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6例子宫瘢痕妊娠诊治分析

王玉梅;秦小霞

关键词:子宫疤痕妊娠,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及转诊的26例子宫瘢痕妊娠病例。结果26例病例中除3例大出血行子宫切除丢失脏器外,其余23例均达到了杀死胚胎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目标。结论子宫瘢痕妊娠诊断较困难,未经术前药物或介入处理行人工流产出血量大,增加了子宫切除风险。要提高警惕,对有子宫手术史患者再次妊娠,必须明确妊娠囊着床部位,排除或诊断为子宫瘢痕妊娠,才能采取合理治疗方法,降低危害,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干燥方式对中药提取物粉体学性质的影响

    目的: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对复方中药舒胸片方提取物粉体学性质的影响。方法以真空干燥、微波真空干燥及喷雾干燥三种方法,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复方中药舒胸片方提取物粉体学性质的差异。结果三者中真空干燥产物流动性好,微波真空干燥产物的平衡吸湿量小,喷雾干燥所得圆整性好、粒匀,压缩成型性较优。结论干燥工艺不同导致了干燥产物粉体学性质的差异,各粉体学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萍;付建华;梁新丽;徐平;扶群英;吴国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sFRP、WIF-1、CD133、CD44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sFRP、WIF-1、CD133、CD44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食管癌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8月经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标本40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食管癌患者,采用RT-PCR方法分析sFRP(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WIF-1(Wnt抑制因子-1)、CD133(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化群第133号)、CD44(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化群第44号)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方法。结果 sFRP、WIF-1、CD44、CD133基因在食管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32.50%,42.50%,60.00%,72.50%,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65.00%,70.00%,37.50%,47.50%。 CD44、CD133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sFRP、WIF-1基因则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FRP、WIF-1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低于癌旁组织,CD44、CD133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 sFRP、WIF-1基因低表达及CD44、CD133基因高表达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王志强;喻国平;周斌锋;彭兵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评价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PILON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9月收治的72例老年PILO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住院尾号单双将其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优良效率为8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6%(P<0.05);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老年PILON患者采取锁定加压钢板,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并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李忠僖;蒋月姜;陈安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506例胸腔积液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细胞学结果与临床的联系及CEA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6例胸腔积液涂片细胞学、部分恶性胸腔积液CEA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06例胸腔积液中,可见癌细胞42例,腺癌细胞41例,鳞癌1例;其中肺癌29例,胃癌4例,卵巢癌3例,结肠癌2例,乳腺癌2例,食道癌1例,肝癌1例。15例恶性胸腔积液CEA检测结果13例异常升高。结论恶性胸腔积液多是肺癌所致,且多为肺腺癌;胸腔积液CEA检测有助于恶性胸腔积液诊断。

    作者:胡贤春;赵艳萍;邹学森;疏云;王洪云;吴燕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同模式血液保护措施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模式的血液保护措施,探讨临床实践中较为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方法选择我院行心脏手术、神经外科手术、骨科手术患者100例,年龄18-7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抗纤溶组(A组)、自体血回收组(R组)、急性等容稀释组(D组)、自体血液回收+抗纤溶+急性等容稀释(F组)、对照组(C组),每组20例。观察各组患者的人群特征、手术特征、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观察5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有无输血反应。观察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d CD3+、CD4+、CD8+、PT、APTT、ACT、PLT的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较,A、R、D、F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输注量明显减少(P<0.05),其中F组出血量少,与A、R、D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D、F 3组自体血输注量输注量较A组明显增多,血浆输注量明显减少(P<0.05)。 C组输血反应发生率较其他四组明显增多(P<0.05)。5组患者术毕及术后第1d血小板计数(PLT)较术前要明显减少,C组CD3+、CD4+计数术后第1d较术前要明显减少(P<0.05)。 A、R、D、F四组CD3+、CD4+计数术后第1d较C高(P<0.05)。结论氨甲环酸抗纤溶、自体血液回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等血液保护措施对减少临床失血及异体血、血制品的输注有着重要的作用。实施综合的血液保护措施会收到更安全、有效的效果。

    作者:梁应平;王兰英;陈勇;胡衍辉;邓福谋;周志东;应俊;徐国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217例(381只眼)超高度近视眼(-15.00±-5.00)DS患者植入后房屈光晶状体(ICL)。术后1周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比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78.74%(300/381);术后6个月比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89.50%(341/381)术后12个月比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98.68%(376/381);6个月时与12个月的裸眼视力没有改变;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术后6、12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晶体ICL拱高为0.52-0.86mm,平均拱高(0.626±0.248)mm,1例ICL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相贴。1个月时16眼IC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13眼主诉夜间出现眩光症状,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

