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2例分析

罗友昌

关键词:儿童, 颅内低压, 补液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例自发性低颅压征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儿均急性起病,发病年龄10~14岁.主要症状为体位性头痛,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70mmH20;脑脊液分析,8例外观清亮,2例RBC增高,2例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经补液治疗均痊愈出院.所有病例行头颅CT检查,8例正常,4例硬脑膜增厚及硬膜下积液,其中4例行MRI检查,示1例正常,2例硬膜下积液,1例硬脑膜增厚.结论自发性低颅压征的主要临床特点为体位性头痛及脑脊液压力低于正常,补液等治疗有效.应警惕硬膜下积液及硬膜增厚,注意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MRI是SIH首选无创性检查.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40例分析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对40例SI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IH好发年龄30~49岁,体位性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腰穿脑脊液压力低于70mmH2O,CT及MRI显示脑室狭窄闭塞、脑组织结构移位,头颅MRI增强扫描时硬脑膜强化.结论体位性头痛及头颅MRI增强扫描时硬脑膜强化为SIH的特征性改变,影像学改变对SIH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学礼;高明;余琳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中-重度COPD患者上腹部术后下呼吸道感染菌株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etive Pulmonary Diserse,COPD)患者上腹部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株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行上腹部手术的中-重度COPD患者59例,对经检验分离的78株细菌以纸片扩散法(KB法)行药敏测定分析.结果78株细菌中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分离菌前6位.药敏结果表明: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为大多数细菌敏感,但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明显增强.结论中-重度COPD患者上腹部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以G-菌为主,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使耐药性降低.

    作者:曾国华;杨敬业;陈志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疗效及其抗炎机制.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4年8月门诊及住院的5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每晚加服辛伐他汀20mg,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和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指标.结果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和血肌酐下降比对照组明显(P<0.05,P<0.01),治疗组CRP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CRP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降低C反应蛋白,减轻尿微量白蛋白,改善肾功能.

    作者:吴卫红;柴振华;胡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改良踝关节内侧入路加外踝入路治疗三踝骨折

    目的改进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踝关节的解剖特点,巧妙地利用踝关节内侧入路加外踝入路及内、外踝骨折,外翻踝关节,充分显露胫骨下端及后踝骨块,在直视下复位固定后踝,再复位固定外踝,后是内踝.结果5例三踝骨折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本手术方法看似复杂,其实操作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张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诊断乳腺小肿块

    目的探讨乳腺小肿块(直径<20mm)良恶性的超声鉴别方法.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常规检查乳腺小肿块并检测肿块周缘及内部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良性乳腺小肿块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5%(67/74),恶性乳腺小肿块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7%(26/30),良性、恶性乳腺小肿块周缘及内部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结论高频超声检查乳腺小肿块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诸纪明;朱小彦;沈丽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洗胃机洗胃在幽门梗阻治疗中的应用(附20例报告)

    幽门梗阻容易引起营养障碍与其他生理功能的紊乱.抽空胃内滞留食物及洗胃是治疗幽门梗阻较为重要一项,是洗胃机洗胃的适应症,但近年采用较少.本人在临床中对幽门梗阻患者应用洗胃机彻底吸尽幽门梗阻引起的胃内滞留物及洗胃,起到良好效果.现绍介如下:

    作者:黄健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危重病患者的加强胰岛素治疗

    目的观察危重病人加强胰岛素治疗后的的疗效.方法将116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治疗组(CT)和加强胰岛素治疗组(IT).CT组:当血糖>215mg/dl,诺和R笔芯皮下注射,控制血糖180~200mg/dl;IT组:当血糖>110 mg/al,控制血糖80~110mg/dl.结果CT组死亡率44.83%远远高于IT组的12.07%,病人的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日数、每日6:00的平均血糖、每日TISS-28评分均明显高于IT组(P<0.05);CT组每日胰岛素用量、HLA-DR、CD4+/CD8+明显小于IT组(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CT组病人发生肾损害、输注红细胞、发热的人数均明显高于IT组(P<0.05).结论加强胰岛素治疗控制危重病人血糖80~110mg/dl,能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作者:蒋慧芳;关天容;王灵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儿童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2例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例自发性低颅压征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儿均急性起病,发病年龄10~14岁.主要症状为体位性头痛,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70mmH20;脑脊液分析,8例外观清亮,2例RBC增高,2例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经补液治疗均痊愈出院.所有病例行头颅CT检查,8例正常,4例硬脑膜增厚及硬膜下积液,其中4例行MRI检查,示1例正常,2例硬膜下积液,1例硬脑膜增厚.结论自发性低颅压征的主要临床特点为体位性头痛及脑脊液压力低于正常,补液等治疗有效.应警惕硬膜下积液及硬膜增厚,注意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MRI是SIH首选无创性检查.

    作者:罗友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小剂量地塞米松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塞米松、恩丹西酮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预防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的研究.空腹前将地塞米松组(简D组)静注地塞米松5mg;恩丹西酮(O组)静注恩丹西酮4mg,安慰剂组(A组)静注生理盐水.结果D组和O组明显减少总的恶心和呕吐(PONV)总的发生率(P<0.01)超过3次呕吐经历(P<0.05),D组和O组无显著差异.比A组有效的多.结论预防性静注小剂量地塞米松明显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恶心呕吐率,地塞米松5mg和恩丹西酮4 mg一样有效.比安慰剂有效的多.

