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价值

陈鹏(综述);吕农华(审校)

关键词:脂肪酸结合蛋白, 消化系统疾病
摘要: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 FABPs)是一族同源性较高的小分子蛋白质,近年来FABPs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得到重视,为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就FABPs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做一总结,现综述如下。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鼻内镜下泪道激光联合置管治疗复发性泪囊炎探讨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KTP激光泪道成形联合泪道置管治疗复发性泪囊炎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46只眼)复发性泪囊炎采用鼻内窥镜下KTP激光联合泪道置管3个月,术后定期冲洗泪道。结果随访6-24个月,治愈39只眼占84.78%;好转5只眼占10.87%,总有效率95.65%。无效2只眼占4.35%。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失效的原因多为骨孔过小、吻合口处瘢痕愈合、肉芽组织增生,再次手术的刺激可能加重吻合口处瘢痕,术中出血多手术难度加大。 KTP泪道激光汽化吻合口黏膜,同时鼻内窥镜直视下将吻合口向四周扩大,联合泪道引流管的置入极大的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本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时间短、恢复快、安全、疗效高的特点是治疗复发泪囊炎很好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甘莆英;叶艳敏;廖洪斐;王耀华;胡晓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的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口服咪唑斯汀10mg,一次1片,1次/d;研究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一次3片,3次/d。2周为1个疗程,2组均连服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76.19%,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0.34%、41.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平均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有14例出现口干、头晕、腹痛、腹泻、四肢肌肉痛、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但症状均较轻微,无1例患者退出试验。结论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CIU具有起效快、疗效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胡飞;李玄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以下简称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探讨PSE的安全性。方法92例肝硬化并脾亢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A、B、C 3组,分别为32例、41例、19例,均接受PSE治疗(控制脾栓塞面积在50%-70%),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有发热及脾区疼痛,其余并发症以腹水及腹膜炎常见,分别为32例及23例。 C组腹水及腹膜炎的发生率高,与A组及B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但A组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肝硬化并脾亢患者术前充分保肝降低Child-pugh评分、术中控制栓塞面积及部位、术后预防感染,可以减少PSE的并发症,继而提高PSE的安全性。

    作者:邬芳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DUE临床药学模式在Ⅰ类切口手术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药物利用评估(DUE)模式在Ⅰ类切口手术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中的作用。方法按照DUE程序,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资料,开展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利用评价。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得到很大改善,DUE评价使用原因合理率由62.9%提高到74.6%(P<0.05),药物选择的合理率从60.8%提高到90.5%(P<0.05),给药时机的合理率由56.7%提高到98.2%(P<0.05),单次给药剂量的合理率从79.9%提高到96.5%(P<0.05),溶媒的合格率由71.6%提高到99.4%(P<0.05),疗程的合理率从61.9%提高到95.3%(P<0.05)。结论 DUE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可促进Ⅰ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药师服务水平。

    作者:郭春钰;严金玲;陈芳辉;黄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保留迷走神经的远端胃癌根治术对早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的远端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7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进食后腹痛发生率等变化,随访观察患者术后1、3个月的生活质量状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清扫淋巴结总数和淋巴结转移率等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食后上腹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月观察组在吞咽困难、疼痛、返流、进食受限、躯体形象等方面的QLQ-ST022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术后3月,返流和吞咽困难的QLQ-ST022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保留迷走神经的远端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手术安全方面是可行的、并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近期的生活质量。

    作者:谢小平;朱国民;吴厚斌;周良本;刘逸;揭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根治术后Ⅰ期吻合+近端造瘘早期回纳4例报告

    目的:评估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根治术后Ⅰ期吻合+近端造瘘早期回纳的疗效。方法术中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将剩余近端结肠根据病人胖瘦预留10-15cm长残端,行近-远端结肠侧-端吻合。残端造瘘,术后20d将造瘘口关闭,埋入皮下或回纳腹腔。结果4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吻合口漏、关闭残端漏。结论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根治术后Ⅰ期吻合+近端造瘘早期回纳是可行的,其减少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经济费用,缩短了整个外科治疗时间。

