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月平
目的:探讨萍乡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在早期诊治、规范治疗、家庭支持功能及情绪障碍等方面是否存在城乡差异。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在萍乡地区行MHD治疗的656例患者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地区MHD患者男女比例为1.28:1;年龄以45-64岁为主;原发病因前三位为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2)在疾病的早期诊治、规范治疗及家庭支持等方面农村患者比率低于城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农村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率亦高于城镇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萍乡地区MHD患者主要患病年龄,男女性别比例,原发病因,均与国内其它地区相似[1];(2)城镇MHD患者在早期诊治、规范治疗及家庭支持功能等方面均优于农村患者。 MHD患者易出现情绪障碍,但城镇与农村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曹珊;陈清萍;熊波;鄢南萍;王稻;田丽娜;金国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下段横切口佳缝合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共400例有剖宫产指征的初产妇,年龄在20-28岁之间,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32例,为子宫下段横切口改良式缝合法,对照组168例为子宫下段横切口传统缝合法(连续缝合肌层、内膜、褥式缝合加固浅肌层一层),观察子宫切口缝合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术后42d子宫复旧情况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剖宫产子宫下段横切口缝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恶露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42d子宫复旧、切口愈合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剖宫产子宫下段横切口改良式缝合法是目前一种理想的缝合方法。
作者:张美华;刘勇;李凤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冠状动脉近端血流速度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对24例传统心脏停跳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应用IABP,并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冠状动脉近端血流速度,应用有创血压、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并比较IABP置入前后指标的变化。结果(1)IABP显著改善冠状动脉近端血流,主动脉内平均流速和舒张期流速均明显增快(P<0.05);(2)IABP置入后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平均体动脉压(MAP)显著增加(P<0.05),肺动脉楔压(PCWP)、平均肺动脉压(mPAP)显著下降(P<0.05)。结论 IABP能够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近端血流速度,改善CABG术后心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循环辅助手段。
作者:夏少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黄芩醇提液对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P)的作用。方法本实验设HeLa细胞组、pcDNA3.1(+)/empty组、pcDNA3.1(+)/NP 组、TFSB 组,其中pcDNA3.1(+)/empty 组、pcDNA3.1(+)/NP 组分别通过瞬时转染将重组质粒 pcDNA3.1(+)/empty、pcDNA3.1(+)/NP转染到HeLa细胞中;黄芩醇提液组在将重组质粒pcDNA3.1(+)/NP转染到HeLa细胞的同时使用黄芩醇提液进行药物干预。结果与真核重组质粒pcDNA3.1(+)/NP组比较,黄芩醇提液组NP基因起始拷贝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醇提液能够下调甲型流感病毒NP基因的表达。
作者:李平;张清;孙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食物中毒事故的处理。方法回顾分析一起原因不明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的资料。结果对该起原因不明食物中毒事故行为人不宜直接予以行政处罚。结论监管部门对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时,可以依据《食品安全法》相应条款对事故行为人其它违法行为,进行卫生行政处罚。
作者:魏九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判断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产科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包括新生儿)6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产科分娩的健康产妇60例(包括新生儿)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脐血中的VEGF水平,以及观察组血糖正常新生儿和低血糖新生儿脐血的VEGF水平。结果对照组新生儿脐动脉血VEGF水平显著高于脐静脉血(P<0.05),观察组脐静脉血和脐动脉血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正常血糖组和低血糖组的脐静脉血和脐动脉血的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组的脐动脉血VE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的VEGF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产妇新生儿,脐动脉血VEGF浓度可以作为一个反映胎儿被妊娠期糖尿病损伤情况的指标。
作者:孙晓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非离体瘤段灭活再植术在膝周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2008年5月在我院行保肢手术治疗的91例膝周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将上述患者分为A组(非离体瘤段灭活再植)、B组(瘤段截除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C组(瘤段截除离体灭活再植),术后对上述3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感染率,A、B组显著低于C组(P<0.05),A、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A、B组关节功能疗效显著优于C组(P<0.05),A、B组关节功能疗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3组患者复发率、转移率、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C组患者有8例因病理性骨折而再次行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结论非离体瘤段灭活再植术在膝周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疗效显著优于瘤段截除离体灭活再植术,与瘤段截除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相当,但治疗费用降低。
作者:陶志伟;黄惠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早期纳洛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纳洛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意识状态改善时间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指标(PaCO2和PaO2)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意识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纳洛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桂金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追踪观察并分析l06例重症监护患者在不同机械通气时间(≤3d、4-7d、>7d)、不同卧位(平卧位、半卧位)状态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106例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8例,发生率为45.28%。其中机械通气时间>7d发生率高达75.00%,与机械通气时间≤3d(28.85%)、4-7d(52.94%)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采取平卧位与半卧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7.00%(10/15),41.76%(38/91),P<0.05。结论机械通气时间长是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主要的危险因素,且平卧位患者比半卧位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性高。
