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永生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及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门诊患者500例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其中宫颈细胞学异常(≥ASCUS)的患者108例进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分析两种方法对宫颈病变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500例受检者中,HPV阳性127例,感染率25.40%,HPV感染高峰年龄为31-40岁,HPV感染率占该年龄组的50.58%(43/85)。 TCT结果中HPV阳性率分别为正常、炎症18.36%(72/392),ASCUS 33.33%(17/51)、LSIL 53.33%(16/30)、HSIL 76.47%(13/17)、SCC 90.00%(9/10),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着细胞学诊断级别升高,HPV感染率显著上升。108例TCT (≥ASCUS)患者中,HPV阳性患者55例,病理结果中HPV阳性率分别为正常、炎症23.40%(11/47)、CINI44.44%(8/18)、CINII70.58%(12/17)、CINIII88.23%%(15/17)、宫颈癌100.00%(9/9),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HPV感染率显著上升。TCT诊断为鳞状细胞癌,HSIL及LSIL与宫颈活检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0.00%(9/10)、94.11(16/17)%及43.33%(13/30),实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液基细胞学结合HPV检测可以显著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率,是筛查宫颈病变的简单有效方法。
作者:陈岳青;王一凤;陈文学;邹学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的检测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对61例疑似感染的患儿,按出院诊断分为A组细菌感染组和B组非细菌感染组,比较两组血清PCT、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及对细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A(细菌感染组)组患儿PCT阳性率为83.87%(26/31),B组患儿PCT阳性率为6.67%(2/30), A组患儿PCT阳性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组患儿PCT阳性率83.87%(26/31),A组患儿CRP阳性率58.06%(18/31),A组患儿WBC阳性率51.6%(16/31),PCT对于儿科细菌性感染检测灵敏度高于CRP和WBC(P<0.01)。结论血清PCT可作为诊断小儿细菌性感染的重要参考指标,其灵敏度优于血清CRP和WBC。
作者:李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不同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对骨科不同年龄段病人的镇痛效果,并为不同手术部位的镇痛找到佳方案。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的骨科围手术期需要镇痛治疗患者320例,其中男152例,女168例;年龄21-78岁,根据手术部位分为上肢、脊柱、关节、下肢四大组,各组按照完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分为A、B两组,其中上肢、脊柱、下肢组分为A组:超前镇痛+术后硬膜外阻滞;B组:超前镇痛+术后多模式镇痛。关节组分为A:超前镇痛+术后关节局部镇痛;B组:超前镇痛+术后外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术后疼痛的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呕吐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结果术后当天至术后2d,B组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3-5d,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当天至术后第5d内,B组使用哌替啶的次数显著少于A组(P<0.05);出现呕吐的次数也低于对A组(P<0.05)。结论在骨科围手术期使用塞来昔布超前镇痛联合术后多模式镇痛对患者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在关节手术后持续外周神经阻滞较关节腔及周围局部给药镇痛效果更好并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减少术后呕吐、嗜睡的发生。
作者:罗明华;吴海云;徐斌;王小明;杨勇胜;吕志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急性碳酸钡中毒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征,以便为临床更好的诊治急性碳酸钡中毒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11例误食碳酸钡急性中毒患者进行多次同步12导联心电图采集记录并分析。结果11例患者心电图均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U波明显增高,有的出现T-U融合波。2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其中1例为多源性室性早搏并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且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死亡。1例为室性早搏二联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短P-R间期。1例出现窦房结至心房游走心律且心动过缓(48次/min)。1例出现心房内阻滞。结论碳酸钡中毒可引起ST-T-U的低血钾及心肌缺血缺氧(样)的心电图改变特征,重者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传导障碍,心电图改变在治疗过程中恢复较慢。
作者:雷礼琴;朱婉红;余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分析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WBC)计数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住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228例患者分为合并感染组(119例)和非合并感染组(109例),进行PCT和WBC计数检测,通过统计分析,计算PCT阳性和WBC升高对感染的判断,并比较WBC及PCT对感染的判断。结果合并感染组患者的PCT值和WBC计数显著高于非合并感染组(P<0.01)。 WBC>10.0X109/L与PCT>0.1ng/ml判断感染阳性无显著差异(P>0.05);WBC<10.0X109/L较PCT<0.1ng/ml判断感染阴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 PCT较WBC计数对判断某些阳性感染优势不明显,但能降低感染假阳性率。
作者:项凤梅;胡小花;饶珂寒;吕永豪;温伟琴;曾晶晶;邓科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改良式Nance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先用直丝弓矫治器排齐整平牙列,拓展间隙,再采用外科手术暴露埋伏尖牙,粘结托槽后,应用改良式Nance弓牵引上颌阻生尖牙。结果12例患者上颌埋伏尖牙均牵引入正常牙列,牙髓活力正常,牙周健康。结论改良式Nance弓与直丝弓矫治器相结合,可有效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
