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炜;刘建宁
职业病诊断是一项涉及医学多学科、技术性、政策性均很强的工作,该文就<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后,与原卫生部<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相比较,职业病诊断工作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及新问题,阐述了相应的观点;认为职业病诊断政策的变化是国家对职业病诊断加强管理,对劳动者权益重视的充分表现.
作者:蒋帆;马藻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防止学校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患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集体用餐安全和师生员工身体健康,2004年3月临淄区卫生防疫站与教委联合对全区32所学校的食堂卫生状况及管理进行食堂安全监督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元德;曹丽;常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职业接触丙烯腈对男工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法对275名职业性接触丙烯腈男工和229名无接触丙烯腈史男工进行职业生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接触丙烯腈男工的妻子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分层分析,表明接触组妻子的过期产、不孕症和自然流产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65(95%CI:1.53~8.69)、2.22(95%CI:1.18~5.58)和1.51(95%CI:1.14~3.07),差异有显著性,低浓度车间男工妻子的不孕症和自然流产率明显低于其他3个浓度较高车间(P<0.05),虽4个车间之间死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死胎全部出现在浓度较高车间.夫妻双方接触丙烯腈组妻子自然流产发生率明显高于仅男工接触组(RR=2.33,P<0.05).此外还发现接触丙烯腈男工性功能障碍应答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RR=2.43,95%CI:1.11~5.32).其他异常生殖指标及妊娠合并症,接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丙烯腈对男工有潜在的生殖危害,可能导致不良生殖结局;丙烯腈还可能引起男工性功能障碍.
作者:钟先玖;吴鑫;周元陵;金沈雄;金泰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如何加强卫生质量监督,已成为目前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桶装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确保广大消费者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加大了对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具体做法是:
作者:李鲁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接本刊22卷第3期P167页)3胃癌有关的职业暴露因素3.1粉尘研究表明大量暴露于结晶Si02粉尘的工人胃癌危险性增高70%,且随暴露的频率和浓度增加而增高.经潜在非职业性混杂因素调整后,接触结晶SiO2者,其胃癌的OR及95%CI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大量暴露时表现超额危险性.小量暴露于谷物尘、锌尘,胃癌的OR也有所增加.长期暴露于煤尘的工人其胃癌是当地居民或当地非煤矿工人3倍以上.长期接触木尘的木工,其胃癌危险性显著增加.
作者:姚三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涉外企业的兴办,职业危害也越来越严重,90年代以来我院收治的职业病人逐年增加.开展健康教育,对提高职业人群健康意识,保护生产力,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将健康教育纳入职业病专科医院的日常工作,为此,我们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庄伟;黄爱花;仇翠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家畜、野生动物的健康和繁衍的不良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其毒理学机制尚未阐明.该文对近年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毒理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致癌、损伤生殖功能、导致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异常等毒性作用,并对其与受体直接结合、与天然激素竞争血浆激素结合蛋白、影响激素的受体后效应、直接调节细胞信号途径产生应答、抑制微管聚合等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作者:王宁;金泰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者协助高温焊接聚四氟乙烯塑料3 h,吸入热解产物,引起急性中毒.出现头痛、头晕、咳嗽、咽痛、恶心、胸闷、乏力、胸痛、气促、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经吸氧,早期、足量、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护肝及利尿,防治继发性感染,能量支持及对症处理获痊愈.事故教训要引以为戒.
作者:马福云;张跃君;徐伟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通过分析现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来探讨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基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模式.
作者:胡小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噪声强度与心血管疾患的相关性,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厂纺织车间124名工人(调查组)及手糊车间113名工人(对照组)进行体检,对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组血压异常改变(主要指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下文均称血压异常改变)占36.29%,心电图异常占26.62%,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血压异常发生与接触噪声强度及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心电图异常改变检出率与噪声强度无相关性(P>0.05),两组各项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噪声强度与血压呈正相关关系.建议工人佩戴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作者:汪会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保障劳动卫生监测工作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真实、有效、完整、科学地评价工业企业作业场所各种有害因隶,现场采样是监测成功的首要环节.而影响采得样品成功的因素有许多.通过日常的劳动卫生工作,总结了以下几条主要因素以及解决方法,确保监测工作科学准确.
