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旋美托咪定用于神经外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临床观察

况雪峰;刘莹;高玉兰;黄涛

关键词:右旋美托咪定, 神经外科手术, 介入治疗, 应激水平, 苏醒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右旋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和术毕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90例,年龄22-65岁,其中男44例,女46例,术前ASAⅡ-Ⅳ级,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为C组,右旋美托咪啶组为D组,每组45例.D组患者入室开放静脉通道后开始泵注负荷量1.5μg/kg右旋美托咪定,诱导后持续泵注维持量右旋美托咪定(0.5-0.7)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泵注等体积生理盐水至手术结束.分别于入手术室时(T1)、股动脉穿刺(T2)、置放导丝开始(T3)、手术结束(T4)、气管拔管即刻(T5)和拔管后10min(T6)等时刻点,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气管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并于T1-T6时刻点抽取患者颈内静脉测血浆肾上腺素(A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浓度. 结果 在T1和T3时刻点,两组患者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4-T6时刻点,D组患者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在T1时刻点,两组患者血浆AE、NE、DA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在T2-T6时刻点,两组患者血浆AE、NE、DA水平呈上升趋势,且C组明显高于D组(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患者拔管时间和苏醒期躁动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 右旋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可以降低患者应激水平,缩短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异丙酚合理用量的探讨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异丙酚维持镇静合理用量.方法 将16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选择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4组,术中泵注异丙酚速度分别为4、5、6、7mg/(kg·h).记录术中NT指数、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苏醒时间.结果 D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血管活性药用量更多,苏醒时间更长,P<0.05;A组的NT指数(NTI)为52±6,B组的NT为48±5,C组的NT为42±5,D组的NT为35±9. 结论 在复合硬膜外麻醉下,异丙酚用量在6mg/(kg·h),能满足所需的麻醉深度,且能保持循环的相对稳定.

    作者:梁小虎;周兵;罗小群;黎丹萍;巫志国;彭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新型动脉导管封堵器在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新型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全组共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4.4±2.1)岁(1岁7个月-8岁4个月);体重15.45±5.94kg(8-38kg). PDA形状为管型、漏斗型和不规则型,肺动脉端窄处直径1-3mm不等. 经导管置入ADO-Ⅱ封堵器封堵PDA.封堵5min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评价疗效,术后24h、1、3、6、12个月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再通.结果 全组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术后5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PDA均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术后随访结果1-12月,无残余分流及再通. 结论 应用ADO-Ⅱ封堵细小的,形态特殊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手术方法,成功率高,即刻效果好,随访效果可靠.

    作者:许飞;段君凯;周云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在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评价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在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其临床适用性. 方法 病例选择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引产的78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患者. 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试验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进行引产,对照组联合利凡诺引产,观察两组患者的引产时间、出血量、引产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试验组患者引产成功率为97.44%(38/39),对照组引产成功率为82.05%(3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2);试验组患者引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χ2=0.39, P=0.53). 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在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中有较好的引产成功率,不良反应较少,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甘海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膀胱淀粉样变超声表现

    目的 回顾性分析7例原发性膀胱淀粉样变患者的超声表现,提高超声医生对膀胱淀粉样变的认识.方法 分析7例原发性膀胱淀粉样变的超声表现,观察病灶发生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及周围组织累及情况. 结果 超声表现分为结节型(4例)和弥漫型(3例);结节型4例中3例位于右侧壁,1例位于左侧壁,超声表现为单发基底较宽、边界清楚的实性等回声结节. 弥漫型3例均位于膀胱三角区,超声表现为膀胱壁局部弥漫性增厚,可伴有散在点状钙化,可累及输尿管出口,引起输尿管和肾脏积水. 结节型和弥漫型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结论 超声检查对原发性膀胱淀粉样变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良云;刘燕娜;陈雪;代妮娜;沈孝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帕洛诺司琼预防G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引起恶心、呕吐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以及帕洛诺司琼单用预防非小细胞肺癌吉西他滨加顺铂(GP)化疗所致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效果差异.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收集确诊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在GP化疗基础上给予帕洛诺司琼抗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化疗时同步给予地塞米松. 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及不良反应状况,分析两组间CINV控制率间差异.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预防急性呕吐有效率(86.67%vs 63.33%)和预防延迟性呕吐有效率(90.00%vs 60.00%)均存在显著差异(P均小于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恶心控制有效率分别为80. 00%和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能有效预防G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所致急性呕吐、 延迟性呕吐及恶心, 且不良反应轻微, 联合疗法控制CINV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方案.