作者:郑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旨在研究观察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为分叉病变的处理及治疗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策略和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分叉病变,并接受PCI治疗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球囊对吻组(36例);拘禁球囊组(38例),通过观察:(1)接受PCI治疗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胸痛有无出现、心电图有无相关导联ST段的抬高、血流动力学有无改变,满足其中一项即可),术后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的改变;(2)接受主支PCI后,分支有无闭塞或夹层,终的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3)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4)接受PCI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5)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球囊对吻组例发生3例分支闭塞或夹层,拘禁球囊组例发生2例分支闭塞或夹层,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MACE事件发生率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拘禁球囊技术组节省了手术耗材,而且缩短了手术曝光时间及造影剂用量(P<0.05)。结论拘禁球囊技术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及节省了手术耗材,在即刻及近期随访中疗效不劣于经典球囊对吻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安全有效。
作者:张雨虹;贺铿;袁国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于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效果欠佳的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选择血浆置换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多发性硬化急性期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入组标准采用2010年中国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3(7)516-521)。均为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治疗(静脉注射甲强龙1g×5d)效果不明显者(治疗后EDSS评分改善<0.5分),共计13例,其中男3例,女10例;年龄23-66岁,平均(40.08±4.09)岁;平均病程1.3年;平均急性期发病时间4.8d。所有13例患者均采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1983年Kurtzke JF的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血浆置换治疗后EDSS评分的改变。结果血浆置换开始前EDSS平均6.0分(2.5-8.5),血浆置换后6名(46.2%)患者EDSS改变<2分。5名患者(38.5%) EDSS改变为(2-4分)。2名患者(15.4%)的EDSS改善>4分。在所有接受血浆置换的病例中,治疗前的EDSS评分(6.154±0.61),治疗后EDSS评分(3.846±0.65)(P=0.0167)。两组疗效比较:患者3次血浆置换治疗后的ED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的EDSS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所有13名患者在接受血浆置换后EDSS评分明显下降。平均EDSS评分下降2分。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显示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选择血浆置换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周超;张昆南;屈新辉;高幼奇;吴晓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需进一步研究。卵巢不敏感综合征(Resistant/In sensitive ovarian syndrome,ROS),又称Savage综合征,以卵巢内有多量始基卵泡,少见窦状卵泡,无成熟卵泡为病理特征的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原发或继发闭经、内源性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染色体组型正常,卵巢对外源性促性腺激素刺激呈低反应。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指女性在40岁之前发生卵巢功能衰竭,主要特征为连续4个月以上闭经,促卵泡生成素(FSH>40IU/L),雌激素(E2)水平低下,患者卵巢皮质无卵泡或偶见少数始基卵泡。而育龄女性持续异常的FSH水平升高,其余激素水平处于正常水平,月经正常,卵巢内能见到窦状卵泡并有排卵,这种病例临床上并不多见,持续高FSH水平会不会影响到卵子的质量,会不会对外源性FSH有反应,能否获得成功妊娠。现将我院该病例成功妊娠1例报道如下。
作者:许定飞;伍琼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p16和IMP3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慢性宫颈炎、97例CINⅠ、78例CINⅡ、68例CINⅢ和2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p16和IMP3的表达。结果 p16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鳞状细胞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5.7%、97.4%、97.1%和91.7%。p16在慢性宫颈炎与低级别CIN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级别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CIN和慢性宫颈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高级别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没有差异(P>0.05)。IMP3在慢性宫颈炎和CINⅠ中不表达,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和CIN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和23.5%,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16的表达强度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到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升高,IMP3表达主要在病变的晚期阶段。 p16和IMP3结合应用有助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分级。
作者:廖林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在肝癌微波消融术(MWA)疗效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癌患者80例,MWA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CEUS检查,并比较MWA前后病灶组织的TIC定量参数。结果完全灭活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病灶的TIC均为一平直线条。部分残留或复发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肿瘤组织的上升时间(RT)、平均通道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明显小于同期的周围肝组织(P<0.05),内洗斜率(WIS)均明显大于同期的周围肝组织(P<0.05)。结论超声造影TIC能准确反映肝脏肿瘤、肝实质、残留或复发肿瘤以及无活性肿瘤组织间的差别,MWA术后可及时、准确地辨别出残留或复发的肿瘤组织,为肝癌MWA治疗疗效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何兰芳;刘燕娜;章春泉;皮小兰;叶艳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白英汤保留灌肠防治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局部晚期癌症需要盆腔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每日放疗结束后采用白英汤保留灌肠30min,每日1次;对照组每日放疗结束后采用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腹泻次数较多时给予抗生素加激素,适当补液。放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直肠急性放射性损伤程度及生存质量。结果治疗组Ⅱ度、Ⅲ度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白英汤保留灌肠可减少盆腔部位放疗Ⅱ度、Ⅲ度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尹礼烘;张晓平;赵凤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冬春两季儿童肺炎感染病原学构成,为儿童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4月肺炎患儿1943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痰培养、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及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43例肺炎患儿中,病原阳性946例,阳性率48.7%,感染病原中病毒感染633例(66.9%),细菌感染195例(20.6%),支原体感染147例(15.5%),衣原体感染39例(4.1%),混合感染221例(23.4%)。病毒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高(62%),其次是巨细胞病毒(30.2%),流感/副流感(9.3%),腺病毒(5.5%)。细菌病原以肺炎链球菌多见(12.5%),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9.8%)。1岁以下肺炎感染病原阳性率(64.8%)高于其他年龄段,以RSV、CMV感染为主,肺炎支原体是3岁以上儿童肺炎主要感染病原。重症肺炎218例,病原阳性146例,阳性率67.0%,以RSV感染为主,占62.2%,重症肺炎混合感染多,占24.3%。结论儿童肺炎发病以1岁以下儿童常见,病毒是冬春两季儿童肺炎常见感染病原,且主要以RSV感染为主,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率高,尤其是重症肺炎更为明显。
