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娟珍;潘兆兰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接受治疗的155例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3例,观察组接受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方法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手术进行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大尿流率、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IPSS评分等数据,运用统计学知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IPSS评分和大尿流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等离子电切术具有无需开刀、痛苦轻、出血少、创口较小恢复快、疗效高的优点。患者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的耐受性更好,术后生活质量更高,更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
作者:柯维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弹性测量值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血清ALT、TBIL水平分为
作者:李艳艳;朱龙川;徐龙;黄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胸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膈疝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先天性膈疝患儿行胸腔镜矫治术的处理方法,其中男24例,女8例,麻醉时间56-156min,采用七氟烷吸入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维持麻醉,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H值、体温等指标。结果均安全渡过手术,生命体征较平稳,虽然气胸后出现不同程度的SpO2下降和PETCO2升高但在可接受范围(SpO2大于85%,PETCO2低于60)。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呼吸循环管理和严密的术中监测是完成手术的关键,要达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许凯;胡华琨;章征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老人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高龄老人髋关节置换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气管内插管麻醉与选择性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作为对照,观察其对老年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择60例拟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高龄老年患者,选择麻醉方式随机分为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硬膜外阻滞组(B 组)、和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组(C 组)。记录麻醉前、麻醉药物使用后1min、5min、10min、30min 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相关副作用。结果 A组在麻醉药物使用后1min、5min、10min、30min的SBP,DBP及HR非常稳定。B组在麻醉药物使用后10min的SBP、DBP、HR明显低于A组,30min的SBP,DBP也有所降低。 C组在麻醉药物使用后SBP、DBP、HR后1min即明显低于A组。 A组患者接受该麻醉操作后无副作用,B组和C组患者需要术后导尿预防尿潴留。 C组患者接受气管插管麻醉苏醒后咽喉异物感强烈。结论选择性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老人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范围局限对机体影响小,无胃肠道反应和尿潴留现象发生,是高龄老人髋关节置换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作者:杜俊群;李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GEM)治疗蕈样肉芽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蕈样肉芽肿患者,观察其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及毒副反应、生存时间情况。结果患者均完成至少2个程化疗。其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1例,进展1例,RR和 DCR分别为71.43%和85.7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23.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mOS)为42.8个月,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结论 GEM治疗蕈样肉芽肿安全、有效,且毒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廖清平;李辉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术治疗复杂孔源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2013年10月入院的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28例28眼,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记录术前、术后的佳矫正视力( BC-VA)、眼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7眼(96.4%),终复位视网膜28眼(100%)。所有病例BCVA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前后BCVA≥0.1者分别为5眼(17.86%)、18眼(64.29%)。晶状体损伤2例,无医源性裂孔。术后无低眼压(<9mmHg),脉络膜脱离及眼内炎发生。术后一过性眼内压升高3眼。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缝合手术切口可避免并发症。
作者:陈乐民;王卫星;万阳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RGB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23例复发型GBS患者,分析初发和复发时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电生理检查、治疗资料。结果84%的患者发作有前驱感染史,重症患者比例比初发高(初发组60.%,复发组81.5%),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电生理异常率增加。结论 RGBS与经典GBS临床症状相似,感染是重要诱因,反复发作症状逐渐加重。
作者:张骥;吴晓牧;谢旭芳;屈新辉;张昆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南昌铁路局职工、家属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和工种调查分析,为其加强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该局劳动和卫生主管部门、定点医疗机构、辖区派出所、街道委员会等获得2008-2012年人口、死亡、恶性肿瘤发病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波动,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发病率趋势变动平稳性检验,中值:303.88,Z=-0.982,P=0.326,P>0.05;死亡率趋势变动平稳性检验,中值:102.28,Z=-0.982,P=0.326,P>0.05)。不同工种人群发病率非常显著差异,工务部门发病率高,电务部门发病率较低(χ2=31.13,P<0.01)。结论5年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趋势变动较为平稳,但不同工种发病率显著不同,建议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作者:胡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上消化道SM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EUS诊断上消化道SMT的符合率,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SM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EUS诊断上消化道SMT符合率为90.81%;EMR手术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88.461%,ESD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5.65%。结论 EUS对上消化道SMT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出上消化道SMT的性质,为安全、有效治疗上消化道SMT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向阳;冷芳;方军;杨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于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效果欠佳的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选择血浆置换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多发性硬化急性期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入组标准采用2010年中国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3(7)516-521)。均为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治疗(静脉注射甲强龙1g×5d)效果不明显者(治疗后EDSS评分改善<0.5分),共计13例,其中男3例,女10例;年龄23-66岁,平均(40.08±4.09)岁;平均病程1.3年;平均急性期发病时间4.8d。所有13例患者均采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1983年Kurtzke JF的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血浆置换治疗后EDSS评分的改变。结果血浆置换开始前EDSS平均6.0分(2.5-8.5),血浆置换后6名(46.2%)患者EDSS改变<2分。5名患者(38.5%) EDSS改变为(2-4分)。2名患者(15.4%)的EDSS改善>4分。在所有接受血浆置换的病例中,治疗前的EDSS评分(6.154±0.61),治疗后EDSS评分(3.846±0.65)(P=0.0167)。两组疗效比较:患者3次血浆置换治疗后的ED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的EDSS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所有13名患者在接受血浆置换后EDSS评分明显下降。平均EDSS评分下降2分。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显示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选择血浆置换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周超;张昆南;屈新辉;高幼奇;吴晓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重症医学科(ICU)中贫血的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限制性输血及开放性输血,比较两种不同的输血策略对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的需机械通气的贫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限制性输血组(输血指征Hb≤70g/L;目标Hb71-90g/L)和开放性输血组(输血指征Hb≤90g/L;目标Hb91-110g/L)。比较两组的红细胞用量、平均血红蛋白值、机械通气时间、器官衰竭数量、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用量、干预后的Hb平均值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的器官衰竭数量、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限制性输血组较开放性输血组60d病死率低(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可以在节约输血成本的同时,增加机械通气患者的60d内无机械通气时间,降低60d病死率。
