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继红;刘强
目的:探讨非酮症高血糖性舞蹈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非酮症高血糖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在血糖控制不良情况下急性起病,舞蹈样症状累及单侧、双侧肢体或头面部;头颅CT显示出现舞蹈样症状肢体的对侧豆状核和/或尾状核呈高密度,MRIT1加权像呈高信号;经综合治疗(控制血糖,口服氟哌啶醇和或氯硝安定等)5例患者症状有缓解。结论非酮症高血糖性舞蹈症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有关;影像学显示脑深部灰质核团损伤,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能是由糖尿病导致;综合治疗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谢尊椿;吴裕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X 线测量评估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短种植体的临床观察。方法45例患者接受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60枚Bicon短种植体(60枚种植体都小于或等于8mm),术后3个月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术后3个月到3年进行临床及X 线检查随访。结果种植体术后3年成功率为100%,种植体稳定且能负担固定修复体的咬合。 X 线片显示所有种植体底部及周围均有硬组织包绕,且牙槽嵴顶水平稳定,垂直骨吸收量<1 mm。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短种植体能减少术后反应,近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扩大了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种植适应证范围。
作者:魏洪武;郭水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肝衰竭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侯群[1]。肝衰竭起病急骤、病情重、进展快、疗效差、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因此,准确判断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对提高治疗成本/效果、合理应用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减少或防止医疗资源浪费及判断肝移植适当时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早期诊断肝衰竭、判断肝损害程度及其预后成为对肝衰竭诊疗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将介绍CTP评分、MELD评分、King’s College Hospital标准(KCH标准)、Clichy标准、SOFA评分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等,并对它们在判断肝衰竭预后的意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谢能文(综述);何金秋(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期控制溶血,合理输液,维持尿量,碱化尿液,血液透析在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救治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5例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结果15例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早期控制溶血,合理输液,维持尿量,碱化尿液,血液透析是救治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的关键所在。
作者:何钦;王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NO在改良复方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时的变化规律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0例良性病变性粘连性肠梗阻作为研究对象及10例非肠梗阻病人作为服药前对照,检测服药前后肠梗阻症状和体征与外周血中NO变化,同时观察传统中医诊察手段之一的舌象变化与NO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肠梗阻与非肠梗阻患者外周血中NO值有明显的差别(P<0.05);服用中药后缓解组与未缓解组除了有临床症状变化差别外,血中NO值前者逐渐下降而后者仍持续高位(P<0.05);缓解组服药后先有肠鸣音的增强、但病理音减少、NO值也随着下降,而未缓解组肠鸣音和病理音同时增强,不伴有NO值的下降(P<0.05),缓解组与未缓解组舌象变化值也与NO值的高低相平行。结论外周血中NO值能反映肠梗阻的严重程度,服通里攻下药物后NO值仍保持在高位提示为完全性肠梗阻,有肠缺血、肠绞窄倾向,为是否中转手术提供参考。NO值也能反映梗阻以上肠段的多少,即高位或低位梗阻。
作者:奚晓华;丁根树;张文博;钟天;王祥安;杨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蜂王浆对铅中毒小鼠促排铅的作用。方法口服醋酸铅溶液40mg/L染毒15d,建立铅中毒模型后,灌胃给药不同剂量蜂王浆及阳性对照药物EDTA 30d,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液铅含量,观察及统计蜂王浆对铅中毒小鼠血液促排铅作用。结果铅中毒小鼠给药30d,血液中的铅含量明显下降,蜂王浆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蜂王浆对铅中毒小鼠血铅有较明显的促排作用。
作者:余爱民;李巍;粟永波;黄强;刘志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3例SPN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记录平扫、增强后CT值、强化值以及廓清参数值。结果增强后30s、60s良、恶性肺结节CT值差异显著(P<0.05);各时相廓清参数的AUC为0.615-0.765,廓清率线性斜率指标诊断效能普遍高于廓清率和廓清值;CT增强扫描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有效检查手段,而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可更为准确、可靠的判断良恶性结节。