作者:朱晓华;李岚;陈晨;朱双桂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在新生儿肾上腺出血(NAH)中的应用。方法对12例NAH患儿的临床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NAH的CT平扫均表现为肾上腺区圆形、椭圆形低密度(7例)、高密度(1例)或混杂密度肿块(4例);肿块边缘清晰、光滑,有包壳或囊壁形成;右侧多见。4例行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中央区无强化,边缘或囊壁见强化。结论64排CT对NAH的定位、定性及其演变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黄冰;桂绍高;杨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术前对胃癌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制定营养支持方案,为临床合理应用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应用NRS2002评分表,对60例胃癌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后,随机分入营养支持组(对该组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和非营养支持组(未对该组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分析营养支持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存在营养风险的28例患者,16例给予营养支持,与未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比较,术后第7d的ALB、PA水平明显升高(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无营养风险的32例患者,14例给予营养支持,与未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比较,血清ALB、PA、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5)。结论胃癌患者建议术前常规应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制定营养支持方案。
作者:傅平;周凯;张骥;徐连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重症医学科(ICU)中贫血的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限制性输血及开放性输血,比较两种不同的输血策略对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的需机械通气的贫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限制性输血组(输血指征Hb≤70g/L;目标Hb71-90g/L)和开放性输血组(输血指征Hb≤90g/L;目标Hb91-110g/L)。比较两组的红细胞用量、平均血红蛋白值、机械通气时间、器官衰竭数量、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用量、干预后的Hb平均值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的器官衰竭数量、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限制性输血组较开放性输血组60d病死率低(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可以在节约输血成本的同时,增加机械通气患者的60d内无机械通气时间,降低60d病死率。
作者:贺慧为;陈志;卢院华;杨春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2014年12月27-28日,江西省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年会暨第二届江西省关节镜技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全省共100余位运动医学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在本次大会上,南昌大学一附院高志增等14位学者分别作了14个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与会专家还对《美国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新治疗指南》进行了解读。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脑肿瘤手术的选择。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全组32例中,22例肿瘤全切,症状消失,恢复良好;5例肿瘤全切后,症状部分改善;4例肿瘤次全切除,其中2例肿瘤次全切除术后症状加重;1例术后死亡。结论虽然条件有限,但可以有选择性行脑肿瘤切除术,效果良好,解决基层县级医院病人的痛苦和外出就医不便等问题。
作者:袁红新;许文婷;宋兴国;宋振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肺部扫描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肺部CT检查患者,采用固定管电流(FM)技术和ATCM技术各50例。 FM组管电流为200mA,ATCM组噪声指数(NI)值设定为11,管电流范围10-500mA,其余参数相同。计算并记录2种不同管电流技术的肺尖部、肺中部、肺底部及整个肺部扫描的平均管电流值,并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TCM组肺尖部平均管电流(192.1±25.4)mA及肺底部平均管电流(189.5±24.6)mA分别与FM组的肺部平均管电流(200±0.0)mA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中部的平均管电流(116.6±13.3)mA与FM组的肺部平均管电流(200±0.0)m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CM组的整个肺部平均管电流(154.3±16.2)mA较FM组的平均管电流(200.0±0.0)mA下降约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CM组的平均剂量长度值(DLP)为(316.4±40.4)mGy.cm较FM组的平均DLP(401.7±45.5)mGy.cm下降21.2%,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质量评价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CT扫描应用ATCM技术,在获得图像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辐射剂量约21.2%,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晏飞虎;包江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行颅脑手术治疗且术后出现颅内感染患者2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颅脑手术治疗未出现颅内感染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对产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在脑脊液外漏、后颅窝手术、有创性机械通气、手术时间、手术次数及脑室外引流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脑脊液外漏、后颅窝手术及脑室外引流是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脑脊液外漏、后颅窝手术及脑室外引流是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义志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