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英汤保留灌肠防治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临床观察

尹礼烘;张晓平;赵凤达

关键词:白英, 保留灌肠, 盆腔肿瘤, 放射性直肠损伤, 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白英汤保留灌肠防治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局部晚期癌症需要盆腔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每日放疗结束后采用白英汤保留灌肠30min,每日1次;对照组每日放疗结束后采用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腹泻次数较多时给予抗生素加激素,适当补液。放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直肠急性放射性损伤程度及生存质量。结果治疗组Ⅱ度、Ⅲ度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白英汤保留灌肠可减少盆腔部位放疗Ⅱ度、Ⅲ度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内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乳腺癌患者的钼靶片,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86例乳腺癌中发现有37例钼靶X线片上有微小钙化灶,占总数的43%。13例早期乳腺癌9例存在微小钙化灶。结论在保证乳腺钼靶片高质量的前提下,微小钙化灶的分布、大小及形状、密度、总数(N)及每平方厘米钙化颗粒数目(N/S)等钼靶X线特征对乳腺癌尤其是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征军;黄雪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医院制剂室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目的:分析医院制剂室目前所面临的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方法从医院制剂室管理现状入手,对制剂室的效益产值、人员储备、硬件建设、检验能力、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相关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医院制剂存在品种减少、效益下滑、人才流失、设施落后、管理欠缺等问题。结论制剂室应不断顺应形势发展需要,重新定位,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实现医院制剂与医院发展并存。

    作者:江亮;彭庆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于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效果欠佳的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选择血浆置换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多发性硬化急性期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入组标准采用2010年中国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3(7)516-521)。均为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治疗(静脉注射甲强龙1g×5d)效果不明显者(治疗后EDSS评分改善<0.5分),共计13例,其中男3例,女10例;年龄23-66岁,平均(40.08±4.09)岁;平均病程1.3年;平均急性期发病时间4.8d。所有13例患者均采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1983年Kurtzke JF的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血浆置换治疗后EDSS评分的改变。结果血浆置换开始前EDSS平均6.0分(2.5-8.5),血浆置换后6名(46.2%)患者EDSS改变<2分。5名患者(38.5%) EDSS改变为(2-4分)。2名患者(15.4%)的EDSS改善>4分。在所有接受血浆置换的病例中,治疗前的EDSS评分(6.154±0.61),治疗后EDSS评分(3.846±0.65)(P=0.0167)。两组疗效比较:患者3次血浆置换治疗后的ED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的EDSS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所有13名患者在接受血浆置换后EDSS评分明显下降。平均EDSS评分下降2分。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显示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选择血浆置换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周超;张昆南;屈新辉;高幼奇;吴晓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32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918例新生儿,其中有32例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窒息儿消化道出血率明显高于非窒息儿,早产儿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出生体重正常儿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出生体重低于正常水平的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患儿发病在生后0-3d的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率明显高于生后3-7d的新生儿。患儿原发病主要为窒息与缺血缺氧性脑病。经治疗32例患儿痊愈28例,死亡(合并了颅内出血)2例,其余2例自动出院。结论窒息与缺血缺氧性脑病是造成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发病,早产、出生体重低、消化道出血患儿发病生后0-3d等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加强孕妇围产期保健可促使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大幅降低。

    作者:周锦龙;谭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Netrin-1对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Netrin-1对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的影响及机制。为临床上提供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肌保护新的策略。方法雄性Spraghe-Dawley(SD)大鼠20只,体重450-500g,随机分成2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添加Netrin-1(10只)[I/R+Netrin-1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不添加Netrin-1(10只)[I/R组]。建立无血预充大鼠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的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模型。实验结束2h后处死大鼠留取心脏标本。在CPB前、CPB75min (复温后15min),CPB后2h留取大鼠动脉血测定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 (cTn I)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实验结束取大鼠心脏标本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Western-blot法测定局部心肌组织直肠癌结肠癌缺失基因(Delete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gene,DCC)蛋白指标。大体光镜下观察心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大鼠CPB 前、CPB 15min、CPB 45min (停循环15min)以及 CPB 90min (复温30min)监测血气分析。结果 I/R+Netrin-1组较I/R组: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 I)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明显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凋亡明显减少27.5%(P<0.05);DCC表达增加(P<0.05)。HE染色镜下观察发现I/R+Netrin-1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Netrin-1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DCC有关。

