACHEⅡ评分下降、血浆蛋白C水平升高(P<0.05).结论: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可提高MODS患者血浆蛋白C水平,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蔼卿;曹书华;常文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白斑颗粒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白斑颗粒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白斑颗粒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以Hypersil C18(250 mm×4.6 mm,5 μm)为色谱柱,乙腈-0.2%冰醋酸(25:75)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为245 nm.按外标法定量.结果:白斑颗粒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线性范围均为2.5~25μg/ml(r=0.999),平均回收率均约为98%,RSD均小于2%(n=5).结论:为白斑颗粒中药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提供了准确、灵敏的方法.

    作者:黄志军;王学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因素研究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临床常见疾病,以婴幼儿多见,发病与多种综合因素有关,应充分重视.本文对48例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进行探讨.

    作者:何文红;王雪艳;刘长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Ⅰ期子宫内膜癌手术后患者激素替代治疗(HRT)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例Ⅰ期Ⅰ级子宫内膜癌手术后要求缓解围绝经期症状的患者进行HRT.行HRT前建立随诊病历,记录症状,做全面体检和检验.根据个人情况,给予雌孕激素制剂,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和检验随诊.结果:20例患者经HRT后,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未见子宫内膜癌复发,也无乳腺肿瘤生长.结论:Ⅰ期Ⅰ级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可以谨慎使用HRT.

    作者:陈铁福;孙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角开(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研究

    目的:研究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咬肌在息止、紧咬、吞咽和咀嚼运动中的肌电活动特征.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量20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在上述状态下咬肌的肌电活动,并以同年龄段的20例均角正常覆(牙合)青少年作为对照.结果:在大紧咬和吞咽时,高角开(牙合)组的咬肌肌电活动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且咬肌咀嚼周期总时程延长(P<0.01),闭口相至食物粉碎相咬肌活动减弱(P<0.01),出现较多的异常停顿.结论:不同下颌运动状态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与均角正常覆(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特征存在差异;提示颅面高角及开(牙合)对咬肌活动和功能有影响.

    作者:王悦;王雨生;李洪发;李锦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不同睡眠时相呼吸驱动变化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人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S)患者不同睡眠时相与觉醒状态下呼吸驱动指标的变化,探讨造成睡眠呼吸暂停的可能机制.方法:检测23例经PSG确诊的OSAS患者和17例健康非鼾症对照者在清醒卧位、非快速动眼睡眠时期(NREM)、快动眼睡眠期(REM)的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口腔阻断压(P0.1)的变化.结果:(1)OSAS组与对照组在睡眠时均表现为VT、MV和P0.1的下降,在REM睡眠期上述指标下降为明显;呼吸频率因睡眠时相不同而不同.(2)OSAS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睡眠时VT、分钟通气量MV和P0.1的下降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OSAS高于对照组.结论:(1)睡眠对人们的呼吸是有影响的,主要表现为VT、MV的降低,呼吸中枢驱动指标P0.1的下降,在REM睡眠期尤为显著.(2)在OSAS患者,睡眠时呼吸中枢驱动下降尤为显著;提示除上气道解剖结构狭窄外,OSAS患者睡眠时呼吸中枢驱动的下降也是发生呼吸暂停的重要因素.

    作者:董丽霞;陈宝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天津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