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兰索拉唑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胃溃疡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

黄海环

关键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兰索拉唑, 胃溃疡, 抑郁状态
摘要:目的 评价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胃溃疡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 方法 病例选择从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124例胃溃疡伴抑郁状态的患者. 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兰索拉唑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腹胀、腹痛、嗳气等的症状积分变化情况、HAMD积分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和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症状积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AMD积分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45%)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06%)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 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胃溃疡伴抑郁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有效改善溃疡病症,减轻抑郁状况,建议推广应用.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

    目的 研究分析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以随机分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布地奈德治疗,每组35例.治疗周期均为8周.观察比较患儿 两组治疗前后呼气峰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FEV1/FVC.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呼气峰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FEV1/FVC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能够有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改善患儿肺功能,优于单一药物运用,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黎海燕;丁国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高能损伤致四肢骨折合并重要血管损伤的诊治分析

    目的 对高能损伤致四肢骨折合并重要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究,并对治疗后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对本院于2012年7 月-2015 年8 月治疗的62 例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患者进行MESS评分系统评分评估伤情,统计每例患者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 治疗结束后随访2月-3年,平均(24.5±1.2)月. 对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60例保肢患者MESS评分平均为(5±0.88)分. 2例截肢患者MESS评分均大于7分.52例患者治疗有效,8例患者治疗显效,2例患者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7%.结论 对于高能损伤致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进行治疗,应积极手术修复损伤的血管并行骨折修复,尽快改善伤肢缺血症状,降低截肢率,提高治疗的效果.

    作者:董财荣;邓高荣;刘宏洋;陈绍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与慢乙肝Child分级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与慢乙肝Child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50例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按肝功能Child-ph分级,分为轻、中、重度3组,进行肝脏瞬时弹性检测剪切波,比较慢性乙肝Child-ph分级的差异. 结果 研究发现,肝脏瞬时弹性检测和慢乙肝Child分级存在相关性,肝脏瞬时弹性检测慢乙肝ChildA、B、C级患者AUROC(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0.907、0.935. 结论 研究表明,肝脏瞬时弹性检测剪切波与肝功能Child-ph分级中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肝腹水、肝性脑病之间的关系来证实剪切波数据的多少与慢性乙肝Child分级轻度、中度、重度成正相关,为临床抗乙肝病毒治疗,减轻肝硬化提供佐证.

    作者:李忠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胆囊癌25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胆囊癌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本院25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胆囊癌患者有19例至本院就诊时即出现黄疸、腹水.行腹部B超、CT检查发现远处转移,2例患者行LC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胆囊癌,4例患者行胆囊切除+肝楔形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根治性手术. 结论 胆囊癌的诊断易受炎症、黄疸、结石等影响,尽早准确诊断是取得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邓党华;陈琴;罗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小儿消化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儿消化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60例0-4岁行消化道重建术后的患儿,按病种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采取术后禁食的常规疗法,观察组采取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出现排便/排气时间、完全经口进食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且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儿消化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更利于患儿肠功能的恢复.

    作者:伍俐亭;谢静波;张燕群;李维君;李亚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改良胃镜下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究改良式经胃镜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需要给予肠内营养的110例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式经胃镜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置管,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经胃镜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置管.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3.64%. 而对照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7.27%,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两组患者在置管之间及留管时间上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式经胃镜空肠营养管置入术一次性成功率较高,而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经胃镜空肠营养管置管术,留管时间较常规常规经胃镜空肠营养管置管术要长,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冷梅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油茶籽致过敏性肝炎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3岁,农民.因反复全身皮疹、瘙痒1月, 乏力、 皮肤黄染1周于2011年11月30日入院.患者缘于1个月前采摘油茶籽数小时后渐出现全身皮肤红疹伴瘙痒、低热,在当地医院予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后皮疹消退. 半月前分捡油茶籽后再度出现全身皮肤红疹、瘙痒及浮肿,在当地医院予地塞米松、 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后皮疹、浮肿消退.1周前渐感乏力,伴食欲减退、尿黄,继而自觉皮肤变黄, 遂至我院治疗.

