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军;华福州;陈勇;徐国海;帅君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会感到胸部疼痛.胸痛时心电图可能显示ST段压低更深.但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变异型心绞痛可表现为ST段抬高. β受体阻滞剂是常见的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药物.虽然它也通常用于治疗劳力性心绞痛,但它却可能加重变异型心绞痛的发作.因此,对于治疗肥厚性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与硝酸酯类和钙拮抗剂联用.现报告1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血管痉挛病例.
作者:张繁之;曹乾嫱;余茂生;盛国太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桥小脑角肿瘤手术中面神经保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2例桥小脑脑角肿瘤术中运用面神经监测技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19例(86.3%),大部分切除3例(13.7%);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下方8例,腹上方4例,腹侧中部10例.所有患者面神经均解剖保留.术后10d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Ⅰ-Ⅱ级16例(72.7%),Ⅲ-Ⅳ6例(27.3%),V-Ⅵ级0例,术后6个月、12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率分别为81.82%、90.91%,无死亡病例.结论 在桥小脑角肿瘤手术中应用持续电生理监测有助于面神经解剖和功能的保护,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高翔;张国锋;全小梅;唐尤佳;陈琦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静脉肾盂造影(IVP)与128层螺旋CT全尿路平扫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研究.方法 临床疑诊泌尿系结石的患者纳入该研究,总共24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128层螺旋CT平扫)和对照组(采用静脉肾盂造影),每组各124例,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248例患者在随访结束时都确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准确性分别为95.2%、75.0%(χ2=19.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灵敏度分别为97.5%、76.5%,特异度分别为75.0%、60%,约登指数分别为0.73、0.37(u=3.73,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假阳性率分别为0.8%、2.2%,假阴性率分别为50. 0%,90.3%.结论 128层螺旋CT全尿路平扫能够代替绝大部分静脉肾盂造影的功能,其优点在于无创跟可操作性强,并且可以反复,但是主要的缺点是不能评估肾功能.
作者:邓淑珍;吴迎澜;秦杰;张琴琴;龙翔;谢程;杨帆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两种方案在儿童漏斗胸Nuss术后的镇痛效果,探讨舒芬太尼在儿童漏斗胸Nuss术后静脉镇痛的有效剂量与方式.方法 接受漏斗胸Nuss术的儿童60例,年龄3-12岁.术后采用舒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镇痛,按舒芬太尼恒速背景输注剂量的不同分为S1组(n=30)和S2组(n=30),S1组(舒芬太尼,0.06μg·kg-1·h-1+PCA 0.03μg· kg-1,锁定时间30min),S2组起始方案同S1组(舒芬太尼0.06μg·kg-1·h-1+PCA 0.03μg·kg-1,锁定时间30min);当因疼痛第一次按压PCA后背景输注剂量调节为0.09μg·kg-1·h-1.观察记录两组术后12、24、48、72及96h的疼痛、镇静、情绪、睡眠质量评分,并记录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记录PCA次数,计算单位时间实际用药量,记录患儿或监护人对镇痛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但S2组较S1组的镇痛满意度高、患儿术后情绪状态好、睡眠质量好(P<0.05),易于为患儿及家属接受,两组术后不良反应轻.结论 当镇痛需求高时将舒芬太尼背景输注剂量由0.06μg·kg-·1 h-1提高为0.09μg·kg-1·h-1的方式在儿童漏斗胸Nuss术后的镇痛效果好,满意度高.
作者:彭夕华;肖煜;缑海娣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幼年骨生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50例因创伤、先天性、肿瘤等因素导致的骨缺损幼年儿童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骨填充材料,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 50例骨缺损中47例(94%)骨生长良好,3例(6%)骨生长不愈或骨愈合延迟.结论 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在幼年先天性长骨缺损、创伤性骨缺损、骨肿瘤切除等骨缺损骨生长方面疗效满足临床需求,可以推广.