    作者:杨夏玲;金奇芳;张倩;刘菲;俞益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术治疗复杂孔源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2013年10月入院的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28例28眼,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记录术前、术后的佳矫正视力( BC-VA)、眼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7眼(96.4%),终复位视网膜28眼(100%)。所有病例BCVA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前后BCVA≥0.1者分别为5眼(17.86%)、18眼(64.29%)。晶状体损伤2例,无医源性裂孔。术后无低眼压(<9mmHg),脉络膜脱离及眼内炎发生。术后一过性眼内压升高3眼。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缝合手术切口可避免并发症。

    作者:陈乐民;王卫星;万阳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自制简易负压吸引装置在微造瘘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简易负压吸引装置在微造瘘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选择80例结石大小≥2cm的肾结石患者,随机分2组。试验组加用自制负压吸引装置,对照组未用该装置,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清石时间、一期结石清除率、术后发热、菌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医疗费用等差异。结果应用自制简易负压吸引装置组与未用组相比平均清石时间明显缩短、一期结石清除率明显提高、术后发热、菌血症等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无明显增加。结论应用自制简易负压吸引装置行MPCNL治疗肾结石,无须增加购买特别器械,几乎不增加医疗费用,但更安全、高效,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肖长根;李泽华;肖利华;周华莲;丁小春;肖建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弹性测量值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弹性测量值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血清ALT、TBIL水平分为

    作者:李艳艳;朱龙川;徐龙;黄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降钙素原与白细胞计数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WBC)计数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住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228例患者分为合并感染组(119例)和非合并感染组(109例),进行PCT和WBC计数检测,通过统计分析,计算PCT阳性和WBC升高对感染的判断,并比较WBC及PCT对感染的判断。结果合并感染组患者的PCT值和WBC计数显著高于非合并感染组(P<0.01)。 WBC>10.0X109/L与PCT>0.1ng/ml判断感染阳性无显著差异(P>0.05);WBC<10.0X109/L较PCT<0.1ng/ml判断感染阴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 PCT较WBC计数对判断某些阳性感染优势不明显,但能降低感染假阳性率。

    作者:项凤梅;胡小花;饶珂寒;吕永豪;温伟琴;曾晶晶;邓科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CT分级对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目的:探讨CT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情程度分级的可行性及其预后的评估。方法收集并分析10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的头颅、胸部及腹部CT资料,对每个患者的渗出水肿、积液及出血状况进行CT评分,然后将这些病例按临床分型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4组。计算各组CT总评分平均值,取其95%可信区间作参考范围值,进行CT分级(对应临床分型,CT分级分为A、B、C、D4级)。比较CT各级之间及临床各分型之间的CT总评分平均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临床各型之间及CT各级之间的CT总评分平均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82例(82%)患者的CT分级与临床分型相符合。6例死亡者中有4例因并发颅内出血而死亡,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应用CT对HFRS进行病情程度分级评估是可行的,CT检查能快速、简单、直观、全面的反映患者的病情程度。颅内出血者,预后不良。

    作者:戴小平;胡菊林;汪建辉;田克凰;罗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成人重症肺炎合并心衰血清B型利钠肽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究成人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的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其对成人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93例,将之分为单纯性肺炎组(51例)和肺炎合并心衰组(42例),另外随机选取4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B型利钠肽水平,并同时用心脏超声对心脏指数(C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测定,比较分析3组病例的BNP、LVEF和CI水平。结果肺炎合并心衰组患者同对照组和单纯性肺炎组患者相比,血清B型利钠肽明显升高,CI和LVEF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B型利钠肽对肺炎合并心衰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章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乳腺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内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乳腺癌患者的钼靶片,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86例乳腺癌中发现有37例钼靶X线片上有微小钙化灶,占总数的43%。13例早期乳腺癌9例存在微小钙化灶。结论在保证乳腺钼靶片高质量的前提下,微小钙化灶的分布、大小及形状、密度、总数(N)及每平方厘米钙化颗粒数目(N/S)等钼靶X线特征对乳腺癌尤其是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征军;黄雪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异位妊娠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经宫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或是开腹手术检查证实为异位妊娠,且术前分别接受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技术的超声检查结果和声像表现。结果经腹部超声检查的有效率为77.3%,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有效率为96%,两组技术临床检查结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52例输卵管壶腹部妊娠,206例输卵管妊娠流产,14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12例宫角妊娠,8例输卵管峡部妊娠,6例卵巢内妊娠,2例宫颈管妊娠。结论阴道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是异位妊娠患者首选的临床检查和诊断方法。