    作者:龙翔;吴永兵;张小强;朱书强;徐建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汉防己甲素和百令胶囊联合治疗矽肺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和百令胶囊联合治疗矽肺的疗效。方法选择各期矽肺74例,分为汉防己甲素、百令胶囊联合治疗组与基础治疗对照组,治疗6个月,观察临床表现、肺通气功能、高千伏X线胸片影像的变化及药物毒副作用。结果汉防己甲素、百令胶囊联合治疗组病例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好转,肺通气功能FVC、FEV1.0有所增加,高千伏X线胸片矽肺影像有所好转,而基础治疗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汉防己甲素和百令胶囊联合治疗矽肺有一定治疗效果,在当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作者:何钦;王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IUI助孕的355对夫妇共60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原因、是否促排卵及子宫内膜厚度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依次进行分析。结果601个周期中85例获得临床妊娠,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4.14%。女方年龄≥35岁,妊娠率明显下降。促排卵周期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继发不孕妊娠率高于原发不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孕原因中以性交障碍妊娠率高,其次为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厚度组间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影响因素诸多,临床治疗中应综合分析,个体化治疗。

    作者:李霞;彭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成人重症肺炎合并心衰血清B型利钠肽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究成人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的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其对成人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93例,将之分为单纯性肺炎组(51例)和肺炎合并心衰组(42例),另外随机选取4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B型利钠肽水平,并同时用心脏超声对心脏指数(C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测定,比较分析3组病例的BNP、LVEF和CI水平。结果肺炎合并心衰组患者同对照组和单纯性肺炎组患者相比,血清B型利钠肽明显升高,CI和LVEF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B型利钠肽对肺炎合并心衰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章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儿童外斜V征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外斜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60例外斜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60例中有49例(78眼)行下斜肌减弱术。11例(22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6例(6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52例(86.7%),术后获得34例(56.7%)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8例(13.3%)获得立体视觉。结论儿童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下斜肌功能是否异常,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手术矫正利于以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作者:杨洋;殷小龙;彭小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双嘧达莫的佐治效果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并观察双嘧达莫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的疗效。方法观察所有入选患儿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的变化,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和双嘧达莫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嘧达莫口服),观察疗效。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PLT、MPV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DW、P-LCR均低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各组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嘧达莫组患儿血小板参数、临床症状、体征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数量及质量均发生了变化,存在血小板活化双嘧达莫能加快血小板参数恢复正常,改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作者:陈婷婷;李德元;孙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不同颈干角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不同颈干角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术后肱骨颈干角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为肱骨头内翻组,即术后颈干角<125°,试验组为术后颈干角≥125°。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的肩关节评分情况、术后疼痛评分情况、肱骨头内翻角度等一般手术情况,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包括Constant评分和VA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肱骨头内翻角度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85.7%(24/28),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50.0%(1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24,P=0.0072),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3%(4/28),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3%(1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32,P=0.0461)。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而术中良好的解剖复位、恢复肱骨颈干角是手术关键,是稳定内固定、预防术后肱骨头内翻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前提。

    作者:谢清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静脉注射毒品致重症破伤风9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静脉注射毒品引起重症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静脉注射毒品引起重症破伤风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其余7例治愈,无并发症。结论早期行气管切开保持气道通畅,良好的镇静肌松药物辅以有创机械通气控制痉挛,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及控制戒断症状是临床救治静脉注射毒品致重症破伤风的有效方法。

    作者:万维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聚焦超声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的实效性评价