作者:方金洋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的CT及超声表现.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43岁),CT检查26例,其中20例行增强CT,超声检查16例.分析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内部是否均匀,增强CT或彩色超声所显示的病灶内部血供特征.结果 30例患者中,来源胸部16例,盆腹腔8例,实质性脏器3例(肝脏、肾脏及胰腺各1例),浅表软组织3例.肿瘤大小1.2~26.0cm,18例有包膜.肿块较小时CT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增强表现为均匀强化,而肿块较大时,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多为持续的渐进性不均匀强化,11例病灶中发现增粗的条状血管影.超声检查示肿块多为边界清晰的均质或不均质低回声实质团块,彩色多普勒示周边部条状或点状血流信号,RI均<0.7. 30例病例中发现钙化4例,液化7例,其中6例表现为病灶内部的小片状囊性区,其中1例表现为囊实性团块,囊性>50%.结论 SFT是一种少见的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富血供肿瘤,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点,结合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许辉;袁海霞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狼疮肾炎(LN)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L13表达变化,并观察其与肾脏受损、B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受试者血清CXCL13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LN患者穿刺肾组织CD3、CD20、CD21表达并分析其与CXCL13关系.随访10例初诊LN患者并观察治疗6个月后血清CXCL13变化.结果 血清CXCL13在LN组中表达明显高于无肾脏受累SLE组、健康对照组(χ2=30.169,P<0.001). SLE患者血清CXCL13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0.55,P<0. 001),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39,P<0.001).Ⅲ型和Ⅳ型LN患者血清CXCL13水平均较V型LN患者升高(P均<0.05).通过对肾组织研究发现,CD20+LN患者血清CXCL13水平高于CD20-LN患者(Z=2.844,P=0.004);2类LN患者(CD20+细胞及CD3+细胞均有表达且两者呈区域分布)血清CXCL13水平较0类LN患者(CD20+细胞无表达,和/或CD3+细胞表达)和1类LN患者(CD20+细胞表达,和/或CD3+细胞表达,两者呈散在分布)均明显升高(P均<0.05).初诊LN患者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6个月后血清CXCL13水平、SLEDAI评分均降低.结论 CXCL13在SLE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参与肾脏受累过程,引起B细胞在肾组织中异常聚集、形成异位淋巴样组织.
作者:何德宁;胡建康;朱静茹;戴森华;柳毓文;胡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过程中生成的引物二聚体(Primer Dimer,PD)回收再利用.方法 重组质粒pET28a(+)-ProDer f 1转化入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以ProDer f 1基因特异性引物PCR验证阳性菌落,PCR产物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切胶回收菌落PCR过程中生成的引物二聚体,分光光度计260nm检测回收产物浓度;以重组质粒pET28a(+)-ProDer f 1为模版,不同浓度的回收产物为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目的条带切胶回收并测序.结果 回收产物为引物的PCR产物,在1000bp处出现特意条带,其核苷酸序列与ProDer f 1基因特异性引物PCR产物序列一致.结论 PCR过程中生成的引物二聚体可以作为特异性引物回收再利用.
作者:陈琪;刘晓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mous fistula, CCF)是指颈动脉海绵窦段的动脉壁或其分支发生破裂,以致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1].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种.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约占全部病例的75%以上[2].一般伤后动、静脉瘘症状出现的时间不一,急性者可立刻出现,迟发者数日、数周不等,常出现无症状的间歇期后再发病.其临床表现与海绵窦充血、压力增高以及瘘口流量、回流静脉的方向有关,并主要基于眼眶的血液循环障碍,发生严重的眼部症状.如搏动性突眼、球结膜充血水肿、眼外肌麻痹、进行性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和颅内血管杂音等,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出血的危险[3]. CCF治疗的原则是堵住瘘口,恢复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以达到保护视力,消除杂音,使眼球回缩,防止脑缺血或出血的目的[4,5].血管内栓塞治疗仍然是目前的首先治疗.
作者:周小兵;赵业禹;陈岩;李文强;汪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3例,随机分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组和丹红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丹红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NIHSS评分银杏二萜内酯葡胺组较丹红组降低更明显(P<0.05);且治疗后ADL评分银杏二萜内酯葡胺组较丹红组明显升高(P<0.05).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小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床边心电图检查结果均处于正常范围内,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用药方案安全.
作者:张莲红;彭经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研究我科2012年5月-2016年5月治疗的35例80岁以上的(含80岁)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的治疗情况.观察患者的年龄、骨折分型、术前合并的内科病症、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出血情况、麻醉方式、术后并发症、手术切口愈合情况、骨折固定术后能否不负重无限制患髋自由活动、早期功能状况.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评估、调整全身情况,全部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下安全手术.术后切口正常愈合,围手术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第1d即可在床上无限制自由活动,部分稳定骨折术后第3d可扶拐下地负重站立. 结论 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理评估全身情况,积极处理,手术,PFNA是一种安全、简单、牢靠的内固定方式.
