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喜福
本中心今年收治2例急性氨气中毒病人,其中一例为重度氨气中毒伴呼吸道灼伤,肺水肿,双眼角膜、结膜灼伤,因抢救无效死亡.从中使我们得到一些治疗体会.
作者:田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制订车间空气中氰氨化钙(石灰氮)的卫生标准.方法研究建立了粉尘中氰氨化钙的测定方法,对生产场所作了空气浓度监测,并对接触工人的健康状况作了横断面调查.结果空气中氰氨化钙平均浓度低于3.71mg/m3情况下长期接触,经内科、皮肤科、五官科检查,除了普遍存在“醉酒反应”外,未发现与接触氰氨化钙有关的损害.结论建议氰氨化钙的高容许浓度为3mg/m3,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也是3mg/m3.
作者:王樟龄;管康;王亚平;叶青;龚伟;梁金宗;叶涤秋;史行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噪声是生产环境中严重的危害因素,可促发多种心血管疾病(CVD)、但也有不一致甚或相反报道.产生意见分歧可有多种原因,如调查对象不同,使用的标准不同,气候地理条件各异,非生产性危害因素的比重不同等.尽管意见尚有不一致,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有害影响不容忽视:①噪声对血压有影响厂矿的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普遍认为与对照组或普人群相比接噪工人高血压患病率增高,多数学者认为噪声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性强度仅次于年龄、父母高血压家族史及高摄盐量.②噪声对心功能的作用应用心机械图测定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为指标的研究,发现中高频稳态噪声可严重损害心收缩功能,危害是远期的、不可逆的、持久性损伤.噪声对EKG的影响国内报告颇多,曾发现ST-T改变、R-R间期缩短,也有P-R间期延长者等,噪声强度大,长期接触易呈现心动过速、心律不齐.③噪声与动脉粥样硬化可能间接地通过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或噪声本引发血液生化改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煤矿井下工人眼底动脉硬化率高于对照组,而且噪声接触频率越高眼底动脉硬化检出率越高.
作者:韩向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急性氨中毒在正常工业生产中较少发生,但因事故引起的急性氨中毒已有多例报告[1,2],而关于长期低浓度氨对健康影响的报告不多[3].我们对锦天化公司的157名氨作业工人及236名非氨作业工人进行了劳动卫生学调查和医学检查,以期了解长期接触低浓度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作者:赵海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氯甲烷(又称一氯甲烷或甲基氯),在化学工业生产中.主要用作溶剂、氧化剂和甲基化剂.我所在1998~2000年同共收治三起氯甲烷中毒病人共28例,经抢救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现作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刘建宁;韩吾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某镇办企业熔铅浇铸车间从1976年开始生产矿灯蓄电池和汽车蓄电池产品,以铅为主要原料.由于其工艺与设备结构陈旧,技术措施跟不上,导致车间铅尘污染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为加强治理,解除铅尘污染,1994年下半年在一领导重视下,投资6万元技改资金,将该车间以原来凭手工浇铸操作改造为机械浇铸机进行机械操作,并更新配置了二台通风排毒装置,经该机投入试产使用半年后,显著地减轻了作业者的劳动强度,又改善了作业环境,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者:游矢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869年Billroth首先报告多原发癌后[1],我国从60年代初至今报告千余例多原发癌.但与泌尿系统相关的多原癌报告相对少见,而与职业因素有关的泌尿系统多原癌尚未见到报告.染料行业接触致癌性化学毒物——联苯胺可引起膀胱癌.近20年来经对千余名男性联苯胺作业工人的系统健康监护和定期普查随访,已检出膀胱肿瘤88例(包括2例肾盂癌),其中14例为多原癌.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卉;黄德寅;龙翔云;冯佩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第一条为了有效地防范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严肃追究特大安全事故的行政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订本规定.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有机氟中毒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吸入从其聚合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裂解气、有机氟单体、残液气等多种剧毒成分,一般24h后才有较明显的症状,引起以急性肺损伤为主的疾病,重度中毒者预后差,可导致ARDS、甚至死亡[1,2].本文作者对12例男性患者进行血清甲状腺激素和性腺激素的测定,以探讨其对中毒患者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忠华;吴小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现代化一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较准确地提供职业放射工作人员接收的剂量和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效果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改善工作场所的防护条件和进行放射损伤的临床诊断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淄博市1990年559例个人剂量与1995年340例个人剂量监测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连生;董恒兰;孙秀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索酚类灼伤所致酚中毒的影响因素及酚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并筛选本院近25年酚类灼伤的病例,重点对灼伤面积、部位、尿液颜色、尿酚含量与酚中毒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酚中毒及各脏器损害的发生率和尿酚异常率,随灼伤面积增大而增高(P<0.05~0.01),且在面颈部灼伤者中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尿酚异常率与中毒发生率无明显关系.有23例尿酚量高于正常,而其中仅5例的尿色呈棕褐色,且均有明显溶血改变.酚中毒的临床特点为肾脏是靶器官,中枢神经系统、溶血及心脏损害发生率高,且均为早期表现,肝脏的急性影响相对较少.结论导致酚中毒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灼伤面积、部位及创面的早期处理.酚类灼伤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时间大多在24~48h内.
