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药师干预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张琳;陈小葵;杨亮;林建昌

关键词:临床药师, 剖宫产,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干预
摘要:目的 探索临床药师干预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实施效果, 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 回顾调查2013-2014年剖宫产手术病例,以2013年未经临床药师干预的病例作为回顾组(500例),2014年临床药师干预的病例作为方案组(500例).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给药时机、疗程、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干预后剖宫产围手术期选用抗菌药物以头孢唑林为主,联合用药比例从6.34%下降为0,感染发生率从3.41%下降为0,平均住院时间从(8.7±4.7)d缩短为(7.6±2.8)d(P<0.05),抗菌药物费用由(243.78±185.23)元下降为(126.34±167.88)元(P<0. 01). 结论 临床药师介入干预,对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有显著效果,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调强放疗联合PC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分析调强放疗联合PC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收入治疗的68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调强放疗联合EP化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调强放疗联合PC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后1年生存率、治疗后生活质量(FACT-L量表)及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79.4%,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82.4%与对照组70.6%的总治疗有效率、76.5%的治疗后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出现3级放射性毒副反应7例(20.6%)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3级放射性毒副反应15例(44.1%),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ACT-L量表评分中除外生理、社会家庭及情感状况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调强放疗联合PC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不仅具有不错的近期疗效,同时提高了安全性并改善了患者的治疗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尚红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预防性介入在肝癌术后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预防性介入在肝癌患者术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我院肝癌术后患者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32例患者于肝癌术后行预防性介入治疗,B组41例患者未行预防性介入治疗.比较A、B两组患者1、2、3、4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1、2、3、4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4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预防性介入并未降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但可能提高1-3年近期生存率.

    作者:罗荣光;田秋红;钟久鸿;张战民;曾兵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对结直肠癌术后临床疗效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内生态免疫营养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将6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试验组(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和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术后第2-8d肠内营养治疗(予等氮、等热量),并于术前第1d、术后第9d检测相关指标,并记录康复情况.结果 术后第9d试验组总蛋白、白蛋白及IgA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CRP(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术后感染率及住院费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 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肠内生态免疫营养治疗具有可行性,促进病人康复.

    作者:彭光喜;刘智华;程芬;刘新;吴勤荣;黄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采取经外侧裂入路手术与传统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我院11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9例患者, 对照组57例患者.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相比,差异明显(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血感染率(P<0.05);术后GOS评分及Barthel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更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治愈率的效果.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恢复水平.

    作者:黄金根;黄智勇;周小华;刘永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及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方法 选择2006年2月-2014年6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90例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及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等相关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诊治的120例非上述药物原因的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并分析观察组患者预后因素.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溃疡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胃镜下溃疡数目及溃疡直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临床症状相比,观察组患者腹痛发生率降低,严重出血病例增加(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及消化性溃疡病史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输血量多于对照组,两组病死率、手术率、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溃疡病史是患者发生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与服药时间、是否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及高血压病史无关(P>0.05). 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及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年龄大,病情重,年龄及溃疡病史是患者发生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大于60岁的老龄消化性溃疡患者更容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王建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IL-10、TNF-α在脓毒症小鼠小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白介素(interleukin,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在脓毒症小鼠小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脓毒症模型)和正常对照组,采用改良升结肠支架置入腹膜炎(colon ascendens stent peritonitis,CASP)脓毒症小鼠模型,通过ELISA法检测小肠组织匀浆IL-10、TNF-α的表达水平. 结果 模型组小鼠外周血TNF-α和IL-10迅速升高,TNF-α高峰的出现早于IL-10,尤其前6h TNF-α上升明显;IL-10水平呈现高表达,持续时间长于TNF-α,直到72h后,IL-10的水平仍然较高. 结论 脓毒症小鼠动物模型建立后的前12h,是炎症反应的重阶段.

    作者:刘承远;陈海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CT双能量技术对于尿酸盐结晶的显示情况及其对于痛风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临床初诊痛风的52例患者,女5例,男47例. 根据临床要求扫描足、踝、腕、膝关节,并用GOUT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合临床诊断并得出本次双能CT诊断痛风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各关节部位的尿酸盐及痛风石沉积情况及骨质破坏情况,收集血尿酸情况及痛风石CT值数据,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8例临床确诊为痛风,4例排除痛风诊断.双能显示47例有绿色伪彩影,5例无绿色伪彩影.双能绿色伪彩对痛风诊断的敏感性为46/48(95.8%),特异性为3/4(75%).对于尿酸盐沉积及骨质破坏情况由多至少依次为足踝部、掌腕部、膝关节、肘关节.痛风石的CT值约210.3±18.9HU.结论 双能CT能直观显示尿酸盐沉积及骨质破坏情况,对于痛风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作为痛风筛检与复诊的常规手段.

