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金华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定期规律回院随访对透析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膜透析治疗的233例患者,按随访时间间隔分为A组90例和B组143例,A组随访时间间隔≤3个月,B组随访时间间隔>3个月,比较两组透析质量.结果:A组大多为透龄较短、居住地为主城内、文化程度较高且费用类别为医保,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研究终点,A组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及生活质量各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坚持定期规律回院随访对提高患者透析质量、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青利;蔡明玉;吴兴兰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届实习护生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查房,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查房;采用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护生对护理查房的满意度,采用中文版评判性思维量表(CTDI-CV)评价护理查房实施前后实习护生评判性思维的变化.结果:实施后,两组护士评判性思维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评判性思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对护理查房过程的实施过程和评价指标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BL护理查房模式提高了实习护生的评判性思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伊恕嵘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强化教育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患者自护水平影响.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住院期间采用个体化指导、阅读教育手册、小课堂集中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强化教育.运用Toobert行为量表作为评分工具,对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与出院后3个月的自我管理评分进行比较,评价个性化强化教育对患者自护行为的影响.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在经过个性化强化教育后自我管理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血糖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个性化强化教育可促进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与提高.
作者:唐莉莉;蔡敏;朱红 刊期: 2016年第15期
为方便护理人员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专科量表的评估,我们科将常用的评估量表子项目结合专科临床实际制定出细化评分依据,A4纸打印后进行塑封,经临床实践,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材料与制作方法:塑封膜是由聚酯薄膜作为基片,单片均匀涂复黏合剂,再经特殊加工处理而成的高级片状包装材料,广泛地应用于证件和照片的封存和保护.将改良早期预警(MEWS)评分、院卒中量表评分、压疮危险因素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跌倒高危因子评分等专科量表的子项目内容结合神经内科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分解,继而制定出评分依据,A4纸正反打印,然后平整的夹在塑封膜两层的中间,送入塑封机中加热,经前后胶辊对压后,出料口出来后即塑封成功.将塑封的细化专科评估量表评分依据置于移动护理查房车电脑下,评估患者界定不清时拿出对照,正确进行评分.
作者:胡娅莉;顾志娥;章芸;季亚芹;张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5期
在医疗机构中,普遍认为团队合作有利于质量改进及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1].医院感染已成为医疗机构中为常见的不良事件.世界卫生组织患者安全联盟的行动计划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2].重症医学科(ICU)是一个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集中收治各种危重患者,病种多而复杂,加之侵入性诊疗操作多及多重药物治疗方法,易发生更高的医院感染率[3].研究表明,越是复杂的情况越需要跨专业合作[4].ICU环境特殊、复杂,加之医院感染管理的特点,更需要倡导团队合作.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在Medline、Embase、Pubmed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中查阅大量文献,团队合作研究较多,但研究团队合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相关文献并不多,而我们认为由于ICU特殊的工作环境、复杂的工作流程,是医院感染高危科室,有必要探讨、分析团队合作医疗在ICU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以引起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对这方面的重视.现将ICU医院感染管理中团队合作医疗的作用及改进策略综述如下.
作者:曹婷婷;芦桂芝;王晓慧;刘树佳;郑天瑀;仰署芬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个案追踪法在外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住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式质控方法,观察组采用个案追踪检查法,比较两组护理质量综合评分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1、2、3、4周护理质量综合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科手术住院患者护理质量控制中采用个案追踪检查法,能够显著提高外科病房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
作者:陈志翠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与白介素-2(IL-2)联合治疗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临床纳入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均给予CIK细胞联合IL-2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另外,研究纳入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各组CIK细胞T亚群水平、NK细胞及杀伤活性等疗效指标;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CD3+、CD4+、CD4+/CD8+、CD19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8+、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前CD3-/16+ 56+、杀伤活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16+ 56+、杀伤活性水平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LT、AS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SAS、SD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SAS、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CIK联合白介素-2,同时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毒副作用;此外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
作者:刘秀萍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康惠尔透明贴对婴幼儿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0例住院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3M透明敷贴固定静脉留置针,观察组使用康惠尔透明贴固定静脉留置针,评估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留置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康惠尔透明贴对婴幼儿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显著.
作者:陈翠珍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特殊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特殊内科护理,比较两组疗效、出血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停止时间与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疾病可采取特殊内科护理方法,改善患者护理效果,提高预后质量.
作者:窦冬香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ICH)的临床护理方法,找出引起ICH的主要病因,减少其危险因素,提高患儿治愈率.方法:选择我院65例ICH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病情并积极采取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方法,针对性地采用护理干预方法,观察护理期间治愈情况.结果:治愈56例,治愈率为86.15%;好转出院8例,占12.31%;无效自动出院1例,占1.54%.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并根据患儿病情变化采取合理、及时治疗及护理方法,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杨金娥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RASS(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镇静评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RASS评分系统使用方法的培训,临床应用观察、护理、记录镇静前、镇静后1h、4h患者心率、呼吸、血压情况.结果:镇静后患者心率、呼吸、血压与镇静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镇静效果良好.结论:RASS镇静评分在ICU镇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为镇静药物的使用、病情的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保证,同时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容易掌握,值得推广.