    目的:探析聚焦超声联合保妇康栓对于宫颈糜烂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4年5月选择我院收治的宫颈糜烂患者142例,将其均分为A、B两组。 A组单纯用聚焦超声法治疗,B组用聚焦超声与保妇康栓联合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B组患者中,治愈患者达到51(71.83%)例,高于A组的28例(39.43%),两组存在着显著统计学差异(χ2=15.093,P<0.01)。B组有5例(7.04%)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高于A组的15例(21.13%),两组存在着统计学差异(χ2=5.820,P<0.05)。结论聚焦超声联合保妇康栓对于宫颈糜烂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罗娟珍;潘兆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胸腔镜在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胸腔镜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7月我科收治的32例胸腔镜下肋骨骨折内固定术32例(VAMT组)及35例传统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传统手术组)患者病例资料,观察指标为切口长度、切口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VAMT组在切口长度、切口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传统手术组。结论胸腔镜下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潘朝阳;周莉萍;周鑫;漆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骨科围手术期镇痛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不同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对骨科不同年龄段病人的镇痛效果,并为不同手术部位的镇痛找到佳方案。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的骨科围手术期需要镇痛治疗患者320例,其中男152例,女168例;年龄21-78岁,根据手术部位分为上肢、脊柱、关节、下肢四大组,各组按照完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分为A、B两组,其中上肢、脊柱、下肢组分为A组:超前镇痛+术后硬膜外阻滞;B组:超前镇痛+术后多模式镇痛。关节组分为A:超前镇痛+术后关节局部镇痛;B组:超前镇痛+术后外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术后疼痛的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呕吐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结果术后当天至术后2d,B组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3-5d,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当天至术后第5d内,B组使用哌替啶的次数显著少于A组(P<0.05);出现呕吐的次数也低于对A组(P<0.05)。结论在骨科围手术期使用塞来昔布超前镇痛联合术后多模式镇痛对患者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在关节手术后持续外周神经阻滞较关节腔及周围局部给药镇痛效果更好并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减少术后呕吐、嗜睡的发生。

    作者:罗明华;吴海云;徐斌;王小明;杨勇胜;吕志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在肝癌消融术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在肝癌微波消融术(MWA)疗效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癌患者80例,MWA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CEUS检查,并比较MWA前后病灶组织的TIC定量参数。结果完全灭活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病灶的TIC均为一平直线条。部分残留或复发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肿瘤组织的上升时间(RT)、平均通道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明显小于同期的周围肝组织(P<0.05),内洗斜率(WIS)均明显大于同期的周围肝组织(P<0.05)。结论超声造影TIC能准确反映肝脏肿瘤、肝实质、残留或复发肿瘤以及无活性肿瘤组织间的差别,MWA术后可及时、准确地辨别出残留或复发的肿瘤组织,为肝癌MWA治疗疗效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何兰芳;刘燕娜;章春泉;皮小兰;叶艳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盐酸二甲双胍联合左卡尼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均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G、GGT、AST、ALT各项指标、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盐酸二甲双胍联合左卡尼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显著。

    作者:江玲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基层中医类别全科医师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探讨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1],在当前新医改的形势下,加快发展基层社区中医药服务,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根本保障。我国中医药具有“简、便、效、验、廉”的特点,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作者:徐晓英;钟天;张文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丹参川芎嗪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微循环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的丹参川芎嗪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眼底微循环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DR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240mg剂量,观察组采用120mg剂量,两组患者均采取静脉给药方式,1次/d,1疗程15d,中间有2周间隔,治疗为期30d,共2个疗程。所有患者于治疗的前后均使用彩超血流显像检测对眼动脉(OA),睫状后动脉(PC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在收缩期和在舒张末期时的血液流速(EDV),大血液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将指标各进行3次测量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在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CA,CRA和OA的EDV和PSV上升,RI下降,对其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几个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不同剂量丹参川芎嗪可显著提高DR患者眼底微循环。

    作者:饶鼎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调查分析与防护对策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危险因素,探讨防护对策,达到减少职业伤害。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血源性暴露的34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发现锐器伤的有22名,发生率为64.70%,羊水暴露5名,占了14.71%,其他7例,占了20.59%;其中临床护士12名占了35.29%,实习护士16名占了47.05%,临床医师5名占14.71%,医技人员1名占2.94%;按工龄分段工龄<5年28名占了82.35%,工龄6-10年的4名占11.76%,工龄10年以上2名占5.88%;34名均已结束追踪观察,无血液性传染性疾病发生。结论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主要发生在护士、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少的工作人员,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提高义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规范操作技能,将有助于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

    作者:程艳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