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法加结膜瓣边缘内折缝合法32例疗效观察

曹素兰

关键词:翼状胬肉, 巩膜暴露结膜瓣边缘内折
摘要: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眼表疾病,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如渔民、农民),其发生和发展可能与长期受风沙、尘土、冷、热刺激及日光照射有关,工作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和结膜的慢性炎症也是诱发因素[1].目前主要以手术为主,但复发率很高,东台市五烈镇医院自2007年3月~2009年3月间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法加结膜瓣边缘内折缝合法对32例原发性胬肉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社区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量注射泵药物输注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近些年,微量注射泵在许多临床科室被日益广泛应用,尤其在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中,其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但由于微量注射泵本身固有的缺陷以及静脉注射的外联设备等诸多因素影响,时常在药物注射过程中出现输注动力学改变,国外对于微量注射泵的药物输注动力学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研究的领域涉及微量注射泵的启动延迟、阻塞报警延迟、输注速度和剂量的波动,以及上述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初步探索了相应的临床对策.但此项研究在国内未受到重视,本文对国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志强;侯大鹏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中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发骨质疏松(OP)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临床意义.方法 320例住院中老年T2DM患者,根据患者骨密度(BMD)分为OP组和非OP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OP组95例,男45例,女50例,平均年龄(67.0±6.2)岁,非OP组225例,男145例,女80例,平均年龄(58.1±8.0)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参数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尿白蛋白(uAlb)、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清白蛋白(Alb)及PA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并进行OP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OP组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uAlb较高、BMI及PA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参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PA为OP危险因素.结论 T2DM并OP患者危险因素为增龄、长病程及PA降低.

    作者:朱晓红;马绍刚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及药物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 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收治的呼吸道感染儿童193例,进行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共检测患儿呼吸道分泌物193例,痰培养分离出致病菌86株,总检出率44.56%;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占总检出率的72.09%;革兰阳性菌24株,占总检出率的27.90%.结论 儿童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第3代头孢、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较敏感;革兰阳性菌对利福平、万古霉素和氨基糖甙类较敏感.

    作者:饶岗;许亚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应用冷、热敷防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内瘘血肿产生的临床观察

    目的 应用冷、热敷防止早期内瘘血肿产生,为内瘘的长期使用打好基础.方法 选择江西省新余市新钢公司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患者共40例进行对照观察,分为A组常规组、B组改进组,每组各20例,均为自体动静脉内瘘,B组在早期内瘘使用的前3~5次进行穿刺前热敷,透析治疗结束拔出穿刺针之前冷敷.每组各观察60例次,追踪观察瘘管使用情况6个月.结果血肿的发生率A组占20%,B组占3.3%,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合理应用冷、热敷可有效降低早期内瘘血肿的发生,减少早期内瘘并发症,提高内瘘使用成功率.

    作者:吴艳容;赖细女;吴沁聿;周龙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社会转型期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社会转型期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帮助管理层及护士本人正确认识压力,设法减少压力,提高护士工作质量,稳定护理团队.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固原市三所二级甲等医院护士的工作压力、心理健康进行研究.结果 临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压力来源主要表现在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问题等,以护患关系及管理方面问题为突出.结论 建议加强护士心理护理,重视人文素养培养,制定科学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减轻工作压力,稳定护理团队.

    作者:祁玲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法加结膜瓣边缘内折缝合法32例疗效观察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眼表疾病,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如渔民、农民),其发生和发展可能与长期受风沙、尘土、冷、热刺激及日光照射有关,工作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和结膜的慢性炎症也是诱发因素[1].目前主要以手术为主,但复发率很高,东台市五烈镇医院自2007年3月~2009年3月间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法加结膜瓣边缘内折缝合法对32例原发性胬肉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曹素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探讨

    临床药师通过深入临床、处方分析、开展药物咨询服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治疗药物监测的方式积极展开以病人为中心药学服务,为进一步深化临床药学工作创造良好开端.

    作者:傅红专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ICU护理人力分层配置与使用

    众所周之,ICU是全院各类急、危、重、症患者集中治疗、监测的特殊病房,工作量大,治疗手段繁多,操作技术复杂,病人病情变化快,知识更新快,设备多样化、现代化,对护理人员分层配置与使用明显高于普通病房.

    作者:史磊;栾云洋;吕秀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32例报告

    目的 观察和比较经尿道电切术(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TURBT组采用经尿道电切术,开放手术组采用常规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 两组患者膀胱肿瘤均一次性切除,均无死亡.TURBT组,平均(11.0±3.9)min,无出血,5例在术后8~14月复发,再行TURBT;开放手术组平均(54.0±5.8)min;失血量平均165mL;7例二次手术,3例三次.结论 TURBT操作简单,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孙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基层跨学科诊治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1例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是一种罕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虽然PHP是内分泌疾病,但由于此类患者神经精神症状较突出,据文献报道[1],PHP患者中手足抽搐阳性率约88%,癫痫阳性率约65%,颅内钙化率50%,因此通常会在神经科就诊.由于临床较少见,加上神经科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易造成临床误诊、诊断困难.现将我院神经内科以癫痫持续状态收治的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一例报告如下并结合资料做临床分析.