作者:潘爱红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住院结核病患者对用药知识的认识和需求,更好地为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方法:根据临床所遇问题自行设计住院患者用药知识需求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20例住院结核病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药物名称、药物作用、用药方法等12个方面.结果:患者对药物疗效(100%)、用药方法(95.8%)、药物作用(91.7%)及药物不良反应(90%)的关注度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在12个方面的需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了解住院结核病患者对用药知识的认识和需求,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用药指导和宣教,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用药安全,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刘伟娟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康复中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疗程均为6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两组护理前后的生存质量分析,以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结果:护理后两组生存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6个月,观察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总维生素D、维生素D3、25-羟维生素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康复中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预防性服用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调节患者免疫功能起到改善病情作用.
作者:黄香梅;江伟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启动QCC,鼓励临床科室参与QCC,通过培训、推进会及专家指导等方式,严格按照QCC十大步骤,完成QCC并按完成情况进行专家评审.结果:本期QCC共启动护理质量管理品管圈14个,主题涉及患者安全防护5个、护理管理4个、差错预防2个、健康教育2个及服务满意度1个;通过专家评审共结题11个,结题率78.57%,平均目标达成率109.73%,平均目标进步率57.64%;在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工具技术的掌握率和圈能力均明显提高,通过标准化圈成果得到很好应用,促进了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结论: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非常适合使用QCC,且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者:刘桂花;周晓琳;王汝展;付崇明;钟耕坤;乔冬冬;张敬悬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护士针刺伤的高发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分析2014年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发原因,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从2015年起采取职业安全培训、制定安全操作流程、提供合适的处置器具、管理者加强监管等方面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将2014年218名护士与2015年220名护士干预前后针刺伤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2015年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低于2014年(P<0.01),2015年护士在注射、拔针及处理用毕的废弃物等各操作环节针刺伤发生率均较2014年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明显降低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有效保障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规范护士操作流程,确保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作者:罗莹洁;欧琳;洪春凤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自制中药方离子导入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62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自制中药方离子导入;治疗1个疗程(10 d)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辅助治疗COPD效果显著,并能明显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作者:陆俊;张雅丽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调查在医院内污染织物清点、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管理流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年3~5月跟踪调查污染织物在院内清点、收集、储存、运输四个环节,发现院感风险点并制定改进策略,持续改进污染织物的管理质量.结果:通过对35个病区调查分析,污染织物存放、清点、收集、运输过程合格率均较低;工人个人防护措施中口罩使用率(100%)明显高于护理人员(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医院织物管理方面提高认识,建立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人员上岗培训制度,优化清点流程、规范污染织物存放要求、制定织物运输管理要求等对策,强化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作者:查玉梅 刊期: 2016年第15期
序贯性血液净化治疗,指早期采用血液灌流(HP),迅速降低血中的毒物浓度,再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持续清除血中毒物和炎症介质,避免“二次中毒”发生[1];替代重要脏器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2].序贯性血液净化技术作为清除体内毒物的有效措施已广泛应用于百草枯(PQ)中毒的救治中.国内外研究表明,序贯性血液净化治疗能降低PQ中毒患者的病死率,有效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延长生存时间.PQ是全球广泛应用的高效有机杂环类除草剂,在酸性及中性溶液中稳定,遇碱分解,易溶于水[3].PQ对人毒性极强,具有腐蚀性,至今仍无特效解毒剂,血浆致死浓度低,口服致死量为1~3 g[4].PQ中毒后可引起严重的脏器功能损伤,患者病情恶化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为44%~ 90%[5-6].2015年,我国农业部将PQ毒性级别修订为剧毒[7].
作者:晁丽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知信行干预在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7例门诊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肺结核知识知、行、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根据需求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3个月后再次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干预后结核病知识基本知晓率、防治态度积极率及防治行为达标率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本地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低,采用个性化护理可提高患者肺结核病知识的认知水平,满足其求知需求,在结核病防治上变消极为积极,有利于结核病的防控.
作者:王文静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同伴教育对大学生肺结核(PTB)防治知识、态度、行为三方面的改变,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宝鸡文理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2所大学,然后随机分组,将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实验组采用PTB同伴教育干预;宝鸡文理学院作为对照组采用学校常规PTB健康教育.采用高校学生PTB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分别对同伴教育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同伴教育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PTB防治知识、态度、行为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同伴教育能有效改善高职学生PTB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作者:黄爱华;李磊 刊期: 2016年第15期