作者:万新;涂为栋;祝美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5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行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CTA),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CAG为金标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两种检查,无过敏与并发症。 CTA发现486支冠状动脉狭窄,CAG发现457支冠状动脉狭窄,两种方式均显示狭窄401支。结果显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有诊断价值,多因素分析发现心率、心率波动次数、心律不齐、屏气状态为影响图像质量主要因素。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快速、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江涛;王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Lutembacher综合征,即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狭窄,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房间隔缺损中约占2%-6%。国内文献对本病少见报道,笔者近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继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术后效果,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注意事项。方法患者年龄3-21岁,均提上睑肌肌力≤4mm,额肌肌力≥8mm行额肌瓣悬吊术,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复查比较上睑的高度、弧度。结果45例58眼术后3个月内上睑缘高度可有不同程度的回落,3个月后上睑缘高度基本稳定。但有不同程度的睑闭合不全,未发生暴露性角膜炎。所有患者均有轻度的上睑迟滞现象,术后6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者标准。结论上睑下垂术中和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对先上睑下垂术前睑裂高度、提上睑肌肌力、额肌肌力的精确检查及熟悉上睑解剖结构,手术操作轻柔细致对手术效果非常重要。
作者:黄琴;廖洪斐;王耀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4月我院住院部680例经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后的血常规标本,根据血细胞形态学复检标准抽取样本。以镜检分类为准,比较两者的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SYSMEX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680例标本中有244例DC异常的标本,所占的比例为35.88%。全自动仪器法和人工涂片镜检法分类结果相比较,两者NE、LY、EO、BA、MO的γ分别为0.932、0.921、0.863、0.820、0.564,表明SYSMEX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NE LY、EO、BA的分类结果较好,在临床检测中的可行性较好;而对MO的分类结果一般。结论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它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能对异常结果予以报警并作提示,但是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形态变化的确切信息,而需要用显微镜镜检确认,因此两者联合应用即可保证质量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冯志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高眼压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月60例因头痛测眼压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中6例在延迟强化或维持治疗中强化化疗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高眼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儿均在口服地塞米松1-2周期间出现头痛、眼压升高等表现;经局部或联合全身应用降眼压药物后,头痛消失,眼压正常,激素按化疗方案进行、症状无复发。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需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尤其是延迟强化中出现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行眼科检查,一旦发现高眼压,给予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糖皮质激素可按化疗方案进行。
作者:黄正刚;陈启文;吴星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HCV)感染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监测HCV的病情提供方法。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84例慢性HCV感染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等进行检测,并根据荧光反应模式判定结果。结果慢性HCV感染者84例中有33例出现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9.29%(其中ANA的检出率为33.33%),高于健康对照组检出率2.5%(P<0.01)。结论 HCV感染可触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自身抗体阳性,须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并进行自身抗体的监测以及滴度的监测,结合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熊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18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临床资料的回顾,评价七氟醚麻醉对不同妇科病腹腔镜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80例,分为七氟醚及异丙酚两组,每组90例。监测诱导前、插管即刻、插管后5min、切皮时、气腹后、拔管即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手术时间、诱导时间、停药至喉罩拔除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呼之睁眼)、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术中疼痛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七氟醚组插管后5min、切皮时的MAP高于异丙酚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醚组各时间段PETCO2低于异丙酚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腔镜手术麻醉及恢复时间无显著影响,拔除气管导管时的不良反应,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七氟醚诱导的复合麻醉吸入过程平稳,苏醒迅速,可以满足不同种类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要求。
