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孙宏普;乔艳贞
中西医结合具体的说,也就是中西药联合应用进行防治疾病.目前,中西联合用药已遍及临床各科.实践证明,尽管中医与西医体系各异,但都各有优胜之处,在治疗疾病上,它们是可以互补的.若正确地应用中西药联合,则能取长补短,缩短病程,增加疗效,减少化学药物的用量及毒副作用.如果配伍不当,也可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毒副作用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
作者:葛忭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白芍”和“赤芍”现在分别应用于临床,但在《伤寒论》及中国早年传统方剂中只有“芍药”之称,如何正确理解和利用这些传统方,多年来已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芍药野生种分布、栽培历史,芍药炮制方法发展等方面的考察,认为历史之“芍药”与现在的“白芍”同源,“赤芍”只是前者加工与炮制方法发展中的衍生应用之一.
作者:裴艳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5年以来采用手法复位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18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8例中112例得到回访,107例屈伸功能良好,优良率达90.7%.结论 手法复位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好.
作者:赵志强;李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特点,探讨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本病的有效性.方法 2003年7月~2009年10月期间在我科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患者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平均14.3月,随访显示术后活动受限及脊柱后突畸形等较骨折前无加重情况,随访X线检查示椎体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物亦无松动和断裂现象.3例脊髓神经损伤者1年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史相钦;王少纯;赵刚;李立新;赵鹏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免疫性不孕的中西医合参治疗的方法.方法 将临床上确诊为免疫性不孕的患者,随自愿分为两组,一组为中西医结合组,进行中西医合参治疗;另一组单纯西医治疗.结果 中西医合参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单纯西医组.结论 中西医合参治疗免疫性不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康幼雯;任亚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管竞环教授曾是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肾病专家,全国第二、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从事肾脏病的临床、科研工作40余年,经验丰富,用药独特,在慢性肾衰的中西医诊治方面造诣深厚.笔者有幸侍诊于旁,受益匪浅.现将管老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周文祥;饶艳玲;胡刚明;聂祥智;马威;管竞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艾灸可以强身健体、祛病防病、益寿延年.不仅有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而且也被现代实验研究所证实.艾灸在抗病防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疗效显著、作用明显、已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和接受,在具体应用中应掌握好施灸的方法及施灸量.
作者:宫菲;王淑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药单体与含药血清干预氧化损伤的LECs凋亡作用的异同.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变化,阐明内障丸加减方预防或延缓SC发生发展的作用机理.方法 经24小时孵育的SD大鼠晶状体,每组6例,共30例,取囊膜铺片.以TUNEL-AP试剂盒检测LECs的凋亡,光镜下观察凋亡细胞与非凋亡细胞的分布情况,并随机选取10个视野拍摄相片,在光镜下分视野统计各组上皮细胞的凋亡数,计算LECs凋亡率.结果 光镜下显示空白组凋亡细胞数量极少,紫红色非凋亡细胞的排列紧密;氧化损伤各组的细胞排列较疏松,细胞间距离增宽.模型组及空白血清组的凋亡细胞较多;槲皮素组及含药血清组的凋亡细胞数量介于空白组与模型组之间,细胞密度亦优于模型组.结论 以内障丸加减方制备的含药血清具有对抗LEC氧化损伤、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作用优于槲皮素.
作者:詹敏;李志英;余杨桂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三叉神经即第V对脑神经,属感觉运动混合神经,感觉神经在穿出脑膜后汇成一个大的半月神经节.分成视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三叉.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常伴有同侧面部肌肉抽搐,无感觉缺失等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其痛如刀割、锥刺、火烧、电击,中医学归之于头痛、头风、面痛范畴,我科用川芎茶调散治疗,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石先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乳腺癌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40岁~49岁是乳腺癌的高发年龄,而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手术是根治乳腺癌的第一首选疗法,而化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本病是实体瘤中应用化疗有效的肿瘤病之一,大部分患者需要接受化疗.如何做好乳腺癌的护理,是使患者能够顺利渡过化疗关,减轻化疗并发症,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的关键.
作者:闫秋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王光辉主任是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30余年,博采众家之长,重古而不泥古,善于变通和创新,擅治妇科疑难杂症.笔者跟师学习,深得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特点浅谈如下.
作者:赵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运动神经元病为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发病率在0.13~1.4/10万[1].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自然病程2~6年.中医在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方面具有一定疗效.笔者收集自1998年10月~2008年10月间治疗的16例患者,对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供大家分享讨论.
作者:李国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本研究把124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纳入标准纳入研究,将辨证分型分为:①脾虚湿毒;②脾肾两虚;③肝肾阴虚;④气血亏虚;⑤湿热瘀毒五型.治疗1疗程后,观察主要临床症状、生存质量、生存率等.研究显示治疗1疗程后临床症状改善结肠癌有效率为78.85%,直肠癌有效率为61.11%,总有效率为68.54%.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是成正比的.二者1年生存期达到了100%,2年生存期结肠癌为98.08%、直肠癌为90.27%,而3年生存期结肠癌为82.69%、直肠癌为70.83%.中医辨证论治对结直肠癌的疼痛总有效率为62.9%.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其生存质量的提高和疼痛的缓解呈正相关,说明以扶正抑瘤为治则的中医药对于结直肠癌术后±放化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的提高、腹痛或其他疼痛的缓解是有效的.
作者:吴继萍;冯妮;李晓林;李斯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联合降压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高血压病药物治疗方案,大量有效的随机试验和临床指导也证明了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的优势.但众多抗高血压药物怎样联合好,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对近一些确凿有效的联合降压方案的循证依据、选用方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也希望为今后的药物降压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李申;李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总结乔保钧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其病机,强调辨证论治,益气健脾为其本,采用疏肝、温阳、利湿、活血辨证论治,灵活用药,防治结合.并举验案说明之.
作者:王伟;孙宏普;乔艳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运气学是中国古代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体,尤其是对人体生理、发病等影响的学说.以自然界气候变化,以及生物体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作为基础,把自然界气候现象和生物生命现象统一起来,把自然界气候变化和人体发病规律统一起来,从宇宙间的节律上来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影响. 气象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重要的环境因素,运气学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在古气象学背景下全面构建了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的系统医学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气象学思想.突出表现在:其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活动与气象变化密切相关,具有与四时气候相适应的变化规律;其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受气象变化的影响;其三,疾病防治着重强调“因时制宜”的基本原则.
作者:贺子瑶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医药学是我国独有的原创医学,是在我国自有的独特科学哲学指导下的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期刊也相应地具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独特色彩.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期刊引入核心期刊理念并实施相关评价时,中医药期刊的步伐却显得有点稍缓了一些.下面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供同仁批阅.
作者:杨建宇;范竹雯;李彦知;郑绍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病例:刘某,女,48岁.于2011-1-1日在左侧腰部出现9粒红疹,之后出现片状红晕,且有剧烈针刺感.于2011-1-11日就诊于金华铁路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胸片正常,静点利巴韦林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5日,服用明竹欣与雷宁10日,后配合民间土方药膏外用,均无效,疼痛剧烈不止.于2011-1-24日向笔者求助.视其第二腰椎下正中线左侧5cm×20cm红色皮损区域有粟米样红疹.
作者:何花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干预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疗程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心电图、冠脉造影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心肌缺血疗效有增高趋势(P<0.05),临床疗效较好(P<0.05),冠脉造影治疗组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心络胶囊干预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明显提高了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代国方;杨素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医学对气的论述颇为丰富,可追溯到《内经》时代,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气的各类含义,尤其是气的概念、来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揭示气的实质内涵,为拓展中医气的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作者:刘晨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