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21例普外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涂黄;李小珍;詹亚琨

关键词:普外科, I类手术切口, 感染,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普外科I类手术切口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进行临床分析,为I类切口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普外科I类手术切口的患者621例,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79例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照组342例患者在围手术不使用抗生素,对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观察组、对照组中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无显著差别。结论普外科I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不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是安全的。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64层螺旋CT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5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行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CTA),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CAG为金标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两种检查,无过敏与并发症。 CTA发现486支冠状动脉狭窄,CAG发现457支冠状动脉狭窄,两种方式均显示狭窄401支。结果显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有诊断价值,多因素分析发现心率、心率波动次数、心律不齐、屏气状态为影响图像质量主要因素。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快速、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江涛;王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对兔视网膜光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短波长蓝光对兔视网膜造成损伤的可能机制及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对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保护功能。方法将健康新西兰兔26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行晶体摘除术后植入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和普通紫外线阻断型人工晶体,后用UVR光源(350-450nm)每天照射实验兔眼8h,3个月后取视网膜组织制成冰冻切片后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TUNEL法检测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RPE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UVR照射后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较普通紫外线阻断型人工晶体黄斑区视网膜RPE细胞出现凋亡改变减少,免疫组化法检测植入普通紫外线阻断型人工晶体组VEGF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短波长蓝光能导致兔视网膜RPE细胞凋亡,功能障碍,同时刺激VEGF表达增多,导致眼底视网膜病变。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能有效阻断紫外蓝光,对视网膜细胞有保护作用。

    作者:仇晶晶;桂馥;付书华;张倩;刘菲;孙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辅助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喘息性疾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喘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喘息性疾病的患儿(CHD组)纳入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观察其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其对心律的影响,并与同期同年龄段的无先天性心脏病患有喘息性疾病的住院患儿(AD组)比较。结果 CHD组与AD组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缓解及哮鸣音消失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QT离散度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喘息性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对心律无影响。

    作者:陈婷婷;孙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欢迎订阅《江西医药》、《实验与检验医学》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南站街道高血压分级管理结合患者家属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结合患者家属干预的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在本社区建档及管理的2049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中,按管理编号随机抽取400名高血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和一般分级随访管理,干预组结合患者家属干预管理和自我管理。结果经过3年的干预管理,干预组患者在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规范服药率、血压的控制率和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结合患者家属干预和自我管理,能有效提高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规范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减缓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吴云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补肾活血方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与阿司匹林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所致复发性流产的疗效。方法76例血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中药,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两组均口服黄体酮胶囊,肌注绒促性素至孕84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4.2%,对照组有效率为76.3%,P=0.01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方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所致复发性流产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作者:黄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牙周炎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比较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尿酸水平,探讨牙周炎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均无肾脏疾病、痛风等全身系统性疾病,且近期未进食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近3个月未进行抗生素治疗。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共110例,分为轻度组(CAL<3mm)60例,中重度组(CAL≥3mm)50例。对照组为无牙周炎的健康人群90人。研究对象均清晨空腹抽静脉血,通过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酸水平,收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牙周炎组血尿酸(360.28±16.36)μmol/L,中重度组血尿酸(430.50±15.48)μmol/L,对照组血尿酸(260.39±20.32)μmol/L,病例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增高与牙周炎密切相关,且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尿酸增高可能是牙周炎的高危因素之一,两者的因果关系及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罗洁;许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与传统手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共96个肿块,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感觉、切口瘢痕长度。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感觉、切口瘢痕长度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随访乳腺超声检查均无肿块残留及肿瘤复发,乳房无变形。结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安全、有效,微创效果良好,是临床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可靠选择。

    作者:夏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阿立哌唑单药与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I型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单药与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与联合碳酸锂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4、6周末分别采用躁狂状态评定量表(BRM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末各检测1次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锂浓度、血脂,心电图、脑电图,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BRMS 和CGI得分随着治疗时间而逐渐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显示,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之间在第2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6周末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痊愈率方面也明显低于联合碳酸锂组,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结论阿立哌唑组治疗双相障碍I型躁狂发是安全有效的;阿立哌唑联合碳酸锂组有效率和痊愈率均优于阿立哌唑单药组。

    作者:祝敬溪;瞿颖莹;许建君;魏英;顾冬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脓毒症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变化和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2例脓毒症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儿确立诊断时血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愈组治疗6h和12h血乳酸水平分别为(3.84±0.52)mmol/L、(3.12±0.31)mmol/L;死亡组治疗6h和12h血乳酸水平分别为(5.26±0.64)mmol/L、(5.73±0.51)mmol/L,两组患儿治疗6h和12h的血乳酸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其P<0.05。结论治疗12h后患儿血乳酸水平仍高于4mmol/L预后差,治疗12h血乳酸水平高低对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夏桂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妇产科镇痛电子治疗仪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妇产科镇痛电子治疗仪在分娩中的镇痛效果、对产程和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住院孕妇100例在分娩中采用妇产科镇痛电子治疗仪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孕妇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活跃期平均时间、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妇产科镇痛电子治疗仪分娩镇痛效果可靠,既能解除产妇疼痛,又能保证母婴安全,可降低剖宫产率,操作简便、安全,适合在产科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64层CT对儿童腺样体肥大低剂量扫描的应用

