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鸣;郑敏麟;阮诗玮;董卫国;谢永财;李长征
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翻译是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中医翻译的问题也同样不可忽视。为了探究名词化在中医翻译的可行性,寻找恰当的翻译策略,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分析了中医翻译之现状,发现中医翻译有待语言和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名词化现象的研究和例示名词化在中医病因病机语言以及中医诊断里的描述语言,来分析名词化在中医翻译中的运用,发现恰当地使用名词化,可以简化句子结构、增强译文信息密度和提高译文正式度。但应防止过度使用名词化。
作者:熊展;李涛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不居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部专论虚劳病的总结,但其中对于脾胃理论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吴澄在《内经》理论基础上,既吸收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又熔入了朱丹溪的养阴学说,创造性地提出了理脾阴的思想和治疗法则,充实和完善了中医的脾胃理论。
作者:王飞;章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本文根据基于问题的seminar教学法在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介绍了其课堂组织、实施过程和应用经验,并通过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评价了学生在实施seminar教学方法前后,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教学形式可较好地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效果优良。
作者:关志宇;陈丽华;杨明;朱卫丰;罗晓健;刘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优选降糖1号中黄芪、地骨皮等水提部分药材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建立水提液中黄芪甲苷的RP-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黄芪甲苷得率为指标,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黄芪甲苷得率的影响,优选水提部分药材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水提取部分的优工艺条件为:12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 h。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条件,设计合理,稳定可控,有效成分得率较高。
作者:宋会珠;钱丽梅;张建芬;李越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水湿困脾证的病理学基础,以期对中医脾的实质与线粒体的关系做更深入的研究。方法:利用SD大鼠行5/6肾切除术,制备水湿困脾动物病理模型,实验分组为假手术组、培土制水方大剂量治疗组、培土制水方小剂量治疗组、模型组。治疗组给予培土制水方干预,观察各组Scr、BUN、MDA、SOD值,以及心和小肠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培土制水方大、小剂量组Scr、BUN、MDA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培土制水方大、小剂量组SOD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电镜观察心、小肠超微结构,模型组的病变重,部分线粒体明显肿胀;培土制水方大、小剂量组的病变轻,线粒体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培土制水方能减少“水湿困脾”证大鼠心肌及小肠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推测其具有清除和减少产生自由基、降低膜脂过氧化反应,从而减少线粒体和组织细胞受到毒素损害而起到保护作用。为进一步验证“脾”的微观实质是细胞器之线粒体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林海鸣;郑敏麟;阮诗玮;董卫国;谢永财;李长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实验研究山豆根水煎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为山豆根的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灌胃给药的方式,按照经典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山豆根水煎液的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 LD50)值,观察小鼠中毒症状,记录小鼠的累计死亡数和体重变化。结果:小鼠口服山豆根水煎液的LD50及95%可信限为47.918(45.192~50.665) g· kg-1,主要毒性症状为闭眼、怠动、腹式呼吸等。结论:小鼠一次性口服大剂量山豆根水煎液可造成急性中毒,中毒表现主要为肝脏的损伤。
作者:张晗羚;华碧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太平糖克丸中马钱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Prontosil 120-5-C18柱(250mm ×4.6mm,5μm),流动相为四氢呋喃-乙腈-甲醇-0.05%磷酸溶液(1∶8∶4∶87);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36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理论板数按马钱苷峰计算应不得低于4000。结果:马钱苷对照品进样量在0.0302 g~3.0177 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马钱苷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24%,RSD值1.55%(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专属性强,重现性好。适宜用于测定太平糖克丸中马钱苷的含量。
作者:赖杰仁;谢二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通过介绍何赛萍教授治疗月经量少、月经延期、闭经3例验案,旨在引出其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何赛萍教授中医治疗月经病主从肝脾论治,配合月经周期进行调护,治疗过程中常结合西医诊疗方法,临床效验。
作者:刘丽华;何赛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旴江医学非常重视脉诊,在脉学方面有鲜明的成就与特色。在脉诊的规范操作、脉象的特征体系、脉诊疑难问题的解决、脉诊应用的推广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
作者:黄利兴;刘英锋;石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为该病的针灸临床治疗选穴与穴位组配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文献,对使用的腧穴、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文献共94篇,共使用经穴69个,经外奇穴3个,耳穴18个,头皮针3个,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穴位共15个。结论:临床可选用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足三里作为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基础方,再随证加减。
