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虹;贺铿;袁国军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接受治疗的155例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3例,观察组接受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方法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手术进行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大尿流率、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IPSS评分等数据,运用统计学知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IPSS评分和大尿流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等离子电切术具有无需开刀、痛苦轻、出血少、创口较小恢复快、疗效高的优点。患者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的耐受性更好,术后生活质量更高,更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
作者:柯维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针灸、HCG联合克罗米芬及补肾活血中药对排卵障碍性不孕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3013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两组均在月经周期或激素撤退性出血第5d开始口服克罗米芬50mg/d,共5d,同时服用补肾活血中药,10-15d,一般至排卵后。同时于月经第11d开始监测卵泡,隔天监测一次,观察组于卵泡16mm时加用针刺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阴陵泉,3-5d,或直至排卵。对照组监测卵泡18mm-25mm时,肌注hcg10000U,48h后监测是否排卵。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6个月经周期。结果⑴观察组、对照组排卵率,P<0.05,其中前3个治疗周期排卵率,P>0.05,后3个观察周期排卵率,P<0.05。⑵两组内膜厚度(每个周期中测得的厚内膜)比较:观察组、对照组6个周期中第一、第二个周期两组内膜厚度比较,P>0.05,第(3、4、5、6)周期两组内膜厚度比较,P<0.05。⑶观察组、对照组6个周期累计妊娠例数,P<0.05,其中前3个治疗周期累计妊娠例数P<0.05,后3个观察周期累计妊娠例数,P<0.01。
作者:黄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脑肿瘤手术的选择。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全组32例中,22例肿瘤全切,症状消失,恢复良好;5例肿瘤全切后,症状部分改善;4例肿瘤次全切除,其中2例肿瘤次全切除术后症状加重;1例术后死亡。结论虽然条件有限,但可以有选择性行脑肿瘤切除术,效果良好,解决基层县级医院病人的痛苦和外出就医不便等问题。
作者:袁红新;许文婷;宋兴国;宋振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2014年12月27-28日,江西省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年会暨第二届江西省关节镜技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全省共100余位运动医学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在本次大会上,南昌大学一附院高志增等14位学者分别作了14个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与会专家还对《美国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新治疗指南》进行了解读。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弹性测量值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血清ALT、TBIL水平分为
作者:李艳艳;朱龙川;徐龙;黄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在肝癌微波消融术(MWA)疗效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癌患者80例,MWA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CEUS检查,并比较MWA前后病灶组织的TIC定量参数。结果完全灭活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病灶的TIC均为一平直线条。部分残留或复发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肿瘤组织的上升时间(RT)、平均通道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明显小于同期的周围肝组织(P<0.05),内洗斜率(WIS)均明显大于同期的周围肝组织(P<0.05)。结论超声造影TIC能准确反映肝脏肿瘤、肝实质、残留或复发肿瘤以及无活性肿瘤组织间的差别,MWA术后可及时、准确地辨别出残留或复发的肿瘤组织,为肝癌MWA治疗疗效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何兰芳;刘燕娜;章春泉;皮小兰;叶艳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异位妊娠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经宫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或是开腹手术检查证实为异位妊娠,且术前分别接受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技术的超声检查结果和声像表现。结果经腹部超声检查的有效率为77.3%,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有效率为96%,两组技术临床检查结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52例输卵管壶腹部妊娠,206例输卵管妊娠流产,14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12例宫角妊娠,8例输卵管峡部妊娠,6例卵巢内妊娠,2例宫颈管妊娠。结论阴道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是异位妊娠患者首选的临床检查和诊断方法。
作者:祝友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模式的血液保护措施,探讨临床实践中较为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方法选择我院行心脏手术、神经外科手术、骨科手术患者100例,年龄18-7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抗纤溶组(A组)、自体血回收组(R组)、急性等容稀释组(D组)、自体血液回收+抗纤溶+急性等容稀释(F组)、对照组(C组),每组20例。观察各组患者的人群特征、手术特征、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观察5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有无输血反应。观察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d CD3+、CD4+、CD8+、PT、APTT、ACT、PLT的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较,A、R、D、F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输注量明显减少(P<0.05),其中F组出血量少,与A、R、D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D、F 3组自体血输注量输注量较A组明显增多,血浆输注量明显减少(P<0.05)。 C组输血反应发生率较其他四组明显增多(P<0.05)。5组患者术毕及术后第1d血小板计数(PLT)较术前要明显减少,C组CD3+、CD4+计数术后第1d较术前要明显减少(P<0.05)。 A、R、D、F四组CD3+、CD4+计数术后第1d较C高(P<0.05)。结论氨甲环酸抗纤溶、自体血液回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等血液保护措施对减少临床失血及异体血、血制品的输注有着重要的作用。实施综合的血液保护措施会收到更安全、有效的效果。
作者:梁应平;王兰英;陈勇;胡衍辉;邓福谋;周志东;应俊;徐国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p16和IMP3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慢性宫颈炎、97例CINⅠ、78例CINⅡ、68例CINⅢ和2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p16和IMP3的表达。结果 p16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鳞状细胞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5.7%、97.4%、97.1%和91.7%。p16在慢性宫颈炎与低级别CIN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级别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CIN和慢性宫颈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高级别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没有差异(P>0.05)。IMP3在慢性宫颈炎和CINⅠ中不表达,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和CIN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和23.5%,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16的表达强度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到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升高,IMP3表达主要在病变的晚期阶段。 p16和IMP3结合应用有助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分级。
作者:廖林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甲型肝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在成人及儿童中接种的安全性及其免疫原性。方法选择6-16岁、16岁以上2组人群,采用0、6月免疫程序接种,观察该疫苗的不良反应,抗体阳转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儿童和成人剂量组局部、全身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83%、3.06%(χ2=0.451,P>0.05)和10.3%、9.6%(χ2=1.42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后1个月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2.6%、93.5%(χ2=0.959,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针全程免疫1月后两组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抗体几何滴度分别为16583mIU/ml、9762mIU/ml(tT1=1.65,P>0.05;tT7=1.3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罗信甲型肝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在儿童和成人中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作者:范奕;彭广萍;何加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运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肝硬化心肌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非同步性研究。方法测量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局部心肌做功指数(rMPI),运用QTVI技术测量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不同步参数,评价非同步性。结果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参数比较以及不同部位相同参数间的两两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rMPI与LVEF相关分析,组间比较进行两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是全定量分析心肌运动的新手段,在分析室壁运动的方便性和敏感性方面较传统的低帧频组织多普勒技术有很大提高。
