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民;王卫星;万阳艳
目的:评价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骨科接受诊治的58例长骨干骨折患儿,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髓内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般手术情况及治疗后恢复情况(包括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稍低,但差异不显著,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优良率为89.7%(26/29),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65.5%(22/29),两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81,P=0.0275),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8%(4/29);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9%(11/29),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2,P=0.0358)。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干骨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安全性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剑军;鄢秋元;谢静波;闵智蓉;肖义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运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肝硬化心肌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非同步性研究。方法测量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局部心肌做功指数(rMPI),运用QTVI技术测量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不同步参数,评价非同步性。结果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参数比较以及不同部位相同参数间的两两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rMPI与LVEF相关分析,组间比较进行两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是全定量分析心肌运动的新手段,在分析室壁运动的方便性和敏感性方面较传统的低帧频组织多普勒技术有很大提高。
作者:汪建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以传统的复合树脂+窝沟封闭方法为对照,观察以Z-350流动纳米树脂代替窝沟封闭剂在预防性树脂充填(preventive resin restoration,PRR)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门诊就诊青少年320例,男150例,女170例中至少一对同名恒磨牙有小的窝沟龋或窝沟可疑龋为研究对象,共640颗第一或第二恒磨牙.随机选择一侧为观察组,对侧为对照组;观察组用Z-350流动纳米树脂充填预备好的窝沟及周围无龋的窝沟,对照组用复合树脂充填预备好的窝沟,周围无龋窝沟用窝沟封闭剂封闭。结果经过0.5年、1年、2年3年4个时间点的观察,观察组治疗成功率每年均高于对照组,在1年、2年3年时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小的窝沟龋或窝沟可疑龋预防性树脂充填治疗中,应用Z-350流动纳米树脂充填较传统的复合树脂+窝沟封闭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何伟明;江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纳米仿生Y型骨板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运用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18例多节段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减压、纳米仿生Y型骨板成形术后的患者,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椎管前后矢状径、单开门角度数、颈椎前凸指数、神经功能(JOA)改善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个月(12-21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椎管前后矢状径及神经功能评分术后分别为(15.2±1.5)mm和(13.8±3.1)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开门角度末次随访时为(23.1±4.1)°,未出现椎管“关门”病例;颈椎前凸指数末次随访为9.3±3.8,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椎轴性疼痛。结论纳米仿生Y型骨板能有效维持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椎管扩大成形的空间,有利于神经功能康复,保持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
作者:钟章荣;陈荣春;陈云生;游辉;郭朝阳;陈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儿童外斜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60例外斜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60例中有49例(78眼)行下斜肌减弱术。11例(22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6例(6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52例(86.7%),术后获得34例(56.7%)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8例(13.3%)获得立体视觉。结论儿童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下斜肌功能是否异常,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手术矫正利于以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作者:杨洋;殷小龙;彭小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以及健康老年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表达水平的高低,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脑梗死患者30例(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0例(CA组),以及老年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比较三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分析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⑴血清Hcy、IMT、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收缩压在三组患者中具有明显的差异(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发现,观察组Hcy、IMT水平明显高于CA组和对照组(均P<0.05),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C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⑵高Hcy水平、颈动脉硬化、血脂异常、高血糖、高收缩压,均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血清Hcy可作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子,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应积极控制并降低Hcy水平,以防止脑血管意外再发。