作者:汤丽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乡镇工业是经济振兴、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但乡镇工业职业危害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急性中毒死亡、慢性职业中毒以及尘肺病等职业病屡见不鲜,对经济发展及职工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何保护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扶持乡镇工业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为此,我区探索出了政府参与、部门配合,营造氛围、弹性管理,建章立制、规范实施,依法办事、强化管理,宣传教育、健康促进的职业卫生管理服务新模式,以解决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现将实施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阎梅英;邴清;高文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对油墨搬迁工程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评价,确定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评价相应防护设施的运行效果.采用检查表法和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搬迁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异丙醇、粉尘和噪声,部分岗位有害气体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应按照建议进行技术改进和加强防护措施,以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
作者:胡小炜;刘建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2001年11月27日,安徽某某深冷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氩气泄漏,导致4人窒息死亡,5人受伤的职业危害事件.笔者参与现场调查并通过GC-FID法预试、GC-ECD法测定再结合GC-MS法测定事故现场空气样品,同时以标准状况下正常空气组成比例,得出现场空气的N2、O2、Ar的组成比例,结果与事故现场情况十分吻合.为职业危害事件处理及时提供了法定证据,并对作为正常标准值样品分析相互关联的检测方法进行探讨,对氩气泄漏突发事件的样品检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李家涛;周义华;任其翾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该文对6起职业性急性硫化氢、甲烷中毒事故的工作场所、毒物来源、临床表现、现场检测结果等进行了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作者:白韶英;王如刚;康秉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汞又称水银,朱砂为无机汞化合物,有特异的亲和力,能抑制许多酶的活性.汞在体内主要分布在肾、脑等组织中,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日常生活中,滥用含汞、朱砂的药物,外用私自求得的中药偏方治疗银屑病引起急性汞中毒,可引发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可导致肾脏损害,严重者可引发中毒性脑病.我院自2002年11月至今共收治8例汞中毒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血液灌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爱花;刘淑琴;仇翠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该文通过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急性CO中毒MODS的比较,指出老年人急性重度CO中毒发生率高,其导致的中毒性MODS的临床特点是:老年组MODS的发生率与急性重度CO中毒发病率呈正相关;其脏器受损数目、功能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作者:佟鑫;金龙哲;李朝阳;怀凤武;刘长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全面了解中毒情况,提醒相同作业劳动者防止同类事故发生,对生产环境有害因素进行检测.采样点空气中磷化氢浓度有些超过国家规定高容许浓度(0.3 mg/m3)卫生标准,磷化氢是作业工人中毒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国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者自服2.5%高效三氟氯氰菊酯农药150 ml引起急性中毒,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上腹灼痛、烦躁、发疳、抽搐、意识障碍及昏迷等症状.治疗经洗胃、吸氧、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少量阿托品、镇静、利尿、保胃、预防继发感染等对症治疗后获得痊愈.本毒物可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尽早采取措施保护生命重要脏器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林惠芬;马福云;陶晓华;沈宝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心理护理,也称精神护理,即运用心理学方法来改变病人的认识、感觉、情绪、态度、意志和行为,以减轻或消除使病人痛苦的各种心理因素,以及由此引起的躯体症状,起到防治疾病乃至改善适应能力的作用.随着医学不断发展进步,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躯体护理为主的功能制护理方式已逐渐不适应新医学模式和保护人类健康的需要,从而向护理人员提出了从人的心、身两方面整体护理的新目标,这不但有利于改善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关系,为病人创造一个主动接受诊查,配合治疗的佳心理状态,而且能大大缩短战胜疾病的过程.为达到这个目的,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应用方法,羽确心理活动在疾病与健康转化过程中的规律和作用.从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出发,积极调动病人的潜能,才能更有效地战胜疾病.
作者:徐琴;张卫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