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芳燕
目的 观察益肾化湿颗粒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确诊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均给予厄贝沙坦.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口服益肾化湿颗粒,总疗程2个月,比较两组24h蛋白定量、肌酐(Cr)、尿素氮(BUN)、平均动脉压(MAP)、空腹血糖(FBG),以及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自身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24h蛋白定量、Cr、BUN、MAP、FBG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治疗后与对照相比,治疗组24h蛋白定量、Cr、BUN、MAP等指标改善更明显(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肾化湿颗粒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蛋白尿,改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小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对比垂体后叶素和催产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2月于我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共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5),观察组术中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对照组术中肌注催产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临床中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术中实施垂体后叶素止血治疗,患者出血控制明显,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姜芳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多胎妊娠行减胎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减胎后双胎妊娠与未减胎双胎妊娠患者妊娠结局比较,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多胎妊娠减胎患者,统计其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低体重婴儿出生率,早产率以及平均出生孕周,并与同期IVF-ET治疗未行减胎术的双胎1830例患者比较.结果 减胎组早期流产率1.6%,晚期流产率10.4%,双胎未减胎组早期流产率1.9%,晚期流产率5.4%,两组间晚期流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减胎组及三胎减为双胎组的早产率与低体重儿出生率稍高于双胎未减胎组.结论 在B超引导妊娠早期选择性减胎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降低多胎妊娠的并发症.
作者:胡毅娜;丁涛;赵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影响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从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38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观察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动脉瘤部位、术前HUNT-HESS分级、动脉瘤破裂情况和动脉瘤破裂次数等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患者不同性别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5,P.0.05);是否合并有高血压病史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0.36,P>0.05),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情况相互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x2=0.36,P>0.05),术前不同HUNT-HESS分级的预后情况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81,P<0.05),术中动脉瘤未破裂与否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1,P<0.05),动脉瘤破裂不同次数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P<0.05).结论 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病史、动脉瘤发病部位等一般病史资料对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而术前不同HUNT-HESS,动脉瘤破裂,术中动脉瘤多次破裂则影响患者术后的预后效果,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在术前对患者做好充分的评估,术中操作仔细,防止动脉瘤的破裂.
作者:邱小高;洪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ALDH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EMs患者异位内膜(异位内膜组)及在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ALDH1的表达,并与30例非EMs患者在位内膜(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LDH1在异位和在位内膜组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ALDH1在异位和在位内膜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DH1在EMs患者异位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增强,提示ALDH1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LDH1在EMs异位及在位内膜均有表达,两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我们推测异位内膜干细胞可能来源于在位内膜.
作者:彭诗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又称为原发性腹膜炎,是指在腹腔内无明确感染灶的情况下发生的细菌性腹水感染及腹膜炎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菌群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而小肠细菌过度繁殖、肠壁通透性升高及免疫功能异常是引起BT的主要环节.本病属危重症,早年报道其死亡率接近50%[1],亦可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他肝硬化并发症的死亡风险[2],近年随着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开展,死亡率已降至35.8%[3].
作者:朱龙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腹腔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6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其中38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引流术,观察比较其住院时间、腹部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正常时间、并发症出现比例、死亡率等.结果 3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住院时间、腹部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正常时间、并发症出现比例、死亡率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腹腔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疗效明显.
作者:文静;陈义华;王农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我院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vein thrombophlebitis,SVT)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我院90例下肢SVT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院SVT患者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大约为2:3,平均年龄为63.2岁,大部分发病在左下肢.其中48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4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抗凝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4±4.4)d,手术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2±1.5)d.手术治疗组平均住院费用为抗凝治疗组的1.5倍.平均随访8.5个月,抗凝治疗组SVT再次出现的8例,占16.7%;再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2例,占4.2%;没有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病例.手术治疗组出现术口感染3例,占7.1%;SVT再次出现2例,占4.7%;出现DVT3例,占7.1%;发生非致死性PE2例,占4.7%.结论 要高度重视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即根据病例特点进行抗凝或手术治疗,并且做到积极随访.
作者:刘小春;叶波;陈伟清;郑国富;谢海亮;刘兴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家庭肠内应用对胃癌晚期患者营养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96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患者采用家庭肠内营养支持为EN组,另50例患者进行院内肠外营养支持为PN组,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态的变化以及营养支持6个月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营养支持6个月后与PN组患者相比,EN组患者的体重、BMI以及脂肪群均明显增加,KPS、OLI以及EORTC QLQ-C30功能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胃癌晚期患者的营养状态,且相比院内肠外营养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更佳,可在具有适应症的胃癌晚期患者中推广应用.
作者:傅宗光;陈朝晖;刘小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3种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济效果.方法 选择社区门诊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给予二甲双胍+格列齐特,B组给予二甲双胍+预混胰岛素,C组给予单纯预混胰岛素三种给药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A组、B组和C组药物治疗成本分别为204.48、464.88、668.16元;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93.75%,90.63%;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51.67,495.87,737.24;B,C组相对于A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083.2,493.3.结论 B组方案可以作为临床参考合理治疗方案.