    作者:朱龙川;徐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右旋美托咪定用于神经外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右旋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和术毕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90例,年龄22-65岁,其中男44例,女46例,术前ASAⅡ-Ⅳ级,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为C组,右旋美托咪啶组为D组,每组45例.D组患者入室开放静脉通道后开始泵注负荷量1.5μg/kg右旋美托咪定,诱导后持续泵注维持量右旋美托咪定(0.5-0.7)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泵注等体积生理盐水至手术结束.分别于入手术室时(T1)、股动脉穿刺(T2)、置放导丝开始(T3)、手术结束(T4)、气管拔管即刻(T5)和拔管后10min(T6)等时刻点,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气管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并于T1-T6时刻点抽取患者颈内静脉测血浆肾上腺素(A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浓度. 结果 在T1和T3时刻点,两组患者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4-T6时刻点,D组患者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在T1时刻点,两组患者血浆AE、NE、DA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在T2-T6时刻点,两组患者血浆AE、NE、DA水平呈上升趋势,且C组明显高于D组(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患者拔管时间和苏醒期躁动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 右旋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可以降低患者应激水平,缩短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

    作者:况雪峰;刘莹;高玉兰;黄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气变化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对AECOPD患者血气变化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AECOPD患者10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NAC辅助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PaO2、PaCO2及FEV1/FVC、FEV1%pred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PaO2升高、PaCO2降低(P<0.05),对照组虽有PaO2升高,PaCO2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EV1/FVC、FEV1%pred治疗3个月后两组均改善不明显,无差异性(P>0.05). 治疗6个月后,两组PaO2均升高,PaCO2均降低(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EV1/FVC、FEV1%pred改善明显,而对照组却改善不明显,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NAC治疗AECOPD能够改善动脉血气,升高PaO2,降低PaCO2,且使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好,NAC的长期使用可以使AECOPD患者的肺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作者:万训等;高四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82例儿童腺病毒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临床诊治的认识. 方法 对8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在82例腺病毒肺炎患儿中,70例为重症腺病毒肺炎,81例有发热,平均热程9.74d, 71例有咳嗽,59例有气喘.23例次检出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影像学检查提示41例有实变影,6例胸腔积液,2例气胸,3例间质性肺炎. 33例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支气管内膜炎症. 53例患儿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48例患儿使用甲强龙治疗.随访中,8例患儿出现后遗症,均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结论 腺病毒肺炎病情重,并发症多,后遗症严重.

    作者:杜云;李岚;章高平;朱晓华;李建;张帆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预防性介入在肝癌术后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预防性介入在肝癌患者术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我院肝癌术后患者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32例患者于肝癌术后行预防性介入治疗,B组41例患者未行预防性介入治疗.比较A、B两组患者1、2、3、4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1、2、3、4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4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预防性介入并未降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但可能提高1-3年近期生存率.

    作者:罗荣光;田秋红;钟久鸿;张战民;曾兵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CT双能量技术对于尿酸盐结晶的显示情况及其对于痛风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临床初诊痛风的52例患者,女5例,男47例. 根据临床要求扫描足、踝、腕、膝关节,并用GOUT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合临床诊断并得出本次双能CT诊断痛风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各关节部位的尿酸盐及痛风石沉积情况及骨质破坏情况,收集血尿酸情况及痛风石CT值数据,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8例临床确诊为痛风,4例排除痛风诊断.双能显示47例有绿色伪彩影,5例无绿色伪彩影.双能绿色伪彩对痛风诊断的敏感性为46/48(95.8%),特异性为3/4(75%).对于尿酸盐沉积及骨质破坏情况由多至少依次为足踝部、掌腕部、膝关节、肘关节.痛风石的CT值约210.3±18.9HU.结论 双能CT能直观显示尿酸盐沉积及骨质破坏情况,对于痛风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作为痛风筛检与复诊的常规手段.

