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近况

朱文波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 多发性骨髓瘤, 骨痹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 MM)目前在临床上仍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之一,近年来中医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对多发性骨髓瘤致病机理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收集与整理近10年的相关文献,并从中医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或中医药辅助治疗MM的过程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疼痛症状、增强化疗敏感性等均得到较为明显地改善。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李广文主任医师对重症肌无力的诊治特色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 AChR)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纯西医治疗常出现耐药、无效或病情复发加重及胆碱能危象等,为临床难治疾病。李广文主任医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编著了《重症肌无力中医实践录》一书,确立了中西医,尤其是中医治疗本病的思路和方法。认为“重症肌无力”属中医“痿证”范畴,但须辨证论治。确立了“健脾益气”为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并在治疗中“方对、药对”并用增强疗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激素减停过程中注意育阴潜阳,提高疗效,预防病情的反复。

    作者:周兴莲;李广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征订征稿启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国家级中医药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AJED )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每月8日、23日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11-5024/R国际刊号ISSN1672-2779。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加味萆薢渗湿汤治疗湿热内蕴型脂溢性脱发

    目的:探讨加味萆薢渗湿汤治疗脂溢性脱发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萆薢渗湿汤联合外用蔓迪(5%米诺地尔),对照组给予口服维生素B6片联合外用蔓迪(5%米诺地尔),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35例,痊愈2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33例,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萆薢渗湿汤治疗脂溢性脱发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赵彦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应用于心衰患者的效果

    目的:观察研究穴位贴敷配合中医护理方案对心衰患者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心衰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两组均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同时应用穴位贴敷联合中医护理方案。观察两组心功能变化、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血浆脑钠肽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与护理总有效率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两组BNP水平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观察组BNP水平改善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应用于心衰患者的效果确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心功能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秀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和医派基本学术观点

    中医定义:中医,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要手段采集临床信息,通过四诊合参,运用辨证论治诊断疾病及其证候,采用天然药物组方或采用非药物疗法,实施预防、治疗、保健的医学行为主体。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疏肝降糖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疏肝降糖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0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同时给予研究组患者疏肝降糖汤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疏肝降糖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付庆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耳穴压籽配合中药足浴及护理用于老年不寐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耳穴压籽联合中药足浴对老年不寐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43例老年不寐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耳穴压籽联合自制中药足浴的干预方法,连续20天后,进行疗效评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治疗后老年不寐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PSQI总得分均得到明显改善( P<0.05),总有效率达到79%。结论采用耳穴压籽联合中药足浴对治疗老年不寐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丛立新;单晓慧;孙守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经穴诱发中风患者下肢 Bechterev 反射的电生理学效应﹡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技术研究点按穴位法、常规方法诱发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Bechterev屈曲反射的电生理学效应。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的患者,每个患者先后随机用点穴方法及常规方法诱发患侧下肢Bechterev屈曲反射,同时使用表面肌电图检测,分析和探讨患侧下肢电生理学效应。结果点穴方法和常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电生理学效应比较: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积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胫前肌-腓肠肌协同收缩率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点穴手法比常规手法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Bechterev屈曲反射的肌肉收缩效应;两种手法诱发Bechterev屈曲反射对脑卒中患者患侧胫前肌-腓肠肌的协同收缩影响无明显差别。

    作者:廖燕锬;刘凤彬;林茜;杨珊莉;邱丽芳;陈岚榕;蔡素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电针安眠穴为主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安眠穴为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采用电针安眠穴为主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普通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15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占34%;显效12例,占27%;有效10例,占23%;无效7例,占16%;总有效率84%。对照组,治愈11例,占25%;显效9例,占21%;有效10例,占23%;无效14例,占32%;总有效率6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电针安眠穴为主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

    作者:王飞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三仁汤在小儿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三仁汤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创立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由杏仁、薏苡仁、白豆蔻仁、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组成。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效。原方主要为湿温病而设,“湿”乃脾土所生,与脾胃系统疾病联系密切。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小儿脾胃病,如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小儿腹泻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细菌性痢疾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张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针药联合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痛经安汤、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以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痛经安汤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疼痛症状积分、痛经伴随症状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能产生协同作用,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张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微课在《金匮要略》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微课在《金匮要略》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二年级两个班级,其中一班采用传统教学授课,另一班采用微课授课,课堂结束后以笔试考核形式比较两班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传统授课班学生成绩优良率为52.83%,微课授课班为70%。结论采用微课授课,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作者:李梦华;马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由两案引出的对《伤寒论》106、107条之间的探析

    笔者在两个医案的亲身治疗经历中,合理运用了经方桃核承气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效如桴鼓,遂以此而思之,从中探析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106条、107条前后两条条文之间病因病机之联系、症状及用药之异同、临床应用等,感受到了中医经典之博大精深,感悟到了中医经典之魅力与底蕴,从中获益良多,以此指导今后的临床辨证。

    作者:肖存书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针刺人迎穴对改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效应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人迎穴对于脑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于针刺前后分别进行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前后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针刺前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人迎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改善有较明显的效果。

    作者:李云飞;马朝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51例

    目的:探究并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4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已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随机应用三磷酸腺苷、卡托普利以及肠溶性阿司匹林等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心率改变、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接受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2%和74.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心率均显著加快( P<0.05) ,其中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 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正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较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疗效高,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临床上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胡少林;黄乐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对照组采用西医传统疗法牵引配合中频电疗,一个疗程后对两组治疗起效及消失时间、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起效及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VAS评分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P<0.01。以上数据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明显差异。结论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作者:张晔;王瑞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袁秀丽教授“两点一圈”针刺治疗面瘫临床经验浅析

    袁秀丽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四川省中医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名中医、省针灸临床专委会主任委员、省中西医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委员、绵阳市中医药学会针灸推拿专委会主任委员。曾在俄罗斯工作,被誉为“中国神针”。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30余年,在针灸、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治疗疾病不仅疗效显著,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及创新的手法,深受患者喜爱。本文主要介绍袁秀丽教授运用“两点一圈”对面瘫的治疗,同时借此文供医者相互交流学习。

    作者:胥春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葛宝和教授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迁延日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的难治性慢性胃肠疾病之一。系统总结葛宝和教授针刺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病因上强调脾虚为本,湿热疫毒杂合。结合临床中医辨证分型,从脾入手,标本兼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强调经验穴和特定穴的灵活运用,重视“治神”“守神”,疗效显著。

    作者:王真真;韩晓辉;葛宝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月—2015年4月8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成治疗I组和治疗II组。治疗I组患者给予西医方法治疗,治疗II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血清补体C3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治疗II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治疗I组(P<0.05)。治疗II组IgA、C3改善均明显优于治疗I组,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治疗I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指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李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青敷膏外用治疗小儿输液静脉炎的护理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青敷膏外用治疗红霉素引发的静脉炎。方法将40例静脉炎患儿随即分为2组各20例,治疗组予青敷膏外敷于患处,对照组予25%硫酸镁纱布湿敷患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中对Ⅱ度静脉炎治疗组在愈合时间上也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青敷膏作为一种中药外敷膏剂,具有运用范围广泛、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特征,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于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