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的临床疗效

陈文勇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 脑梗死, 脑血流,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脑血流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急性脑梗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及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及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5±3.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18.4±4.2)分的治疗后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病侧脑血流量、流速、血管弹性波动速度、特性阻抗较治疗前改善显著,且其中脑血流量、流速较同期对照组患者优势明显,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值得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红蓝光照射联合美诺平颗粒治疗中重度痤疮的观察

    目的:探讨红蓝光照射联合美诺平颗粒口服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确认为中重度寻常性痤疮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采用红蓝光照射(每周接受蓝光和红光治疗各1次,每次20min,先进行蓝光治疗,后进行红光治疗)共8周,治疗期间同时口服美诺平颗粒(3次/d,6 g/次);对照组口服异维A酸,2次/d,10mg/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后4周、8周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8周的有效率分别为60.00%、82.50%均高于同一时间的对照组的有效率(38.755%、67.50%),两组同一时间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两组均顺利完成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全身性不良反应。结论将红蓝光照射联合美诺平颗粒口服用于治疗中重度痤疮,有效率高于使用异维A酸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汤伍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颜面部血管瘤的观察

    目的:观察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普萘洛尔治疗颜面部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4例颜面部婴幼儿型血管瘤患儿随机分成3组:联合组37例,予瘤体局部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并口服普萘洛尔2mg/(kg·d);咪喹莫特组33例,予瘤体局部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普萘洛尔组34例,口服普萘洛尔2mg/(kg·d)。定期随访,记录瘤体大小和颜色变化,总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92%,咪喹莫特组有效率为67%,普萘洛尔组有效率为71%。联合组疗效高于咪喹莫特组和普萘洛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副作用轻微且均较少见。结论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普萘洛尔治疗颜面部血管瘤效果明显且较为安全,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戴贞照;欧阳振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斜视钩钝性分离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分析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改良手术(斜视钩钝性分离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98例翼状胬肉患者,能按要求复诊,手术方式为斜视钩钝性分离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观察、分析其疗效。结果采用此法翼状胬肉完全切除干净,无残留。术后角膜创面较浅,且光滑、平整,无明显深浅不一。随访12-18个月,其中6例复发(复发率6.12%),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斜视钩钝性分离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能抑制胬肉复发,且手术优点较多,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任敏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肩关节镜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2月-2014年9月,对19例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行肩关节镜治疗,术后配合中药外用熏洗的康复治疗。结果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19例患者中,17例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消失或明显改善,2例仍感轻度疼痛。按照VAS疼痛评分术前(6.10±1.52)分,术后(1.15±0.95)分,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8,P<0.05)及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51.68±9.52)分,术后(91.36±3.7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0,P<0.05)。结论肩关节镜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临床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有效,术后功能康复快。

    作者:丁浩;谢水华;何建华;陈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自制新型深静脉置管固定护套在血液透析后置管固定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使用一种新型深静脉置管固定护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结束后置管固定的包扎方法。方法通过收集106例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在透析结束后置管固定用自制新型深静脉置管固定护套包扎,对照组按常规用传统的纱布块加压加胶布缠绕包扎,每次透析结束后,观察记录,定期评价,随访观察一年,对比两种置管固定法的固定效果和并发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06例患者中,53例患者使用自制新型深静脉置管固定护套固定包扎,置管固定牢固度,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自信度,美感,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制新型深静脉置管固定护套可以大大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舒适度,减少血液透析患者由于置管固定不当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秀君;吴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19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PBL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9例PBL均为女性,年龄为39-71岁,中位年龄为51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17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各1例。17例DLBCL免疫表型分组为CD5阳性和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各1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15例。结论 PBL比较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PBL多为B细胞淋巴瘤,以non-GCB型DLBCL为常见,病理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黄晖;黄传生;黄慧;黄先明;刘志良;高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脑血流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急性脑梗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及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及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5±3.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18.4±4.2)分的治疗后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病侧脑血流量、流速、血管弹性波动速度、特性阻抗较治疗前改善显著,且其中脑血流量、流速较同期对照组患者优势明显,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值得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陈文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有急性胰腺炎病史,4例有长期大量饮酒史,其中3例合并糖尿病,1例为胰体尾部结核。术前肝功能检查均正常。7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结果7例均行手术治疗,3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例行脾切除+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脾切除+胰腺囊肿外引流术。术后静脉曲张消失,均未再发生出血。结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对有症状的患者,在治疗胰腺疾病的同时应附加脾切除术。