    作者:李兆艳;潘清华;王小毛;郭守俊;薛灵;曾春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左乙拉西坦在成人癫痫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分析左乙拉西坦在成人癫痫发作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入治疗的64例成人癫痫患者,随机分成单纯组和添加组,单纯组30例患者采用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添加组34例患者则在原来用药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持续用药半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 结果 单纯组患者总治疗有效28例(93.3%),服用半年内发生头晕等不良反应5例(16.7%)与添加组患者总治疗有效31例(91.2%)和服用半年内发生头晕等不良反应7例(20.6%)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左乙拉西坦无论是单独用药还是作为添加药物在治疗成人癫痫发作中都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均可耐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游建友;聂红兵;黄瑛;陈志颖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82例儿童腺病毒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临床诊治的认识. 方法 对8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在82例腺病毒肺炎患儿中,70例为重症腺病毒肺炎,81例有发热,平均热程9.74d, 71例有咳嗽,59例有气喘.23例次检出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影像学检查提示41例有实变影,6例胸腔积液,2例气胸,3例间质性肺炎. 33例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支气管内膜炎症. 53例患儿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48例患儿使用甲强龙治疗.随访中,8例患儿出现后遗症,均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结论 腺病毒肺炎病情重,并发症多,后遗症严重.

    作者:杜云;李岚;章高平;朱晓华;李建;张帆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阴性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住院的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服用氨磺必利,对照组服用利培酮;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用BPRS、SANS量表评价疗效,TESS评价副反应,并用定期心电图、空腹血糖、肝肾功能等检查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 研究组患者有效4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有效3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1.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的BPRS量表总分和SANS阴性症状量表各因子分减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血压、心率、肝功能及空腹血糖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比对照组患者体重增加少和EPS发生率低,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氨磺必利对阴性症状的改善优于利培酮且更为安全,更少引起体重、EPS等问题.

    作者:刘少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超声刀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用超声刀与电刀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超声刀组)和对照组(电刀组),各30例,予以实施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术式).通过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检出淋巴结数目、引流管(胸壁、腋窝)留置时间、皮瓣愈合不良例数、术侧上肢水肿例数等指标的分析,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胸壁、腋窝)留置时间、术侧上肢水肿例数等方面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在淋巴结检出数目、皮瓣愈合不良例数等方面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术式)中应用超声刀操作,比应用电刀操作更安全,且并发症发生率并不增加,给患者带来更大受益,优势明显,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

    作者:夏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采取经外侧裂入路手术与传统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我院11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9例患者, 对照组57例患者.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相比,差异明显(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血感染率(P<0.05);术后GOS评分及Barthel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更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治愈率的效果.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恢复水平.

    作者:黄金根;黄智勇;周小华;刘永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药物治疗随访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用药治疗的随访结果. 方法 抽取内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螺内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用药依从性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 研究组收缩压显著低于治疗前,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血压控制率显著高于治疗前,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研究组使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螺内酯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血糖水平(P<0.05). 对照组治疗后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 对照组治疗后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 结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使用螺内酯可有效控制血压,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用药依从性.

    作者:邓丽花;刘贞;宋燕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信息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油茶籽致过敏性肝炎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3岁,农民.因反复全身皮疹、瘙痒1月, 乏力、 皮肤黄染1周于2011年11月30日入院.患者缘于1个月前采摘油茶籽数小时后渐出现全身皮肤红疹伴瘙痒、低热,在当地医院予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后皮疹消退. 半月前分捡油茶籽后再度出现全身皮肤红疹、瘙痒及浮肿,在当地医院予地塞米松、 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后皮疹、浮肿消退.1周前渐感乏力,伴食欲减退、尿黄,继而自觉皮肤变黄, 遂至我院治疗.

    作者:朱龙川;徐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临床药师干预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临床药师干预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实施效果, 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 回顾调查2013-2014年剖宫产手术病例,以2013年未经临床药师干预的病例作为回顾组(500例),2014年临床药师干预的病例作为方案组(500例).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给药时机、疗程、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干预后剖宫产围手术期选用抗菌药物以头孢唑林为主,联合用药比例从6.34%下降为0,感染发生率从3.41%下降为0,平均住院时间从(8.7±4.7)d缩短为(7.6±2.8)d(P<0.05),抗菌药物费用由(243.78±185.23)元下降为(126.34±167.88)元(P<0. 01). 结论 临床药师介入干预,对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有显著效果,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作者:张琳;陈小葵;杨亮;林建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与慢乙肝Child分级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与慢乙肝Child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50例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按肝功能Child-ph分级,分为轻、中、重度3组,进行肝脏瞬时弹性检测剪切波,比较慢性乙肝Child-ph分级的差异. 结果 研究发现,肝脏瞬时弹性检测和慢乙肝Child分级存在相关性,肝脏瞬时弹性检测慢乙肝ChildA、B、C级患者AUROC(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0.907、0.935. 结论 研究表明,肝脏瞬时弹性检测剪切波与肝功能Child-ph分级中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肝腹水、肝性脑病之间的关系来证实剪切波数据的多少与慢性乙肝Child分级轻度、中度、重度成正相关,为临床抗乙肝病毒治疗,减轻肝硬化提供佐证.

