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兵;于海涛;孙伟
子宫切除术(Hysterectomy)是妇科常用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概念的引入和腔镜技术的发展,子宫切除术得以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手术途径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派生出许多新的手术方法,也由此而产生了一些疑问和争议.本文就近年不同途径子宫切除术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陈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剖宫产实施单病种限价以来医药费用、相关医疗质量和满意度指标的变化.方法实施限价前后费用及医疗质量指标比较.结果经过1年多的实践,收治符合单病种限价病人470例,病人费用较原先有大幅度下降,平均住院日缩短2天,病人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服务.结论单病种高限价结合临床路径能够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减少卫生资源浪费,起到规范医院管理和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
作者:朱志忠;于爱东;于世鹏;张勇;张西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男,62岁.因左上腹部疼痛3个月,加重10天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脏听诊无异常.腹软,肝脾未及,左上腹压痛,但未及肿块.化验检查:血常规正常,肝功、肾功均无异常.既往史:病人自述已有20多年的胃病史,发作后即在当地乡镇医院对症用药治疗多次,好转后停药,未做任何其他检查.入院后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X线所见:腹部平透未见异常.
作者:董德柱;李素芹;李玉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髓核经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常伴有髓核和纤维环的变性,是临床腰腿疼痛的常见病因[1].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此病的诊断提供了简单、无创的检查手段.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多平面重建及各项同性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对于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有了更进一步的优势,本文对1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诊断进行了总结分析.
作者:吴珂;崔群生;孔庆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女性尿失禁的原因有解剖因素,尿道固有括约肌因素,逼尿肌不稳定,或尿道外因素(如尿道瘘和异位输尿管开口)等.但是对多数女性来说常见的尿失禁类型为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和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 UUI)[1] .
作者:陈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消毒工作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的监测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管理办法》.笔者对2000~2005年平阴县20所中学卫生室消毒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作者:丁翊金;周升振;张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以往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被视为不治之症,自本世纪70年代,我国首创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以来,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但术后的康复护理易被人忽视,为此,我们在实施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丛损伤外,还着重进行术后的康复护理,取得了一定疗效.
作者:安新明;宋杭丽;吴希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自担任护士长六年以来,一直坚持将人本管理贯穿管理工作始终,提高了管理效率,为提高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融洽医护关系,护患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冯春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住院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地增强,因而,护理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为了把护理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纠纷发生均与护患沟通障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真正属于护理差错或护理事故的纠纷却很少.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预防或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赵俊萍;丁晓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肺癌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癌症死亡常见的原因之一.小细胞未分化癌,约占肺癌的五分之一,是肺癌恶性度高的一种,具有对放疗和化疗较敏感的特点.化疗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我科自2004年2月~2005年2月为60例小细胞肺癌病人行异环磷酰胺(IFO)和艾恒(L-OHP)化疗.我们实施了全方位护理,使病人全部顺利完成化疗计划,报道如下.
作者:刘红梅;刘宝菊;张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丹奥注射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予以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丹奥治疗,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706代血浆,观察两组疗效.同时观察两组血小板聚集率、血液粘滞度、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7.23%)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率56.52%),P<0.01.两组血小板大聚集率(MAR)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治疗后两组mR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治疗前后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粘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丹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能明显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缓解脑梗死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显著抑制体内血栓形成.治疗疗效好,临床症状缓解快,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秋英;龙学全;黄秋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2003年8月~2005年3月,作者应用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掌背皮瓣连环移位修复指端缺损创面3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吴德富;王鑫;胡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建立CT图像局域PACS系统的方法.方法对于CT图像进行采集,通过局域网传输,实现CT图像资料的共享,诊断报告的打印,无胶片存储及管理.结果通过局域网PACS的建立,提高了图像的质量,实现了胶片存储及资源共享,一年可节约成本20多万元,提高了效益.结论局域PACS的建立可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并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许玉林;崔英英;侯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在校大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紧张的脑力劳动,需消耗大量的营养来提高能量.由于大学生相对独立的饮食习惯和生活、学习方式,饮食结构欠平衡合理,进餐不定时、无规律,随意性大,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营养不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记忆力下降,无疑将严重影响学习效果,甚至引发肠胃等疾病,因此普及合理膳食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消灭饮食疾患的一项重要措施.
作者:吕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近年来,药物流产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药物流产就是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药物序贯合并应用,可显著增强或诱发早孕子宫收缩的频率和幅度,来终止停经49天以内的早期妊娠.
作者:于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期间视力变化情况,为提出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1级全体学生,比对其入学及毕业时4年间的视力变化情况,初步探讨其原因.结果毕业时比入学时视力明显下降(P<0.01);经常连续阅读者比正常阅读者视力明显下降(P<0.01);连续上网和不经常上网者视力明显下降(P<0.01).结论职业学校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视力变化较大,视力不良率升高,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不良阅读习惯以及长时间的上网.
作者:沙明礼;葛爱芹;冯书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又称川崎病是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结缔组织疾病.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此疾病除血管炎变外,还可累及多个脏器,如间质性心肌炎、缺血性心脏病变、动脉瘤破裂等而导致死亡,发病有逐年增多趋势.细致的观察护理有助于本病正确诊断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2年5月共收治20例,现将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陈明霞;张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该病主要侵犯大、中动脉,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或中断而产生致命性创伤.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方法研究AS的组织细胞蛋白质组与正常组织细胞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及药物预防与治疗过程中蛋白质组整体表达的动态分析,对从分子水平上理解AS的发病机制,发现疾病标志分子,寻找防治药物,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现将蛋白质组学在AS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姚树桐;孙红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罂栗碱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76例VBI患者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706代血浆500ml、复方丹参2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治疗组则改为0.9%生理盐水500ml,罂栗碱120mg静点,每日1次,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6150μ皮下注射,每日2次.两组均同时使用20%甘露醇125ml每日2次静点,使用3天.两组治疗后7天观察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分别为51%、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31%(P<0.05),且经头颅多普勒(TCD)检查治疗组经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增加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钙、罂素碱治疗VBI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邢永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极化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时,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是否与配伍顺序有关.方法选择轻度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病人108例的1080次静脉输液,根据配伍顺序不同,分成A、B、C三组,观察对比极化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不同配伍顺序与低血糖反应的关系.结果A组360次输液中有4次发生低血糖反应占1.1%,经含化糖块后好转.B组360次输液中有6次出现低血糖反应,占1.8%,含化糖块后好转.C组无发生低血糖反应的病例.结论静脉滴注极化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时,配伍顺序与低血糖反应有关,应引起护理人员高度重视.
作者:李美艳;张桂云;刘庆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