作者:郑倩华;孙玮;赵中亭;张俭;李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针灸作为一种特色疗法,在治疗颈性眩晕中以其独特的疗效展现出明显的优势。通过回顾和分析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相关文献,归纳从解剖、经络、全息等相关理论探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选穴规律,为颈性眩晕的佳治疗选穴方案提供思路。
作者:郭敏;陈华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优选桃红四物汤的醇提工艺。方法:以总黄酮含量和浸膏得率为考察指标,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桃红四物汤的佳醇提工艺。结果:桃红四物汤的佳醇提工艺为加6倍量80%乙醇提取三次,每次1.5h。结论:优选出的桃红四物汤的醇提工艺合理、稳定,可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作者:姚亮;李珊珊;于凡;彭代银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当代著名旴江医家李元馨,治学勤勉,工于临床,通晓诸科,擅治耳鼻喉科病症。李氏辨治耳鼻喉科病症颇具特色,观其医案理法方药详备,处方用药灵动,既精于经方应用又善于创立新方,临证多用家传验方及涂敷、吹药、搽抹等简便效捷的外治法,对后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作者:黄纪彬;谢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产后外感是产后的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产后外感往往病机错杂,处方用药与一般外感不同,有其临床产后外感疾病的论治特色。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有关治疗产后外感有其自身的证治特点,如鲜明的审证求因,较完善地体现了产后外感病辨证施治的精神,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剂,早期治疗以免变生它证,注意饮食和日常调摄等,对后世妇产科发展及治疗产后外感病证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杨海燕;王萍;吴飞华;刘新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现总结陈华德教授多年来以巨刺法为主,采用分期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为提高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作者:陈茜茜;毛群燕;陈华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建立黄芪饮片产地鉴别方法。方法:检测来自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甘肃四个地区共100批次黄芪饮片的拉曼光谱,通过主成分分析( PCA)对不同产地样本进行判别区分,利用偏小二乘判别法( PLS)建立产地判别模型并予以验证。结果:四个产地黄芪饮片拉曼谱线差异主要体现在谱峰强度方面,表明不同产地的黄芪饮片所含生化物质在组成比例上有较大差异。 PCA分析可对不同产地的黄芪饮片进行区分,主成分得分PC1、PC2、PC3构成的三维散点图中,代表不同产地的数据散点各自聚集,没有重叠。 PLS产地判别模型可正确鉴别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甘肃等四产地黄芪饮片。结论:本研究表明拉曼光谱技术结合PCA及PLS方法,可实现黄芪饮片产地的快速鉴别。同时该方法还可拓展应用于其他饮片产地鉴别,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作者:俞允;何雁;陈荣;黄浩;冯尚源;林居强;黄祖芳;李永增;陈伟炜;林多;林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国家级名老中医王会仍从医近50年,擅长治疗肺系疾病。王教授认为,肺系疾病多为本虚标实,以“肺脾肾虚”为本,以“滞痰瘀热”为标,重视“扶正固本”,强调“清肺润肺兼顾”“理气活血并行”“健脾补肾同在”。王教授运用这些理论治疗肺系疾病,临床疗效显著。本文从三个验案来阐述王会仍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辨治特色和用药经验,以飨读者。
作者:刘贤忠;张丽婷;童卫泉;王帅;陈芳;王会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针对中医舌象特征与体质类型之间可能存在着某些关联这一重要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中医舌象特征与体质类型关联系统,为揭示其中的内在关联规律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本文从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和系统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利用计算机对受检者的体质信息和舌象信息进行采集和自动分析识别,并利用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找出舌象特征与体质类型之间的内在关联。该系统的识别和分析结果可作为中医临床诊治的一项科学、可靠的实践依据,同时该系统能够为中医诊断研究者提供一个研究中医舌象与中医体质内在关联的综合软件平台。
作者:朱明峰;杜建强;丁成华;聂斌;何扬名;查青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目前认为UC的发病主要涉及免疫异常、遗传、感染、黏膜屏障等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与UC的发病有重要的关系,与UC相关的主要促炎细胞因子有IL-1、IL-2、IL-6、IL-8、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而主要的抗炎细胞因子有IL-4、IL-10、IL-13等。目前所知的西药存在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难于长期服用等缺点,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UC疗效好,副作用少。近年来,中医药治疗UC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发现白头翁汤、黄芩汤、四逆汤、乌梅丸、参苓白术散等能够降低UC大鼠血清或结肠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L-2、IL-6、IL-8、TNF-α、IL-1β含量,升高血清中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IL-13的含量。本文就近5年来UC中医分型的代表方剂在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
作者:王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Piver III型宫颈癌根治术,即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的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90%,但膀胱功能障碍、直肠功能紊乱及性功能受损是其常见的手术并发症。究其原因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时损伤了盆腔自主神经,因此,如何在保证根治性手术达到肿瘤学安全的前提下保留患者的盆腔自主神经,是妇科肿瘤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作者:李军;游丹;周炳秀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