作者:贺慧为;陈志;卢院华;杨春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方法、效果以及相应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64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并且针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对比分析。结果采用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治疗较之对照组并发症低,患者满意度更高,差异较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在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上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辉;张梅美;黄胜平;陈春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并观察双嘧达莫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的疗效。方法观察所有入选患儿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的变化,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和双嘧达莫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嘧达莫口服),观察疗效。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PLT、MPV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DW、P-LCR均低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各组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嘧达莫组患儿血小板参数、临床症状、体征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数量及质量均发生了变化,存在血小板活化双嘧达莫能加快血小板参数恢复正常,改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作者:陈婷婷;李德元;孙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精氨酸对外科重症患者营养和免疫的影响。方法收集32例外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精氨酸组(n=16例)和对照组(n=16例),精氨酸组患者在常规营养支持基础上静脉给予精氨酸20g/d,连用7d。治疗第1d与第8d分别抽血检测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细胞免疫指标(CD3+、CD4+)、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结果精氨酸组患者第8d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CD3+、CD4+、IgG、IgM均较第1d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仅第8d血清前白蛋白均较第1d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白蛋白、IgA升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白蛋白、CD3+、CD4+、IgG、IgM升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精氨酸的营养支持能有效提高外科重症患者免疫应答水平,改善营养状况。
作者:陶文强;周雯;蒋光辉;万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58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290例和对照组290例。试验组患儿服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用微生态制剂,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抗生素治疗或住院3d出现继发性腹泻后再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结果580例肺炎患儿中共有178例发生继发性腹泻,其中试验组51例,发生率为17.59%(51/290),对照组127例,发生率为43.79%(127/290),试验组患儿继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2,P<0.01)。发病年龄、住院时间、应用激素、联合使用抗生素(≥2周)以及侵入性操作均与患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龄小、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是患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危险因素。
作者:曾启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旨在研究观察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为分叉病变的处理及治疗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策略和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分叉病变,并接受PCI治疗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球囊对吻组(36例);拘禁球囊组(38例),通过观察:(1)接受PCI治疗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胸痛有无出现、心电图有无相关导联ST段的抬高、血流动力学有无改变,满足其中一项即可),术后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的改变;(2)接受主支PCI后,分支有无闭塞或夹层,终的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3)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4)接受PCI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5)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球囊对吻组例发生3例分支闭塞或夹层,拘禁球囊组例发生2例分支闭塞或夹层,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MACE事件发生率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拘禁球囊技术组节省了手术耗材,而且缩短了手术曝光时间及造影剂用量(P<0.05)。结论拘禁球囊技术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及节省了手术耗材,在即刻及近期随访中疗效不劣于经典球囊对吻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安全有效。
作者:张雨虹;贺铿;袁国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阿斯伯格征的认识和诊断。方法2005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患儿,10例阿斯伯格综合征,并对临床表现、家庭背景、及围生期不良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首诊主诉为多动(50%)、注意力不集中(50%)、学习成绩差(40%),主要的特殊行为特征有兴趣爱好狭窄(90%)、交流障碍(80%)、机械记忆力极强(70%),在一些邻域有特殊才能,动作不协调,幼儿期有较早认字行为。围生期、家庭背景、家长文化与本病无明显相关。结论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学龄期临床有其独特的表现,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进行鉴别。
作者:邵江洁;李维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对自发性单导管乳头溢液患者癌变诊断和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2012年5月的168例经乳导管切除术治疗的自发性单个导管乳头溢液患者的资料。评价乳腺X线、乳腺超声、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在预测癌变和高危病变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乳腺X线的敏感性为10%,特异性为94%,阴性预测值为88%,阳性预测值为18%。乳腺超声的敏感性为36%,特异性为68%,阴性预测值为89%,阳性预测值为14%。乳腺导管造影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49%,阴性预测值为93%,阳性预测值为18%。结论对于自发性单导管乳头溢液患者,传统的影像学研究并不能很准确的鉴别其癌变或高危病变。所有自发性单导管乳头溢液患者都应该实施导管切除术治疗。
作者:喻茜;王广珊;舒特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手术和应用丝裂霉素配合中药治疗于单纯翼状胬肉术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96例106眼随机分为2组,每组均为48例53眼。 A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第2d加用0.2%丝裂霉素C滴眼,每天2-3次,连续使用2周,术后6d拆线后给予中药汤剂口服,观察术后角膜修复结膜创面愈合及胬肉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A组中有18眼复发,B组有2眼复发。结论单纯翼状胬肉手术应用丝裂霉素C配合中药治疗,能够明显减少胬肉复发,方法简单、疗效满意、适宜在农村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谭布粟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