作者:罗和平;王娟娟;高夫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组织线粒体中线粒体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路(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成年健康Wister大鼠20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染毒组。其中对照组100只,用1ml生理盐水一次性灌胃;染毒组100只,将百草枯(paraquat,PQ)按50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ml,一次性灌胃染毒。分别于灌生理盐水及灌药后1、24、72、120、168h各取20只大鼠,麻醉下解剖大鼠留取肺组织标本,分离提取线粒体并测定其VDAC的含量。结果染毒后的大鼠VDAC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百草枯中毒可上调大鼠肺组织线粒体VDAC的表达,VDAC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参与了急性肺损伤的过程。
作者:赖登攀;夏金明;王建峰;魏霞;钱瑾;楼秋英;任晓华;黄学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及转诊的26例子宫瘢痕妊娠病例。结果26例病例中除3例大出血行子宫切除丢失脏器外,其余23例均达到了杀死胚胎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目标。结论子宫瘢痕妊娠诊断较困难,未经术前药物或介入处理行人工流产出血量大,增加了子宫切除风险。要提高警惕,对有子宫手术史患者再次妊娠,必须明确妊娠囊着床部位,排除或诊断为子宫瘢痕妊娠,才能采取合理治疗方法,降低危害,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作者:王玉梅;秦小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与其血压及血清内皮素-1( ET-1)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江西省人民医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门诊健康体检人群178例。其中正常血压组50例,正常高值血压组68例,高血压组60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肝肾功能、CK;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T-1。分析3组间血清CK、ET-1的差异,以及血清CK水平与血压、ET-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⑴在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高血压组中,血清CK水平分别为(106.52±23.10),(153.28±25.06),and(169.56±22.32)IU/L(P<0.05);血清 ET-1水平分别为(73.98±12.46),(85.98±15.82),(96.09±14.05)ng/L(P<0.05)。⑵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K与收缩压(r=0.35,P<0.05)、舒张压(r=0.36,P<0.05)、ET-1水平(r=0.33,P<0.05)呈正相关。结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已有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血清CK与血清ET-1密切相关。
作者:王凌玲;雷梦觉;周桂秀;魏伟荣;胡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CT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情程度分级的可行性及其预后的评估。方法收集并分析10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的头颅、胸部及腹部CT资料,对每个患者的渗出水肿、积液及出血状况进行CT评分,然后将这些病例按临床分型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4组。计算各组CT总评分平均值,取其95%可信区间作参考范围值,进行CT分级(对应临床分型,CT分级分为A、B、C、D4级)。比较CT各级之间及临床各分型之间的CT总评分平均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临床各型之间及CT各级之间的CT总评分平均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82例(82%)患者的CT分级与临床分型相符合。6例死亡者中有4例因并发颅内出血而死亡,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应用CT对HFRS进行病情程度分级评估是可行的,CT检查能快速、简单、直观、全面的反映患者的病情程度。颅内出血者,预后不良。
作者:戴小平;胡菊林;汪建辉;田克凰;罗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胸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膈疝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先天性膈疝患儿行胸腔镜矫治术的处理方法,其中男24例,女8例,麻醉时间56-156min,采用七氟烷吸入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维持麻醉,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H值、体温等指标。结果均安全渡过手术,生命体征较平稳,虽然气胸后出现不同程度的SpO2下降和PETCO2升高但在可接受范围(SpO2大于85%,PETCO2低于60)。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呼吸循环管理和严密的术中监测是完成手术的关键,要达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许凯;胡华琨;章征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360例颅内动脉瘤组患者术中临床资料,总结各种类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3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前交通动脉瘤135例,后交通动脉瘤105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15例,大脑前动脉瘤12例,大脑中动脉瘤69例,基底动脉瘤6例,小脑后下动脉瘤6例,脉络膜动脉瘤12例。采用夹闭方式:瘤颈单纯直接夹闭、瘤颈瘤体电凝塑形后夹闭、多瘤夹技术夹闭、联合方式夹闭及其他类。结果采用瘤颈单纯直接夹闭占37.2%,采用瘤颈瘤体电凝塑形后夹闭占35.2%,采用多瘤夹技术夹闭占13.1%,联合方式夹闭占11.4%,其它类3.1%。360例患者出院时 GOS 预后评分恢复良好273例,轻残57例、重残18例、死亡10例、植物状态2例。结论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获得满意效果,术中如何夹闭动脉瘤主要依动脉瘤的形态、部位等多因素而定,术中应尽可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贺建雄;谢德斌;梁爱军;习斌;万登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旨在研究观察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为分叉病变的处理及治疗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策略和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分叉病变,并接受PCI治疗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球囊对吻组(36例);拘禁球囊组(38例),通过观察:(1)接受PCI治疗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胸痛有无出现、心电图有无相关导联ST段的抬高、血流动力学有无改变,满足其中一项即可),术后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的改变;(2)接受主支PCI后,分支有无闭塞或夹层,终的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3)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4)接受PCI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5)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球囊对吻组例发生3例分支闭塞或夹层,拘禁球囊组例发生2例分支闭塞或夹层,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MACE事件发生率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拘禁球囊技术组节省了手术耗材,而且缩短了手术曝光时间及造影剂用量(P<0.05)。结论拘禁球囊技术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及节省了手术耗材,在即刻及近期随访中疗效不劣于经典球囊对吻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安全有效。
