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临床观察

吴敏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规范化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与不规范化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坚持服美托洛尔、依那普利、安体舒通为规范化治疗组,不能服美托洛尔、依那普利为不规范化治疗组,每组34例.观察1年内患者再住院次数、病死人数,1年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并进行对比.结果 规范化治疗组1年内患者再住院次数、病死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1年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必须遵循规范治疗.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酒精中毒致儿童脑损伤1例

    1 病例资料患儿,女,4岁.因自服白酒后全身瘫软,反应差7d于2011年09月13日入院.患儿于7 d前自饮散装白酒,量不详,家属发现时患儿全身瘫软,反应差,神志淡漠,呼之不应,无呕吐、抽搐,无发热.体检:T37.0℃,P100次/min,R30次/min,BP95/60mmHg.

    作者:谌厚才;钟小明;刘跃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山莨菪碱注射液在消除支气管肺炎肺部罗音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在消除支气管肺炎肺部罗音中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支气管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654-2注射液辅助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4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1.66%;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14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χ2=6.98,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654-2注射液佐治支气管肺炎利于肺部罗音的吸收消退,减轻症状及缩短病程.

    作者:黄树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及副作用观察

    目的 评价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1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阿奇霉素序贯组及对照组.阿奇霉素序贯组62例,给予红霉素3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治疗3-5d后予阿奇霉素口服序贯治疗,10mg/(kg·d),每周连服3d停用4d为1疗程,共 3疗程;对照组59例,静滴红霉素3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共14d.治疗2 周后进行疗效评定及副作用统计.结果 阿奇霉素序贯组总有效率90.3%,对照组总有效率71.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χ2=10.51,P<0.05);阿奇霉素序贯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7.4%,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7.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χ2=13.63,P<0.05).结论 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有效安全.

    作者:张文辉;翁小琴;吴星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香砂养胃丸(浓缩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目的 建立香砂养胃丸(浓缩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陈皮、枳实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香砂养胃丸(浓缩丸)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结果 定性鉴别专属性强;厚朴酚、和厚朴酚进样量在分别在0.2853-5.706μg、0.1383-2.7666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0%,RSD=0.9%(n=6).结论 所建标准能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温建东;廖少华;肖林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氟西汀治疗伴抑郁症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氟西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疗效.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其中抑郁评分超过41分者随机分成2 组:对照组只用降压药物治疗,治疗组予降压治疗合并氟西汀抗抑郁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氟西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陈穗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Ⅰ型糖尿病不同病情血清IL-6、TNF-α、IFN-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TNF-α、IFN-γ和IL-6促进Ⅰ型糖尿病发生的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新发病患者组(A组)19例、Ⅰ型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组(B组)14例、Ⅰ型糖尿病合并有慢性并发症组(C组)12例和正常对照组22例的血清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1)A组、B组和C组治疗前的TNF-α、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组IFN-γ、TNF-α和IL-6水平高于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稳定3个月后TNF-α、IFN-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C组高于A组、B组;(3)B组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稳定2周后TNF-α、IFN-γ稍有下降,但较对照组仍高(P<0.01),C组给予胰岛素治疗1月后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4)C组IL-6水平明显升高,在治疗后下降并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1)TNF-α、IFN-γ水平的升高可能是Ⅰ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之一;(2)TNF-α、IFN-γ水平与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有关,并可作为评价Ⅰ型糖尿病的疗效指标之一;(3)在TIDM合并有慢性并发症患者中不仅存在TNF-α、IFN-γ水平的异常,同时也存在IL-6水平的异常,IL-6水平的升高有可能是TIDM发生慢性并发症的机制之一.

    作者:杨玉;刘学武;杨利;谢理玲;邹海英;吴限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报道并文献复习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性增生,以过度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又称噬血细胞性质网状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reticulosis),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reactive hemophagocytic,RH).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及全血细胞减少,是一种凶险的综合病征.该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容易造成误诊,现就1例临床案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

    作者:魏秋蓉;石庆之;华建媛;李振江;汪清铭;方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观察3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采用平滑肌肌动蛋白SMA、ER、PR、P63、34βE12 和CK5/6进行染色.结果 3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其中7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6例为非典型性乳头状瘤,23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结论 乳腺管内乳头状肿瘤有特定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标记SMA、P63和CK5/6对其有诊断价值.

    作者:程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鲍曼不动杆菌对小鼠致死剂量的研究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小鼠的致死剂量,建立重症感染模型.方法 以SPF级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将鲍曼不动杆菌按一定菌液浓度注射入小鼠腹腔,造成小鼠感染.结果 经过反复试验,一般情况下5×1010cfu/ml及更高浓度的菌液可导致小鼠死亡,但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极个别小鼠仍可以生存,死亡时间多数在12h之内.结论 为了进一步进行鲍曼不动杆菌的重症感染治疗研究,必须弄清楚不动杆菌感染的致死剂量,建立感染动物模型,才能进行噬菌体治疗的研究,本研究为此提供了基础资料.