    作者:李守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在校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知调查

    目的 提高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工作性质的认知,为将来选择社区护理就业打下基础.方法自编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查的方法对在校护理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在校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知还是较为浅薄,对社区的就业意向较低,调查结果不尽人意.结论 学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加大在校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性质和意义的认识.

    作者:王佳璐;林梅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 通过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标本的来源种类、患者的年龄、临床科室的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VITEK32系统鉴定细菌,K-B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270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为痰液标本(占87.78%);感染者以中老年人为主,标本主要来自危重医学科和神经外科;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高,其他大多数抗生素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其多重耐药趋势明显,耐药情况严重.

    作者:刘军;徐珠锦;杨锦荣;李国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结肠镜肠道准备致肠梗阻3例诊治分析

    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方便了大肠疾病的诊断,明显提高了大肠疾病的诊治水平.结肠镜检查必须做好肠道清洁准备,大丰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自2006年开展电子结肠镜检查以来,共开展一千余例,其中有三例肠道准备后,出现了肠梗阻,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向国;董益民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腹膜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腹膜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腹膜透析(CAPD)的患者48例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各24例,两组均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120~150u/kg,3次/周,皮下注射;静脉组应用蔗糖铁注射液100m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3次/周;口服组应用琥珀亚酸铁口服,200mg/次,3次/天.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铁蛋白较治疗前升高明显(P<0.05),静脉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升高比口服组显著(P<0.01),贫血较口服组更容易纠正.静脉组未发现1例不良反应,口服组3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注射蔗糖铁能有效改善腹膜透析患者肾性贫血.

    作者:郭洪文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广西某市区暗娼人群HIV及行为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危险行为水平,为进一步更好制定干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市区范围内的酒店、宾馆、发廊、桑拿及足浴等休闲娱乐场所抽取377位性服务小姐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76份血样中共检测出HIV阳性率0.80%;RPR阳性率8.78%;近一次商业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68.60%;未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是嫖客不愿意使用,占89.74%; 36.20%的调查对象在近一年内出现过妇科疾病相关症状和体征;暗娼人群中吸毒率为1.90%.结论 暗娼人群中有HIV感染者及吸毒现象,其安全套的使用率低,艾滋病性传播控制难度较大,需要加强针对性的干预.

    作者:黄水群;林晓华;陆春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简易水囊控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 总结水囊控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36例应用水囊控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一系列治疗,对孕产妇进行产后出血的预防教育,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36例产后出血患者全部治愈,无死亡患者.结论 对孕产妇进行产前教育和严密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可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准确估计出血量,及时止血和补充血容量,积极配合抢救,有利于产后出血患者的恢复,应用水囊控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海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靶控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在老年人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用于老年人全麻诱导的可行性并寻找佳靶浓度.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老年患者(63~75岁)40例,按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随机分为4组:(R2、R3、R4、R5组),即2、3、4、5ng/ml组,七氟醚吸入浓度为3%,与瑞芬太尼同时开始诱导,脑电双频指数(BIS)达60时静注罗库溴铵辅助插管.分别记录患者诱导前(T0)、BIS达60时(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分钟(T3)、插管后3分钟(T4)的SBP、HR.结果 R2组插管后1分钟及3分钟的SBP高于插管前;R3组插管前后SBP差别不显著;R4、R5组有循环抑制.结论 靶控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能安全应用于老年人全麻诱导,瑞芬太尼3ng/ml复合3%七氟醚诱导能较好地控制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丁娜;李胜德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伊犁州少数民族地区7500例孕妇超声骨密度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妊娠期妇女骨密度分布规律,为指导孕妇钙营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测定技术测定伊犁州少数民族地区7500例妊娠期妇女骨超声传导速度(speed of round,SOS),并以T-Score值评价,分折骨密度变化规律.结果 7500例妊娠期妇女中T值小于-l.0者3814例,占总数的50.9%;汉族孕妇较少数民族骨强度不足检出率高,孕妇18岁~、21岁~、25岁~、29岁~、32岁~、36岁~各年龄组骨密度测定SOS均值分别为(3975.5±120.9),(4011.6±126.7),(4060.1±125.6),(4088.6±128.6),(4112.7±126.6),(4106.7±130.7),(4077.4±132.1),各年龄组SOS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3,P<0.001).妊娠18周与37周进入孕期骨密度低谷.结论 监测孕期骨密度,根据情况调整钙剂对妊娠母体骨骼健康作用是肯定的,孕期骨密度可作为调节妊娠期骨稳态依据,指导母婴近期及远期骨骼健康.

    作者:赵斌;冯泰山;冯金瑞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颈动脉弹性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正常妊娠女性35例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3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2例,子痫前期患者10例)应用ET技术检测双侧颈总动脉的硬化度(β)、弹性系数(Eρ)、动脉顺应性(AC)、膨大系数(AI)及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及二维结构(IMT)的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β、Eρ、AI、PWVβ与正常妊娠组比较明显升高,AC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评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管弹性、内皮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及早提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为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王军;张翠明;韩月婷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吞咽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观察

    目的 观察吞咽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改善作用.方法 82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并行吞咽训练,观察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根据藤岛一朗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0.2%,对照组为70.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吞咽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作者:甄君;欧建英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社区医学杂志

社区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