作者:汪建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注射吸毒人群干预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对注射吸毒人群分组开展传统模式以及同伴教育干预工作,通过干预前后效果评估,比较两种干预模式效果差异。结果对比传统干预模式,同伴教育干预模式在降低共用注射器、提高安全套使用率,提高吸毒人群接受针具交换服务效果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注射吸毒人群中开展同伴教育干预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付俊;龚正华;廖清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牙龈与牙槽嵴修整手术在牙齿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病例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0月于我院接受牙齿修复治疗的68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取牙冠修复术进行治疗,试验组在牙冠修复术前,对患者先进行牙龈、牙槽嵴修整术。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整体美容效果,修复满意度情况及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整体美容效果满意度为97.1%(33/34),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整体美容效果满意度为76.5%(26/3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整体美容效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61,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率为94.1%(32/34),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率为76.5%(26/34),两组恢复情况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7,P=0.0399)。结论患者在口腔修复前进行牙龈与牙槽嵴修整手术,可以很好的保护牙龈,提高修复固定的质量,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熊永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乳腺内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乳腺癌患者的钼靶片,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86例乳腺癌中发现有37例钼靶X线片上有微小钙化灶,占总数的43%。13例早期乳腺癌9例存在微小钙化灶。结论在保证乳腺钼靶片高质量的前提下,微小钙化灶的分布、大小及形状、密度、总数(N)及每平方厘米钙化颗粒数目(N/S)等钼靶X线特征对乳腺癌尤其是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征军;黄雪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长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国的疗效。方法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例。给予对照组长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给予观察组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后3d、手术后6个月、手术后12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手术治疗前(P<0.05)。而手术前手术后3d、手术后6个月、手术后12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不同时段的融合节段cobb角均高于手术治疗前(P<0.05)。而手术前、手术后3d、手术后6个月融合节段cobb角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后12个月融合节段cobb角高于对照组、术后1年cobb角度丢失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效果更优,有效改善病情,值得推广。
作者:吴建明;王卫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的丹参川芎嗪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眼底微循环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DR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240mg剂量,观察组采用120mg剂量,两组患者均采取静脉给药方式,1次/d,1疗程15d,中间有2周间隔,治疗为期30d,共2个疗程。所有患者于治疗的前后均使用彩超血流显像检测对眼动脉(OA),睫状后动脉(PC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在收缩期和在舒张末期时的血液流速(EDV),大血液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将指标各进行3次测量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在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CA,CRA和OA的EDV和PSV上升,RI下降,对其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几个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不同剂量丹参川芎嗪可显著提高DR患者眼底微循环。
作者:饶鼎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mFOLFOX6化疗方案对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晚期胃癌患者32例,给予mFOLFOX6化疗方案4个周期后评价化疗效果,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体重改变,并采用EORTC QLQ-C30量表比较化疗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患者mFOLFOX6化疗方案有效率为46.9%;患者化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末梢神经炎、白细胞下降、口腔黏膜炎;患者化疗前后体重无明显变化,生存质量较化疗前有所改善。结论 mFOLFOX6化疗方案对晚期胃癌患者有效并可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婷;吴旭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秘等,发生原因可能与心理、精神、感染、饮食等因素有关[1]。 IBS虽不是器质性疾病,但表现形式不一,治疗困难,给患者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已有研究证明,IB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改变[2]。由于IBS患者亚型不同,其肠道菌群状况也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亚型IBS病人的肠道菌群状况,并与健康正常人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IBS 提供一种有利的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志华;张凤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术前对胃癌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制定营养支持方案,为临床合理应用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应用NRS2002评分表,对60例胃癌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后,随机分入营养支持组(对该组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和非营养支持组(未对该组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分析营养支持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存在营养风险的28例患者,16例给予营养支持,与未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比较,术后第7d的ALB、PA水平明显升高(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无营养风险的32例患者,14例给予营养支持,与未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比较,血清ALB、PA、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5)。结论胃癌患者建议术前常规应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制定营养支持方案。
作者:傅平;周凯;张骥;徐连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儿童外斜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60例外斜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60例中有49例(78眼)行下斜肌减弱术。11例(22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6例(6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52例(86.7%),术后获得34例(56.7%)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8例(13.3%)获得立体视觉。结论儿童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下斜肌功能是否异常,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手术矫正利于以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作者:杨洋;殷小龙;彭小维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