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英;吴锦瑜;高素香;杜美英;陈志勇;黄华
睡眠质量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睡眠障碍常导致躯体和精神不适、体力不支、免疫功能下降.研究标明.8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睡眠障碍[1].
作者:廖朝晖;洪金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青原区近4年来乙肝发病的规律,为乙肝防控和免疫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的人群和季节分布分析、动态数列比较等方法,分析乙肝发病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结果 4年来乙肝报告发病率呈显著的逐年下降趋势.且发病高峰在20~40岁年龄段的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结论 虽然乙肝报告发病率逐年显著下降,但发病高峰人群为20岁以上的青壮年,所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作者:毛积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10月,10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男9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65.8岁;回肠新膀胱术9例,Bricker术1例.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平均手术时间6.5h(5.5~11h),术中平均出血量210ml(150~400ml).术后3~4d恢复肠蠕动.1例出现术后尿漏,引流6d后停止.未出现感染、肠粘连和出血等并发症.平均随访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术后排尿基本正常.结论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傅斌;王共先;曹润福;陈卫民;孙庭;陈庆科;崔苏萍;冯亮;孙翔;习海波;刘通;匡仁锐;钟柯兆;谢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情况,为防治ICU院内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我院ICU收治的住院时间大于2d的3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326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87例(26.7%).其巾APACHEII≥20分的147例患者中发生院感76例(51.7%),APACHEII<20分的179例患者中发生院感11例(6.1%).院感发生在不同性别患者间无差异(P>0.05),而在不同年龄、病情危重度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87例感染者中,47例为下呼吸道感染(占54%),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VAP)33例,占肺部感染中70.2%,21例为胃肠道感染(24.1%),泌尿道14例(16.2),全身感染5例(5.7%).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28.5%)、鲍曼不动杆菌(26.4%)、铜绿假单胞菌(18.3%)、真菌(12.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2%)、肠杆菌(5.1%)、葡萄球菌(2.1%)、其他(0.9%).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严重.结论 ICU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年龄、病情危重度、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危险因素相关;尽早控制病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防止耐药菌产生、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的关健.
作者:李福强;李晓斌;朱建辉;贺爱民;陈文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护士与病人接触密切,由于受到包括责任、技术、心理、制度、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工作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产生诸多潜在的风险.本研究旨在调查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减少临床护理风险发生的应对策略.
作者:缪健;王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我院就诊儿童血铅与锌、铁、钙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年龄分为0~3岁组和4~14岁组,采用电位溶出法测定血铅,原子吸收法测定锌、铁、钙.结果 南昌地区儿童铅中毒率为20.3%;血铅0~3岁组与4~14岁组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高、低血铅组0~3岁组、4~14岁组血铅与锌均呈显著性负相关(r=-0.47,P<0.001),有显著性差异;0~3岁组血铅与钙呈负相关性,有显著性差异(r=-0.21,P<0.01),而血铅与铁无相关性(r=-0.105,P>0.05);4~14岁组血铅与铁呈负相关性(r=-0.23,P<0.01),而血铅与钙无相关性(r=0.091,P>0.05).结论 锌、铁、钙与铅存在相互拮抗的效应能竞争地置换铅,减少铅在人体内吸收,所以进食高锌、铁、钙及维生素的食物,可降低血铅水平,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发生.
作者:董春华;李鸿玮 刊期: 2008年第11期
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凡与性行为、性接触密切相关的各种传染病统称为性传播疾病(STD).近些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的蔓延,女性性传播疾病发病率逐年提高,而且发病年龄提前.
作者:叶筱仙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无论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均须做较长时间的结肠灌洗,巨结肠灌肠在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一般采用传统清沽灌肠方法,无专用灌肠操作台.
