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croRNA-155在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施春花;王友莲;付强;杨明峰;尚可;皮慧

关键词:microRNA-155, 类风湿关节炎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microRNA-155(miR-155)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55与疾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其在RA发病及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抽取50例初发RA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分离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和纯化miRNA,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55的表达,以小分子RNA U6作为内对照,对miR-155的表达量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同时收集RA患者有关的临床参数,统计分析miR-155的表达水平与RA合并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对RA活动组中,随机分为甲氨蝶呤(MTX)单药治疗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单药治疗组,两组随访观察12周,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A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miR-155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RA患者中PBMC中miR-155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同时RA患者miR-155的表达与患者活动度有关,与肺间质病变等无明显相关,RA患者TNF-α抑制剂单药治疗组中,miR-155的表达较治疗前下降,而在甲氨蝶呤治疗组中无明显下降。结论 miR-155在RA的PBMC中异常高表达,且与RA的活动度相关,提示miR-155可能可作为RA诊断及RA活动的一个预测指标。 miR-155在RA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参与了TNF-α的致炎过程。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江西地区采供血人员层级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采供血机构各层级人员的培训需求,为采供血机构人员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江西地区采供血机构321名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岗位、工龄、年龄、学历、职称人员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采供血人员培训需求调查数据分析,能够建立采供血机构层级培训体系,有效提高采供血人员知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采供血机构战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彭继红;刘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以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78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在基础治疗上,两组均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研究组则另加卡维地洛,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LVEDD、LVESD、LVEF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LVEDD和LVESD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为56.41%,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上,联合应用卡维地洛与厄贝沙坦治疗CHF,能够显著改善及逆转心室重构,从而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和心功能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卢翔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其预后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360例,观察患者血压水平的变化。结果勺型组患者发病后6个月NIHSS改善率和Barthel改善率均高于反勺型组和非勺型组患者,非勺型组患者发病后6个月Barthel改善率高于反勺型组患者(P<0.05);根据患者6个月后未死亡、死亡情况分组,发现入院时SBP、7d SBP均值、7d DBP均值、7d SBP连续性变异率、7d DBP连续性变异率5个项目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通过Logist回归分析,7d SBP均值、7d DBP均值、7d SBP连续性变异率、7d DBP连续性变异率是影响6个月死亡/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不同血压水平与预后有相关性。合理控制脑卒中患者血压,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作者:丁荣椿;李琦;尹九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清肝抑脂汤对慢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索清肝抑脂汤(QYT)抗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清肝抑脂汤高剂量组,清肝抑脂汤低剂量组。首先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10%CCl4溶液,0.1ml/10g,每周2次,共6周。在建模的同时,各组小鼠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末次给药后次日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酶的活性;同时取肝脏,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清肝抑脂汤能改善肝损伤程度;清肝抑脂汤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LT(P<0.05,P<0.01)和AST(P<0.05,P<0.01)酶活性。结论清肝抑脂汤能显著降低受试小鼠血清ALT,AST及ALP酶活性,清肝抑脂汤对CCl4所致小鼠慢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历;张凌云;赖春花;肖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肝衰竭的预后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肝衰竭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侯群[1]。肝衰竭起病急骤、病情重、进展快、疗效差、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因此,准确判断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对提高治疗成本/效果、合理应用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减少或防止医疗资源浪费及判断肝移植适当时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早期诊断肝衰竭、判断肝损害程度及其预后成为对肝衰竭诊疗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将介绍CTP评分、MELD评分、King’s College Hospital标准(KCH标准)、Clichy标准、SOFA评分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等,并对它们在判断肝衰竭预后的意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谢能文(综述);何金秋(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64层CT对儿童腺样体肥大低剂量扫描的应用

    目的:探讨低剂量64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儿童腺样体肥大中的应用。方法对100例临床疑似腺样体肥大儿童行64层螺旋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种剂量扫描的鼻咽气腔前后径A/N比值和鼻咽气腔有效气道的前后径(D值)及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之间鼻咽气腔前后径A/N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981);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鼻咽气腔有效气道的前后径(D值)无统计学差异(P=0.199)。低剂量CT扫描显示儿童鼻咽部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6.93mGy,常规剂量CTDIvol为27.92mGy。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相比,其CTDIvol降低了约75%的辐射剂量。结论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腺样体肥大的诊断结果与常规剂量均相同,故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临床疑似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完全能替代常规剂量的64层螺旋CT扫描。

    作者:黄冰;杨玲;桂绍高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基层医院联合应用氨溴索与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观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氨溴索与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治疗积累经验。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4例RDS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氨溴索与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30mg/(kg·d),以5%葡萄糖溶液20ml稀释后分4次实施静脉注射,每次时间大于5min,持续3-6d;地塞米松剂量0.3-0.5mg/(kg·d)。比较两组患儿72hX线好转率、治疗稳定时间、患儿肺炎发生率、治愈率及有效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研究组的72hX线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稳定时间、肺炎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氨溴索与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效果显著,而且成本低廉,使用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徐青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多种方式联合固定髌骨粉碎型骨折6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钛镍合金聚髌器加克氏针和可吸收丝线荷包缝合联合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钛镍合金聚髌器加克氏针和可吸收丝线荷包缝合进行内固定。结果62例患者6-8周全部达到骨折愈合,无关节强直,无镍钛聚髌器脱落。按照改良的Bostman疗效评估标准评估,优40例,良17例,差5例,优良率91.9%。结论钛镍聚髌器加克氏针和可吸收丝线荷包缝合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特别是极粉碎性髌骨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功能恢复快,痊愈率高等特点。