    目的:探讨低剂量64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儿童腺样体肥大中的应用。方法对100例临床疑似腺样体肥大儿童行64层螺旋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种剂量扫描的鼻咽气腔前后径A/N比值和鼻咽气腔有效气道的前后径(D值)及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之间鼻咽气腔前后径A/N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981);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鼻咽气腔有效气道的前后径(D值)无统计学差异(P=0.199)。低剂量CT扫描显示儿童鼻咽部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6.93mGy,常规剂量CTDIvol为27.92mGy。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相比,其CTDIvol降低了约75%的辐射剂量。结论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腺样体肥大的诊断结果与常规剂量均相同,故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临床疑似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完全能替代常规剂量的64层螺旋CT扫描。

    作者:黄冰;杨玲;桂绍高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临床路径在局部中晚期鼻咽癌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局部中晚期鼻咽癌中的应用,分析变异因素,提高临床路径实施的质量。方法对完成治疗的93例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路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变异因索进行相关分析。结果93例中共有40例患者发生了住院时间延长导致住院时间发生负性变异,变异率为43.01%,其中病人/家属因素、系统因素、医生/护士因素、出院计划因素分别为18例(46%)、12例(22.5%)、9例(30.0%)、1例(2.5%)。结论通过对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路径的实施及变异情况的分析,可及时查明变异原因,及时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变异,保证临床路径顺利实施。

    作者:刘霞;章新华;许明君;王祥财;王钇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注射用川芎嗪与辅酶Q10注射液配伍的研究

    目的:研究以辅酶Q10注射液为溶媒溶解注射用川芎嗪后产生沉淀的原因及生成物判别。方法将注射用川芎嗪、辅酶Q10注射液及两药混合后产生的白色沉淀物和过滤液,经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注射用川芎嗪、辅酶Q10注射液混合产生的沉淀物为川芎嗪。结论将辅酶Q10注射液直接作为溶媒溶解川芎嗪,两者配伍时会产生沉淀,不宜配伍使用。

    作者:朱烈彬;胡小峰;何淑军;张辉华;梁斌;徐挺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非插管全麻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短小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120例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C组),每组6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非插管全麻;S组患儿采用舒芬太尼及丙泊酚诱导和维持,C组则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诱导和维持。术中监测麻醉前(T0)、手术开始后5min(T1)、10min(T2)、15min(T3)、苏醒时(T4)的HR、MAP、RR、SPO2及动脉血气值;并记录患儿术后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及术后躁动、喉痉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中镇痛镇静均完善;与术前及C组比较,S组患儿的HR、MPA、RR在T1、T2、T3时降低,PCO2升高(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S组喉痉挛、躁动等方面发生率低于C组,苏醒时间较C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在小儿非插管全麻中,具有安全有效、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

    作者:章征兵;明腾;许凯;胡华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社会心理干预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与社会心理干预组(综合治疗组),每组3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的第12周采用PANSS量表评定精神症状,采用数字划销测验(CT)、修订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认知功能,以GAF和PSP评定社会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而综合治疗组在这些方面的改善优于药物治疗组,并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社会心理干预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作者:魏丹;胡茂荣;曲志君;范长发;陈明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额肌瓣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的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术后效果,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注意事项。方法患者年龄3-21岁,均提上睑肌肌力≤4mm,额肌肌力≥8mm行额肌瓣悬吊术,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复查比较上睑的高度、弧度。结果45例58眼术后3个月内上睑缘高度可有不同程度的回落,3个月后上睑缘高度基本稳定。但有不同程度的睑闭合不全,未发生暴露性角膜炎。所有患者均有轻度的上睑迟滞现象,术后6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者标准。结论上睑下垂术中和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对先上睑下垂术前睑裂高度、提上睑肌肌力、额肌肌力的精确检查及熟悉上睑解剖结构,手术操作轻柔细致对手术效果非常重要。

    作者:黄琴;廖洪斐;王耀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脂联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脂联素(APN)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患者随机均分成A、B两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20mg/d口服,于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12周抽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APN的水平,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 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于4周、12周抽血检测血浆APN,分别为(4.92±0.86)mg/L和(5.12±0.91)mg/L,较服药前(4.48±0.78)mg/L均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20mg/d口服,于4周、12周抽血检测APN,分别为(5.11±0.48)mg/L和(5.67±0.72)mg/L,较服药前(4.52±0.59)mg/L均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瑞舒伐他汀可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APN的水平。

    作者:蔡新勇;王赎;李林峰;王洪;洪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儿科门急诊及住院的急性腹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小儿腹泻贴贴于脐部,1贴/12h,共用5d;对照组加用蒙脱石散剂,共用5d。观察两组治疗第3d、第5d的有效率。结果两组疗效均好,小儿腹泻贴的第3d、第5d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泻贴可操作性强,治疗方便、解决了患儿长时间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的困难,减轻了患儿痛苦,提高了用药依从性,易于患儿接受,疗效好,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刘昌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超敏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围手术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统计两组各自围手术期不良事件,指标分为安全性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结果不良事件方面,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事件共1例(0.3%),反映疗效性指标的不良事事件共46例(14.8%)。在安全性指标上,升高组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性指标方面,升高组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是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彬;洪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