作者:张望月;谭静;余水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1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厄贝沙坦组,36例)口服厄贝沙坦片,1片/d;B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32例)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1粒/d。4周后未达标者增加剂量1片(粒)/次,2次/d,6个月结束。结果降压效果B组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及血钾浓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比厄贝沙坦能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对血糖、血脂及血钾均无影响。
作者:朱秋根;何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环孢素A与阿维A治疗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GPP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环孢素A治疗、B组采用阿维A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A 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80.0%、10.0%,B组为86.7%、13.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红斑、脓疱消退时间短于B组。血压升高发生率高于B组,肝功能损害和血脂异常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环孢素A与阿维A治疗GPP效果相似。当阿维A治疗GPP无效,可选用环孢素A作为替代药物治疗。
作者:胡国红;万川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突然死亡的分娩严重并发症,发生于足月妊娠时产妇死亡率高达70%-80%[1],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特点,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若能及早发现病情,早期诊断,及时护理,可以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陈小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抗菌药物的选用应考虑感染部位、可能致病因、感染程度、机体病理生理状态、抗菌药物的特性及其抗菌谱等因素[1]。癌症并发感染具有以下的特点:(1)临床表现不典型,炎症反应不完全,发热常为感染的唯一表现;(2)诊断困难,多次血液、体液等标本培养致病菌的阳性率低;(3)感染的常见部位是呼吸道、口腔;(4)感染的病原菌以细菌为主,以G-杆菌常见,真菌和病毒感染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混合感染多见;恶性癌症感染病情严重,感染易扩散,败血症的发生率、死亡率高[2]。对感染患者应尽早开始治疗,但治疗开始时无法明确病原菌以及药敏结果,而开始治疗时应用不恰当的抗菌药物会降低患者的生存机会,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则是造成细菌耐药的根源。现通过我院1例鼻咽癌伴发热患者,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查登峰;张华锋;朱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石蜡油在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将2005年12月-2012年12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8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5例,对照组87例,比较两组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石蜡油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与其他泻剂相比,其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有均有差异,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石蜡油在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中比其他泻剂发挥更优作用且副作用小。
作者:钱坤;丁金火;罗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82例确诊为异位妊娠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结果在8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异位妊娠患者中,超声诊断为异位妊娠80例,符合率为97.6%,漏误诊各1例,漏误诊率为2.4%。对上述确诊为异位妊娠患者的超声特点分析表明,异位妊娠超声声像图具有以下特点:子宫的大小正常或稍大,子宫内膜可增厚,但宫腔内探及不到妊娠囊或仅为假囊;在附件区可探及混合回声或低回声甚至无回声的团块,其边界不清或不整齐,其内或可观察到妊娠囊及胎心搏动的存在;有时在盆腔可见到积液。结论异位妊娠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共性,利用超声对异位妊娠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由于其具操作简单可重复、经济、无创、准确性高。
作者:王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在二次剖宫产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二次剖宫产术患者306例,随机均分为腰麻组(SA组)、硬膜外麻醉组(E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及肌松效果及各时段血压下降情况。结果 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与SA组相当,明显短于EA组;麻醉阻滞及肌松效果CSEA组优于SA组,SA组优于EA组;低血压发生例数1min、5min SA>CSEA>EA,比较差异不明显;但10minEA>SA>CSEA,3组比较差异显著;3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二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起效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作者:叶良德;汤国平;朱萍华;彭莲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效果、运动阻滞情况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I-Ⅱ级择期腹部以下手术的患儿60例,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下进行手术,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0.125%罗哌卡因100ml,B组为0.1%罗哌卡因100ml加入舒芬太尼20μg。均用生理盐水配成100ml,以3ml/h的速率硬膜外持续注入,观察术后24h内镇痛效果及术后患儿恶心、呕吐、下肢麻木、头疼、皮肤瘙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果术后镇痛效果B组优良率高于A组。恶心、呕吐、下肢麻木、头疼、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B组的运动阻滞较A组恢复快(P<0.05)。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小儿术后镇痛可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彭有圣;李慧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替吉奥(S-1)联合吉西他滨(GEM)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未接受化、放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分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组(对照组,n=13例)和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组(研究组,n=14例),观察两组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规定治疗。对照组和研究组的RR分别为23.08%和27.57%,两组RR相仿,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的DCR为46.15%和71.43%。两组D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研究组毒副反应轻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位进展时间mTTP 2.9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mOS)5.47个月;研究组mTTP3.80个月,mOS 8.6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S-l联合GEM治疗晚期胰腺癌安全、有效,且毒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廖清平;付禄;李彩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我院妇产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用药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妇产科出院患者病历216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2.6%,治疗用药占3%,预防用药占97%,围术期用药率87%。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存在预防用药时机及疗程不规范等问题,应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作者:廖嫄;桂海艳;陈文彬;廖子瑜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