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李明生;王国贞
缺氧缺血脑损伤(anoxic-ischemic injury)是小儿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存活者可发生一系列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随着影像医学设备的不断发展,放射学工作者动态观察和评估这类患者的病理影像学表现已经成为可能.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根据其胎龄和生后时间不同,影像学表现也有所不同.目前,神经保护因子普遍应用治疗新生儿缺氧脑损伤,在积极临床干预的同时,影像医学可早期发现患者损伤的程度和范围;随访临床干预后的变化以及评估预后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作者:周文金;李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小儿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急诊,及时安全地进行气管镜检查与异物的取出对于提高救洽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对于这类手术多采用无麻醉或表面麻醉的方法,常造成声门的痉挛导致置镜困难,延长手术时间,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我院1989年8月-2003年10月共收治小儿气管异物228例,均采用咪达唑仑(力月西)、芬太尼、琥珀胆碱复合全麻下施行呼吸道异物取出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单廷义;何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百草枯商品名为克芜踪,为联吡啶类除草剂,口服后对人体毒性极强,且无特效解毒药物,临床病死率高达80%.我院采用早期大剂量激素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病死率仍为28.6%[1].现将我院近年来治疗失败,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分析,找出致死因素,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
作者:郝同琴;牛丽丹;孙绍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起病急,进展快,易引起严重的呼吸衰竭,为常见急重症之一.为探讨COPD患者自发性气胸的特点,对我院1997-2004年此类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姜琳;彭燕;付月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面部老化是一种较常见的衰老征象.它影响美观,常需手术矫正.目前临床存在多种术式.我们在以往多种术式的基础上,2001年1月-2003年12月采用骨膜中上面部提升与眼袋成形,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姜育智;邢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并发症、疗效.方法2000年8月-2003年11月对10例12个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电解可脱弹簧栓塞术.其中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2个,Ⅱ级3个,Ⅲ级3个,Ⅳ级3个,Ⅴ级1个.8例行急诊栓塞手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动态监视下完成.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给予高血容量、血液稀释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9例,1例死亡.术后随访2~22个月,1例重残,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异常,其余恢复良好.结论短期随访结果表明,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可靠;部分填塞可能导致动脉瘤继续扩大,破裂出血.破裂动脉瘤应急诊栓塞治疗,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岳文涛;高俊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伴有不同程度心肺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患者中发病率更高,对这类人群在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治疗中要慎重选择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我院地处煤炭产区,从事煤炭生产的人员较多,阵发性房颤临床较为常见.我们对此类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海华;李爱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雄性昆明鼠体重18~22g,苏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荷H22肝癌腹水瘤,购自上海医学工业研究院.奥曲肽,诺华公司.JPT-1型架盘天平,江苏常熟衡器厂.
作者:胡立军;田力平;钱海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hepatic ceIlular cancer,HCC)在我国发病率高,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居第三位,每年死于肝癌约11万人,其中男性8万,女性3万,占全世界肝癌死亡患者的45%,属难治疗的恶性肿瘤之一.
作者:卢峰;张成军;赵庆书;周华真;钟立国;李增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眼球钝挫伤后可出现持续性低眼压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挫伤性睫状体脱离是外伤性低眼压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1997年4月-2004年2月收治挫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41例,现将诊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过敏性紫癜又称许兰-享诺血管炎,是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皮肤紫癜、消化道粘膜出血、关节肿胀、肾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1].我院1991年1月-2001年12月,共收治小儿过敏性紫癜178例,86例(48.3%)属腹型过敏性紫癜,其中13例(15.11%)误诊为其他胃肠道疾病,为减少其误诊漏诊,及早诊断,本文对86例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郭安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掌握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基本特征,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2002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患者每日进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总感染发病率为4.16%.感染发病率以外科高,内科、妇科、儿科依次降低.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41.46%),术后切口感染(28.05%),泌尿道感染(12.80%),胃肠道感染(10.37%),其他为皮肤感染等(7.32%).影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中,≥60岁年龄组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60岁年龄组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手术持续时间较长(≥2h)的医院感染发病率高;慢性病患者与免疫力低下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性别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无影响.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革兰染色阴性杆菌(52.27%),绝大多数为条件致病菌.结论医院感染为多因素所致,主要与医院的手术操作,疾病种类及患者自身因素有关.
作者:杨志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 例1,女,6h,主因口吐泡沫6h于2002年1月26日入院.患儿系足月顺产,羊水Ⅲ度粪染,生后Apgar评10分.查体:口周轻度发绀,呼吸42次/min,双肺可闻少许痰鸣音,X线胸片未见异常,诊断为新生儿吸人性肺炎,予以吸氧、抗感染治疗.住院30h,患儿哭闹不安,挣扎,颜面发绀,三凹征,右颈部皮下气肿,右侧胸廓饱满,叩鼓音,呼吸音弱,X线胸片示右侧气胸,肺组织压缩30%,予以吸氧、镇静、抗感染治疗,呼吸困难、发绀逐渐减轻消失,住院4d,呼吸音清晰,皮下气肿消失,复查X线胸片气体吸收.
作者:王长华;齐铁雄;徐伟;高月乔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自美国学者Nelson 1953年发现红细胞具有清除免疫复合物功能后,各国学者纷纷对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红细胞不仅可产生细胞因子,而且参与调节,是机体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细胞表面广泛表达膜免疫分子,其中红细胞补体受体1型分子(Erythrocyte 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E-CR1)是红细胞完成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物质.现就其数量、功能及基因多态性在一些疾病中的变化加以概述.
作者:袁宝军;邹吉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心源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涉及多脏器功能损害,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改良利尿合剂,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华;张领;石振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例1,女,60岁.主因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7h,于2002年6月13日人院.查体:T 36.5℃,P 76次/min,R17次/min,BP 110/75mmHg;神清语利;双侧眼球水平震颤,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鼻唇沟稍浅,舌体居中,颈软无抵抗;心肺未闻及异常,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诊断:梅尼埃病.嘱卧床休息,给予镇静、安定、止吐、抗胆碱能及抗组织胺药物等对症治疗.因眩晕进行性加重,人院第二天再次体检时发现患者双侧指鼻试验阳性,经头颅CT确诊为小脑蚓部脑梗死.给予改善脑供血、脑保护剂治疗后痊愈出院.
作者:王付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白细胞计数(WBC)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程度与血WBC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血WBC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1),且血WBC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重.结论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血WBC明显高于非斑块组,且血WBC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重.血WBC水平增高对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临床意义.
作者:李世英;刘斌;陈桂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近年主张采取保守治疗.2003年1月-2004年7月我们共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71例.其中2003年11月后收治的34例在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生大黄保留灌肠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阴建兵;王永奇;杨坤;肖江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03年3月-2004年9月,我们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URSL)治疗输尿管结石1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0例(164侧),男86例,女54例,年龄23~78岁,平均45.3岁.其中结石位于上段31侧,中段58侧,下段75侧.结石停留时间2个月~4年.行体外震波碎石(ESWL)治疗3次以上者67例.
作者:吕淑坚;苏文涛;赵存华;焦方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脑梗死患者垂体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的变化,性激素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一些研究显示[1,2],雌激素可减轻脑缺血损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关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显示[3],女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明显低于男性,但绝经期后女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迅速上升.这提示脑卒中的发病与性别有关,性激素的变化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由于垂体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受性别、年龄及性周期的影响,性激素的变化在性别间存在差异,各家对垂体促性腺激素、性激素与脑梗死的报道不一,研究结果差异很大.本文就垂体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与脑梗死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郝礼森;臧贺川;刘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