    作者:刘贯清;李晓;左敏静;彭碧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临床药师干预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临床药师干预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实施效果, 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 回顾调查2013-2014年剖宫产手术病例,以2013年未经临床药师干预的病例作为回顾组(500例),2014年临床药师干预的病例作为方案组(500例).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给药时机、疗程、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干预后剖宫产围手术期选用抗菌药物以头孢唑林为主,联合用药比例从6.34%下降为0,感染发生率从3.41%下降为0,平均住院时间从(8.7±4.7)d缩短为(7.6±2.8)d(P<0.05),抗菌药物费用由(243.78±185.23)元下降为(126.34±167.88)元(P<0. 01). 结论 临床药师介入干预,对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有显著效果,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作者:张琳;陈小葵;杨亮;林建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医用胶在急诊外科处理额面部皮肤裂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急诊外科额面部皮肤裂伤特点与治疗经验,总结医用胶在处理额面部皮肤裂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更好提高急诊外科额面部皮肤裂伤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救治的额面部皮肤裂伤患者268例. 将其随机分为粘合组与缝合组,其中粘合组134例,男84例,女50例,年龄2-84岁,平均(31.5±2.3)岁,均采用医用胶清创粘合伤口;缝合组134例,男87例,女47例,年龄1-86岁,平均(33.4±1.9)岁,均采用常规清创缝合伤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疼痛指数、1周后患者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伤口愈合外观满意度指标.结果 粘合组手术时间(12.50±2.73)min与疼痛指数(3.57±1.61)明显小于缝合组[(18.74±4.85)min、(7.32±0.82)mi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合组1周后总并发症(12.7%)明显低于缝合组(23.1%)粘合组;术后伤口外观满意度:优良69.4%,满意25.4%,不满意5.2%,满意度为94.5%;缝合组术后伤口满意度:优良26.1%,满意46.3%,不满意27.6%,满意度为72.4%.患者对使用医用胶粘合后的伤口愈合满意度明显高于缝合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缝合组采用医用胶粘合额面部皮肤裂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疼痛感低、伤口对合严密、瘢痕小、外观美观和无需拆线等优点,且无因缝合产生的反应红斑、硬结及瘢痕增生,其无痛与美观的特点深受儿童与妇女欢迎,值得推广.

    作者:何显炬;王义兵;胡谦;吴利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彩超诊断肾上腺肿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对肾上腺肿瘤定位、定性诊断的价值. 方法 对彩超诊断的6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部分通过手术治疗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彩超对肾上腺肿瘤定位诊断符合率90.3%,定性诊断符合率76.7%.结论 彩超对肾上腺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万刚波;齐锦标;占国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急性脑梗塞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 测定入选的8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值. 结果 急性脑梗塞患者组的hs-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塞患者组的Hcy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结论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塞有明显相关性,均为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作者:陶玉慧;李林;廖为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气变化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对AECOPD患者血气变化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AECOPD患者10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NAC辅助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PaO2、PaCO2及FEV1/FVC、FEV1%pred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PaO2升高、PaCO2降低(P<0.05),对照组虽有PaO2升高,PaCO2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EV1/FVC、FEV1%pred治疗3个月后两组均改善不明显,无差异性(P>0.05). 治疗6个月后,两组PaO2均升高,PaCO2均降低(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EV1/FVC、FEV1%pred改善明显,而对照组却改善不明显,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NAC治疗AECOPD能够改善动脉血气,升高PaO2,降低PaCO2,且使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好,NAC的长期使用可以使AECOPD患者的肺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作者:万训等;高四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阴性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住院的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服用氨磺必利,对照组服用利培酮;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用BPRS、SANS量表评价疗效,TESS评价副反应,并用定期心电图、空腹血糖、肝肾功能等检查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 研究组患者有效4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有效3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1.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的BPRS量表总分和SANS阴性症状量表各因子分减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血压、心率、肝功能及空腹血糖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比对照组患者体重增加少和EPS发生率低,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氨磺必利对阴性症状的改善优于利培酮且更为安全,更少引起体重、EPS等问题.