    作者:胡霁;王晓玲;陈小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以生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生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尿毒症患者采用生大黄煎剂保留灌肠.结果本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5%.结论以生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崔秋竹;崔梅玉;郝娟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肠癌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在我院就诊的388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156例(40.2%),误诊年龄22~87岁,平均51岁,误诊时间15d~3年;误诊病种为:慢性结肠炎、痔疮、胆囊炎、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妇科盆腔肿瘤等.结论通过(1)提高对大肠癌警惕性;(2)按医疗操作规范行直肠指检;(3)多次大便隐血试验检查;(4)结合气钡结肠造影及结肠镜检;(5)提高对高危人群随防监控;(6)在外周血中检测CK19、CK20等方法,可减少误诊.

    作者:何成全;田井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乐乐醚胶冻治疗阴道炎866例观察

    目的观察乐乐醚胶冻除避孕作用外,是否还有治疗阴道炎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月~2004年2月,在江西省(市、区)3家妇女保健单位和5家区(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所)试用,治疗866例.结果667人1周2次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乐乐醚胶冻,2~2.5个月治愈528人,好转139人;一周1次使用乐乐醚胶冻186人,治愈170人,好转16人;13人使用乐乐醚胶冻无规律,治愈2人,好转11人.结论乐乐醚胶冻治疗阴道炎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谢幼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264例产钳助产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产钳助产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64例使用产钳助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Simpson产钳助产和Kiellaned产钳助产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并发症.结论产钳术有一定风险,作为一种应急处理方式,产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

    作者:刘芬;李莉;蔡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胆总管切开探查行胆管Ⅰ期缝合手术32例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行胆管Ⅰ期缝合的手术指征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8年2月~2005年2月完成胆总管切开探查行胆管Ⅰ期缝合术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手术均成功治愈出院,3例患者术后3~5d内,腹腔引流管每天引出含胆汁性液体20~50ml,其余29例腹腔引流管均无胆漏现象.32例全部随访,随访1~7年无胆管狭窄,胆道残石等并发症.结论胆总管切开探查有选择性行胆管一期缝合术,既安全、可靠,又有效,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云根;江跃华;彭文蔚;王建仁;段建明;丁爱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均在72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114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甲组予纳络酮针0.8~2.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治疗乙组予纳络酮针4.0~6.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甲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显效率及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乙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显效率及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治疗乙组与治疗甲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显效率及有效率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孙乐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甘胆酸及Ⅲ型前胶原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早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甘胆酸(CG)、Ⅲ型前胶原(PCⅢ)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肝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血清CG、HA、PCⅢ、LN的含量.结果91例肝病患者CG、PCⅢ、HA、LN检测水平在急、慢性肝炎时与正常对照差异明显,随着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展而且逐渐呈显著上升变化.结论CG、HA、PCⅢ、LN与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观察慢性肝病患者的早期肝纤维化、炎症性改变及其进展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刘芳兰;梁碧珊;谢伟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295例甲型副伤寒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甲型副伤寒的护理经验.方法除常规护理外规范院内感染管理.结果病人全部治愈,院内感染和并发症均未发生.结论正确的护理在甲型副伤寒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云琴;元国芬;金巍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外疝Ⅰ期手术的护理(附22例报告)

    目的总结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外疝Ⅰ期手术护理经验.方法对22例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外疝手术病人,通过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注意控制咳嗽,做好肠道准备.术中注意止血,组织碎片冲洗干净,保护切口,密切观察血压和心率及血电解质监测.术后保持导尿管通畅,视尿色调节冲洗液快慢,做好并发症的护理.结果22例病人伤口Ⅰ期愈合,经随访无腹外疝复发.结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作者:王丽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硬膜外麻醉辅助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乳腺癌根治术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辅助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硬膜外阻滞下实施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Ⅰ组:氟哌啶加杜冷丁分次静脉注射;Ⅱ组: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微量注射泵连续静脉输注.Ⅰ组静注氟哌啶0.05mg/kg、杜冷丁1~1.5mg/kg,必要时追加剂量1~2次;Ⅱ组丙泊酚-氯胺酮以质量比2:1配成混合液(PK液),按丙泊酚剂量2~4 mg/kg·h剂量微量注射泵连续静脉输注,根据手术进程及病人的反应调整给药速度,于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输注.术中监测心率(HR)、心电图(ECG)、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观察麻醉效果及呼吸抑制情况,有无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复视、幻觉以及记录清醒时间.术后24h记录术中有无恶梦、知晓和其他异常心理,询问病人对此麻醉方式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效果:Ⅱ组优于Ⅰ组.出现呼吸抑制:Ⅰ组6例,Ⅱ组无,两组差异显著(P<0.05).恶心及呕吐:两组都无.麻醉恢复:Ⅰ组唤之即醒,Ⅱ组手术结束10~15min唤之能睁眼,但有多语、无力、头晕等现象.病人满意率:Ⅰ组8例,Ⅱ组18例,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辅助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乳腺癌根治术麻醉效果佳,生命体征平稳,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作者:尧永华;张平;郑映菲;黄顺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颅脑损伤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的急救护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近6年来我院收治的40例颅脑损伤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经积极抢救、精心的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后治愈32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20%.结论颅脑损伤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病情表现复杂,笔者认为快速接诊及实施急救护理措施、细心查体和观察病情,及早协助明确诊断,及时明确损伤的主次部位,合理安排救治顺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俞继芳;傅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