作者:刘晓姝;孙庆宁;杜长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头颈肩网膜在固定上胸部野放疗中的价值,并比较常规用真空袋固定方式的优劣性.方法 将我院放疗科的20例上胸部野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使用真空袋固定组和使用头颈肩网膜同定组.摄取10×10cm大小前野和侧野定位参照图像和定位验证图像,测量相同解剖参考点到野边界之间的距离.结果 与常规使用真空袋固定组比较,使用头颈肩网膜固定组町明显减少上胸部野放疗中前后方向、头脚方向和三维摆位误差及≥5mm三维移位丛集率(P<0.05),但未减少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P>0.05).结论 头颈肩网膜固定上胸部患者放疗的摆位效果比常规使用的真空袋固定法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推荐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应惟良;曹舜翔;丁生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治疗伴有结构性病变的颞叶癫痫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总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伴有结构性病变颡叶癫痫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术后未再发癫痫,随访2例单纯病灶切除术后3个月发作1次.1例外伤性癫痫术后6月发作1次,药物控制.结论 显微病灶+癫痫灶切除是治疗颞叶癫痫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春辉;马建荣;杨治权;陈达;王辉;黎凤生;胡珊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近年来,我们将卡米可林药尝试应用在41例46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能明;黄南翔;戴汉生;罗兴中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应用改良外踝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上述方法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共28例.结果 27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远端皮肤1~2cm皮肤坏死,皮瓣大面积16×9cm,小6×4cm,随访6m~2y年,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此种皮瓣手术简便,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是修复足踝、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理想方法.
作者:李军;万海武;余建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Campanacci分期与手术类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7年收治的5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总结其X线分期、病理分级及外科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根据X线Campanacci分期选择手术方式,共有11次手术后复发,术后复发率为22%.结论 依据X线Campanacci分期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能大限度保全肢体关节的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过慧敏;廖琦;黄华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儿科急诊的特点,以降低患儿的死亡率.方法 对2005年10月~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5218例危重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新生儿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重症肺炎是儿科急诊的三大病种.结论 降低危重儿的病死率的关键是重视对三大病种的诊治.
作者:王爱红;徐南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e obstme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并评价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 windows,PIC窗)为切换点转换通气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4月~2007年4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监护病房(RICU的36例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均接受了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SIMV+PSV+PEEP),随机分为观察组(H组,n=18)和对照组(C组,n=18),H组在PIC窗出现后拔除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逐渐减低PSV水平直至脱机:C组在PIC窗出现后继续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并逐渐减SIMV频率及PSV水平至脱机.观察2组的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入住RICU的时间和病死率.结果 H组的有创机械通气和总机械通气时间较C组显著缩短(P<0.05),VAP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缩短了入住RICU的时问(P<0.05);2组的再插管率和病死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对于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以PIC窗为切换点,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熊宇;贺慧为;马琳;陈国华;张伟;余晶晶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麻疹患儿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2年2月~2008年1月收治的252例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2例住院儿童麻疹中,男162例,女90例,男多于女;年龄3个月~14岁,以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较高,1岁以内主要集中在5~9个月龄:以农村人口及流动人口为主,占79.37%;免疫接种史者仅34例,占15.08%,无免疫接种史者206例,占81.75%:有明确麻疹接触史者212例,占84.13%,反复到疾院就诊而先后被确诊为麻疹者76例,占30.16%;临床以典型麻疹为主,并发症以麻疹肺炎常见.结论 住院儿童麻疹患者中大多数属流动人口,多为年龄5~9个月.建议加强流动人口中儿童免疫接种的管理,婴儿的麻疹免疫接种起始年龄可适当提前,力求接种率达到100%.
作者:朱小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迟发性脱落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6月对3例房房间隔缺损经内科介入治疗后出现封堵器迟发性脱落的的病人,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情况良好,痊愈出院.结论 对于内科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后出现的迟发性封堵器脱落,均应尽早手术,外科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凌翔;吴起才;刘季春;万于华;喻本桐;雷琼琼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B超定位微创经皮肾取石术(MPCNL)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MPCNL治疗5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有165例(30.78%)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结石残留,11例(2.05%)输尿管支架管放置不到位,15例(2.80%)肾造瘘管脱出,液气胸2例(0.37%),大出血9例(1.68%),术后发生感染29例(5.4l%).结论 手术经验的积累,适应症的掌握和术前的充分准备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并能及时处理.
作者:袁剑;欧阳唐锋;钟少云;章静;刘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直接数字化摄影(DR)的应用软件双能量减影(DES)技术对气胸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7年10月~2008年5月我院诊治的53例气胸患者分别做常规DR和双能量减影(DES)检查,并做对比分析.结果 直接数字化摄影(DR)双能减影对气胸的显示率明显好于常规DR胸片,对轻度气胸的诊断率由41.6%提高到100%,对肋骨骨折的诊断率也有所提高.结论 DR双能量减影技术的软组织像明显提高了气胸的诊断率,减少了误诊和漏诊.
作者:舒信勇;邓秋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7例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例资料.结果 18例治愈,9例死亡.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输入大量新鲜血液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万和平;李慧琴;傅菊英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