作者:张雨虹;贺铿;袁国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p16和IMP3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慢性宫颈炎、97例CINⅠ、78例CINⅡ、68例CINⅢ和2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p16和IMP3的表达。结果 p16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鳞状细胞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5.7%、97.4%、97.1%和91.7%。p16在慢性宫颈炎与低级别CIN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级别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CIN和慢性宫颈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高级别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没有差异(P>0.05)。IMP3在慢性宫颈炎和CINⅠ中不表达,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和CIN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和23.5%,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16的表达强度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到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升高,IMP3表达主要在病变的晚期阶段。 p16和IMP3结合应用有助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分级。
作者:廖林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的疗效和其各自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共20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经检查均具有子宫次全切除术指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0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对照组采取腹腔镜下的全子宫切除术。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恢复和对卵巢功能造成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术前的血清中E2、P、FSH以及LH的含量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术前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年的血清中E2和P 含量显著降低,其FSH和LH含量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同术前进行对比,其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血清中E2和P含量显著降低,其FSH和LH含量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半年,1年和2年,观察组患者的血清中的E2和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FSH和LH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可有效维持患者的卵巢功能,且疗效显著优于子宫全切除,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桂香;方少英;彭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对自发性单导管乳头溢液患者癌变诊断和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2012年5月的168例经乳导管切除术治疗的自发性单个导管乳头溢液患者的资料。评价乳腺X线、乳腺超声、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在预测癌变和高危病变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乳腺X线的敏感性为10%,特异性为94%,阴性预测值为88%,阳性预测值为18%。乳腺超声的敏感性为36%,特异性为68%,阴性预测值为89%,阳性预测值为14%。乳腺导管造影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49%,阴性预测值为93%,阳性预测值为18%。结论对于自发性单导管乳头溢液患者,传统的影像学研究并不能很准确的鉴别其癌变或高危病变。所有自发性单导管乳头溢液患者都应该实施导管切除术治疗。
作者:喻茜;王广珊;舒特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注射吸毒人群干预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对注射吸毒人群分组开展传统模式以及同伴教育干预工作,通过干预前后效果评估,比较两种干预模式效果差异。结果对比传统干预模式,同伴教育干预模式在降低共用注射器、提高安全套使用率,提高吸毒人群接受针具交换服务效果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注射吸毒人群中开展同伴教育干预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付俊;龚正华;廖清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近年来江西省新发麻风病例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麻风病水平。方法根据2000~2012年江西省新发麻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发麻风病患者712例,男女比2.72∶1,农民占87.36%,有家族史者占32.44%。发现方式以皮肤科门诊为主,占71.63%;平均病程(延迟期)(31.12±8.14)个月。误诊情况:首诊确诊者318例(44.66%),误诊次数平均达(5.34±3.19)次。临床表现上仅有皮损者15.87%,仅有神经损害者13.62%,两者兼有者64.47%。临床分型TT10.39%,BT17.98%,BB8.57%,BL30.17%,LL31.46,I1.4%;不同类型查菌阳性率有较大差别;大都具有麻风病的特征病理表现。患者均给予联合化疗,出现麻风反应162例次,神经炎186例次;临床判愈698例,非治疗死亡11例,治疗死亡3例,残疾比为25.98%。结论江西省麻风病处低流行状态。确诊麻风需要以皮肤科临床为主,结合查菌和病理结果。治疗中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等并发症。
作者:黄贵义;王腊梅;李志毅;付兰红;吴相华;林雪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在胸腔镜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7月我科收治的32例胸腔镜下肋骨骨折内固定术32例(VAMT组)及35例传统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传统手术组)患者病例资料,观察指标为切口长度、切口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VAMT组在切口长度、切口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传统手术组。结论胸腔镜下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潘朝阳;周莉萍;周鑫;漆滨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