    作者:黄至澄;闫李侠;王伟平;李恪梅;王国治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肺力咳合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 总结肺力咳合剂在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疗效.方法 将83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梁、止咳、化痰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肺力咳合剂治疗.结果 肺力咳合剂在改善咳嗽、气促及肺部罗音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力咳合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作者:许景怀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急性肠套叠21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早期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方法 选择2007年9月-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的215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的发病特点、临床处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有74例(34.4%)患儿表现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50例(23.3%)仅有阵发性哭闹;25例(11.6%)仅有呕吐;24例(11.2%)仅有腹泻;7例(3.3%)仅有发热、哭闹;20例(9.3%)有呕吐、腹泻;15例(7.0%)有腹痛、呕吐、腹泻.17例误诊为儿内科疾病,误诊率8%.早期行B超检查诊断肠套叠的符合率明显高于未行B超检查者(P<0.005).201例肠套叠患儿行空气灌肠,整复成功199例(99%),失败2例(10%).16例肠套叠行手术治疗,其中10例伴肠坏死,术后1例死亡.结论 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以4-10个月龄多见.早期应行B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时行空气灌肠,整复率高.

    作者:陈月;徐南平;李翠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儿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收集手足口病患儿100例为研究组,按临床表现分为轻症组(65例)和重症组(35例),重症组又分为重症存活组(30例)与重症死亡组(5例);又据EV71病毒检测结果分为EV71阳性组(64例)和阴性组(36例),选择健康体检儿童7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NSE浓度.并分别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EV71阳性组与阴性组、轻症组与重症组、重症死亡组与重症存活组NSE值的差异.结果 (1)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NSE水平有所增高(P<0.05);(2)EV71阳性组NSE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3)重症组NSE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P<0.01),重症死亡组NSE水平高于重症存活组(P<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NSE水平普遍升高,EV71阳性者尤其明显;NSE水平越高病情越重,NSE可作为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

    作者:胡冰;胡华著;帅词睿;聂微萱;王贵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支气管哮喘与支原体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疾病,是近年来全球公共健康问题的热点,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气促和咳嗽(尤其是夜间或清晨)的气道高反应性有关,气道高反应性的建立是与气道上皮受损,感觉神经末梢暴露以及致敏有关.

    作者:吴丹遐;陈强;刘建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橘皮联合止吐药预防化疗胃肠道反应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桔皮联合止吐药在预防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作用.方法 肿瘤化疗患者1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95例,常规止吐药物治疗;观察组95例,采用橘皮联合止吐药预防减轻胃肠道反应,按照止吐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观察组胃肠道反应控制率为89.47%,与对照组49.4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橘皮联合止吐药可预防减轻化疗药物所致的胃肠道反应,疗效显著,经济实用.

    作者:王玉琴;谢稚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改良U瓣在白内障手术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U型截囊在白内障手术中与V截囊方法比较.方法 V型截囊简捷,易操作,且利于白内障娩出及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但12点处前囊膜容易破裂致后囊,玻璃体溢出.根据力学原理将V型截囊改成U型截囊,通过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通过75例V型截囊与986例U型截囊比较后囊膜破裂由7%下降至3%,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U型截囊在白内障手术中运用有明显的优势,是完全掌握环形撕囊前具优势的截囊方法之一.

    作者:郑志强;肖柏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鼻内窥镜直视下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直视下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1例外伤性泪小管断裂,经显微镜直视下寻找断端后以泪道引流管为支撑物,另一端自上泪小管插入,两端均插入鼻泪管,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拉出引流管后结扎固定并藏于鼻腔内.结果 3个月拔管后随访3个月到1年,所有患者泪道均通畅,无溢泪,所有患者均对外观满意.结论 鼻内窥镜直视下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固定牢靠,医源性损伤小,术后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外观满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伟;朱加贵;黄海;李琛;兰丽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玉屏风组与对照组(锌硒宝),采用双盲法,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玉屏风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玉屏风能有效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

    作者:雷军;刘海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微量肝素治疗新生儿DIC20例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应用微量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儿确诊为DIC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治疗组应用肝素1~5u/kg·h,持续泵入治疗,对照组未给予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凝血指标.结果 采用微量肝素治疗后凝血指标PT、APTT、TT、Fib得到明显改善,20例病人中,16例治愈出院,其中4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放弃治疗后死亡.对照组8例病人2例好转出院,6例放弃后死亡.结论 应用微量肝素治疗新生儿DIC有效.

    作者:王巧芳;刘红霞;郭建明;何玲;陈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管理对妊娠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112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血糖控制满意78例,血糖控制不满意34 例,比较两组之间母儿并发症有无差异.结果 血糖控制满意组的糖化谢红蛋白、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剖宫产率、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血糖控制不满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酮症酸中毒、产后出血、围产儿平均体重、胎婴儿畸形、围产儿死亡的发生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加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管理,使血糖控制满意可有效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万金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早期不同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应用的临床探讨

    目的 评价早期大剂量氨基酸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的益处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科NICU住院,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500g,不能进食或进食量不足的早产儿,分成氨基酸静脉营养小剂量(19例)、大剂量(21例)、超大剂量组(18例).均在生后12~24h内开始给予小儿氨基酸,小剂量从1.0g/(kg.d)开始,大剂量从1.6-2.5g/(kg·d)开始,超大剂量从2.6-3.0g/(kg·d)开始,每天增加0.5g/(kg·d),至总量3-3.5g/(kg·d).观察各组入院后体质量情况,包括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及住院期间的体质量增长速度.结果 用静脉营养后每天平均体质量增加:小剂量组为11.93±4.21mg,大剂量组为15.45±3.23mg,超大剂量组为24.45±1.68mg.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2.98,大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10.64,小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11.7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小剂量组(8.2±1.7)d,大剂量组(6.5±1.3)d,超大剂量组(4.6±1.2)d.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3.57,大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4.78,小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7.4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未发生并发症、代谢紊乱及胆汁淤积之副作用.结论 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随氨基酸剂量的增加患儿体质量亦明显增加,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亦明显缩短并未见相关副作用.

    作者:刘棋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