    作者:刘少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Plif单侧开窗潜行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 观察单侧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治疗对侧椎管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单侧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对侧椎管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52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所有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参照Nakl分级法,优:恢复工作或其他日常生活活动无症状38例(占73%). 良:恢复工作或其他日常生活活动,但劳动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休息后就缓解8例(占15.8%). 可:遗留腰背痛或下肢肌力减弱,工作或其他日常生活活动少许受限6例(占11.6%).结论 单侧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对侧椎管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式,创伤小,出血量少,固定牢靠,效果明显,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丁祥;许永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经阴道径路处理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临床诊治的经验. 方法 选取近3年来我科经超声诊断为CSP患者26例,根据不同分型,分别采取5种病灶处理措施,总结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孕囊部分植入型11例,孕囊完全植入型12例,混合型3例. 清宫术或加水囊压迫止血6例,剖腹清除病灶或子宫切除2例,经阴道径路病灶清除14例,腹腔镜和/或联合宫腔镜清除病灶或子宫动脉栓塞治疗4例,全部治愈. 结论 剖宫产瘢痕妊娠应高度重视,应在腹部和阴道超声检查下明确孕囊与子宫瘢痕位置关系,分别采取不同处理手段,避免产生严重后果.经阴道径路病灶清除术+子宫瘢痕修补术符合微创特点,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王丽娟;钟云;金月凤;陈美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在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评价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在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其临床适用性. 方法 病例选择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引产的78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患者. 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试验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进行引产,对照组联合利凡诺引产,观察两组患者的引产时间、出血量、引产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试验组患者引产成功率为97.44%(38/39),对照组引产成功率为82.05%(3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2);试验组患者引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χ2=0.39, P=0.53). 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在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中有较好的引产成功率,不良反应较少,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甘海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生存素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诊断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98例肺癌患者、75例肺良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survivin mRNA、VEGFmRNA水平.结果 肺癌组患者外周血survivin mRNA、VEGFmRNA水平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组(P<0.05).以1. 50为外周血survivin mRNA诊断肺癌的佳阈值,其灵敏度(SEN)、特异度(SPE)分别为61.2%、96.0%. 以1.42为外周血VEGF mRNA诊断肺癌的佳阈值,其SEN、SPE分别为58.2%、98.7%.采用平行实验对外周血survivin mRNA、VEGF mRNA进行联合检测,其诊断肺癌的SEN、SPE分别为80.6%、94.7%.结论 外周血survivin mRNA、VEGF mRNA可以作为肺癌的分子标志物,两者联合检测有利于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任剑;徐炎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影像学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研究现状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年轻女性患者越来越多,对女性健康具有重大威胁.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又称术前化疗,是指针对尚未发生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 在局部治疗之前进行全身性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适用于临床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2,3],可以使肿瘤分期降低,增加手术机会或保乳率;可指导术后辅助化疗[3,4]. 病理学虽是金标准,但是存在创伤性和滞后性[5],且难以在化疗过程中进行[6].临床触诊虽操作简单,但主观性强.影像学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 乳腺X线钼靶、CT、MRI及超声.

    作者:陈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左乙拉西坦在成人癫痫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分析左乙拉西坦在成人癫痫发作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入治疗的64例成人癫痫患者,随机分成单纯组和添加组,单纯组30例患者采用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添加组34例患者则在原来用药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持续用药半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 结果 单纯组患者总治疗有效28例(93.3%),服用半年内发生头晕等不良反应5例(16.7%)与添加组患者总治疗有效31例(91.2%)和服用半年内发生头晕等不良反应7例(20.6%)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左乙拉西坦无论是单独用药还是作为添加药物在治疗成人癫痫发作中都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均可耐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游建友;聂红兵;黄瑛;陈志颖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ARDS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早期和中晚期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CBP技术对67例确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6、12、24及36h血浆中TNF-α、IL-1β、IL-6、IL-8的浓度,比较两个不同时段对ARDS进行干预对患者治愈率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CBP治疗后两组ARDS患者血清各炎症因子水平均有所下降,且不同时段下降幅度不一,治疗36h后各指标降至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早期CBP治疗组治愈率比中晚期CBP治疗组明显增高,死亡率明显降低,两组间治愈率及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BP对ARDS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清除是确切和有效的,若能早期干预有利于及时阻断炎症反应和提高ARDS救治成功率.

    作者:周仪华;王舒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