    作者:李学明;陈海鸣;袁克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龙血竭胶囊混合75%酒精在老年浅表性皮损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龙血竭胶囊混合75%酒精在老年患者浅表性皮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65例有浅表性皮肤损伤的老年患者中使用龙血竭胶囊混合75%酒精,创面局部先行外科换药法,然后以龙血竭胶囊混合75%酒精外涂创面。结果在10d的时间内100%患者创面有显著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血竭胶囊混合75%酒精对老年患者浅表性皮损有显著疗效。

    作者:李冬红;王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痰热清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儿科收治的98例小儿支气管肺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抗感染、退热、止咳、平喘、祛痰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静滴,比较两组疗效和主要症状改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疗效分别为95.92%、79.59%,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等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儿支气管肺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能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且无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陈赛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门脉高压症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门脉高压症术后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脾切除术9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门脉高压术后血小板升高≥400×109/L开始药物干预。实验组49例,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丸每日3次,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每日一次;对照组48例,单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每日一次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例数。结果实验组术后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例数及百分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作者:汪建辉;杨丽;戴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尖锐湿疣患者皮损Toll样受体8、9的表达

    目的:检测Toll样受体8、9在尖锐湿疣局部皮损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为尖锐湿疣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提供可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即用型快速免疫组化一步法)法检测50例尖锐湿疣皮损和10例正常皮肤(包皮)中TLR8、TLR9的表达情况,并应用IPP6.0彩色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定量研究。结果⑴免疫组化定位分析:TLR8在CA皮损中于基底层及棘细胞层强阳性表达,颗粒层及角质层中等强度表达;TLR8在正常表皮基底层弱表达,且以胞质型为主,其他角质形成细胞层及真皮层不表达。 TLR9在CA皮损中表皮各层均呈强阳性表达,棘细胞层部分呈颗粒状聚集;TLR9在正常表皮的各层均呈强阳性表达,除角质层外。⑵IPP6.0彩色图像分析定量研究:CA皮损中TLR8和TLR9蛋白表达的相对量分别为0.1267±0.05140和0.1604±0.0615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797±0.02805和0.1263±0.017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8、TLR9在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且集中分布于基底层和棘细胞层。 TLR8、TLR9可能是HPV的识别受体,参与机体局部皮损抗HPV免疫应答。

    作者:李冬金;熊柱凤;褚昕;曹先伟;陈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海特光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海特光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66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有单侧带状分布的簇集性水疱,并伴有神经痛,治疗组33例采用SGB联合海特光治疗,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连续2个疗程。对照组33例单用SGB。结果两组患者经过2周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但照射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GB联合海特光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优于单纯SGB。

    作者:江伟群;陶晓三;邓捩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右美托咪定对全麻苏醒期拔管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减轻全麻苏醒期拔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气管内插管全麻术后入麻醉恢复室(PACU)的病人200例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00例。A组入PACU时即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10min 泵注完毕;B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入PACU时基础值(T0)、拔管时(T1)、拔管后5min (T2)、拔管后30min(T3)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氧饱和度,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A组 T1、T2时间点血压和心率与B组相比降低(P<0.05),A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减轻全麻苏醒期拔管反应。