    作者:王建平;符建平;朱晓亮;杨勇;徐习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改良退热方法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经改良后的退热方法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来我院治疗的小儿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退热方法,治疗组采用我院儿科选择使用的物理和药物退热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儿热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并且体温反跳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的退热方法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退热作用迅速、安全性好,且适合小儿的特点。

    作者:范利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中胰岛素含量的测定及意义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泪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明确它在2型糖尿病干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正常人(对照组)32人,2型糖尿病非干眼患者30例,2型糖尿病干眼患者30例泪液中胰岛素的含量。结果泪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正常对照组为(11.66±2.33)U/ml,2型糖尿病非干眼患者组为(9.40±1.85)U/ml,2型糖尿病干眼患者组为(7.73±1.62)U/ml;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中胰岛素含量较正常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中胰岛素含量较正常人低,泪液中胰岛素的缺乏导致泪膜不稳定,胰岛素有稳定泪膜和眼表的作用,胰岛素缺乏为2型糖尿病干眼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王金华;宋秀君;王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游离前臂皮瓣在局部晚期下咽癌喉功能保留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游离前臂皮瓣在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从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对5例T3、T4期下咽癌患者行半喉半咽切除术,用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喉以及喉咽缺损,根据缺损区大小和部位,切取相应皮瓣并塑形后,恢复喉和喉咽的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术后辅以放疗,平均剂量65Gy。结果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病例恢复正常进食与发音功能,其中3例拔除金属导管,另有2例带管。随访3年以上,长者随访6年,局部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游离前臂皮瓣用于下咽癌切除后的下咽、喉缺损修复,具有可靠、易存活、厚度适合、易于塑形的优点,有利于下咽癌手术的喉功能保留。

    作者:闵翔;余济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克氏针固定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

    目的:探讨佳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方法闭合或者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76例。结果随访3-4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远期随访时间1-3年,平均18个月,随访70例,占全组病例92.1%,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7.14%。结论闭合或者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为安全、损伤小、简捷,术后恢复效果满意。

    作者:胡林勇;陈秋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高频超声分析

    目的:分析全身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病理证实的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病例资料。从肿块位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界、后方回声情况、血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肿块均位于皮下,均为单房性,呈均匀点状低或等回声者25例;呈密集点状稍强回声,内夹杂弯曲的条状低回声者28例;内部回声不均匀者6例;内见钙化者2例。加压后肿块可见变形,未见明显流动感。所有肿块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点,高频超声可以在其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胡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前用药对鼻内镜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前静脉给药对鼻内镜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空白试验组(A组)、地佐辛组(D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术前30min,A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D组注射地佐辛0.1mg/kg、F组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DF组注射地佐辛0.1mg/kg+氟比洛芬酯1mg/kg。分别在拔管后10min(T1),30min(T2)、1h(T3)、3h(T4)4个时段行VAS和BCS评分评价术后镇痛效果。在拔管后3min(Ta),7min(Tb)及15min(Tc),观察比较四组患者躁动评分(RS评分)和镇静评分(RSS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D组和F组的T1、T2时间点及DF组T1,T2,T3,T4各时间点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BC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D组和F组比较,DF组T1,T2,T3,T4各时间点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BCS评分显著升高(P<0.05);Ta、Tb、Tc点DF组RS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RSS均评分显著高于于A组和F组(P<0.05);DF组平均追加地佐辛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前静脉注射地佐辛和氟比洛芬酯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拔管后的烦躁和不适,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