    作者:祝友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于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效果欠佳的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选择血浆置换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多发性硬化急性期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入组标准采用2010年中国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3(7)516-521)。均为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治疗(静脉注射甲强龙1g×5d)效果不明显者(治疗后EDSS评分改善<0.5分),共计13例,其中男3例,女10例;年龄23-66岁,平均(40.08±4.09)岁;平均病程1.3年;平均急性期发病时间4.8d。所有13例患者均采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1983年Kurtzke JF的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血浆置换治疗后EDSS评分的改变。结果血浆置换开始前EDSS平均6.0分(2.5-8.5),血浆置换后6名(46.2%)患者EDSS改变<2分。5名患者(38.5%) EDSS改变为(2-4分)。2名患者(15.4%)的EDSS改善>4分。在所有接受血浆置换的病例中,治疗前的EDSS评分(6.154±0.61),治疗后EDSS评分(3.846±0.65)(P=0.0167)。两组疗效比较:患者3次血浆置换治疗后的ED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的EDSS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所有13名患者在接受血浆置换后EDSS评分明显下降。平均EDSS评分下降2分。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显示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选择血浆置换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周超;张昆南;屈新辉;高幼奇;吴晓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与次全子宫切除的疗效分析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的疗效和其各自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共20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经检查均具有子宫次全切除术指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0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对照组采取腹腔镜下的全子宫切除术。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恢复和对卵巢功能造成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术前的血清中E2、P、FSH以及LH的含量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术前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年的血清中E2和P 含量显著降低,其FSH和LH含量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同术前进行对比,其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血清中E2和P含量显著降低,其FSH和LH含量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半年,1年和2年,观察组患者的血清中的E2和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FSH和LH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可有效维持患者的卵巢功能,且疗效显著优于子宫全切除,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桂香;方少英;彭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同管电流技术在肺部CT扫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肺部扫描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肺部CT检查患者,采用固定管电流(FM)技术和ATCM技术各50例。 FM组管电流为200mA,ATCM组噪声指数(NI)值设定为11,管电流范围10-500mA,其余参数相同。计算并记录2种不同管电流技术的肺尖部、肺中部、肺底部及整个肺部扫描的平均管电流值,并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TCM组肺尖部平均管电流(192.1±25.4)mA及肺底部平均管电流(189.5±24.6)mA分别与FM组的肺部平均管电流(200±0.0)mA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中部的平均管电流(116.6±13.3)mA与FM组的肺部平均管电流(200±0.0)m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CM组的整个肺部平均管电流(154.3±16.2)mA较FM组的平均管电流(200.0±0.0)mA下降约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CM组的平均剂量长度值(DLP)为(316.4±40.4)mGy.cm较FM组的平均DLP(401.7±45.5)mGy.cm下降21.2%,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质量评价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CT扫描应用ATCM技术,在获得图像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辐射剂量约21.2%,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晏飞虎;包江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冬春季儿童肺炎感染病原分析

    目的:分析冬春两季儿童肺炎感染病原学构成,为儿童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4月肺炎患儿1943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痰培养、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及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43例肺炎患儿中,病原阳性946例,阳性率48.7%,感染病原中病毒感染633例(66.9%),细菌感染195例(20.6%),支原体感染147例(15.5%),衣原体感染39例(4.1%),混合感染221例(23.4%)。病毒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高(62%),其次是巨细胞病毒(30.2%),流感/副流感(9.3%),腺病毒(5.5%)。细菌病原以肺炎链球菌多见(12.5%),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9.8%)。1岁以下肺炎感染病原阳性率(64.8%)高于其他年龄段,以RSV、CMV感染为主,肺炎支原体是3岁以上儿童肺炎主要感染病原。重症肺炎218例,病原阳性146例,阳性率67.0%,以RSV感染为主,占62.2%,重症肺炎混合感染多,占24.3%。结论儿童肺炎发病以1岁以下儿童常见,病毒是冬春两季儿童肺炎常见感染病原,且主要以RSV感染为主,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率高,尤其是重症肺炎更为明显。

    作者:朱晓华;李岚;陈晨;朱双桂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11例急性碳酸钡中毒患者心电图改变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碳酸钡中毒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征,以便为临床更好的诊治急性碳酸钡中毒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11例误食碳酸钡急性中毒患者进行多次同步12导联心电图采集记录并分析。结果11例患者心电图均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U波明显增高,有的出现T-U融合波。2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其中1例为多源性室性早搏并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且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死亡。1例为室性早搏二联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短P-R间期。1例出现窦房结至心房游走心律且心动过缓(48次/min)。1例出现心房内阻滞。结论碳酸钡中毒可引起ST-T-U的低血钾及心肌缺血缺氧(样)的心电图改变特征,重者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传导障碍,心电图改变在治疗过程中恢复较慢。

    作者:雷礼琴;朱婉红;余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014年全年总目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