    作者:刘贯清;李晓;左敏静;彭碧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不同手术入路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分为后侧入路组、外侧入路组和联合入路组,分别给予后侧入路组、外侧入路组和内外侧联合入路,观察3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 后侧组患儿手术时间、切口暴露时间及切口闭合时间均明显高于外侧组和联合组(P<0.05);后侧组患儿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61.54%,明显低于外侧组、联合组的84.62%和%92.31(P<0.05). 结论 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远期效果好等优点,且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军强;许真;陈新平;路磊;胡美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胆道镜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胆道镜在小切口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58例,联合治疗组28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并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进行胆总管取石;传统治疗组30例,传统手术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比较,各指标联合组均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 小切口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于无法行EST的基层医院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黄玉海;张奎林;唐迎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兰索拉唑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胃溃疡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胃溃疡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 方法 病例选择从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124例胃溃疡伴抑郁状态的患者. 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兰索拉唑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腹胀、腹痛、嗳气等的症状积分变化情况、HAMD积分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和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症状积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AMD积分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45%)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06%)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 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胃溃疡伴抑郁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有效改善溃疡病症,减轻抑郁状况,建议推广应用.

    作者:黄海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IL-10、TNF-α在脓毒症小鼠小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白介素(interleukin,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在脓毒症小鼠小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脓毒症模型)和正常对照组,采用改良升结肠支架置入腹膜炎(colon ascendens stent peritonitis,CASP)脓毒症小鼠模型,通过ELISA法检测小肠组织匀浆IL-10、TNF-α的表达水平. 结果 模型组小鼠外周血TNF-α和IL-10迅速升高,TNF-α高峰的出现早于IL-10,尤其前6h TNF-α上升明显;IL-10水平呈现高表达,持续时间长于TNF-α,直到72h后,IL-10的水平仍然较高. 结论 脓毒症小鼠动物模型建立后的前12h,是炎症反应的重阶段.

    作者:刘承远;陈海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Creutzfeld-Jakob病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附4例病例)

    Creutzfeld-Jakob 病(CJD)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形或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是由朊蛋白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性、 可传播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早期、准确诊断对于预防本病的传播非常重要.由于CJD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需依靠病理结果,加之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早期准确诊断十分困难. 本文分析4例散发性CJD患者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就CJD临床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在诊断CJD作用方面做一总结,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率.

    作者:李玉莲;刘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INSURE策略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INSURE策略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失败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到2014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并接受过INSURE治疗的RDS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成功组和失败组围产期危险因素的差异,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INSURE策略治疗早产儿RDS失败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109例早产儿纳入本研究,我院INSURE策略治疗早产儿RDS失败率为32.1%,失败组出生体重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率较成功组显著增加(P<0.05);失败组的PaO2、PaO2/FiO2均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PaCO2较成功组明显增高(P<0.05). 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1000g、小于胎龄儿、动脉血PaCO2(mmHg)>50mmHg、PaO2/FiO2<190、X线分级重度是INSURE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失败组氧疗时间、死亡率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结论 INSURE策略治疗早产儿RDS失败的危险因素是出生体重<1000g、是否小于胎龄儿、动脉血PaCO2(mmHg)>50mmHg、PaO2/FiO2<190、X线分级重度是INSURE策略治疗早产儿RDS失败的危险因素.

    作者:潘涛;朱秋皎;肖志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调强放疗联合PC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分析调强放疗联合PC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收入治疗的68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调强放疗联合EP化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调强放疗联合PC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后1年生存率、治疗后生活质量(FACT-L量表)及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79.4%,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82.4%与对照组70.6%的总治疗有效率、76.5%的治疗后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出现3级放射性毒副反应7例(20.6%)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3级放射性毒副反应15例(44.1%),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ACT-L量表评分中除外生理、社会家庭及情感状况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调强放疗联合PC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不仅具有不错的近期疗效,同时提高了安全性并改善了患者的治疗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尚红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类风湿关节炎并发肺间质病变的研究进展

    RA肺部病变表现各不相同, 可以包括气道、肺实质、血管和胸膜疾病[1].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RA肺部疾病中严重的[2],并是影响RA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ILD是一组累及肺间质的炎症性疾病,也可累及肺泡壁、小气道和微血管[1]. 类风湿关节炎并发肺间质病变(RA-ILD)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现将RA-ILD的研究进展综述以达到对RA-ILD及早诊治.

    作者:周浩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