    作者:邹恒锋;张衍敬;廖彩霞;肖春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酒精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双环醇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碱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对患者ALT、AST、GGT等生化指标和肝脏彩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ALT、AST、GGT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肝脏超声分度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环醇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炎有较好疗效,能够短期内有效改善患者肝脏功能、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酒精性肝炎有效的口服药物之一。

    作者:姜曼蕾;许飞;唐长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牙周炎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比较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尿酸水平,探讨牙周炎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均无肾脏疾病、痛风等全身系统性疾病,且近期未进食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近3个月未进行抗生素治疗。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共110例,分为轻度组(CAL<3mm)60例,中重度组(CAL≥3mm)50例。对照组为无牙周炎的健康人群90人。研究对象均清晨空腹抽静脉血,通过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酸水平,收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牙周炎组血尿酸(360.28±16.36)μmol/L,中重度组血尿酸(430.50±15.48)μmol/L,对照组血尿酸(260.39±20.32)μmol/L,病例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增高与牙周炎密切相关,且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尿酸增高可能是牙周炎的高危因素之一,两者的因果关系及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罗洁;许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HCV)感染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监测HCV的病情提供方法。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84例慢性HCV感染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等进行检测,并根据荧光反应模式判定结果。结果慢性HCV感染者84例中有33例出现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9.29%(其中ANA的检出率为33.33%),高于健康对照组检出率2.5%(P<0.01)。结论 HCV感染可触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自身抗体阳性,须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并进行自身抗体的监测以及滴度的监测,结合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熊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脂联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脂联素(APN)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患者随机均分成A、B两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20mg/d口服,于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12周抽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APN的水平,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 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于4周、12周抽血检测血浆APN,分别为(4.92±0.86)mg/L和(5.12±0.91)mg/L,较服药前(4.48±0.78)mg/L均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20mg/d口服,于4周、12周抽血检测APN,分别为(5.11±0.48)mg/L和(5.67±0.72)mg/L,较服药前(4.52±0.59)mg/L均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瑞舒伐他汀可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APN的水平。

    作者:蔡新勇;王赎;李林峰;王洪;洪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应用乳腺后间隙麻醉的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应用乳腺后间隙麻醉的效果。方法取120例单乳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患者,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划分为两组。对61例参照组采用传统局部麻醉方法,研究组59例采用乳腺后间隙麻醉,对比两种麻醉方法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麻醉用药剂量、麻醉时间对比,有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采用乳腺后间隙麻醉方法,可减少麻醉用药剂量,安全可靠,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项忠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南站街道高血压分级管理结合患者家属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结合患者家属干预的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在本社区建档及管理的2049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中,按管理编号随机抽取400名高血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和一般分级随访管理,干预组结合患者家属干预管理和自我管理。结果经过3年的干预管理,干预组患者在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规范服药率、血压的控制率和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结合患者家属干预和自我管理,能有效提高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规范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减缓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吴云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前后肺淤血X线表现变化分析

    目的:分析12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前后肺淤血X线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2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62例二尖瓣置换病例和64例联合瓣膜置换病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按术后复查的X线表现分成2组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所得χ2值为6.13, P<0.05。结果表明,两组患者肺淤血愈合率不相同,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术后肺淤血愈合率高于联合瓣膜病变患者术后肺淤血愈合率。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半个月,单纯二尖瓣病变术后肺淤血有明显改变。部分患者肺淤血未减轻主要考虑为术前病史长,心功能差,以及早期并发症的影响,还有远期遗留左心房增大、肺动脉高压、风湿活动、服药不规律等因素。

    作者:罗艳;詹亚琨;梁利民;徐昌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脓毒症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变化和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2例脓毒症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儿确立诊断时血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愈组治疗6h和12h血乳酸水平分别为(3.84±0.52)mmol/L、(3.12±0.31)mmol/L;死亡组治疗6h和12h血乳酸水平分别为(5.26±0.64)mmol/L、(5.73±0.51)mmol/L,两组患儿治疗6h和12h的血乳酸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其P<0.05。结论治疗12h后患儿血乳酸水平仍高于4mmol/L预后差,治疗12h血乳酸水平高低对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夏桂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欢迎订阅《江西医药》、《实验与检验医学》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社会心理干预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与社会心理干预组(综合治疗组),每组3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的第12周采用PANSS量表评定精神症状,采用数字划销测验(CT)、修订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认知功能,以GAF和PSP评定社会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而综合治疗组在这些方面的改善优于药物治疗组,并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社会心理干预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作者:魏丹;胡茂荣;曲志君;范长发;陈明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七氟醚复合麻醉和异丙酚用于妇科病腹腔镜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对比

    目的:通过对18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临床资料的回顾,评价七氟醚麻醉对不同妇科病腹腔镜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80例,分为七氟醚及异丙酚两组,每组90例。监测诱导前、插管即刻、插管后5min、切皮时、气腹后、拔管即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手术时间、诱导时间、停药至喉罩拔除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呼之睁眼)、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术中疼痛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七氟醚组插管后5min、切皮时的MAP高于异丙酚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醚组各时间段PETCO2低于异丙酚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腔镜手术麻醉及恢复时间无显著影响,拔除气管导管时的不良反应,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七氟醚诱导的复合麻醉吸入过程平稳,苏醒迅速,可以满足不同种类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要求。

    作者:孙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二次肾移植术后患者的药学监护探讨

    目的:探讨改善肾移植术后患者的药学监护。方法对1例二次肾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全面分析,并采取措施进行监护,检查监护后患者用药情况及各项指标。结果患者经全面药学监护,其免疫抑制治疗、护肝、降压及相关支持治疗及时而有效,无不良反应发生,病情稳定。结论临床药师利用药学专业知识,调整患者临床药物使用情况,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监护,改善用药依从性,可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郭春钰;魏桂林;陈芳辉;刘培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