作者:郭军芳;肖义陂;许振波;蔡敏;董章庆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含替诺福韦(TDF)和不含替诺福韦的一线抗病毒治疗(ART)方案在96周对中国初治HIV/AIDS病人的肾功能影响.方法 将80例无机会性感染和无心、肾和肝病的18-65岁的HIV/AIDS病人按照ART方案的不同分成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TDF+拉米夫定+依非韦伦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对照组:齐多夫定+3TC+依非韦伦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定期随访两组在基线和在96周ART期间中的4、8、12、24、36、48、72、96周的尿常规、血肌酐,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钙、钾、磷;24、48、72、96周病毒学及免疫学应答,并采用CKD-EPI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两组病人在96周内的血清肌酐值和eGFR的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尿蛋白和尿糖分别在ART 8周时恢复正常且稳定,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96周ART中钙、钾、磷及RB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在96 周ART 治疗CD4 明显上升,HIV RNA明显下降,在96周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肌酐值各随访点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肌酐值36、48、72、96周组内和与TDF组比较稍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肌酐值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有所下降;治疗组基线eGFR的为114ml/min/1.73m2,96周为115ml/min/1.73m2,治疗组各随访点eGF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48、96周随访点比较eGFR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eGFR均在正常范围,其他随访点无统计学差异,未出现1例eGFR较基线下降幅度≥25%的病人.结论 含TDF的一线ART方案对肾功能正常的中国初治HIV/AIDS病人在96周治疗期间包括肾小管、肾功能影响极小,由于随访时间有限,还需要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评估TDF的肾毒性.
作者:陈绛青;朱冬红;胡塔;郑璐;黄美玲;李珊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HRCT联合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SPN(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CT资料的SPN64例,分为2组,研究组为43例肺恶性结节,对照组为28例肺良性结节,术前行HRCT及双动脉期增强检查,对2组SPN的CT形态表现及血流动力学进行比较.结果 HRCT扫描:43例恶性结节正确诊断32例,正确率为74.42%;HRCT联合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正确诊断40例,正确率为93.02%.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在肺恶性结节中出现的概率分别为76.74%、60.47%、58.14%、53.49%,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52.38%、23.81%、19.04%、14.2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肺恶性结节在动脉期早期、晚期强化后CT净增值均高于炎性肉芽肿性结节,但低于炎性结节(P<0.05);恶性结节CT净增值常≥20Hu,炎性肉芽肿结节CT净增值常≤10Hu,炎性结节CT净增值常≥50Hu.通过对结节细微CT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进行观察,提高了CT对肺恶性结节的定性诊断效能,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90.5%、95.0%、86.4%,均高于单独HRCT扫描.结论 HRCT联合双动脉期增强扫描观察SPN的CT形态和强化特点,有助于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作者:李丰章;李丰;潘朝阳;胡兆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术后单次股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镇痛对股骨干下段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患者60例,择期在喉罩麻醉下行股骨干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静脉镇痛;B组:术后超声引导下单次股神经阻滞+静脉镇痛.两组均行喉罩麻醉,A组以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0.15mg/kg配成100ml入电子镇痛泵. B组在手术结束后、麻醉未醒前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单次注入0.3%罗哌卡因30ml,镇痛泵配方中舒芬太尼改为1.5μg/kg.观察术后1h(T0)、手术结束后6h(T1)、手术结束后12h(T2)、手术结束后24h(T3)、手术结束后48h(T4)患者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测定两组患者各时间节点疼痛程度的变化;记录术后48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头晕、呼吸抑制、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满意度及总体评价满意率.结果 ⑴T0、T1、T2时间点:B组HR、SBP、DBP、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Ramsay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B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T3、T4时间点各项指标比较,两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B组患者镇痛满意度及总体评价满意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术后超声引导下单次股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镇痛对股骨干下段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佳,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作者:杨玉军;华福州;陈勇;徐国海;帅君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Hans、Choi及Tally免疫学分型中不同免疫亚型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生存差异,探讨3种免疫分型法评价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收集100例初治DLBCL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化疗组(CHOP)及免疫化疗组(R-CHOP),对所有患者的病理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用Hans、Choi和Tally 3种分型法进行免疫学分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3种分型结果得到的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均低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活化B细胞型(ABC型). Hans分型中,化疗组中GCB型预后好于Non-GCB型,5年总生存(0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3);而免疫化疗组中GCB型和Non-GCB型的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1).