作者:李希国;许邦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弓钙化与冠心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DR检查患者405例,分析主动脉弓钙化、临床资料与冠心病之间的联系,并探讨主动脉弓钙化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主动脉弓钙化的检出率高于非冠心病组,多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除传统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三高血症及糖尿病外,主动脉弓钙化与冠心病全组的发病之间亦呈明显相关.主动脉弓钙化组Genisi积分高于非主动脉弓钙化组.结论 全组冠心病发病与主动脉弓钙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主动脉弓钙化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主动脉弓钙化可作为冠心病发病的一个预测指标.
作者:李岩;芦春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地区居民死亡水平及分布特征,为制订疾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调查2个市6个县2004-2005年的所辖户籍人口中的所有死者,分析死亡情况.结果 江西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地区2004-2005年居民粗死亡率为574.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372.24/10万.死亡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和损伤与中毒.不同年龄段的主要死因各有特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部死亡构成的85%.结论 江西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地区居民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赵军;朱丽萍;吉路;颜玮;谢昀;陈轶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与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治疗组39例与DHS治疗组39例,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和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 PFNA治疗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显著低于DHS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治疗组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DHS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较少,更能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江平频;张新武;付桂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我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伤害死亡病例的分布特征.方法 对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死于江西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伤害死亡个案信息进行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江西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告伤害死亡病例3438例,占总死亡病例的13.86%,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65:1;76.65%死于医院病房、急诊室或赴医院途中;伤害死亡病例职业主要为种植业生产人员(37.75%)、无业或待业者(占11.14%)、婴幼儿或学龄前儿童(7.85%);75.40%的伤害死亡病例为中学及以下文化;45-64岁组伤害死亡病例所占比例高(36.79%),其次为65岁及以上年龄组(20.13%)和15-34岁年龄组(16.96%);道路交通伤为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占伤害死亡病例的55.64%,其次为跌倒/坠落(17.80%)和中毒(4.89%);从道路交通伤害死亡发生时活动来看,行人为首(61.89%),其次为骑摩托车(12.18%)和骑自行车(5.28%).结论 伤害已成为我省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尤其是道路交通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和措施,减少伤害的发生.
作者:范为民;颜玮;吉路;赵军;何军荣;朱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病理过程及黄疸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2月出生的新生儿100例给予规范的早期干预,另选择2011年3月-2012年2月出生的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d内黄疸指数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 早期干预组新生儿出生后第2-5d的黄疸指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早期干预组新生儿黄疸消退时间更早(P<0.01).结论 早期干预能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减轻黄疸的病理过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利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将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急性鼻窦炎患者94例分为观察组47例及对照组47例,观察组采用莫西沙星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6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为(4.42±2.14)d,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为(7.01±3.15)d,观察组治疗时间明显要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共出现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鼻窦炎采用莫西沙星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作者:郭文筠;钟慧球;雷丹红;肖武;邓赐媛;徐桂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宫颈癌在中国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居第一位,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我国每年约有75000例新发病例,33000例死亡病例,约占世界总发病例数的1/10.宫颈腺癌(CADC)仅占宫颈癌5%左右,近年来报道宫颈腺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从5%上升为15.1%-18.5%,甚至有高达20%-30%[1,2].宫颈腺癌临床表现与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基本相同,但其好发年龄较鳞状细胞癌年轻一些.
作者:吴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由于生活节奏加速,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1].糖尿病(DM)是一类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或作用缺陷而引发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症状的机体营养物质代谢紊乱疾病[2].研究表明干眼症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升高,严重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从而导致患者眼表结构的改变诱发干眼症发生,本研究就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干眼症发病机制做一简单的综述.
作者:王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39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不适,主要位于上腹部剑突下,进食后尤为明显,伴乏力纳差不适,伴皮肤以及小便黄染,我院门诊肝功能示:ALT/AST:257/752U/L,ALP/GGT:262/321U/L,TBIL/DBIL:118.9/100.6umol/L.患者既往无乙肝病史,约2个月前因感冒自行服用过对乙酰氨基酚,前3d每次1片,每日2次;后2d每次2片,每日2次,共服用5d停药.以肝功能异常收入我科治疗.
作者:曹家驹;沈素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BMFH)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BMFH的X线片、CT、MRI表现,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7例BMFH中,位于长骨4例,扁骨及不规则骨3例,X线、CT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其中5例呈地图样、虫蚀样,2例呈无结构的溶骨性破坏,5例骨皮质中断,4例骨髓内软组织肿块,纵径大于横径,密度与周围肌肉相仿,髓外软组织肿块,范围大于溶骨病变,软组织块内均未见钙化,2例骨鞘完整,5例不完整.MRI表现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骨质破坏区,其软组织肿块T1呈稍低信号,T2呈不均匀高信号影,压脂序列呈高信号影,周围大片状软组织水肿.结论 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CT和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若中年人出现单发长骨骨内不规则骨质破坏且软组织肿块大于骨质破坏区,骨膜反应不明显但大范围水肿时应考虑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能.
作者:谭永明;宋泽进;周克阳;何来昌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