    作者:张槐根;喻剑萍;余桂媛;胡真真;雷恩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入治疗的92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方案分为内固定组和置换组,内固定组患者43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置换组49例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术后1的Harris评分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内固定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情况上均明显优于置换组患者,P<0.05;置换组患者的术后1年Harris评分优良率为63.3%,并发症发生率为16.3%较内固定组41.9%的术后1年Harris评分优良率及34.9%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对患者的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恢复较快,对患者的一般状况相对要求较低,但其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上不如人工骨股骨头置换术,故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陈新平;许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肿瘤细胞侵入血管的模式和分子机制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肿瘤转移则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1,2]。肿瘤转移和肿瘤发生一样,是一个多步骤过程,肿瘤细胞从离开原发灶到在远端形成转移灶,常见的方式是经血液或淋巴散播,这一过程通常经历3个步骤:首先是侵入血管(intravasation):肿瘤细胞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侵入血管,并在其中存活,成为循环肿瘤细胞[3];然后是离开血管(ex-travasation);后是在远端的定植和生长[4]。其中,侵入血管是较早且非常关键的步骤,若能阻止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就能将肿瘤限制在局部。目前,此步骤仍是肿瘤转移中研究较少的环节,本文对此领域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者:王乐;谢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左髋部纤维脂肪组织灶状钙化分析

    纤维脂肪组织慢性炎症并灶状钙化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报告一例经病理证实,发生在左髋部(左股骨大转子外上方)纤维脂肪组织慢性炎症并灶状钙化及软组织增生的病例。

    作者:刘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早期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提高术后肝脏局部形态改变的认识,评价其早期疗效。方法按病灶直径将41例原发性肝癌分为两组,直径≤30mm小肝癌25例,直径>30mm16例共41个病灶,经RFA治疗后1-2个月复查CT,分析病灶术后CT表现。结果直径≤30mm小肝癌组术后CT平扫主要表现为更大范围的均匀低密度影,边界较清,以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部分可见轻度分叶。增强扫描整体呈均匀低密度,无强化16例;周边环形低密度6例(其中5例于治疗后3-5个月消失,1例病灶扩大、复发);网格状强化2例;局部结节状强化并包膜下积液1例;合并斑点状含气影1例。6个月内复查,2例病灶扩大,1例出现肝内转移。直径>30mm肝癌组RFA治疗后CT平扫表现主要为较原灶等大或更大不规则形或分叶状低密度影,密度欠均匀,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治疗区无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5例,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斑片状强化,2例伴斑点状气体影。6个月内复查,10例病灶扩大或肝内、外出现新发转移灶,肝内转移灶增强后呈“快进快出”或轻度强化改变。结论肝癌RFA术后CT表现多样,与术前病灶直径大小有一定关系,CT可以了解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早期效果。

    作者:黄志华;吴任泉;邓秋华;余莉;罗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402例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就诊于我院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赣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的402例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2例患者当中,年龄≥50岁的有296例,占73.63%;其中男170例,女232例,男女比例为1:1.36;病程≥20年206例,占51.24%;下肢水肿胀痛289例,占71.89%;下肢皮肤色素沉着245例,占60.95%;下肢溃疡139例,占34.58%,溃疡癌变2例,占0.50%;曲张静脉破裂出血5例,占1.24%;深静脉反流时间>2s有212例,占52.74%;浅静脉反流时间>1s有389例,96.77%占;穿通静脉返流>1s有115例,占28.61%;浅静脉血栓110例,占27.36%;深静脉血栓53例,占13.18%;深浅静脉血栓32例,占7.96%。结论就诊于我院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女性多于男性,病程长,合并症多,病情较严重。

    作者:刘小春;叶波;陈伟清;郑国富;谢海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uth factor,mNGF)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同期除鼠神经生长因子外其他治疗相同病例135例作为对照,分析两组资料的构成情况,然后用SPSS软件回归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聋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治疗有效(听阈提高15dB以上)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鼠神经生长因子组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别。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突发性聋能提高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疗效。

    作者:鄢波;何政;张学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