而在Choi和Tally分型中,无论化疗组还是免疫化疗组,GCB型的预后均好于ABC型/Non-GCB型,两者的5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ns分型用于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免疫化疗时代DLBCL患者可能并不适用Hans分型来判断预后,而Choi及Tally分型更具有预后判断价值,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作者:黄燕;章玉英;钟赟;彭志强;双跃荣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宫内外复合妊娠临床罕见,在妊娠妇女中发生率约为1/30000[1],宫内妊娠合并卵巢妊娠更罕见.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促排卵药物的广泛运用,近年来,宫内妊娠合并卵巢妊娠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些研究表明,宫内外复合妊娠和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2]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输卵管功能损伤、卵巢过度刺激及一次性移植多枚胚胎.那些接受辅助生育技术受孕的妇女,宫内外复合妊娠的发生率往往高于自然怀孕者.还有研究指出,在移植多枚胚胎的病例中,以下几个因素容易促使发生宫内外复合妊娠[3],包括促卵泡发育中高水平雌激素影响输卵管的蠕动、注射时压力过大、移植液体过多、移植困难或移植管尖端过于靠近宫底[4]等.本病例原发不孕4年,吃过很长时间的中药,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取卵8枚,移植新鲜胚胎2枚,存在发生宫内外复合妊娠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艺;汪美容;李隆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乳房按摩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样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6月分娩的产妇5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我院自制的母乳喂养调查表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其母乳喂养现状;选择从本院住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200例,按照方便抽样原则,并结合患者意愿,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100例进行乳房按摩干预措施,不愿意进行按摩的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给予产后乳房按摩,对照组不给予乳房按摩护理,两组孕产妇母乳喂养情况对比.结果 本次研究对500例产妇进行调查,母乳喂养率59.60%;人工喂养率14.80%;混合喂养率25.60%.两组组间产妇分娩后42d、3个月、6个月纯母乳喂养情况调查,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影响我国母乳喂养率的因素包括乳房因素、分娩方式、职业、教育程度等;产后有效的乳房按摩,可促使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咏宜;张家榕;陈秀娟;钟连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子宫输卵管3D/4D超声造影在不孕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不孕症妇女168例,超声引导双腔球囊导管置入宫腔,选择SonoVue(六氟化硫)作为超声造影剂,通过阴道容积探头在3D/4D下观察子宫、输卵管立体形态结构.结果 168例患者的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子宫输卵管显像良好,显示率97.6%;在判定输卵管结构敏感性方面达到93.16%,其特异性96.98%,在判定子宫畸形方面达到敏感性96%,其特异性99%.结论 子宫输卵管3D/4D超声造影重建技术在子宫、输卵管的立体空间成像有很强的临床应用,表现在简便、无创、精确、直观,评价输卵管源性和子宫源性不孕症患者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和发展空间.
作者:程有生;黄小芳;周兰华;黄文娟;曾怡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妊娠晚期宫角部自发性破裂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妇科手术史的的女性,如剖宫产、等子宫破裂的危险明显升高[1-3].对于进行过异位妊娠手术的女性,临床对这部分患者的子宫破裂的预测和观察存在不足[4,5].我院发生1例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后妊娠晚期宫角部自发性破裂,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琼;彭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改良式加温毯在老年患者DAA入式全髋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DAA)的全髋置换老年患者各100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表,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手术患者分为两组,使用改良式加温毯组(实验组)和常规皮肤保温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组.观察两组手术前后体温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以及术后肢体寒颤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开始时、手术开始时对比膀胱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开始后,两组患者的膀胱温度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但实验组在术后30min、60min、90min时膀胱温度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肢体寒颤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式加温毯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温作用,降低老年患者在行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DAA)全髋置换中的出血量,加快术后拔管时间,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晓君;江媛;余芳芳;周燕;刘雅静;赖福崇 刊期: 201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