    作者:周绪锋;郭善亮;张明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盆腔晚期实性肿瘤疗效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盆腔晚期实性肿瘤的近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盆腔晚期实性肿瘤患者应用HIFU治疗共计58次。均于治疗前行影像学检查及进行疼痛评分,并于治疗后3月随访,观察其影像学变化、肿瘤标志物水平及疼痛的改善,了解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结果本研究中25例盆腔肿瘤HIFU治疗后3个月,彩色多普勒检查回声增强、血供明显减少,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肿瘤大小等的变化得出有效率为56%、疾病稳定率为84%。其中有一例出现皮肤灼伤,两例出现低热,未出现其它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 HIFU治疗盆腔晚期实性肿瘤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刘玉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奥拉西坦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2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吡拉西坦口服)和观察组(奥拉西坦静滴),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认知功能进行评价,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oCA、MMSE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奥拉西坦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效果确切,可有效修复认知功能障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乐华辉;吴荷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提睾肌的处理体会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提睾肌的作用。方法我院8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试验组40例患者术中保留提睾肌并原位缝合,对照组40例患者术中切除提睾肌,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0例患者成功完成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时间35-60min,平均45min;出血20-60ml,平均35ml。术后第1d即可下床活动,逐步恢复饮食,平均术后3-6d出院。术后1年随访对照组复发2例,精索静脉曲张8例;试验组无复发,无精索静脉曲张。结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保留提睾肌,预防疝复发,预防术后精索静脉曲张。

    作者:齐志保;江根喜;孙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窖蛋白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表达的初步观察

    目的:明确窖蛋白1(Caveolin-1,CAV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AML患者骨髓标本83例、对照组11例,运用实时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CAV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CAV1在AML不同阶段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结果⑴CAV1基因mRNA在AML初治组表达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初治组与缓解组表达无显著差异(P=0.123);难治组与复发组CAV1表达水平比初治组、缓解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⑵初治组中化疗缓解组与化疗未缓解组之间CAV1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⑶AML初治组中CAV1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比例、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AV1在AML中表达与白血病阶段有关,呈双向表达模式,随着病情进展而升高,可能成为预测白血病病情进展的指标之一。

    作者:钟金发;李振江;汤爱平;孙万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31例均发现皮肤结节或肿块就诊,1例右上肢疼痛,1例左下肢疼痛,余29例无明显症状;单发12例,多发19例;首发15例,复发16例;躯干20例,四肢8例,颌面部2例,头皮1例;合并肺转移5例;密度均匀25例,密度不均匀6例,边界清晰23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6例,侵犯横纹肌10例;增强扫描12例,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综合分析,对肿瘤的术前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志坚;胡少波;曾炳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64排CT脑灌注对脑组织缺血程度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64排CT脑灌注评价脑组织缺血程度。方法40例临床诊断急性脑梗塞,CT灌注显示单侧脑叶灌注异常患者,结合MRI判断梗塞,根据脑血流量进行分组,A组(低灌注组)与B组(梗塞组),分别评价两组的脑血流灌注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A组18例,CTP图异常低灌注区表现为MTT延长(R约为1.28)、CBF可正常或轻度升/降、CBV基本无变化或轻度降低,其中仅MTT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梗塞组22例,对比MRI图梗塞周边IP区异常灌注表现为MTT延长(R约为1.48)、CBF明显下降(R约为0.45)、CBV轻度降低,其中MTT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塞中心区表现为MTT延长(R约为1.64)、CBF明显下降(R约为0.36)、CBV明显降低(R约为0.37)。其中MTT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组织低灌注区与梗塞中心区及周边IP区各灌注参数有显著差异,根据灌注参数的变化特点可对缺血梗塞的程度作出影像评估,当MRI未见急性梗塞时,CT灌注rCBF<0.5,提示梗塞风险极高,指导临床应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作者:刘贯清;肖新兰;李晓;黄小宁;李五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MR扩散加权成像对宫腔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宫腔良恶性病变的临床鉴别和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2例宫腔良恶性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接受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鉴别和诊断结果。结果全部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表现为DWI典型高信号,而大部分良性宫腔病变患者均表现为稍高信号和高信号,良性病变患者ADC水平(1.412±0.023)×10-3mm2/s,恶性病变患者ADC水平(0.967±0.042)×10-3mm2/s,恶性和良性病灶组织的ADC水平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DC水平的测量可作为良恶性宫腔内病变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常规MRI序列与DWI相互结合,能够为良恶性宫腔内病变的鉴别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作者:祝友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又名脂质运载蛋白(lipocalin)-2,属于lipocalin超家族成员之一,1993年被Kjeldsen等[1]在中性粒细胞中发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NGAL与脂代谢紊乱、炎症、免疫反应、肿瘤及肾脏损害等密切相关[2,3]。现重点就NGAL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邓美慧;傅睿;郑卫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