作者:孙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DEX鞘内注射对剖宫产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脾脏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80只孕18d 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6只,CON组只进行麻醉,不进行剖宫产和鞘内注射;MOD组麻醉后进行剖宫产,进行鞘内注20μ生理盐水;DEX1,DEX2,DEX3组分别在麻醉后剖宫产大鼠,鞘内注射10μg/kg、30μg/kg、50μg/kg DEX,每组中的8只观察术前及术后12h、24h、48h右后肢PWT和PWL的变化。每组余下8只术后6h颈椎脱臼致死,取脾脏进行免疫组化检测c-fos表达。结果MOD组术后PWT、PWL较CON组明显降低(P<0.05),逐渐升高(P<0.05),DEX1、DEX2及DEX3组术后PWT、PWL较MOD组明显降低,和DEX注射剂量呈相关性,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升高(P<0.05)。 DEX1、DEX2、DEX3之间也有明显差异(P<0.05)。MOD组脾脏c-fos表达较CON组明显升高(P<0.05),鞘内注射DEX 后较MOD 组明显降低(P<0.05),并呈剂量相关。结论DEX鞘内注射能明显改善剖宫产大鼠疼痛敏化,脾脏c-fos表达降低,呈剂量相关性。
作者:钟声宏;张春芳;詹鸿;刘先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中的心电图特点,以明确其在自发性气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经X线胸片证实为气胸的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比较左右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结果38例中,有33例(86.84%)出现了胸导联QRS波振幅的周期性改变,振幅改变的差值在0.3-0.8mv,平均为(0.54±0.21)mv;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共18例(47.37%),左侧气胸11例(50%),右侧气胸7例(43.75%)。左侧气胸中有18例(81.81%)以SVl和SV2的振幅改变较为显著,其振幅改变差值平均为(0.55±0.22)mv,且胸导联QRS波振幅绝对值Vl+V2>V3+v4>V5+V6,为22例(100%);呈顺钟转位22例(100%)。右侧气胸中有13例(81.25%)以RV5的振幅改变较为显著,其振幅改变差值平均为(0.47±0.20)mv;有5例(31.25%)表现SVl振幅周期性改变,平均振幅改变为(0.35±0.10)mv;3例(18.75%)表现RV5及SVl振幅均改变,逆钟向转位13例(81.25%)。结论左、右侧气胸有各自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对自发性气胸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出现胸导联QRS波振幅周期性改变可提示胸腔及肺部两侧压力不平衡使心脏出现摆动,对鉴别心脏疾病、气胸及禁止行胸片的孕妇气胸等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雷礼琴;朱婉红;余瑶;李星;聂欣婷;江梦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钛镍合金聚髌器加克氏针和可吸收丝线荷包缝合联合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钛镍合金聚髌器加克氏针和可吸收丝线荷包缝合进行内固定。结果62例患者6-8周全部达到骨折愈合,无关节强直,无镍钛聚髌器脱落。按照改良的Bostman疗效评估标准评估,优40例,良17例,差5例,优良率91.9%。结论钛镍聚髌器加克氏针和可吸收丝线荷包缝合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特别是极粉碎性髌骨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功能恢复快,痊愈率高等特点。
作者:邹恒锋;张衍敬;廖彩霞;肖春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2014年10月18日,江西省内160多名从事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相聚在南昌,参加第二次江西省高血压学术会议暨健康血压中国行(南昌站)活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不同温度的生理盐水(NS)对自体回收红细胞的保护作用,旨在探讨自体回收红细胞质量的影响因素,改进自体血液回收技术。方法选择5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术中均行自体血液回收技术。根据洗涤液温度的不同,随机分为常温25℃组(C组)和控温4℃组(D组),每组25例。检测两组回收前术野血、回收洗涤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及电子显微镜下红细胞形态。结果与回收前术野血比较,两组回收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D组比较,C组回收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回收前术野血比较,两组回收洗涤后自体红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有少量红细胞边缘出现不规整,大多数保持双凹圆盘状。但与D组比较,C组回收红细胞中非双凹红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P<0.05)。结论采用4℃NS作为洗涤液,可减轻自体回收红细胞形态及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损害。通过改良洗涤液温度能改善回收红细胞的质量,促进组织供氧,稳定机体内环境。
作者:邓福谋;徐国海;周志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360例,观察患者血压水平的变化。结果勺型组患者发病后6个月NIHSS改善率和Barthel改善率均高于反勺型组和非勺型组患者,非勺型组患者发病后6个月Barthel改善率高于反勺型组患者(P<0.05);根据患者6个月后未死亡、死亡情况分组,发现入院时SBP、7d SBP均值、7d DBP均值、7d SBP连续性变异率、7d DBP连续性变异率5个项目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通过Logist回归分析,7d SBP均值、7d DBP均值、7d SBP连续性变异率、7d DBP连续性变异率是影响6个月死亡/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不同血压水平与预后有相关性。合理控制脑卒中患者血压,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作者:丁荣椿;李琦;尹九元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