作者:李思惠;张宪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中毒情况2000年5月,8名农民工在一塑料大棚下挖2年前废弃的2 个贮有硫酸二甲酯的贮液罐,为运输方便将第一个罐内残留的约1吨油水样的液体倒在地上,当时在场人员即闻到轻度刺激性味道,不同程度咽部不适干燥、发痒、流泪并有咳嗽、胸闷.在该环境中工作约2h,症状渐加重,随后到当地村诊室就诊,未予治疗,8h后转我院.
作者:郭晓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核医学、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性同位素、γ-射线工业探伤等各类辐射源越来越多的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等诸多行业中.虽对及时诊断疾病和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作者:王启珍;张慧娟;徐晓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医院的经营决策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找准医院决策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和支撑点,消除决策管理工作中的“误区”,显得更为重要和尤为必要.现据本人在企业医院管理实践中的体会,就企业医院决策管理工作的“误区”谈点看法.
作者:赖云龙;盛步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9年9月28日至2000年12月19日,我市发生四起氢氟酸灼伤中毒事故,造成7例灼伤合并急性中毒,其中6例死亡.现将灼伤中毒事故调查分析如下:
作者:马福云;罗进斌;王晓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长期受某种生产性有害因素作用所产生的肿瘤称之为职业性肿瘤.由于肿瘤病因学与发病学尚有许多基本的问题未弄清楚,加之在生产环境以外的自然环境中,也可能接触到各种致癌因素,因此,要确定某种肿瘤是否由单一职业因素所引起是不容易的[1].而与职业因素有关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正好能够为此提供重要依据.我国1990~1992年恶性肿瘤死亡分析表明,前10位死因中,恶性肿瘤为第2位.而肺癌在城市恶性肿瘤死亡中居首位,占24.43%[2].且20年来肺癌死亡率上升高达147.4个百分点[3].本文就历年的职业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肺癌的职业因素,希望对逐年增加的肺癌死亡率在职业接触方面有所控制.
作者:王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从1996年至2000年共收治四批误食亚硝酸盐致中毒患者78例,经过紧急救治,均康复出院.现将我们的救治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舒苏湘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了配合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我院于1999年一季度开始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方式,以适应巨化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作者:毕慧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患儿男性,1.5岁,住院号45121.因突发憋气、意识不清1h急诊就医.患儿病前1h吃炒鸡蛋时突然呛咳2声后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口周发疳、大便失禁.去附近保健站打一针(用药不详),治疗无效,来我院急诊科.当时患儿中度昏迷状态,三凹征阳性,面色苍白,两眼上翻,双瞳孔缩小2mm,对光反应弱.颈强直,双肺散在痰鸣音,心率150次/min,律齐,腹软,四肢发软.立即给予吸氧、吸痰.拟诊:气管异物.急请耳鼻喉科会诊,喉镜、胸透未见明显异物阻塞气道.这时患儿病情迅速恶化:呼吸表浅,呼吸困难加重,面部肌肉抽搐,双瞳孔直径1mm,大汗,双侧Babinski征阳性.据此考虑是否存在有机磷中毒的可能性?试用阿托品1mg静脉推注,呈阴性反应,急查全血胆碱酯酶(ChE)活性:0单位(试纸半定量法;正常参考值:30~80单位).同时反复追问有无农药接触史,家人回忆:发病当日上午8时许,曾发现患儿拿甲胺磷农药瓶盖含于口中,当即将瓶盖打掉,未给漱口、洗手,约0.5h后吃饭时发病.甲胺磷农药接触史明确,诊断成立.立即进行洗胃,清洗双手皮肤,先后给予阿托品1~2mg/10~15min,静脉推注,症状无改善,3mg/15min静脉推注2次后,瞳孔无变化,双肺水泡音减少,改用阿托品5mg/15min静脉推注,同时给解磷定、甘露醇、地塞米松及少量新鲜全血静脉输入,约2h后,瞳孔散大至5mm,对光反应迟钝,双肺痰鸣音、水泡音消失,皮肤干燥,意识转清,阿托出减量维持.入病房.继用解磷定、多次输新鲜全血及对症处理,治疗7d痊愈出院.阿托品总计用量58.5mg,解磷定8g.
作者:李少朋;黄爱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预防中毒性疾病,首先要求减少与毒物的接触,识别机体的遗传易感性,并尽早发现不可逆性损害前的有关生理生化改变.尽管在环境医学领域应用神经毒性生物标志物意义重大,但应用标志物评价接触、效应及易感性研究却比其他领域进展缓慢,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神经系统功能的复杂性、神经毒作用的多重性、靶细胞分子的多样性及取材困难.此外,也可能与长期慢性接触所致神经毒作用的迟发性,抑或在停止接触很长时间后才发生神经毒效应有关.
作者:沈芸;陆荣柱;陈自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