    作者:李忠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CT双能量技术对于尿酸盐结晶的显示情况及其对于痛风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临床初诊痛风的52例患者,女5例,男47例. 根据临床要求扫描足、踝、腕、膝关节,并用GOUT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合临床诊断并得出本次双能CT诊断痛风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各关节部位的尿酸盐及痛风石沉积情况及骨质破坏情况,收集血尿酸情况及痛风石CT值数据,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8例临床确诊为痛风,4例排除痛风诊断.双能显示47例有绿色伪彩影,5例无绿色伪彩影.双能绿色伪彩对痛风诊断的敏感性为46/48(95.8%),特异性为3/4(75%).对于尿酸盐沉积及骨质破坏情况由多至少依次为足踝部、掌腕部、膝关节、肘关节.痛风石的CT值约210.3±18.9HU.结论 双能CT能直观显示尿酸盐沉积及骨质破坏情况,对于痛风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作为痛风筛检与复诊的常规手段.

    作者:刘贯清;李晓;左敏静;彭碧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医用胶在急诊外科处理额面部皮肤裂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急诊外科额面部皮肤裂伤特点与治疗经验,总结医用胶在处理额面部皮肤裂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更好提高急诊外科额面部皮肤裂伤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救治的额面部皮肤裂伤患者268例. 将其随机分为粘合组与缝合组,其中粘合组134例,男84例,女50例,年龄2-84岁,平均(31.5±2.3)岁,均采用医用胶清创粘合伤口;缝合组134例,男87例,女47例,年龄1-86岁,平均(33.4±1.9)岁,均采用常规清创缝合伤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疼痛指数、1周后患者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伤口愈合外观满意度指标.结果 粘合组手术时间(12.50±2.73)min与疼痛指数(3.57±1.61)明显小于缝合组[(18.74±4.85)min、(7.32±0.82)mi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合组1周后总并发症(12.7%)明显低于缝合组(23.1%)粘合组;术后伤口外观满意度:优良69.4%,满意25.4%,不满意5.2%,满意度为94.5%;缝合组术后伤口满意度:优良26.1%,满意46.3%,不满意27.6%,满意度为72.4%.患者对使用医用胶粘合后的伤口愈合满意度明显高于缝合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缝合组采用医用胶粘合额面部皮肤裂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疼痛感低、伤口对合严密、瘢痕小、外观美观和无需拆线等优点,且无因缝合产生的反应红斑、硬结及瘢痕增生,其无痛与美观的特点深受儿童与妇女欢迎,值得推广.

    作者:何显炬;王义兵;胡谦;吴利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高能损伤致四肢骨折合并重要血管损伤的诊治分析

    目的 对高能损伤致四肢骨折合并重要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究,并对治疗后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对本院于2012年7 月-2015 年8 月治疗的62 例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患者进行MESS评分系统评分评估伤情,统计每例患者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 治疗结束后随访2月-3年,平均(24.5±1.2)月. 对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60例保肢患者MESS评分平均为(5±0.88)分. 2例截肢患者MESS评分均大于7分.52例患者治疗有效,8例患者治疗显效,2例患者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7%.结论 对于高能损伤致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进行治疗,应积极手术修复损伤的血管并行骨折修复,尽快改善伤肢缺血症状,降低截肢率,提高治疗的效果.

    作者:董财荣;邓高荣;刘宏洋;陈绍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美多芭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影响

    目的 观察美多芭对帕金森病患者(P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方法 检测48例PD患者及28例对照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PD组使用美多芭治疗6个月后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结果 未服用美多芭组和曾服用美多芭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 未服用美多芭组治疗前和治疗后Hcy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Hcy明显升高(P<0.05),而曾服用美多芭组治疗前后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曾服用美多芭治疗可导致血清Hcy升高,需要对服用多巴制剂(美多芭)的PD患者进行Hcy的检测,并及时干预和治疗Hhcy.

    作者:刘晶晶;朱新喜;江振华;王恩铭;李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胃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进展

    在全世界,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是人类第四大恶性肿瘤,且发病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其发病率约占全球胃癌发病率的46.8%[1]. 腹膜转移是影响其手术预后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约50%的患者出现胃癌腹膜转移[2]. 胃癌转移途径主要为淋巴转移、腹膜播散及血行转移,由于胃癌标准根治术的广泛普及, 局部淋巴结转移已非胃癌复发的主要原因,相反腹膜转移成为主要问题. 本文就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 诊断及防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做如下综述.

    作者:林良庆;林建昌;魏敏;揭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